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秀好口才——为不会说话的嘴巴开药方
从好的开场秀开始
成功秀:
好的开场白给人亲热、友善、贴心的感觉,能够很快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想要赢得对方的好感,初次见面时的开场白很重要。那么,如何在开场白中秀出自己呢?
1.要寻找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说好第一句话,仅仅是良好的开端,要谈得投机,你就必须和对方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人可能会说:“大家都不认识,第一次见面,怎么知道对方对什么感兴趣呢?”关键在于讲话时仔细观察对方,从他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心情、处境入手。
有这样一位小伙子,他去拜访一个陌生人,发现对方的墙上挂有“制怒”二字,便知这个人有克服易怒缺点的诉求。于是他开口问道:“您平时很爱发脾气吗?”对方回答:“我平时确实很容易冲动,但明知自己有这个毛病,却有时控制不了,为了提醒自己,就写下来挂到墙上,时刻告诫自己。”
这个小伙子很聪明,由此话题谈开,先是表示非常理解,继而谈谈自己的看法,两个人谈得非常投缘,这样就缩短了两人的距离,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有的人在初识者面前感到拘谨难堪,多是因为没有发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已。
2.坦白告诉对方你的感受。
有些人总是能够很快与初次见面的人打成—片,其实,坦白地说出你的感受也是打开话匣子的有效方式。
你可能去参加晚宴,会觉得自己太害羞,与这种宴会格格不入,或是刚好相反,虽然许多人都讨厌这种聚会,但是你很喜欢。这时你不妨将你的感受对一个愿意听的人说出来,这个人很可能就是你的知音。
你要明白,坦白地说出“我在这里一个人也不认识”或“我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总比让自己显得拘谨冷漠好得多。
3.抓住对方的心理更有利于谈话。
要想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必须察言观色,了解对方近期最关心的问题,掌握其心理。
有这样一位女孩,正逢周末感到无聊,便去参加一个舞会以排遣寂寞。由于当时她脸上起了很多的痘痘,有点“不敢见人”,便躲在一个角落里,以至于舞会过半也没人来邀请她。
这一切都被旁边的一个男士看在眼里,便走过来以一个礼貌的邀请动作请这位姑娘跳舞。女孩自然是非常高兴,也很感动。当一曲终了,这个男士又适时夸了她一句:“你的舞跳得很好,为什么不来和我们一起跳呢?”一来二去,两人熟了起来。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样的场合认识别人、发展友谊,只要你有意与别人交往,善于打开别人的心扉,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直接或间接地赞美对方的长处。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看到并赞美自己的长处。那么,初次见面交谈时,应该投其所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指出对方的长处并赞扬一番,这样的开场白能使对方高兴,从而对你产生好感,激发彼此交谈的积极性。
被誉为“销售权威”的霍依拉先生与人交往时就很会说开场白。有一次,为了拉广告,霍依拉前去拜访梅伊百货公司总经理。二人寒暄之后,霍依拉突然开口问道:“您是在哪儿学会开飞机的?总经理居然能开飞机,可真不简单啊!”这位总经理听了他的话显得很兴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广告的事当然也很顺利地解决了。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够使两个萍水相逢的人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心理共鸣,从而使谈话轻松愉快地进行下去。
5.要常用“我们”一词。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告诉我们,若想把自己表现得更好,形成圆满的人际关系,就应善于利用“我们”一词。
用“我们”将是一个最好的开场白,把对方无形之中拉进了自己的圈子,就算对方想走也得找个合适的理由。用“我们”不仅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还能促进彼此间友好的关系,要对对方动之以情,主动去了解对方的苦恼与欲求。这种了解作用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感”,或称“感情移入”。
要记住的是,你必须先对对方表示“共感”,对方才会对你表示“共感”。因此,首先你必须运用心理谋略,做出“共感”的姿态,这种姿态一旦练习熟练,也就会真正产生出彼此的“共感”来。
开口是金——选择合适的话题
成功秀:
选择合适的话题是谈话成功的技巧。
在交谈时,通常是由开始讲话的人选择一个话题,大家围绕这一话题各抒己见,然后转向另一个话题,因此选择合适的话题便显得十分重要。如果选择的话题能被大家接受,谈话便会顺畅地进行下去。反之,若引不起大家的兴趣,没有人做出反应,交谈便失败了。
有一位师范大学的教授,是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的。他每年寒假都要回农村老家看望父母和亲友。跟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聊天时,他发现封建迷信在农村里盛行。于是,他决心努力用自己熟悉的哲学道理去劝说他们,什么物质呀,意识呀,世界观呀,无神论呀,等等。但是他的话题引不起乡亲们的兴趣,不仅不听他的劝说,反而不一会儿都找借口离开了。
这场谈话就是一次失败的谈话。那么,平时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使谈话“投机”呢?
1.谈话时要找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
谈话是一个沟通的过程,谈话双方对话题的共同兴趣,是保证有效交谈的基础。所以在谈话开始时,一定要考虑到双方的共同兴趣把话题选好。不同的谈话对象要安排不同的话题。
凡是拜访过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人,无不对他广博的知识感到惊讶。无论对一个牧童、猎奇者、纽约政客,还是一位外交家,罗斯福都知道该同他谈些什么。那么罗斯福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其实答案很简单。无论什么时候,罗斯福每接见一位来访者,他都会在前一个晚上阅读这个客人所感兴趣的材料,以便见面时找到共同的话题。
这就是与人沟通的诀窍,即谈论他人最高兴的事情,因为兴趣是具有感染性的。兴趣在人际圈中是一把无形的利剑,可以扫除彼此之间沟通的障碍。
2.谈话时选择的话题最好情趣高雅。
一般来说,情趣健康高雅的话题,容易使谈话产生畅所欲言、真诚沟通、思想共鸣的效果;而情趣庸俗低级的话题,往往难以谈得投机。
小李和小陈小时候是好朋友,后来两人在不同的城市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各自的城市工作。有一次,小李出差到小陈的城市,约了小陈在一家饭店喝酒聊天。
席间,小陈的话题比较低俗,而且说话时也是满嘴脏话。这让小李很不舒服。这样,两人谈了一会儿,小李便告辞了。其间,小陈一再挽留小李去自己家住,但小李坚持回到自己的住处。
可能小陈并没有在意小李对自己的意见,自己的谈话内容让小李产生了反感,这样的谈话还能谈多久呢?
3.话题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
谈话时,经常老生常谈、陈词滥调,把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拿出来唠叨,恐怕任谁都听腻了。因此,一定要保持话题新鲜,要时刻传递新信息,交流新思想,与时俱进,才能使谈话常谈常新。
于妙是一个初中生,她很爱看课外书,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
这天放学回家,于妙便迫不及待地拿出了各种课外书。这时妈妈进来了,开始唠叨:“别人都是一回家就写作业,就你拿着一些没用的书瞎看。”
于妙听了心里越来越烦,她对妈妈不满地说道:“妈妈,你每天都是这些话,烦不烦啊?”
“说我烦,你就好好学习。”妈妈生气地说。
就这样,一场没有开始的谈话,就提前结束了。
生活中,很多父母想和孩子沟通,结果还是永远不变样的唠叨。这样的谈话怎么能进行下去呢?
如果我们做到了这几点,选择一个好话题,就为谈话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口分场合,说话讲时机
成功秀:
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机,面对着不同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无论是职场,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人,说话不看场合,不分时机,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他们以为自己很会秀,其实这是一种“不会说话”的表现。
1.开口分场合。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场合对说话的影响,与场合对交际者的心态和情绪的折射作用分不开。同样一句话,在此场合会被认为合理、有见解,在彼场合则会引起人家的反感。
因此,在不同的场合就要说符合场景气氛的话,说话时要特别注意分寸,否则,不看场合说不合情理的话就必然要碰壁。
有一个年轻人长得眉清目秀,仪表不俗,可就是不会说话。
有一天,他的岳父去世了,家人很是悲痛。他以酒相慰,对自己的内弟说:“好事成双,再饮一杯。”气得他的内弟转身就走了。还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他上前去祝贺。喜宴上,他对新郎官说:“凭咱哥们交情,下次你再结婚时我还来喝酒。”满座人面面相觑,朋友哭笑不得。他却山吃海喝,浑然不觉。
因为这个年轻人说话太不合时宜,以后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情都不再邀请他了。
在不同场合中,人们对他人的话会有不同的感受。你若想受人欢迎,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针对不同场合选择说适合的话。
2.说话讲时机。
说话要把握好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境转瞬即逝,便失去了再说的机会;如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时候却急于抢着说,很可能使对方误解,甚至反感。
秦二世胡亥在位时,赵高为了实现专权,便想方设法排挤李斯,企图陷害他。若直接陷害,又恐授人以柄,便想利用胡亥的昏庸加害李斯。
这一天,赵高对李斯说起胡亥的所作所为,说胡亥每天饮酒作乐,不思朝政,希望作为丞相的李斯劝告皇上,并约定在二世有闲时候,由赵高通知李斯。隔了几天,李斯得到赵高的通报,说胡亥正好没事,且心情不错,希望李斯去晋见。
李斯应约进宫,胡亥正与姬妾歌舞狂欢,看见李斯进来,心中很不高兴,而李斯却浑然不知。正言进谏,胡亥只好当场敷衍一下。等李斯一走,胡亥便开始发牢骚,说丞相瞧不起他,什么时候不好说,偏在这个时候来啰唆。后来李斯的杀身之祸也就是来源于此。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这就好像是一个参赛的足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脚就落空了。
所以,时机对一个谈话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定并抓住机会,并没有一定的规则,要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境,还要靠你的经验和感觉来判断。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成功秀
那些最不会说话的人可能就是喋喋不休的人,而会说话的人可能话不多,但说得很巧。古语说:“兵不在多而在精。”说话也应越“精”越好。
俗话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一个会说话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而一个不分场合、总是喋喋不休的人,有可能“话多错多”,招人反感。
《墨子闲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吗?”墨子回答说:“青蛙日夜都在鸣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不为人们所爱。而晨鸡黎明按时啼,天下都被叫醒了!多言有什么好处?话要说到点子上才好。”
可见,语言作用的大小,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平时生活中,与人交流或是作演讲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否则过犹不及。比如,在演讲的时候,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在浪费听众宝贵时间的同时,却提供有限的信息,让人厌烦。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演说家,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演讲的天才。一次演讲时,他滔滔不绝地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演说。当演说结束,全场爆发出一阵极其热烈的掌声。
演说家听了后非常高兴,下台来拉住一个听众问:“你对此次演讲的印象如何?”
那个听众说:“很好。”
演说家更高兴了,追问道:“哪儿最好呢?”
这个听众说:“最好的就是那句结束语:先生们女士们,我的报告完了。”
这个演说家的脸当时就红了。
少说话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人既然在社会中,就要与人交流,就应该说话。若要说话,就应该掌握说话的技巧,讲究说话的艺术。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话少而精呢?
马寅初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有一次参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师的结婚典礼。贺喜的人们发现马校长亲临现场,情绪顿时高涨起来,鼓掌欢迎马校长即席致词。
马寅初先生本来没有想到自己要讲话,但是既然大家热情相邀,又不能让大家扫兴。讲什么呢?多夸奖新郎几句吧,又显得是客套话;讲学问吧,显然不合时宜。最后,他来了个一句话的演讲:“我想请新娘放心,因为根据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
在场的人听了马校长的这一句话,起初莫名其妙,后来联系到新郎的大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吗?
在任何场合,我们说话时都要言之有物,否则便要少说。要说,则说自己领悟所得的感慨之话,说心灵深处衷心之话;自己没有把握的话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伤人伤己的话不要说,伤感情的话不要说,造谣中伤的话不要说,粗言粗语的话不要说。
如何为如白开水般的谈话加点“糖”
成功秀:
在如白开水般的谈话中加点“糖”,这样可以使谈话变得有滋有味,生动有趣。
很多人说:“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我经常不知道找什么话题来说,只是漫无目的夸夸其谈,对方和自己都感觉到很乏味。我很想与人攀谈甚欢,让双方都不觉得无聊,有点新鲜感。”是啊,与人谈话,如果只是一味地夸夸其谈,那这样的谈话就像是喝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也很难引起对方的谈话兴趣。
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刚刚当上了董事长。上任第一天,他召集公司职员开会。很多员工认为这下又得没完没了地听董事长的述职报告了。
会上,这个年轻人自我介绍说:“从今天开始,我是你们的董事长。”然后自我打趣道:“我生来就是个领导人物,因为我是公司前董事长的儿子。”参加会议的员工都笑了,他自己也笑了起来。
这个年轻人并没有上来就长篇大论,而是作了一个精彩的开场白,让此次会议变得异常轻松,也不乏味。显然,这个年轻人的谈吐风趣,而且会说话,为自己的“就职演讲”加了一点“糖”。
1.先找到跟对方交流的频率。
对于说话之道,有专家认为这是人的逻辑思维与表达思维互动的结果。不同的对话者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你对只有初中水平的对象大谈城市建筑理念,跟炒房者大谈经济适用房的作用与紧迫感,都是不合时宜的,甚至可以用“大家不在同一个频率交流”来形容。
因此,我们在谈话之前,最好能了解对方是谁、是什么背景、有什么共同语言、有什么禁忌话题不能触碰。经过这样的考量,彼此的对话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并会产生愉快的交谈气氛。
2.讲话时可以以小故事开头。
嘴慢的人在与人谈话时,一定不要心急打开聊天局面。你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比如说,你在赴宴的路上看到什么人、见到什么事,那么饭桌上就可以先把这件事情讲出来和大家分享。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会议或者饭局,如果能以故事作为讲话的开篇,那么接下来你的讲话就会受到更多人关注,没有人喜欢开口闭口都是大道理和书面语的人。
如果是进行演讲,可以在一开始讲述新近发生的奇闻怪事、令人震惊的重大事件或生动感人的故事。这种开头,由于故事具有情节生动、内容新奇等特征,容易赢得听众的关注,并能产生悬念,激起听众的兴趣。
3.幽默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和谐。
幽默像一座桥,能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能跨过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一些摩擦和误会,运用幽默可以避免对立情绪,消除不快,达到和谐。
有一次,小李挤公交车,由于司机急刹车,站着的小李打了一个趔趄,撞在前面一个女孩子的身上。这位女孩子回过头来,杏眼圆睁,怒气冲冲:“德性!”
一场横眉怒目的争斗似乎就要发生,全车人的视线都投向他俩。谁知,小李一点也不动气,微微一笑答道:“不是德性,是惯性。”公交车里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被撞的女孩子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小李的幽默轻松地化解了尴尬,让自己体面地从窘境中解脱出来。在人际交往中,幽默就像一块甜蜜的糖果,能让人与人间的沟通变得更和谐。
4.平常像存钱一样存一些幽默段子。
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情景,比如在开会和演讲等正式场合,讲着讲着突然发现自己的话题卡住了,或者别人根本没有听你在说什么。这时候,你要想的是如何引回大家的注意力。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准备几个幽默笑料包袱,以便及时救场。平时多读些民间笑话、搞笑小说,多看一些喜剧,多听几段相声,随时随地收集幽默段子。也可以将幽默、有趣的文章剪贴,并加以分类整理,以备不时之需。
大家想想,如果一段长达一两个小时的谈话、聊天和演讲没有任何笑料,那该多乏味。反之,适时的几个段子能够让人忘记你所讲的枯燥和无聊的话题。人们在回忆这次聊天和演讲经历时,会觉得你这个人是幽默和风趣的。所以,当话题卡住、冷场或者别人心不在焉时,可以重新检索一下自己的幽默资源库,拿几段经典的内容出来。
适时的“戴高帽”会让谈话更顺畅
成功秀:
学会给他人“戴高帽”,这样可以使他人心情愉悦,彼此关系和谐。
“人靠衣装,美靠靓妆”,这句颇有影响力的广告词其实蕴藏着哲理——在好的外部环境下,人会变得开朗。语言当然也是一种外部条件,如何把这种外部条件变得顺畅呢?那就是要学会给他人“戴高帽”。
什么是“戴高帽”呢?就是把一个人的优点、专长、名誉、地位等美好的一面,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出来,并让对方乐于接受,从而起到鼓励、鞭策、警醒、劝告等作用。
关于“戴高帽”,清代学者俞樾在他的笔记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京官要调往外地任职,行前向其师告别。老师忠告他:“在外当官不容易,一定要谨慎。”他对老师说:“无妨,我已准备了100顶高帽子,逢人就送他一顶,何愁处理不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呢?”
这个老师听后大怒:“我等乃正直之人,怎能如此行事呢?”这个人马上恭恭敬敬地说道:“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还有几人啊!”这个老师听了他的话后,很高兴地说道:“你的话,也的确如此啊!”那人走出老师的家门,便对人说:“我的100顶高帽子,现在剩99顶了”。
当然,我们说的“戴高帽”区别于阿谀奉承、讨好卖乖之类的庸俗言行,它必须针对对方的实际,把好话说圆,给人以真诚感,令对方心悦诚服。因此,它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常用的说服技巧,如果运用得当,对促进人际交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志是一家大型文化公司的编辑,他能轻松地使那些知名作家为他写书。不论那些人如何繁忙,面对他的请求都无法拒绝。
每当李志去拜见一位作家时,他的开场白会这样说:“老师您好!我知道您目前非常忙,可正是因此,我才来请您写文章,那些过于空闲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根本不入流,与您的作品简直无法相比。所以,我特地前来拜访您,请您无论如何都要帮这个忙。”
无论什么样的作家,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可能都会无法拒绝他的请求。因为没等拒绝的话说出口,他手中的“高帽子”就戴到了自己的头上,再拒绝显然有些失礼,也显得自己小气。
“高帽子”究竟该如何戴,还要掌握这样几点:
首先,要多使用钦佩性语言。钦佩性语言容易使人产生优越感,更能满足人们的心理,这对于谈话顺利进行有很关键的作用。
其次,一定要把握“戴高帽”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对方不想帮忙时,拒绝的理由往往非常充分,要想改变他的想法,使其接受你的请求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把握住说话的主动权,先给对方戴顶“高帽子”,不让对方有机会说出拒绝的话,这样的谈话很容易成功。
此外,“高帽子”戴得要恰如其分。世人都喜欢被恭维,只要恭维的话恰如其分,不流于谄媚低俗,不损害人格,一定能获得对方的欢心。
当然,在工作和生活中,乱戴过重的“高帽子”是不明智的。更多的时候不要轻易地正面表态,保持一份矜持下的端庄和从容。在一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情况下,将“高帽子”巧妙与人戴上,既可以防止抹不开面子,也让对方心领神会,还不容易被他人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
好口才是练出来的
成功秀:
没有谁天生就有好口才,那些口才好的人也是经过锻炼的。
很多刚入社会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口才不好,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话,所以不敢主动与人开口说话,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害羞和胆怯的心理时刻压抑着自己,无形中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
美国总统林肯天生就有口吃。现在大家提到林肯,只记得他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葛底斯堡演讲词,却绝少有人记得,他曾患有口吃,说话比一般人都费劲。可是林肯通过不断的后天努力,得到了绝佳的口才。为了练口才,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树、木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
古代希腊著名演说家德莫斯梯尼从小口吃,但立志演说。为矫正口吃,使口齿清晰,他将小石子含在嘴里不断地练说话。据说他曾把自己关在屋里,将头发剃去一半,成了“阴阳头”,“逼迫”自己专心练口才。经过12年刻苦磨炼,终于走上成功之路。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小时候也曾患有口吃,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这些名人为我们锻炼口才树立了榜样。要想练就一副过硬的口才,就必须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刻苦训练。
好的口才需要不断锻炼,并且和他人用心地交谈。你会在交谈中获得经验,从锻炼中掌握说话的艺术,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
要练好口才不仅要刻苦,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加速口才的练成。
1.与人说话一定要有信心。
要想拥有好口才,你必须有信心,不要胆怯。要知道,你与别人都是一样的,你紧张,对方也会这样,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你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勇敢地锻炼自己。你可以先与身边的朋友练习,多与家人沟通,试着去猜,去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来会对你在对方面前的表现有所帮助,也会锻炼你的胆量。
2.说话一定要有内容。
要使别人在听你说话的时候,有所收获或产生共鸣,才能在公共场所吸引人的注意力。这样的谈话才能算是成功的,才能使他人愿意与自己交流。
3.多向自己身边的人或名人学习。
俗话说:“上帝之所以给人类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们多听而少说话。”
有一次,英国的科学天才贝尔纳说了句俏皮话,把他的朋友们逗得哈哈大笑。一位非常佩服他才华和为人的人恭维他说:“只有你才能说得出如此妙不可言的话来。”
可是,贝尔纳坦率地告诉他,这句俏皮话是他刚刚从报纸上看来的。
“是吗?可你说得那么自然,就像是发自你的内心一样。”
“这一点算你说对了,”贝尔纳得意地说,“不同的是,我把它权威化了。”
我们平时可以多观察身边会说话的人或是名人是如何说话的,从中领悟说话的真谛。
好听的话出自一张会秀的嘴
成功秀:
会说话的人肯定是社交圈的高手,有一个好人缘,在奔向成功的路上也会有更多的人支持他。
不知哪位作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是人才不一定会说话,但是会说话的人必定是人才。”在现代社会,如果一个人有“会说话”的能力,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为什么这样说呢?不会说话的人肯定是不善于交往的人,即使有所交往也是有限的,因为说别人不爱听的话,无异于限制与他人交往。没有人会愿意与说话不中听的人交往。真正伤害心灵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嘴。
据《战国策》记载,在秦任职的姚贾以严词应变,驳斥了韩非对他的诽谤言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当时,楚、燕、赵、韩等国想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王捃大臣商议,姚贾自愿出使四国。姚贾的出使制止了四国的联合行动,回秦后得到重赏。韩非对此颇为不满,就到秦王面前说姚贾的坏话。一开始攻击姚贾用秦国财宝贿赂四国君王,是“以王之权,国之宜,外自交于诸侯”,认为重赏这种人是不利于“厉群臣”的。
于是,秦王召来姚贾问道:“我听说你私下里用秦国的财产去结交各国诸侯权贵,有这样的事吗?”
姚贾说:“是有这样的事。昔日曾参孝敬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他这样的儿子;伍子胥尽忠报主,诸侯们都希望得到这样的臣子;贞女擅长女工,每一位男子都希望娶这样的女子为妻。我对大王忠心耿耿,大王却不知道。如果我不以珠宝馈赠,那四个国家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归顺秦国呢?如果我对大王不忠,那四个国家的国君又怎么会相信我呢?夏桀因听信谗言杀害良将关龙逢,纣王因听信谗言杀害忠臣比干,结果国破身死。现在,大王又听信谗言,以后还会有忠臣为大王出力吗?”
听完姚贾的这番辩驳后,秦王也就不再难为他了。
姚贾在被动的情况下能够说服秦王不难为自己,可见他的确有一张会说话的好嘴巴。可以说,要想说好话,一定要用好自己的嘴巴。
1.要使用受人欢迎的语调。
所谓语调,是指说话时句子中间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等变化。感情可以在语调的变化中表现出来。比如说,你去了一家店里买衣服,却忘记带钱,如果你能从容,甚至傲慢地对售货员说:“把那件衣服拿来给我试试。”售货员一定会跑来跑去地为你服务的。但是,如果你怯怯地提出这样的要求,即使你的口袋里装满了钞票,售货员可能会冷冷地打量你,然后慢吞吞地取下衣服给你。这就是不同语调带来的不同效果。
与人谈话和交流时,选择什么样的语调,有时比选择什么样的词汇更重要。
杨洪梅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资深业务经理,她最关心客户的销售问题,并总是乐于帮助他人解决,但她的声音却让人听来讨厌,就像一个小女孩发出的尖叫声。
有一次,她需要同事帮忙。本想自己平时帮助过他,他肯定也会帮助自己。但出乎她意料的是,她的同事拒绝了。私下里,那个同事说,“我很想帮助她,但她的声音又尖又孩子气,让人觉得缺乏诚意,太自以为是。”
显然,杨洪梅就是因为自己说话的语调不合适而导致别人拒绝了她。因此说,无论你和他人谈论什么话题,都应该注意让自己说话的语调与所谈及的内容相协调,并能恰当地表明你对某一话题的态度。
2.说话的节奏要恰当。
与人交往时,要想说话让人家爱听,喜欢听,就要注意控制好自己说话的节奏。
有一次下班途中,有一个年轻人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这场比赛谁赢了?”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获得冠军。”这位年轻人迷惑了:到底是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获得了冠军呢,还是日本队打败中国队获得了冠军呢?他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是中国队胜了。
这位学生说的话之所以让人家不明白,就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说话的节奏。因此,与人谈话时要放慢一些,声音要洪亮。
3.发音一定要字正腔圆。
讲话要让人接受,还要做到发音清楚,吐字清晰。说话的时候,每句话都要明白易懂,避免用艰涩词汇。有些人觉得说话时用语艰深,可以体现自己很有学问、很有修养。其实,这样说话不但让人听不懂、惹人反感,有时候还会引起别人怀疑,以为是在故弄玄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难听的话不妨换个说法来讲
成功秀:
当我们在指正别人的错误时,如果能讲究方法和方式,这样既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负担,也不会给别人造成压力或伤及他人自尊。
古语有“忠言逆耳利于行”,也就是说,忠实的劝告往往是不动听的,却对我们的行动有好处。可是人们都是爱听好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能把“逆耳”的“忠言”说得“顺耳”一些呢?
当你用难听的话指正某人的时候,出发点是为了帮忙,然而你的好心却难以获得好报,这是因为说话的方式不对。好的沟通方式可以帮助对方进步,而不好的沟通方式就像一把伤人的匕首。
程羽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在公司,他不但学历高,而且业务能力也非常强。来到公司时间不长,就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受老板器重。可是,他与同事的关系却十分紧张。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每当程羽听到其他同事提出一些较不成熟的企划案,或是某些时候得罪到他时,他总会指责对方没有工作能力。在他的观念里,这样做并无不妥,因为这一切都是“师出有名”,如果不是别人有错在先,他也不会这样指责,而且自己指责人也是为了让对方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尽管程羽这样想,但是他却慢慢地被周围的人孤立起来,工作起来十分不顺手,最后只能选择离开公司。但是程羽始终觉得自己很委屈,仍不断地问自己:“难道我的观点错了吗?难道我发脾气都是没有道理的吗?”
事实上,尽管同事的想法不够成熟,如果程羽能够换一种和蔼的语气来沟通,这样会赢得更多的理解。像现在这样得理不饶人,只会讨周围同事的厌。
指正别人的错误时,如果能讲究方法和方式,则既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不会给别人造成压力。这样,你给别人留一点面子,别人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
美国著名企业家查尔斯·施瓦布在工作中就特别注意谈话技巧。
有一天中午,查尔斯路过炼钢车间,发现有几个工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的头顶上,悬挂着一块非常显眼的写有“禁止吸烟”字样的牌子。
查尔斯这时会怎么做呢?是痛斥他们一顿,还是指着牌子对他们说:“你们不识字吗?”不,都不是。他心平气和地走到这些人跟前,然后递给每人一支雪茄:“年轻人,假如你们愿意到别处去吸烟的话,那么我将非常感谢。”
可见,当我们在生活中指正别人的错误时,要懂得换位思考。不要主观地认为别人应该怎样,而应该揣摩对方的心理,否则,很有可能伤人伤己。
当要指正别人错误的话可能会难听时,可讲究一些技巧和方法,换一种说法,并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说话的口气,语气表达一定要委婉,避免让对方心里不舒服。你通过艺术的巧妙的方式,把正确的观点表达出来,并让对方乐意接受和改正。
说话最好委婉一些。有的人性格太直爽,说话太直接,会让对方难以接受,莽撞行事也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种危险并不会因为你的观点是对的或者你的指正毫无敌意而降低。
说话时态度要真诚。真诚可以打动人,可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如果你的态度不够真诚,对方会觉得你是想显示自己本事,或者是想看他的笑话。要客观地分析对方的意见或者工作,帮助对方找出缺失或者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和完善。
拿出你的整改措施。指正不应该关注于对方犯的错误有多么严重,而应该关注为什么错,计划如何改正。不要指责对方,指责只会让你与对方陷入恶劣的情绪之中,影响理智和判断力。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不会再有任何的改变,最终是要从中吸取教训,不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总的来说,如果贸然指责别人,很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这就提醒你在指正别人的错误时,说“逆耳”的话一定要讲究技巧,这样不仅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多一个朋友。
学会倾听
成功秀:
要想成功地完成一次对话,首先要学会听别人说话。倾听可以成就好口才,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能把握别人的思想感情,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想要与人和睦相处就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之道,贵在少说话多倾听,做一个好听众,处处表现出愿意聆听并接纳对方的意见和想法的模样。这样,你会慢慢发现对方也比较愿意接纳你,并且提供你所需要的答案和信息,甚至把他真实的想法告诉你。
可是,我们周围很多人在与人交谈时往往缺乏听的功夫,他们顾不上听别人说了些什么,或是匆匆忙忙地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是心不在焉地听别人叙述,或是断章取义地对待别人的谈话,或是滔滔不绝地自说自话……这样的沟通怎能成功呢?
李可是一个家具推销员,今天他很纳闷,原来上午他推销一套家具,本来对方已经决定要买了,可是就在确定成交的时候,那位顾客忽然反悔了。为什么呢?李可晚上在床上想来想去,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决定打电话问一问那位顾客。
电话接通了,李可提出了疑惑。
“先生,你不认为晚上11点给人打电话会影响他人休息吗?”对方说道。
“对不起,先生,我实在是找不出原因,我已经反思了一天,也想不出自己错在哪里。”
“很好,那么你现在可以耐心听我说话了吗?”
“是的,我现在非常愿意听。”
“可是,今天下午你并没有耐心听我说话。就在成交前,我和你提到我刚出生的女儿,还有我妻子的辛苦,我还和你说我买家具是为了给她们一个惊喜。可是,当时你根本没有听,你在听另一个推销员讲笑话。可能你认为我说的这些与你无关,但是我可不愿意从一个不尊重我的人手里买东西,就这么简单。”
从此李可懂了,耐心倾听对于做任何一件事都非常重要。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想必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对方的言论也许有用,或许无用,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无论他说的是什么,只要你表示出耐心,就表明你关心他、尊重他。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著名的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一期节目上访问了一位小朋友。
林克莱特问:“小朋友,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
那个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行员!”
林克莱特接着说:“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飞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所有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系上降落伞,先跳下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没有说话,他继续注视着孩子。
接着,这个孩子的两行眼泪夺眶而出。这时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的真挚:“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还要回来!”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敬佩这位主持人,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具备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和一份耐心。
由此可见,倾听时不动脑思考,往往会曲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完整思想。所以,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应该做到:不要只听一半。并且,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里面。
当然,倾听别人说话除了要拥有积极的态度之外,还要讲究技巧。那么,倾听需要哪些技巧呢?
1.保持适当的视线接触。有的人说话的时候,喜欢看着没人的地方,这就会给别人一种被轻视的感觉。因此,我们在倾听人说话时,一定要保持适当的视线接触,目光对视是对别人的基本尊重。
2.适当地重复。听完之后最好将对方所说的话进行简单的概括,并且复述给对方听,以表现出你在用心听别人说话,而且还在和他一起思考。
3.作出恰当的反馈。如果你能耐心地听对方倾诉,并边听边点头,不时附上“嗯”、“对”之声,那么说者就会认为“你对我说的话题很感兴趣,我还可以多说些”。他的自尊也会得到满足,表明他说的有价值,他会认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倾诉的机会,找到一个能理解我的人。”
4.一定要把话听到底。有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别人把话讲完前就找出问题所在。而事实上,如果你反应太快,对方就会觉得话不投机,从而使你可能漏掉寻找最佳解决办法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5.认真思考对方所说的话。倾听时应认真思考对方所说的话,善于归纳其中的重点,并注意找出背景因素,以便作出恰当的反馈。
总的来说,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应该明白倾听的价值,并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