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3岁宝宝 (2)
咬人
【释义】
咬人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攻击性行为。比起打人来说,咬人往往表达了孩子更加强烈的愤怒、紧张或兴奋。虽然咬人造成的伤害更大,但这仍然是一种工具性攻击行为,其目的在于发泄不良情绪、引人注意或寻求安全感。
3岁宝宝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很差,所以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极高。
【典型表现】
因争抢玩具而咬同伴。
在感到愤怒、委屈,或者情绪过于兴奋时,而咬父母。
【多发情形】
咬人是3岁宝宝非常喜欢用的一种发泄情绪的手段。所以,在与同伴争抢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极度气愤而咬人;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过于兴奋、想引起家人的注意或者想要自我放松而咬人。
【错误成因】
尽管对于3岁宝宝来说,咬人是正常现象,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咬人这种行为只在一部分孩子身上出现,而另一些孩子已经学会了用恰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因而很少咬人。尽管这种行为很普遍,但在一些孩子身上更加突出。除了孩子自身的性格气质因素以外,与家长的教育也不无关系。
首先,有些家长怕孩子在与同伴相处时吃亏,就教孩子别人抢你东西可以打,打不过可以咬。几次之后,孩子就“掌握”了这个“制伏”同伴的方法,一发生争执就咬人。
还有些时候,家长因为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想吸引家长的注意,只好用这种粗暴的办法。
此外,性格暴躁的孩子、平时被娇惯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咬人的行为。
【解决方案】
孩子爱咬人,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1)给孩子正确的情绪发泄示范。3岁宝宝咬人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发泄情绪的方法,所以家长就要示范给孩子。家长可以指定家中的某个特定区域为“发泄区”,可以在这个区域里摆放一些可供击打、撕咬的物品,比如玩偶、废旧报纸等。家长可有意示范给孩子,感到生气、委屈或者兴奋时,可以去发泄区发泄。
(2)发现孩子要咬人,可用手捂住孩子的嘴巴。不要太用力,轻轻地拍打孩子嘴巴,让孩子发出“哇哇”的声音。这样,就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孩子的咬人行为发生。
(3)孩子咬了自己之后,家长可以夸大自己的疼痛,还可以偷偷用红笔勾画一个伤口,告诉孩子你咬伤我了,我非常难过。这样可以唤起孩子的同理心。用大声呻吟等方式夸大孩子错误行为的结果,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强化他的记忆,从而吸取教训,主动改正。
【误区警示】
对爱咬人的孩子,父母切不可这样做:
☆说“再咬人就把你的嘴缝上”,并做出缝的动作。
3岁正是孩子自尊心最强的时候,这样的语言无疑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甚至对孩子产生负强化,加剧孩子的咬人行为。
自虐
【释义】
有些孩子在遇到强烈刺激,或有不良情绪时,会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比如击打自己、骂自己、惩罚自己蹲在角落不准自由活动等,这种行为就是自虐。自虐也是一种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攻击的对象变成了自己。这种行为在3岁宝宝身上较常见。
【典型表现】
当孩子做一件事情总做不好的时候,就会因为着急、懊恼而惩罚自己。比如想擦掉不小心画到腿上的笔迹,总也擦不掉,孩子就会因此而抓挠、拍打自己的腿。
【多发情形】
孩子情绪不稳定时,自虐行为较多发。比如很多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出门前总穿不好鞋子,如果妈妈又在一旁催促的话,孩子就会因为去幼儿园的紧张、对自己行为的不满以及因家长的催促而产生的焦急而爆发,击打自己、埋怨自己做不好事情。
孩子遭受批评之后,也较易出现自虐行为。孩子做了错事,家长批评了孩子之后,孩子很可能会因为对自己的不满而惩罚自己。
【错误成因】
孩子的自虐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1)情绪宣泄不当。孩子心中有了不良情绪,但又找不到合理的发泄渠道,就可能将自己当做发泄的对象,通过攻击自己来平复情绪。
(2)父母的过多指责。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一旦孩子做不到或做错了,家长就横加指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往往不自信,甚至厌恶自己。一旦做错了事情,就主动惩罚自己。
(3)性格暴躁。3岁的孩子,最不能经受批评或者失败。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失败了,对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这时,那些性格暴躁的孩子,往往会因此而惩罚自己。
【解决方案】
对孩子的自虐行为,父母可采取下列方法引导:
(1)发现孩子自虐,家长可抱抱孩子,鼓励他,安慰他。父母的身体接触可以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对于平复孩子的情绪很有好处。
(2)多鼓励孩子。3岁正是孩子自尊心最敏感、对自己要求最严的时候,这个时候要多给孩子鼓励。孩子做错了事情,要表扬他做对的部分,指导他做错的部分。这样孩子就会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失败。
(3)针对他自虐的特点,给他些保护。如果孩子生气时习惯咬手指,父母可拿个奶嘴放到孩子手里,握着他的小手往嘴里送,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一生气就拿奶嘴塞到嘴里。如果孩子因生气而习惯撞门时,父母可做一些防护,比如,在孩子能够得着的地方加一个靠垫,避免孩子受到伤害。
(4)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自虐倾向,可给孩子准备一些耐打的玩具,比如布娃娃。每当孩子生气要打自己时,父母可让孩子打娃娃出气。
【误区警示】
对待孩子的自虐行为,以下两种态度是错误的:
☆发现孩子有自虐倾向,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
虽然很多父母这样做,但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会给孩子一个暗示:只要伤害自己,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种暗示无疑会助长孩子的自虐行为。
☆对孩子自虐的行为冷处理,听之任之。
冷处理的确是一种很好用的方法,但是,对待孩子的自虐行为,冷处理是不恰当的。3岁宝宝的自虐行为,多是因为受到打击或遭受挫折,此时,他们对于自己是不认同的。这个时候,家长冷处理的话,会使宝宝加重这种对自己的不认同。这无疑对宝宝的成长是不利的。宝宝自虐时,家长无条件地接纳他、安慰他,会帮助他重塑对自己的自信心,轻松面对失败。
不接受批评
【释义】
孩子在遭到父母或老师批评时,即使心里承认父母或老师批评得正确,也拒绝接受批评和建议,而采取发脾气、对抗、不服输等态度来应对。这种行为在3岁宝宝身上非常常见。
【典型表现】
有些孩子在遭到批评时,往往生气发火,甚至以摔东西来反抗。
上幼儿园的孩子,在遭到老师的批评之后,会不喜欢这个老师,甚至会连带讨厌幼儿园。如果孩子突然讨厌去幼儿园了,家长可考虑这个原因。
更多的孩子会以哭闹、推卸自己的责任来拒绝家长或老师的批评。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在家长或老师当众批评孩子的时候,更加多发。因为3岁宝宝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很爱面子。如果家长或老师不顾孩子的面子而当众批评他们,孩子必然难以接受批评。此时,他就会以哭闹或对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错误成因】
3岁孩子对抗批评,多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孩子自尊心太强。3岁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喜欢表扬,而不喜欢批评。同时,他们对对错的意识不强,很容易将他人的批评全部当做不对的,从而一律反抗。
(2)父母批评方式不当。很多父母批评孩子时,往往讽刺挖苦,甚至训斥谩骂,也不管有无他人在场,张口就来。这种批评方式对孩子的自尊心伤害更大,无疑更加难以被孩子接受。
【解决方案】
如果你的孩子对抗你的批评,你不妨变换一下批评方式:
(1)编故事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做了错事,比如撒谎、打人等,家长可编一个故事,将孩子的错误行为融入到故事中。孩子最爱听故事,用故事来教育孩子比生硬的批评要容易接受得多。
(2)批评孩子时,要先表扬孩子的优点,然后再指出孩子的错误。比如:“孩子,今天家里来客人,你帮妈妈洗碗,表现真好,如果下次家里来客人,你吃饭时不用手抓,那我就更喜欢你了”,等等。因为先表扬孩子的优点,再说缺点,可以让孩子心理上有个缓冲,这样,更易于接受。
【误区警示】
即使孩子对抗你的批评,你也不要这样做:
☆用更加粗暴的方式迫使孩子服从。
孩子是因为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对抗批评,如果你再用更加粗暴的方式,迫使他服从的话,他的自尊心受到的伤害就会更大,这无疑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对他的对抗不加理会。
孩子拒绝接受批评,并加以反抗的话,家长采取不加理会的态度也不妥当。而应该向孩子检讨自己批评的方式不当,并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启发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这才是有效的教养方法。
对抗
【释义】
对抗是指孩子与父母或他人相处时,因为意见或想法不一,而产生的敌对性情绪或行为。
【典型表现】
3岁宝宝的对抗行为多发生在自己的意愿与想法和父母或老师有分歧时。典型表现就是孩子偏偏不做那些要求他做的事。比如,孩子好奇心强,喜欢乱动乱摸,但父母阻止他这样做,他就会表现出对抗情绪。要么偷偷去做,要么通过哭闹等方式发泄不满。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在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或他人用命令式的语气和孩子沟通时更多发。
如,孩子不想起床,父母偏要他起,并命令:“你必须马上起来,否则就打屁股。”孩子往往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回答“不”。 你越是要求他,他“不”的立场越坚定。此时,在父母或老师眼中,这样的孩子就是不听话、难以管教的孩子。
【错误成因】
3岁孩子爱对抗,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试图独立。3岁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其言语和动作发展迅速,并且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此时,宝宝会把“我自己来”“放开我”挂在嘴边。如果父母不答应,孩子就会生气,甚至事事与你对着干。
(2)3岁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喜欢的玩具要马上得到,喜欢的事情要马上去做。而如果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哭闹、顶嘴等手段要挟大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父母不了解孩子。3岁孩子的思维正趋向成熟,是个独立的个体,但许多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还把孩子当做刚出生什么也不懂的小Baby看待。不尊重孩子,不顾他的需要和要求,孩子做什么事,都觉得没能力去做,或觉得不安全,并因此加以阻止。这就会让孩子产生不满,甚至敌对情绪。
【解决方案】
如果你的孩子也与你对着干,不妨采用以下一些妙方:
(1)当孩子爱对抗时,父母可反着说。比如,孩子不爱吃饭。到吃饭时,爸爸就可以十分“生气”地说:“不要给他盛饭,反正他不饿。”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反抗期”的孩子,你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去做。利用这点进行引导,更易管教孩子。
(2)想让孩子做某事前,要先提示孩子。比如,当妈妈要孩子睡觉时,你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孩子,你看五分钟电视,就跟妈妈去睡觉好吗?”这样的协商会让孩子以为自己参与了规则的制定,会更加主动去执行。
(3)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时,可以投其所好。比如,孩子不喜欢洗脸、刷牙,你可以给孩子买个形状非常好玩的牙刷,最好是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然后你以身作则,每天和孩子一起刷牙。孩子做事,总是凭兴趣,只要让孩子高兴了,他再不喜欢的事,也乐于去做。
(4)平时与孩子说话时,语气要平和,要多用选择句式,特别是他不喜欢的事,比如: “你吃桃子还是苹果?”“宝宝,让我们试一试这衣服漂亮吧!”或是用协商的语气:“你看,这件事这样做好吗?”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
(5)在生活中,要让孩子多做主。给孩子“独立”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多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孩子就会平和很多。
【误区警示】
孩子很“拧”时,切不可这样做:
☆孩子不喜欢做某事,强制他去做。这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同时也会加重孩子的对抗情绪。
☆感到家长的权威遭到挑战。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千万不可把家长的权威、面子放到首位。这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同时也给孩子错误的示范,加重他的“面子”情结。
顶嘴
【释义】
顶嘴是指孩子对父母的批评或指责不礼貌地大声争辩,或者对父母的命令或训诫轻率无礼地当面顶回。
3岁宝宝因为独立意识增强,越来越有主见,更爱与父母唱反调,所以顶嘴的情形非常多见。
【典型表现】
3岁宝宝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凡事想自己做主,不想父母管得太多。同时也有急于向别人表现的欲望,对父母的命令、训诫不以为然,甚至当面申辩、顶回。
比如,父母批评他做事磨蹭,他可能会顶嘴说:“你不也总是磨磨蹭蹭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