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吃你这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孩子就吃“父母和自己是朋友”这一套(一)

孩子喜欢愿意和自己做朋友的父母。父母应该和孩子成为好朋友,以朋友的姿态来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和孩子成为朋友,才能更好地赢得孩子的信任,更好地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健全的人格。年龄相仿的朋友陪伴他一起成长,年龄稍长的朋友给他引导、帮助他迈向成熟。

从血缘关系来看,父母与孩子是最亲近的人,照理说,父母也应该是孩子最亲密的大朋友,可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倾诉的调查显示,只有26.73%的孩子表示,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人是父母。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如果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父母,不愿意与父母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确实是这样,孩子不愿意说,父母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孩子,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那么,要怎么做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和父母“零距离”接触呢?答案很简单——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一天,妈妈下班回到家,发现房间被翻得乱糟糟的,儿子手里拿着家里的户口本冲她笑:“妈,你回来了啊!”说完有些不好意思地挠着头,“那个,我就是找个东西。”边说边朝门口跑去。

看着混乱的房间,妈妈的火气一下就上来了:“你找什么东西?自己的东西从来不知道好好收拾,我整天要上班,还要整理房间,累得要命。你倒好,一会儿工夫就把我的劳动成果糟蹋成这样?”儿子被她的喊声吓到了,呆呆地看了她一会儿,一句话没说就回了房间,晚饭也没吃。

妈妈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了,端了一碗鸡蛋面,敲开儿子的门。儿子躺在床上不愿意看她,她心里有些难过。她对儿子说:“儿子,今天是妈不好,妈不该不问青红皂白就对你发火。妈向你道歉,你原谅妈,好不好?”儿子一听这话,坐了起来,有些别扭地说:“妈,我也有错,你别怪我!”一听这话,妈妈的心里暖暖的:“儿子,你能不能告诉妈,你想找什么东西?”儿子不说话,妈妈再接再厉:“妈也想和你做朋友,知道你都在想什么。我相信我儿子这么做一定有理由,对吗?”她的信任和尊重让儿子放下戒心:“今天老师说,我们应该记住父母的年龄,可我连你们的生日都不知道,所以……”原来,儿子找户口本是想记住爸妈的生日,她差点儿因为自己的先入为主错过了孩子给的关心和感动。

从那以后,凡事她都会先放下自己的情绪,和儿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儿子的想法。儿子也越来越愿意和她说自己的想法和心里话,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融洽了。

和孩子成为朋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信任,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样,孩子也才愿意敞开心扉,给父母进入他的世界的通行证。那么,父母要怎样做,才能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呢?

1.用真诚的爱来面对孩子孩子的内心很纯洁,也很敏感,他们甚至能从父母的一个表情、一句赞美、一个叹息中觉察出父母对自己的看法。正因为这样,父母一定要记住,用真诚的爱来面对孩子。这要求父母能客观地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感受什么以及做什么。另外,真诚还意味着父母学会向孩子敞开你的思想和感受。比如,当你的工作没有做好时,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很灰心;当你涨工资的时候,你可以让孩子和你一起来分享喜悦。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却能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真诚和信赖,更愿意亲近父母。

2.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沟通是构建人际关系的基础。父母要了解孩子,才能把握孩子的心理,更好地和孩子做朋友。父母要学会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创造独特的沟通渠道。比如不爱说话的孩子,可以在家设立一个“意见箱”,鼓励孩子把想法和愿望都写进去,父母也把自己的关心和建议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对于喜欢直接沟通的孩子,父母应该及时地体察到孩子情绪变化,感受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及时正面地和孩子进行沟通。

3.树立榜样,始终如一始终如一就是指每当某事或某种情况发生时,都用同一种方式处理。对待孩子的一致性,是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基础。当孩子预先知道父母的意图,以及父母会怎样反应时,他们就会感到比较安全。这种安全也是构成孩子对父母信任的重要原因。

要想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就要承认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他的想法,以平等的姿态和他进行交流和沟通,理解他、认可他。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友谊。

(二)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

李贤是一位父亲,也是某公司总裁。工作中的他严肃沉默,一板一眼。生活中的他却像个大男孩儿,和儿子称兄道弟。有人看见过他和一群孩子兴高采烈地蹬自行车穿行在北京的某个胡同,看见过他在游泳池里和儿子嘻嘻哈哈地打水仗,看见过他像个哥们儿一样搂着儿子的肩膀拍照……当有人问儿子最喜欢的人是谁时,儿子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李贤呗,是我爸,也是我哥们儿!”他们亲密和谐的父子关系让不少人羡慕,纷纷前来取经。李贤只是笑笑,轻松地回答:“简单,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家庭里,很多父母总是习惯以一种严肃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他们认为只有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家长的权威,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样做,确实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敬畏的心理,可也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和孩子成为朋友”,不是一句口号,父母不应该让它变成一句空话。要想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父母就要学会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

1.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孩子“平等”是对待朋友的首要原则。父母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孩子,要承认孩子独立的人格,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进行交谈,用平等的语气而不是命令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多用“我们”、“咱们”、“能不能”、“好不好”这样的字眼,征求孩子的意见,给孩子发言权。

2.像对待朋友一样,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是一种素养,它让我们的友谊变得温暖而安全。当孩子被负面情绪所包围的时候,父母要和蔼持续地倾听,亲切地留在孩子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讲几句关心的话,但不要多,例如,“再多告诉我一些”、“我爱你”、“发生这样的事我很难过”、“你做得很对”等。

不论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定期给孩子“专门的时间”,耐心、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父母放下自己的身份,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明白孩子背后的诉求,也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帮助孩子。

3.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分享“分享”能让烦恼减半,让快乐加倍。父母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父母也是人,也会有烦恼和不快乐,把自己遇到的烦恼告诉孩子,不是示弱,恰是信任和爱的体现。比如,你的一个同事突然生病离世了,你很悲痛,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不会懂,你完全可以把心里的感受和悲伤告诉孩子。孩子不但不会笑话你,反而会关心你、安慰你,甚至可能会和你讨论生命和死亡,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有些东西,孩子懂得远比自己想象的多得多。

一句简单的倾诉,得到不仅仅是关心,可能还有来自孩子的智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4.像对待朋友一样,尊重孩子的隐私任何一种感情都是需要自己的空间的,父母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尊重孩子的隐私,给他的成长留下属于自己的空间。每个人都会有不愿意对人说的秘密,孩子也是。孩子不愿意说,父母就不该强迫他开口,可以告诉他:“不想说就可以不说,但如果你需要帮助,爸爸妈妈一直都在你身边。”让他知道你的尊重和理解,也感受到你的关心。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心理负担,也会更加信任和尊重你。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平等交流,用心倾听,一起分享,给他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会更了解孩子,甚至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三)关心孩子的学习

“学习到底是谁的事情?”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红兴奋地推开家门,对着正在看报纸的爸爸喊道:“爸爸,我考了第一名!”本来以为会得到爸爸的夸奖,谁知爸爸只是“嗯”了一声,连头都没抬。她又冲到厨房:“妈妈,我考了第一名!”妈妈正在切菜,看着蹦蹦跳跳的小红,皱眉道:“知道啦!别在这儿乱晃,小心我伤到你。”听妈妈这么说,小红心里难受极了。

她低着头走进客厅,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她对爸爸喊道:“你们一点儿也不关心我的学习,上次我考试不及格伤心你们也不安慰我,这次我考了第一名你们也不夸我,你们一点儿都不爱我!”爸爸妈妈吃惊地望着有些歇斯底里的小红,解释道:“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们能做什么?”

常听人说:“学习始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句话没错,不管家长再怎么焦心,也不能代替孩子去上课、完成作业或参加考试,这些事情对孩子来说再难,也只能由他自己来完成。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了呢?

我们再来看生活中的另一个场景。

这天,看完天气预报,龙龙还在看无聊的广告。爸爸对他说:“该写作业了!”龙龙听到最后通牒,极不情愿地去写作业了。

半小时后,爸爸推开门,见龙龙趴在书桌上睡着了。爸爸拎起他就是一顿狠揍。龙龙被他突如其来的举动吓醒了,一边想挣脱他,一边哭着问为什么打他。爸爸指着他气呼呼地问:“让你写作业你给我睡觉,学习是给我学的吗?”

龙龙一听这话反倒来劲儿了,和爸爸顶撞起来:“我困了,打个盹都不行?都是你们给我报英语、报奥数,我不上了!”龙龙索性撂挑子了。

爸爸更生气了:“我和你妈给你报辅导班,还不是为你的将来打算。我们上一天班,回家还要督促你写作业,帮你检查作业。难道我们还错了不成?”

是啊,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跑得慢一点儿就可能被淘汰。所以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未雨绸缪,帮他报各种辅导班,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才艺,以期能对孩子的将来有所帮助。可是,这样做真的是关心孩子的学习吗?还是只是父母在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担心?

我们说“学习始终是孩子的事情”,这句话完全没错,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孩子的路最后还是只能由他去走。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就真的可以不闻不问或是束手无策;也不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担心和焦虑,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学习,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真正优秀的父母,应该是真正懂得关心孩子学习的父母。

1.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学习环境能让孩子放松心情,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父母应该保持家里环境的干净整洁,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安静,看电视或说话交谈的声音要尽量放轻,不要干扰到孩子的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给孩子一个单独的空间进行学习。

2.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孩子很大一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真正关心孩子学习的父母一定会花时间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比如,孩子上课听讲认不认真?孩子上课爱不爱回答问题?孩子有没有偏科?这些问题的答案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的沟通得到,更直接的方式就是常和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从老师的口中了解情况,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

3.给孩子支持鼓励真正关心孩子学习的父母,会关注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然后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表扬。他们也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退步,然后和孩子一起去探讨这背后的原因,鼓励自己的孩子。在教育孩子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的语气批评孩子,因为这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4.积极配合这里说的配合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家长和孩子的配合,就是说父母要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在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向父母求助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如果不能回答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同时要和孩子一起寻求解决的方法,不能就这么简单了事。父母这样的做法也会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另一方面是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应该尽量配合老师。比如,孩子说老师要家长帮忙检查作业,父母不能以“看不懂”为由拒绝,父母应该让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一同进步;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也要及时和老师联系,一起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更好地帮助孩子。

学习始终是孩子的事情,但父母的关心更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让孩子喜欢上学习。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让孩子能更轻松自在地学习。

(四)在生活中关心孩子

现在的彤彤成绩很不好,变得越来越孤僻,与同学的关系也不太好。以前的彤彤在乡下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尽管她也会想念爸爸妈妈,但是爷爷奶奶很疼她,她每天放学后还能和很多朋友一起玩。那时候的彤彤开朗活泼,爱说爱笑,成绩也很好。后来爸爸妈妈把她接到了城里,她终于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了一起。爸爸给了她用不完的零花钱,妈妈给她买了穿不完的新衣服,可是彤彤却一天比一天沉默,一点儿都开心不起来。她觉得爸爸妈妈都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她,她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人爱的可怜虫。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因为工作比较多、社交比较广,在家待的时间越来越短,分给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少,无形中就对孩子缺少了沟通,减弱了关爱。还有许多父母,认为能给孩子充裕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尽到了义务。

确实,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是父母应负的责任,但是对孩子的关心,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是远远不够的。

孩子需要父母的体贴,需要家庭的温暖。他们需要在自己生病时有父母的照顾,在苦恼时有父母的分担。只有在被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会形成良好的性格,才会拥有健康的身体,才会对他人产生信任,也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那些只知道挣钱和认为只要养大孩子就完成了任务的父母,需要改变观念。父母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营养,更希望得到精神的满足。父母应该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上去关心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孩子考虑,既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又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在温馨被爱的氛围中成长。

1.给孩子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于孩子来说,家的意义更是重大。家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是他可以寻求支持和依靠的地方。家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安全、充满爱的地方。

父母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永远不要在孩子的面前争吵,不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家庭的温暖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可以提升孩子对幸福的感受能力。

2.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未来成功的基础,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孩子,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的情况应该及时妥当处理,以免拖延病情,耽误了孩子治病的良机,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3.和孩子一起吃饭和孩子一起吃饭,不仅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还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饭桌上的交谈会让孩子得到不少的信息,学到不少的知识;孩子在饭桌上与父母的沟通,还能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全家一起吃饭,还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另外,和孩子一起吃饭,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平衡饮食结构,让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父母要注意构建和谐的“饭桌”文化,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谈论孩子不愿意谈论的话题,不要在吃饭的时候斥责孩子,应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餐。

4.与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大自然是最奇妙的世界,总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和领悟。渴望亲近大自然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父母不妨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些时间,带孩子逛逛公园、爬山或是野炊。让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

让孩子亲近自然,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胸怀。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出去感受自然界的美好,相信你和孩子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5.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要及时体察孩子情绪的变化,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正确地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被负面情绪笼罩时,父母的理解、安慰和鼓励会给他很大的支持和勇气,帮助他很快地走出来。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健康快乐离不开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孩子喜欢父母的关注,渴望得到父母的安慰。所以作为父母,不管工作有多忙、压力有多大,也要停下身来,给孩子一点儿时间,关心他们的身体,照顾他们的情绪,帮孩子实现身心灵的健康与和谐。

(五)在错的时候,要向孩子道歉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出现一些过失和错误。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向孩子道歉,会有损父母的威严,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教育。所以,不少父母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即使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也不愿意低头向孩子认错。

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情况刚好相反。有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不会丧失威信,反而会赢得孩子的尊敬,也有利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

程程陪爸爸一起去医院看望他的同事。爸爸在走廊里点燃了一支烟,程程马上劝爸爸别抽,又指了指墙上的标语,对爸爸说:“爸爸,这儿不让吸烟!”爸爸推了他一下说:“又没有医生过来,你怕什么。”程程望着爸爸,问:“爸爸,那这个标语还有什么用?还是医院有专门监督的医生?”爸爸一听暗自想:“看来我是犯错误了,误导儿子了。”他赶紧灭了烟,然后郑重地向儿子道歉:“你说得对,儿子,爸爸不应该这么不自觉。”程程一听“扑哧”一声笑了,说:“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好爸爸,我刚刚是逗你玩的。”爸爸也拍拍程程的肩,父子俩看上去亲密无间,让旁人很是羡慕。

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人人都会犯错,当错误发生时,父母若能放下家长的架子,坦率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和收获。

1.让孩子知道谁都会犯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是通过父母的价值观和表现来认识这个世界的。父母犯错后,主动承认错误,会让孩子知道,谁都会犯错,连父母也不例外。这样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有效地降低孩子的心理压力,不再那么担心自己犯错,会更放得开,更有勇气去尝试。

2.给孩子树立知错能改的榜样家长主动承认错误,向孩子道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孩子要知错能改。家长向孩子道歉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鼓励孩子主动勇敢地承认错误并及时予以补救和改正,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很大帮助。

3.会得到孩子的原谅和尊敬孩子指出家长的错误,而家长积极承认错误,实际上是赏识和尊重孩子,更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重视,让孩子更愿意亲近父母。孩子面对父母的道歉,比成人更具宽容心,只要父母真心认错,就会得到孩子的宽容和谅解。

向孩子道歉,家长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向孩子道歉要及时孩子的内心很敏感,受到伤害时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抚慰。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当孩子受到来自父母的伤害时,内心的痛苦更是强烈。所以当父母因为自己有意或无意的语言、行为伤害到孩子时,一定要及时地向孩子道歉,只有这样,才能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小。

2.要直接、当面向孩子认错父母道歉时要直接当着孩子的面说,不能拐弯抹角地向孩子示意。父母知道错了却不明说,孩子就得不到心里安慰,父母也不会对自己的错误留下深刻的印象,时间一长就会旧错重犯,再度伤害孩子。

彬彬以前拿过一次妈妈的钱。今天爸爸发现自己钱包里的钱少了50块,马上就想到了儿子。爸爸很生气,觉得儿子是越来越大胆了,以前拿的也就是5块,现在都敢拿大数额的钱了。他二话没说就打了儿子一顿,儿子这次死都不承认,爸爸见他“抵赖”更生气。

晚上妈妈回家后对爸爸说:“今天早上走得太匆忙忘了告诉你,拿了你钱包里的50块钱。”爸爸一听就脸红了,却不想向孩子道歉,觉得太没面子了,于是通过妈妈转达了自己的歉意。彬彬却不买账,甚至对爸爸产生了敌意。

家长犯错后,直接当面认错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如果家长出于面子,躲躲闪闪、拐弯抹角,孩子心里会很不舒服,就算认错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要用不同的道歉方式如果孩子年龄较小,父母给孩子道歉的时候,只需要用一些行动,例如表情、手势、做法等,就能让孩子知道父母在道歉,没有必要讲太多深奥的道理。但是如果孩子大了,父母在道歉的时候就应该解释犯错的原因,并描述自己犯错后的心里感受,让孩子知道父母因为犯错而内疚难过,这样便于孩子更好地原谅父母。

4.要感激孩子的宽容父母道歉得到孩子的宽容,应该真诚地对孩子表示感谢。这样一方面是对孩子的肯定和赞赏,另一方面也能让父母更好地记住所犯的错误,更好地加以改正。同时,这也是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感恩教育”,教会孩子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是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不道歉,不悔改,一犯再犯。当孩子因为父母的过失或错误受到伤害时,他们往往希望父母能放下家长的架子,坦率真诚地向自己道歉。父母在犯错时,应该和孩子平等地交谈,直接及时地表达自己的歉意,从而得到孩子的宽容和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