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新苏州”的诱惑(3)
那年春,不大出门的苏州籍作家陆文夫听说苏州狮子山旁搞了个“新苏州”,起初他不太相信,后来他去了。去之后文夫先生大惊而赞,数着指头说:姑苏2500年,新苏州建设2500天,于是他脱口而出了一句经典之语:2500年风风雨雨造就了一个老苏州,2500个日日夜夜创造了一个新苏州。
“新苏州”后来一直被沿用至今。文汇报记者到新区采访,看着太湖之滨这片耸于山水之间的现代化新城,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样一个标题:“真山真水园中城”。
无论是作家的惊叹,还是记者的描述,他们都给新区的崛起注释了一个共同的元素:速度与精美。
据1997年环保部门统计,新区的绿化率达35%,远超了国家标准。许多老外投资者第一次到新区,不是奔王金华的“总裁”办公室,而是急着登狮子山,急着一览天平、花山、何山、横山等群峰秀岭,要不就是驱车到开放式的绿地游索山、玉山、天狮等湖景山水公园……
这里是公园还是厂区呢?是广场还是小区呢?他们被新颖、美妙的“苏式”开发区深深吸引,甚至时常怀疑自己的视觉。“在这样的地方办企业,获得的将是生命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丰收。”外国企业家们如此评说。
“以绿意造园,是我们新区的一大理念。这既借鉴了欧美风格,又传承了水乡苏州的特色。绿树、绿色块条多,又充分引入开放式大公园的格局,使得新区每年保证有300天的绿期。古苏州是以园林‘雨打芭蕉’、‘梧桐知秋’、‘岁寒三友’的千古绝唱达到一种文化和古典的结合,新区以绿意加园林,从而创造一种‘锦绣大地’的气氛和自然特色,你看我们这里的植物造型吸收的是大色块的绿地风格,如海之墨色的雪松林,晚霞一般的红枫林,一片片桂花香,一片片橘子黄,嵌入来自美洲风情的美女樱,如此锦绣被植物的红、黄、蓝、紫组合成一体,远观如万紫千红的花地毯铺就,近看恰似置身于花木丛间,美不胜收。”新区人一谈起他们的美景,总滔滔不绝,令人陶醉。
仅仅几年时间,沉默了数千年的狮子山,从冬眠似的冥寂中睁开幼稚的倦眼,转瞬间蓦然回首一眼,但知这里已是天翻地覆……
今天的苏州新区建设者和创业者,他们最愿意向外人显耀的是这里的科技含量。“要说我们的苏州高新园区能使狮子山这片曾经是苏州北大荒的地方呈现出今天这个样子,关键还是我们这儿的高新技术发挥了催化作用。”
此话怎讲?
“高新高新,自然文章在‘高’与‘新’上。‘高’,意味着我们的开发区从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指的引进企业的高端水准;‘新’,是指产业的建立与趋向必须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最先进的技术定位。”现任苏州高新园区工委书记王竹鸣用“很园区”的语言给我介绍:从1992年建立新区的那天起,王金华等老一代创业者就坚定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科技优先”战略。紧紧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加快聚集新产业、建立新体制、建设新城区,构筑国际平台的思路与实践,因而使得高新区真正在“高”与“新”上呈现五彩缤纷的璀璨光芒。
在采访新区时,我看了一部长期在新区工作的苏州作家徐卓人写的《归国留学生部落》的书,记述的是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归国留学生在苏州高新园区创业和成就大业的事迹,因而在苏州高新区内形成了一个“中国留学生部落”群体。这个群体现在已达数百人之多,他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在国外卓有科研成果的归国留学博士、专家。“由这些留学博士带出来的专家与科研人员,今天已经达到近万人的具有世界级水平的研发人员和科技队伍,是我们高新园区最大的资本。”王竹鸣一谈起这个话题,两眼放光。
“我们现在有一年近2000亿的工业产值,有一年100多亿的财政收入,靠的主力产业就是高新科技。我们有六大创新载体:苏州科技城、苏南工业技术研究园、苏州环保产业园、苏州创业园、留学生产业园、苏州高新创意园。它们涵盖了电子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关键零部件、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八大世界级先进科技专业产业工程,其中最引人骄傲的是已经体现市场能力的十大自主产品群体:高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新一代网络安全技术开发、碳硅铝纤维与碳纤维、光刻胶、第三代移动通讯、CPU核心应用技术、生物医药产品、动漫产品、振动及环境实验设备、新一代高分辨数码有机光导鼓等。”新区主人对这些技术与产业的专业词语如数家珍,我们有的很难听懂,但一旦换成具体的和实用的例子来说明时,所有的外行人都会为他们而感到骄傲--
比如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在飞向太空前需要进行振动试验,这振动试验台就产自苏州高新园区的苏州东菱振动公司。这振动试验台达16吨重,过去一直被欧美国家所垄断。我们的归国留学生在苏州高新园区内给它搞出来、搞成功了。“神舟”飞船能够一次次飞向太空,这振动试验台功不可没。
比如现在我们使用电子复印机、电子照相机等电子设备每天都会用到的成像有机光导鼓,过去一直是外国企业的专利,苏州恒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小伙子们搞成了中国自己的顶级水平的OPC生产线--第一条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00支鼓的高度自动化生产线。
比如一个名为“中国芯”的32位嵌入式CPU电子核心技术,也是由苏州国芯电子有限公司用几年时间在苏州高新园区搞成的,它的技术含量与世界先进芯片不分上下,其功耗全球最低,从而打破了“中国有机亿万台而没有一个芯”的尴尬局面。
比如被称为“通讯喉咙”的语音网络、数字网络、图像网络“三网合一”技术的“DSL—4000|4010综合复用设备”,也是由苏州科达通信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开发的,它已经成为中国国家电子政务T100强--视讯类第一名。
比如博瑞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恩屈西他宾”药物,成为中国抗艾滋病和乙肝病毒新药,同样打破了国外公司垄断,其成本和药效都优于世界同类药物。这“恩屈西他宾”听起来名字有些怪怪,但它对艾滋病患者和乙肝病患者来说,就是“上帝”送来的福音……
所有这些,都出自苏州新区,出自我们的那些归国留学生之手,出于他们带领下的团队。这里有一串名字非常闪光,他们是:袁建栋、顾东民、丁屹、陈卫东、张光学、黄劲、谢卫国、王崎、朴成元、王拉才、张思福、郑茳,还有让世界同行震惊的《系列世界地图》发明者郝晓光等等,他们都是清一色的“海归派”留学博士,他们已经在苏州新区落户多年,并且成为这里的永久居民和“部落”主人。
那一天我正在采访高新区,市委宣传部长徐国强说晚上一定让我见见一个人。当晚在饭桌上我认识了徐部长的老朋友王振民,这位苏州人文质彬彬,在一桌子博士堆里,他是个酒量偏差的人,他说他第二天要回美国--孩子老婆都在大西洋彼岸等着他过一个什么节。徐部长向我介绍:王振民酒量一般,但他干的事业却了不得,而且是苏州高新区的留学归国专家的“博士王”。
王振民一听市领导如此夸自己,脸顿时红了起来,连忙说:“我在苏州高新园区算个啥?人家资产比我高出好几倍的有的是,我只能算小拇指……”
“他是怕露富。你只要打听一下,生物、医学领域里没有不知道‘振美’的。”同桌上的博士们抢着要灌王振民,说如果他不向何作家说实话,就保证当晚让他出不了门。为了不影响第二天飞回美国与妻子孩子的团聚,王振民只好“投降”,于是我们俩借众博士开心喝酒时,进行了“酒场采访”--
“六○后”的王振民在16岁时,正逢“文革”后的首次高考,因为农民苦孩子出身,又遇众多“老三届”在考场做对手,所以少年王振民只敢报了苏州大学物理系。尽管如此,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还是欣喜若狂地在老家的田埂上蹦了起来。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在苏州大学留校当了两年教师,这时正逢“留洋”大潮,王振民的心也跟着浮了起来。但公派没他的份,他只好靠自己拼搏。考托福时,26美元也是向老师借的。“我到现在还没有向老师还这26美元呢!人家不要我还,弄得我不知如何是好!”已是亿万富翁的王振民心头至今藏着这桩事。
“你给苏州和苏州大学创造的财富已经远远超过几千万个‘26美元’了!”徐国强部长和酒桌上的苏州大学几位校长们凑过来说道。
王振民依然满脸不好意思地喃喃道:“这是两码事,两码事。”
我开始对眼前这位“海归派”博士刮目相看了,而当他向我细述自己的留学过程和抱着对苏州高新园区的“好感”后,在狮子山脚下仅用短短几年创出的一番伟业时,我的内心刻下了深深的印象。
1987年的春天,对王振民来说格外温暖,他单身宿舍窗口的紫藤开始抽芽,一阵喜鹊叫声,邮差举着一个英文写的大信封对他说:国外有人给你寄信来了。
王振民的心跳得怦怦的,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将要发生“历史性的巨变”了--因为他没有外国亲戚朋友,只有一种可能:他被国外的大学录取了。果然如此,美国爱德华州立大学通知他去入学。
一个身上只揣着274美元的中国青年怀着强烈的求知情怀,冒险飞到了大洋彼岸,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学知的长途跋涉……
1993年,王振民已经是个学了15年物理学的“洋博士”。
“我相信,如果我找不到工作,那么全世界就没有人再能找到工作了。”毕业初,王振民曾这样狂言。果真,他同时被加州的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和美国西南医学研究中心休氏医学研究院录用。
王振民最后选择了比前者薪水少一半的后者。然而“清贫”的休氏医学研究院在王振民看来是个取之不尽的“富矿”--因为这里有“用钱买不到的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员”,10年中这里出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并且拥有30余位国家院士。王振民受聘该生物医学研究工作,他在这里获得了学术上的质的飞跃,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极不起眼、却日后成为他全球系列产品独家经营的小产品--花300美元成本便研制成功的一种专门收集、储藏蛋白晶体的器皿,而这靠的也是王振民扎实的物理学功底及对生物医学的潜心钻研上的真功夫。
“王,你要发大财了!”研究院的同事祝贺王振民。
正当王振民有些发愁如何寻找美国“发财”温床时,从乡友那里得知苏州高新园区有个专门为留学生创业搭建平台的“创业中心”,已被中国国家科委确定为“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单位,有很多优惠创业条件。“爱屋及乌”的王振民想到了家乡,想到了母校,于是他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回到苏州创业。
“因为我爱苏州,苏州是我的人生出发地,也是我的生命归宿地。”王振民离开美国时,他对那些不理解他的研究院同事这样说,而且为了痛别“诺贝尔奖摇篮”的休氏,他竟然学会了喝白酒--那一天告别美利坚的晚上,他喝了一斤半高度白酒,从此酒量超人,但一喝就脸红。“我骨子里不是喝酒的人。”王振民自己说。
不久,他的“苏州捷美电子有限公司”正式在苏州高新园区挂牌,这也是“归国专家部落”的第一个留洋博士在高新园区所办的第一个企业。
王振民在苏州这块风水宝地获得的收成就像他的企业名字“捷美”一样,又快又好。短短几年,“捷美”名扬海内外同行业界,于是学着王振民回国到苏州、到苏州高新园区“发财”和干事业的洋博士们一结十、十联百地拥向狮子山脚的那块热土。
太湖水涌动着欢笑,虎丘古塔在摇晃着身子舞动。
一颗优质种子,长出的是一片金色的丰收果实。苏州高新园区就这样如此不停地“孵化”,最终将世界各地最优秀的那些海外中华学子一个个吸引到了自己的凤凰树上……
“我们也不含糊,50亿的创新投入,200亿的基础设施,100多个营造有利于科技与人才引进的地方性法规,六大服务保障体系和30多个知名院校,及50多个世界级尖端研发机构,这是能够吸引高级人才到苏州新区来的内核力量,有了这内核力量,我们才能造就‘真山真水的新苏州’,每天向世界和国人展送硕硕成果和灿烂光芒。”王竹鸣书记这样说。
是的,这就是太湖之滨、苏州古城旁的新苏州城,一个不足230平方公里面积的地方,创造了全苏州市出口总量的20%、全省的10%、全国的1%以上的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要出口基地和创业者的乐土。
一个创造了8项“世界第一”、11项“全国第一”的新苏州,就这样在弹指一挥间崛起在太湖之滨、狮子山下……不说这里的人均创造年产两万美元的产值,不说这里的农民平均收入超过15000元,单说这里聚集的2000多名留学人员、1000多名博士和1万多名硕士及50多家落户此地的世界500强企业,还有谁不羡慕苏州人?
其实苏州人自己对办“新苏州”获得的巨大成就,也是难掩心头之激动和狂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