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越早学会经营人脉,你就能越早成功(1)
所谓人脉,就是在关系中找关系
所谓人脉,说得直白一点儿,其实就是关系,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所有关系的总和。而构建人脉网的过程,就是在关系中找关系的过程。比如,你认识一个卖电脑的朋友,现在你需要找人帮着参谋买一辆汽车,而你卖电脑的朋友正好有一个对汽车非常精通的亲戚。那么,你就可以通过卖电脑的朋友来认识他这个精通汽车的亲戚,这就是关系套关系。你手中掌握的关系越多,你的人脉网就越强大,你所能获得的帮助就越多,做起事来也更加游刃有余。
有这样一个故事:
孟桐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那年正赶上他所在的城区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面向全城的建筑公司进行招标。老板把这件事交代下来,并且暗示孟桐,如果这件事办成了,就会升他为副总经理,这是孟桐渴望已久的。可是,在全市大大小小几十家建筑企业中,他们的公司并不是最强的,中标没有必胜的把握。这该怎么办呢?孟桐非常困惑。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孟桐认为:要想中标,关键就在于这次工程招标的负责人。那么,怎么才能结识这位负责人呢?不可能自己冒昧地去拜访,一定要有个引荐者,而且,这个引荐者要对这位负责人比较熟悉才行。孟桐绞尽脑汁,将自己的关系网梳理了好几遍,还真找到了一个认识这位负责人的朋友。
孟桐赶紧给这个朋友打电话,请他引见一下,但朋友说这位负责人非常洁身自好,不喜欢拉关系走后门,所以他们如果上门拜访,肯定不会有好结果。不过,朋友说他知道这位负责人有个爱好,就是每逢周末下午必到郊区的鱼塘钓鱼。孟桐认识到这可能就是结识这位负责人的绝好机会。于是,他也准备好了渔具,在周末下午来到郊区鱼塘。不过孟桐并没有钓鱼,而是一声不吭的在旁边看那位负责人垂钓。每当负责人钓上一条鱼,孟桐都露出极其羡慕的表情。过了一会儿,负责人注意到了孟桐,见他拿着渔具却没有钓鱼,就很好奇地询问他。孟桐说:“我还不会钓,只是觉得钓鱼是一件非常修身养性的事,所以想学学。而且,在旁边看您钓鱼,也是一种享受。”几句话,说得负责人高兴起来,俩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就谈到了各自的职业,孟桐说到了自己的难处,还顺便介绍了下公司的实力。负责人虽然没说什么,但是在他心里已经对孟桐及其公司产生了不错的印象。
后来的一段时间,孟桐每周下午都会去郊区鱼塘,随着他与负责人的关系越来越近,到正式招标时,孟桐所在的公司一举中标,老板也很快提升他做了副总经理。孟桐的人脉网中,从此也多了一条对他事业发展极为有利的“大鱼”。
这就是关系的巨大力量,孟桐的那位朋友虽然没有将他直接引荐给那位工程负责人,但他提供的信息也非常有价值。如果孟桐的人脉网中没有这样一个朋友,那他也不可能对工程负责人有所了解,更不可能投其所好,结识这位负责人,更不可能顺利中标,他升任副总经理的愿望也会落空。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为什么是人情社会呢?就是因为关系套关系。比如,张三与李四原本并不相识,但张三是王五的朋友,李四也是王五的朋友,那么,他们就极有可能通过王五而产生联系。在张三有事的时候,李四和王五都会来帮忙,而且,他们还可以动用自己手中其他的关系来帮助张三,由此来看,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很多人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懂得利用关系来助自己成事。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关系并非越多越好,关系网也并非越复杂越好。很多人每天忙于维护关系,在关系网中疲于奔命,一旦有事,却得不到有益的帮助。这样的关系网虽大,却漏洞百出,死结连连,没有实际的价值。所以,建立关系网也应该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将那些能够为你提供帮助的人纳入关系网,并要懂得及时梳理和筛选,这样,才能保证你手中的关系网一直有效。
一个人所处的圈子,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都会有自己所属的群体,这个群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圈子”,人们的思维习惯以及未来所取得的成就都会受到圈子的影响。试想,如果一个人身边大多是成功人士,那么这个人多半不会是一个平庸无奇的人,因为,一个人所处的圈子,能够决定他的人生高度。同样,一个人所处圈子的质量,也可以看成是这个人的身份象征。就像有人说的:“在一个成功的团队里,没有失败的人;在一个失败的团队里,没有成功的人。”
在被问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时,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因为有很多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著名成功学大师陈安之也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他们的话都蕴含着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你所处的圈子影响着你的人生。
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不同的人所处的圈子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人生也有很大不同。据说,李泽楷家中实木装饰的餐厅里挂满了镜框,上面镶嵌着他与一些政界要人的合影。看看这些合影,不用多说,大家就能明白李泽楷处于怎样的一个圈子中,而他本人自然也会有与之相称的身价。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些曾经作奸犯科的人,引诱他们走向犯罪的很多都是他们的朋友,而一旦入狱,他们又多了一些牢友、狱友,这就是属于他们的圈子。受这个圈子的影响,很多人在出狱之后会再次走向犯罪的深渊,这就是不同的圈子会带来的不同命运。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首先就要进入这类人的圈子,只有成为他们的“圈内人”,你才会对他们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会得到圈中人更多的帮助。如果你无法进入他们所在的圈子,那不管你怎样努力,都像隔山打牛,走了不少弯路,却收效甚微。不过,一个圈外人要想打开缺口成为圈内人,并非易事,就像富人的圈子里都是富人,对于穷人,他们会有天然的排斥心理,一个穷人要想进入富人的圈子,绝对需要动用很多拓展人脉的智慧。
在古代,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倾家荡产也要混上个一官半职?就是因为官位是他们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只有获得一官半职他们才能成功地跻身于上流社会,才有资格参与这个圈里的各种活动;又为什么所有官员都会对皇帝身边的太监毕恭毕敬,就是皇帝是这个上流社会的核心,而太监正是核心身边的重要人物,谁要是得罪了这个重要人物,恐怕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有人把“同学会”当成提升自己圈子质量的重要手段,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愿意参加同学会的都是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一事无成的人不会来参加同学会,一是面子上挂不住,二是即使参加,他也无法融入别人的圈子,因为那个圈子的大门不会对他这样的人敞开。
当然,已经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也不会参加同学会,因为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们属于更高层次的圈子,不会加入低层次的圈子来自降身价。当然,这些情况也并非绝对。如果你想进入某个圈子,而恰好与圈内的某个人私交甚好,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你融入这个圈子的引荐者。
一个人所处的圈子,决定他的人生高度。这个圈子不在大小,而在质量。如果你的圈子多达几百人,却鱼龙混杂,对你无法产生有益的影响,那也毫无意义;如果你的圈子只有寥寥数人,却个个都是精英,能够助你攀登成功的巅峰,这样的圈子才是值得用心经营的。总之,一个人所处的圈子,不在大,不在多,而在于精。
要早成功,就要早搭建你的人脉关系网
说到人脉,很多人感觉与自己的关系不大,他们认为,只有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谈得上去拓展和经营人脉,而自己不过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普通上班族,根本不可能结交太多的人,还是等到自己取得一些成就之后再说吧。
其实,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就像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想创建自己的人脉网,同样要趁早,而且,越早搭建自己的人脉关系网,你就能越早取得成功。因为,人脉和资金的储蓄一样,都是为将来做准备的。如果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有人脉的支持,没有谁可以凭着单打独斗攀登上人生的巅峰,想等到“以后”或“有需要时”才想到应该开始建立人脉,注定为时已晚。所以,为了你人生中的“人脉存折”,你应该提早行动了。
不要因为自己人微言轻就放弃构建人脉,即使再平凡的人也有自己所处的圈子,也有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这些圈子和朋友就是属于你的人脉网络,工作之后,你会有老板、领导、同事、客户……这些人同样可以纳入你的人脉网络。随着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你认识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只要你用心经营,主动结交,你的人脉网络会越来越丰富,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就会遇到改变自己命运的贵人。
那些你在青年时期、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结交的朋友,会比你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结交的朋友更珍贵、更忠实于你。因为那时候维系在你们之间的更多的是纯粹的友谊,没有太多的功利,更不是为了利益,这样的朋友才是值得你一生珍藏的财富。
高伟和李强,俩人从小一起长大,绝对称得上是“发小”“死党”。上学的时候,李强因为长得比较瘦弱,总是被别人欺负,这时候,总是高伟站出来为他出头。很多次,就是为了保护李强,高伟被别人打得鼻青脸肿,而且,就算是被老师批评,他也从来不说自己是为了李强打抱不平。高中毕业后,学习比较好的李强上了一所名牌大学,而高强因为成绩不好,没有继续读大学,而是到一家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虽然俩人见面的机会少了很多,但是每次只要李强放假回家,总是去找高强聊聊天,有时候俩人还会喝上几杯,他们经常怀念在一起上学的日子。大学毕业后,李强去了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工作很忙,与高伟的联系也少了很多,高伟觉得李强现在今非昔比,人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是世界名企的员工,比自己强了很多,心里有些自卑,也不愿主动与李强联系。
又过了一段时间,高伟所在的工厂效益不好,他家的条件本来就不是很好,这下日子过得更加艰难。有次李强给家打电话时,知道了高伟的情况,这时候的李强年薪十五万,称得上是事业有成。他主动联系了高伟,俩人聊了很久,李强所在的城市有很多服装工厂,服装价钱非常便宜,所以他建议高伟搞服装生意,高伟为难地说:“我也想做,可是手里缺少资金。”李强说:“没关系,差多少我给你补上。”高伟说:“那怎么行,万一我赔钱了,拿什么还你?”李强笑了,“那就算我入股吧,咱们风险共担。”就这样,高伟在李强的帮助下,服装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两年就赚了十几万。高伟说,他没想到只是年少时候的情谊,李强就能为他做这么多。而李强说:“高伟是我永远的朋友,在他有难处的时候,我应该帮他一把。”
就是因为年少时结下的友谊,李强和高伟成了永远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涉及功利、利益,是最纯洁美好、最经得起考验的。试想,如果他们都是在各自事业有成后才相识,还会有这么深厚的情谊吗?答案恐怕就是否定的了。
有这样一句话:“十几岁比智力,二十几岁比体力,三十几岁拼专业,四十几岁拼人脉。”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四十岁的人脉,要从二十几岁甚至十几岁就开始积累。构建人脉网络开始得越早,越排除了利害关系,彼此才能怀着一颗单纯的心去结交朋友,这样形成的人际关系才更真实可信,更结实牢固,也更值得珍惜。一般来说,越早结交的人脉,维持的时间也越久,因为这在每个人心中都代表了最纯洁最不愿被破坏的美好回忆。
人脉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小国的国君,他要出门到远方去。临行前,他把自己身边的三位信臣召集起来,按照各人的才干,发给他们银子。
后来,这个国王回国了,就把大臣叫到身边,了解他们经商的情况。
第一个大臣说:
“主人,你交给我3000两银子,我已用它赚了4000两。”
国王听了很高兴,赞赏地说:
“好,你既然在赚钱的事上对我很忠诚,又这样有才能,我要把许多事派给你管理。”
第二个大臣接着说:
“主人,你交给我1500两银子,我已用它赚了1500两。”
国王也很高兴,赞赏这个大臣说:
“我可以把一些事交给你管理。”
第三个大臣来到主人面前,打开包得整整齐齐的手绢说:
“尊敬的主人,看哪,您的500两银子还在这里。我把它埋在地里,听说您回来,我就把它挖了出来。”
国王的脸色沉了下来说道:
“你这又愚又懒的大臣,你浪费了我的钱!”
于是收回他这500两,给了第一个大臣,并说:
“凡是能赚钱的还要多给他;不能赚钱的,原来的也要收回来。”
这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名的“马太效应”,第一位大臣很会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源,使其实现增值;第二位大臣也不错,没有增值但至少保住了本,说不准在第二次利用的时候就会翻倍;而第三位大臣一叶障目,认为手中的动了就不是原有的了,小心翼翼地藏着,却不知手中资源的潜在发展。这三位大臣手中的钱就像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人脉资源一样,形不同而质同。
把“马太效应”放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在你刚刚开始准备创业,准备开展一个项目的时候,你可能没有钱、没有设备、没有技术。不要紧,只要你拥有掌握这些资源的人就行。
人脉对现代人而言,已经成了成功与否的最大关键,因为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下一步如何。工作上的协助,生活中的资助,团队间的互助,就连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也能瞧出一个人“关系”的好坏!
有人五块钱只能买一斤苹果,偏偏就有人能五块钱买一斤半苹果还带一个橘子,或许有人会说那只是贪小便宜,也对;但是请仔细思考,便宜人人想贪,但是能得到便宜就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
这很简单,因为这个人和卖苹果的关系很“铁”,这个人拥有了人脉资源,那他自然而然要比别人得到的多。
有人认为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一切按照准则行事,哪里会需要靠任何关系?这样想在原则上是没错,但在取得支持的角度而言,却经常会让自己泼冷水,中冷箭。换句话说,自恃才华过人,但人缘奇差无比,行事作风缺乏协调性,平日又很少与人交往,这就摆明了要让自己与世隔绝,既然如此,“局外人”又凭什么伸出援手呢?
“生时靠人带,死时靠人拜”,人际关系的重要再明白不过如此。中国人注重“人情关系”,如果能以情感性的人情维系人际关系,必然会出现人生中用之不竭的资源!人脉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只要你认真用心去编织,就会有更大的人成为你成功路上的推动者。
人脉交往中的“六度效应”和“1=250”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