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苏州的名片:苏绣(2)
苏州人欣赏女人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喜欢欣赏她的背影。苏州人认为女人的背影最有味道,婀娜多姿,饱蕴含蓄,让人有无边的遐想与寻味,并能永久地烙入脑海。
但苏州人还告诉我,他们欣赏女人还有一个特别,就是喜欢听她的声音--这一点外地人似乎也喜欢,因为苏州女人的声音是纯真的充满一种磁性的母性声音,柔美、温情、关切和透着浓浓的爱。苏州男人们与我一样喜欢听她的声的原因,更多的是在关注她的声之后的音。女人的“声”像她的外表一样,但更关键的是要注意听其“音”,“音”是她的心,是她的情,不是有句话叫听声要听音嘛,苏州女人的说话的“声”自然好听,但她的“音”里面的味道更多。
然而这还不是苏州人欣赏女人的全部,苏州人欣赏美女的最根本的一个标准是看她的手美不美。
古人形容美女的手总用“纤指”等,在苏州人看来,女人美不美,关键要看她的手是否符合这样的标准,因为苏州人认为,手代表着女人的修养、女人的品位和女人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苏州女人才是美女呢?结果十有八九的苏州人告诉我:是绣娘。即绣花的那些女人。她们的手纤细而灵巧,终日穿针引线,如在弹奏一曲曲优美旋律,犹如在古疆场上的千军万马在酣战,那垂低的弯眉和胸前丝线飞扬的动作,以及留在绣架上的那些瞬间之美和永恒之美总是令人怦然心跳、浮想联翩……
苏州美女的手是劳动之美,劳动之美是一切美之上的美,因而苏州人的审美观是高尚和精致的,所以味道也就会更浓。
有一个例子令人折服:不是近几年各地都在按照中央精神,广大农村在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吗?什么样子是我们农民兄弟想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有的地方因此给农民们大搞楼房别墅,比城里人住的“花园”和“富人区”还要豪华和奢侈,结果搬进新楼和别墅的农民们并不感谢,相反嫌“住得不好”。苏州人说,我们不搞那样的“新农村”,于是他们推出了一个叫蒋巷村的示范村来推广。蒋巷村的支部书记常德盛是我的老熟人,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写过这位带领村民致富的优秀共产党人,他的事迹很感人,村子里的集体经济也很强大。开始我很担心他的“新农村”是不是也让住在别墅和新楼里的村民们不念好,再次去蒋巷村参观后我彻底地放心了:这里的新农村实在太美,言其美并非他们也有崭新的一幢幢别墅洋楼,也并非他们也有了四通八达、宽阔而绿化了的马路,这里的美在于每个百姓、每一户农民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及习惯,寻找到自己想过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比如老人可以与子女们一起住在新别墅新楼房里,也可以住进免费的老人公寓里,甚至还允许仅有的一家不想搬进新别墅的农民依然留在自己的老宅居上。村上所有的一切建设,以从农民生活习性出发考虑,既办企业,更把精力放在建设生态农业上,于是村上不仅保住了村民们自给自足的庄稼地,还有比过去大了几倍的养殖家禽与水产品的湖面和鱼塘,更有能让村民们休闲和锻炼身体的“农民公园”。有趣味的是村上还保留了一个完整的传统农家“博物馆”,在那里80岁的老人可以重新拾起童年曾经用过的老家什,在那里刚刚学步的儿童也可以知道以前他们的家园是个什么样。蒋巷村的新农村建设既有现代化的,更多的是保留了民风民俗和民意,难怪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看过蒋巷村后感叹道:这才是我们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蒋巷村的农民则笑眯眯地告诉我:他们喜欢这样有味道的新农村,这个味道就是空气好、环境好、生活好、家庭和睦和自由自在。
瞧,苏州农民都知道啥是真正的好,“有味道”是他们的理想目标,“天堂”“天堂”,有味道就是好天堂。
如今在苏州,讲“味道”的人老百姓多,官员也多,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讲味道。就连我这样的一个“老苏州人”也有些吃惊,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讲味道”的事是有的,但绝对没有现在我的父老乡亲们那么讲得多,那么在乎“味道”。这是为什么?父老乡亲们笑着回答我:你小时候日子过得穷呗,过日子是不讲究味道的。
原来如此!可不是,要想讲味道,就必须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一定水平之上时才有味道可讲。
富有和富裕之后纵论“味道”之说,是今天的苏州人的生活映照,也是他们追求理想和力推社会不断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包含了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永不满足的精神姿态。
王荣书记给我讲了一件事:2003年初,一个叫龚坚的网民在对苏州和成都的GDP、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私家车拥有量等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除GDP、进出口总额等数字苏州大大超过成都外,在许多有关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上,处于东部最发达地区的苏州,竟然还比不上地处西部内陆的成都,于是他得出结论:“苏州人不如成都人富裕”。这篇网民短文,在苏州上下引来一片哗然。不久之后,又有一篇叫《苏州模式的反思与肯定》,更直言不讳地指出“苏州市强民不富”的现状。
“一向在全国人民面前很得意的苏州干部们那一阵觉得面子丢光了!”王荣说。
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GDP是一个地方干部的面子。苏州的GDP自从改革开放后一直在全国地区级城市中名列最前茅,甚至超过十几个省市区的水平。苏州人因此更加有了富地之称。然而现在公众的结论是苏州“市强民不富”。最要命的是苏州老百姓也站出来说话:“我们就是这种感觉。”
这回面子和夹里一起在苏州干部面前撕碎了!
怎么办?苏州市委、市政府面临又一场严峻的考验。让人欣慰的是他们在这场争论中又一次清醒,又一次获得了思想大解放,又一次勇敢地面对“市强民不富”的现实……于是苏州便有了后来的“天堂城市掀起富民运动”的波澜壮阔的新战斗、新举措。比如2004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了“富民强市”的口号,之后又在“富民强市”的总原则下着重强调“富民优先”的工作方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富民,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实施富民优先工程,让全体苏州人民感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这是苏州市委在全体人民面前作出的庄严承诺。
2005年,市委专门成立了富民领导小组,王荣书记亲任组长,着重在就业、提高企业职工工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人民的医疗保险和看病、住房和教育等关系到百姓生活质量的十几个方面一一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有效工作。
“这几年我们苏州百姓的生活真正富裕了、真正幸福了!”这是我在采访苏州时众多父老乡亲们说的心里话。我对这块土地太熟悉,哪个政府、哪个干部想说谎、做假事肯定不太可能,而我的观察和调查也证明了父老乡亲们说的话不含水分--苏州人民现在真的富裕多了,比其他地区的百姓幸福得多。
“有骨头还要有肉,只长骨头不长肉的事以后我们不会做。”这是王荣对我说的话。用苏州土著语翻译这话的意思是:有面子还要有夹里,只顾面子光亮的事以后我们不会做。
这是苏州人的品质之一、精神之一。
“骨头硬,又长肉,才是味道。”这是市长阎立的话。瞧,他也在讲“味道”!
阎市长的“味道”更有趣了,他说他现在正在着急一件事:苏州开放后,说苏州话的人越来越少了。“许多领导和外地来的朋友都问我,你们苏州话那么好听,咋现在大街上听不到了?这让我感到严重。过去苏州比较封闭,不讲普通话,只讲软绵绵的本地话,后来开放了,与外面的世界畅通了,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好现象。但苏州是个有自己文化的城市,如果苏州人连自己都不说很有味道的苏州话了,那这个城市就没有味道了……”嘿嘿,阎市长的“味道”论又来了!
“侬讲苏州味道好不好?”阎市长起身结束采访时朝我说了一句地道的苏州话。
“好个啊!苏州味道肯定蛮好个来!”我用同样的苏州话回答他。
哈哈……我们忍不住一起开怀大笑。我们一个是北京的“苏州人”,一个是南京的“苏州人”。
苏州味道真是“好个来”,它包含了无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内容,就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经典教科书。
这就是苏州人的生活哲学,这也是苏州人与生俱来的文化修养,如深巷子里飘出的浓浓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