更新时间:2023-04-21 19:41:55
封面
版权信息
序
开讲辞
第一部分 哲学道德含义与东西方哲学家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第一节 哲学的语源和多重意义
第二节 边缘问题——哲学所应对者
第三节 对哲学的工作定义
第二章 西方哲学的诞生和希腊哲学家
第一节 西方传统哲学的诞生和门类
第二节 西方早期(古希腊)哲学和哲学家的特点
第三章 语言塑造哲学,东方哲学家
第一节 语言、文字与哲理
第二节 东方哲人的特点及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参比
第二部分 终极实在
第四章 西方的终极实在观
第一节 什么是终极实在?——驱散虚幻感的真实
第二节 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和芝诺的终极实在观
第三节 柏拉图的理式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终极实在观
第一节 西周的终极实在观
第二节 《周易》的终极实在观(一)——易、阴阳和卦变时几
第三节 《周易》的终极实在观(二)——答疑和《周易》哲理要点
第四节 老子阐发的终极实在——道
第六章 古印度的终极实在观和中西印对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奥义书》中的终极实在观
第三节 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的终极实在观
第三部分 真知识如何可萌?
第七章 西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论”简介和“学习悖论”
第二节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第三节 英国经验论的挑战
第四节 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第八章 先秦真知观
第一节 中西真知观对比
第二节 范蠡的“知时”说
第三节 孙子如何知胜?
第四节 孔子的知识观
第九章 古印度的直觉真知观及中西印真知观比较
第一节 印度瑜伽的思想背景
第二节 《瑜伽经》的基本用语
第三节 《瑜伽经》解说
第四节 西印中真知观对比
第四部分 什么样的人生是好的?
第十章 西方伦理学的特点(一)——从苏格拉底到功利主义
第一节 苏格拉底的道德标准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论中道美德
第三节 斯多亚派和伊壁鸠鲁
第四节 两种享乐主义——自我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节 利他主义
第十一章 西方伦理学的特点(二)——康德的道德哲学
第一节 道德哲学的边缘性
第二节 “好意”(善良意愿)与“尽义务”
第三节 形式主义的绝对命令
第四节 爱做好事/出于义务做好事
第五节 自由意愿、道德/幸福
第六节 西方伦理学的共同特点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伦理学思想
第一节 杨朱、墨子的伦理学主张
第二节 孔子的伦理学(一)——方法特点和亲亲为本
第三节 孔子的伦理学(二)——学艺、时中和乐感
第四节 孟子的伦理思想
第五节 道家和古印度的伦理学(以大乘佛教为例)
第五部分 什么样的政治形态是正当的?
第十三章 西方政治哲学
第一节 政治形态问题的终极性
第二节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
第四节 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中的契约论和权力制衡学说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从西周到孔子时代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孔孟的政治学说
第三节 老庄的政治学说
第四节 对比和总结
第六部分 什么是美?如何体验到美?
第十五章 美的体验和西方哲人的美论
第一节 “美”是一种典型的边缘体验
第二节 美感体验的十个特点
第三节 西方哲学家们的美论
第四节 柏拉图论美和美的体验
第十六章 印度古代哲学的美学含义及印度诗学
第一节 印度哲理(印度教、佛教)的美学含义
第二节 古印度的诗论(一)——新护阐发的“味”
第三节 古印度的诗论(二)——欢增论“韵”
第十七章 华夏哲理的美感和诗乐境界(一)——象之美与《周易》乾坤美论
第一节 华夏哲理的美学蕴义——几微之象
第二节 《周易》原文解读——《易》象的美学性
第三节 《乾》《坤》两卦中的美论
第十八章 华夏哲理的美感和诗乐境界(二)——书法之美和儒释道的美观
第一节 文字书法之美
第二节 诗论
第三节 儒家和道家的美学
第四节 西印中美学特征对比
第七部分 当代西方哲学
第十九章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一)——当代西方哲学特点和柏格森论变易的真实性
第一节 西方哲学的转向——当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柏格森:应该怎样知觉变易?
第二十章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二)——叔本华、尼采和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