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坏习惯:我们的绊脚石(5)
1.思想狭隘,认识偏激。心胸狭隘和见识少密切相连,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由于年龄小,阅历浅,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头脑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少,很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看问题的绝对化和极端化。偏激认识一旦产生,就固执己见,容不下有悖于自己观点的人和事。稍不如意就生气,导致情绪上的冲动性和行为上的莽撞性。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自己,出现自卑、自伤行为;有的把攻击对象指向别人,出现暴躁、敌对情绪,导致伤人的过激行为。
2.行为狭隘,交往面窄。狭隘和自私类似“孪生姐妹”。狭隘的人把目光投向自己,他们唯我独尊,固执己见,时时处处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交往中更是极力排斥“异己”,其结果落得了门庭冷落。心胸狭隘之人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强,嫉妒超过自己的人,他们只愿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其结果导致自负心理的增强和交际圈的大大缩小。门庭冷落和交际圈的缩小,必然带来孤独、寂寞和空虚的困扰。而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是形成心胸狭隘者的主要因素。
由于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欢乐,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导致消沉、颓废;由于对周围人产生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容易导致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疑心重重。长此以往,自负、嫉妒、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的消极积累,使原本狭隘的心胸更为狭隘,偏激的认识更为偏激,个性缺陷恶性膨胀,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产生。
有关专家曾针对这一现象,对不同性格人的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从中得出了有趣的发现,即性格开朗的人,其基础代谢率较高,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较快,内分泌系统平衡协调,各项生命指标,如血压、脉搏等相对稳定;而心胸狭隘、忧郁的人,其结论正好相反,他们饮食少而无规律,经常失眠,神经衰弱,爱发脾气、生闷气等。这种性格与生活习惯交互作用,会互相加剧,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导致内分泌紊乱,组织器官因养分不足而过早衰老。
而性格开朗的人则喜爱运动,心胸开阔,乐观向上,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性格特点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内分泌系统平衡稳定,他们的组织器官新陈代谢旺盛,从而使机体充满活力。
可见,狭隘心理不仅危害人的生活,扭曲人的性格,而且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真是我们不得不重视与解决的大问题啊!
自私,为自我铸就的牢笼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这是一个困扰着无数人的问题。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私的表现,也有无私的表现。人不总是自私的,也不总是无私的。
我们说,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他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人的私欲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须要受到社会公理、道义、法律的制约,否则这个社会就不属正常的社会。作为一个人,他的内心中存在一种普遍的道德、法律和保持自己的私心杂念是不矛盾的。如果人性中全是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神,如果人心中全是私心杂念,无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正因为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的人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一味地想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可是却并非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过于自私,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也因为如此,我们才将自私称为异常心理。
吴悦是一名才智过人的男孩,在学校的成绩总保持在班级的前10名,可以说,从小到大,他的头上总是罩着光环。但令人不解的是,班里的其他孩子却不喜欢他,因此这个成绩优秀的人也是最孤独的人。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吴悦极端的自私,一切都从个人出发,认为自己总是对的,遇到事情思想极其偏激。有一次,吴悦把别的同学的笔弄坏了,他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却冠之以“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低下革命的头”,决不道歉。在《成长册》实验中,老师发现在吴悦上交的《成长册》的“美德的追求”和“献出一片爱”中的“助人为乐”一栏中,吴悦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旁边还写着:“有必要吗?”
这一现象引起老师的震惊。难道吴悦有这么自私的心理吗?
这种异常的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有私欲心的人,尤其是人生观、世界观未成型的人所带有的一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心理。自私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金钱欲的驱使和腐败风的蔓延。在商品社会中,钱这一特殊商品在人们心目中开始显得重要,但是有些人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把钱看得太重,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从而不择手段、昧着良心地捞钱,把钱当成生命的第一追求,这些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疑会产生一种消极影响。
一位已婚的中国女子在美国与一位画家同居并怀了孕,丈夫满怀喜悦赶赴美国与她相聚,了解真相以后,内心十分痛苦。然而,当他理解了妻子远居异国他乡的孤独后,很快就原谅了她。出于内疚和感激,妻子保证不再见那个人。可是,当听到画家孤独地病倒在寒居时,她的内心压抑不住情感的痛苦。做丈夫的一眼就看穿了爱妻的心情,内心十分矛盾。跟朋友喝酒解闷时,他吐露出心声:“我非常爱她,过去,她喜欢什么,我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帮她找来,因为我就是看不得她那受委屈的样子……现在看她那么难过,我想劝她去看看那个男的……我这种人是不是很窝囊?”“不!”朋友沉默了好一会儿,以一种难以描绘的神态,严肃而又激动地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也有一位丈夫,因怀疑妻子和他人关系暧昧,经常在妻子外出时偷偷跟踪。被冤枉的妻子发现后十分生气,朋友知道后劝说道:“正因为做丈夫的很爱你,在乎你,才会如此。”
这两位做法截然相反的丈夫的表现都被称为“爱”,人们不禁要问,究竟哪一种才是真正的爱?有人说前一种丈夫只会在艺术中出现,这种爱是虚构的;后一种丈夫生活中常见,那是真实的爱。也有人说,前者是高尚的爱,后者则是卑俗的爱。
人们不禁又要问:何以人类最渴望的爱,只能在艺术中而不能在现实中存在呢?难道同是人类神圣的爱,还有高尚和卑俗如此天地悬殊的差别吗?如果说爱如同一块玉,晶莹剔透的纯玉和混有杂质的浊玉确有天地般的差别,那么爱情中的杂质是什么?
对比上述两个事例中的丈夫,我们不难看到,前者是无私的爱,后者是自私的爱,而爱情之中的杂质就是自私。如果是平等交往的朋友和同事,这种自私是绝对不会产生的,何以一发生恋爱或结成夫妻,就会产生这种自私呢?这是因为在爱情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占有的欲望。占有是一种本能的自私心理,在爱情中也不例外。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到绝对的无私和自私。因为人只要有在乎的事物,就会对其他的显得不在乎;自私与无私是并存的,仅是一线之隔。就看你从什么角度上看和从什么范围上看。比如说为国家而积极活动可以说是无私的,但也可以说是自私的。从人类的角度上看为国家就是自私的,而从国家内部的小的区域的角度上看为国家就是无私的。为人类而工作可以说是无私的,但是如果从宇宙的角度上看,为人类又是自私的。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确实都是自私的。因为在目前的社会中人们更重视的是自己的利益,自己家的利益,自己的社会团体的利益,自己城市的利益,自己省的利益,自己民族的利益,自己国家的利益。
自私与无私只差一个字,人人都会有自私和无私,就要看自己的心是怎样去演变它。
自卑者方愁眉苦脸
美国医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患者服用安慰剂。安慰剂呈粉状,是用水和糖加上某种颜色配制的。当患者相信药力,也就是说,当他们对安慰剂的效力持乐观态度时,治疗效果就显著。如果医生自己也确信这个处方,疗效就更为显著了。这一点已用实验得到了证实。
悲观态度或乐观态度,是人类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两种倾向,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有一个人,嗜酒如命且毒瘾很深,一次在酒吧里因看一个酒保不顺眼而犯下了杀人罪,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1岁,其中一个同样毒瘾甚重,靠偷窃和勒索为生,后来也因杀人而坐监;另外一个儿子却既不喝酒也未吸毒,不仅有美满的婚姻,养了3个可爱的孩子,还担任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在一次私下访问中,问起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二人的答案竟然相同:“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一个因为这样的父亲而自暴自弃,一个因为这样的父亲而发愤图强。
类似的事例多的是。两个人各对着半杯水。一个说:“只剩下半杯水了。” 而另一个则说:“杯子里还有半杯水呢。”两个人透过同一铁栅向外望:一个看到烂泥,一个看到星光。
悲观与乐观,只是在于你的看法与选择。
悲观态度是由精神引起而又会影响到组织器官的,有一个意外的事故证明这一点。一位铁路工人意外地被锁在一个冷冻车厢里,他清楚地意识到他是在冷冻车厢里,如果出不去,就会冻死。不到20个小时,冷冻车厢被打开时他已死了,医生证实是冻死的。可是,人们仔细检查了车厢,发现冷气开关并没有打开。那位工人确实死了,因为他确信,在冷冻的情况下是不能活命的。所以,在极端的情况下,极度悲观会导致死亡。一位乐观主义者总是假设自己是成功的,也就是说,他在行动之前,已经有了85%的成功把握。而悲观主义者在行动之前,却已经确认自己是无可挽救了。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事实上,我们哪个人没有点悲观的情绪呢?值得一提的是,悲观的人绝不是个“马大哈”,他没学到“马大哈”对人对己的办法,不会得过且过,也不能对人对己都马马虎虎,相反,处事谨慎,处处提防自己行为不要出格。一旦有了行为的失检,总是害怕大难临头。同时,悲观的人也有很强的“良心”自监力,即使没有什么严重后果,也决不饶恕自己。
人们经常不自觉地用一种刀子来刻画自己的形象,“因为我是忠厚无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气吞声,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指责对方。”这一形象一旦刻画成功,品尝“后悔”的苦酒就成为一种自我安慰的享受。习惯成自然,一事过后,不是寻求胜利的喜悦,而是寻觅不幸与失误。
所以,那些时常悲观的人,也往往是自卑的人。
自卑是人生最大的跨栏,每个人都必须成功跨越才能到达人生的巅峰。
当你还是孩童的时候,自卑这个神秘的怪物就已经跟随着你,一步一步地侵蚀你的勇气和信心,你会忧虑同伴看不起你,存心隔离你、孤立你;当你读书的时候,你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觉得自己的能力略逊一筹,虽经不懈努力,成绩还是不能拔尖,于是你就自暴自弃,放任自由,你开始害怕见到老师,在同学面前你抬不起头,渐渐地你变得孤独、不合群;当你步入社会,你会无端猜测别人对你不怀好意,埋怨领导对你不器重,感叹世态炎凉,社交缺乏勇气,见人就脸红、心跳、惶惶不安,以致回避社交,不敢见人;当你出来工作的时候,你会处处觉得压力的存在,样样不顺心,面对困难你会无从下手、无所适从;当你恋爱时,你会过分关注你自己的表现,你会很在乎对方对你的评价,你会怀疑自己的魅力,担心被对方抛弃,害怕错过这次机会以后情况会更糟;等到你步入婚姻的殿堂后,你又莫名其妙地怀疑起自己的性能力和生育能力。
自卑常常在不经意间闯进我们的内心世界,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在我们有所决定、有所取舍的时候,向我们勒索着勇气与胆略;当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自卑会站在我们的背后大声地吓唬我们;当我们要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时候,自卑会拉住我们的衣袖,叫我们小心地雷。一次偶然的挫败就会令你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将自己的一切否定,你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窝囊至极,你会掉进自责自罪的旋涡。
自卑就像蛀虫一样啃噬着你的人格,它是你走向成功的绊脚石,是快乐生活的拦路虎。只有自信才可以释放人的各种力量。自信的人胆大,自信的人英勇,自信的人坦诚,自信的人开朗,自信的人乐观,自信的人豁达,自信的人谦虚,自信的人热情,自信的人热爱生活,自信的人无所畏惧,自信的人快乐,自信的人容易接受自己的缺点,自信的人较客观,自信的人对自己较负责,自信的人较易控制自己的情绪,自信的人较易接受现实,自信的人更富同情心,自信的人更具爱的能力,自信的人人际关系更深刻,自信的人更民主。
仔细思忖,自卑实际上是一种徒然的自我折磨,因为它不会给人以激励,不会给人以力量,反而只会摧老人的身心,盗走人的骨气。容忍它的存在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邹韬奋在《自觉与自贱》一文中明确指出:“若自觉有所短而存在着自贱的心理,便是自甘居卑劣的地位,所得的结果只能是颓废。”
现实生活的实践早已证明,凡属自卑情绪严重的人,除了自己得不到快乐外,在事业上也不会得到更大的成功。相反,那些成就巨大的人,都是心胸广阔、信心十足的人。任何的困难对他们来说,都不屑一顾,到头来终究会走向成功。
所以说,自信自强才是好习惯;自卑与悲观的习惯必须被改掉。
自以为是,盲目自满
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史密斯和科恩在连续5年追踪调查了500名15~45岁的美国男子后认为,新闻媒体整天吹捧世界软件业巨头盖茨和“美国在线”董事长史蒂夫等人奇迹般致富的“成功”事件,使许多人患上了“盖茨崇仰症”。
调查发现,不少年轻男士崇拜盖茨、史蒂夫,渴望像他们那样迅速成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网络、宽频和持有股份上,在办公室一泡就是一天,足不出户;他们大多非常执著,似乎犯了一种“执著病”,不是认为自己相当不错,就是感到自卑,成天自责、狂饮;他们还愿意掏空存款购买琐碎无聊的东西,包括名表、高级西装、可以上网的手机、以及送给女友的大束鲜花,但是却没有时间陪伴女友。
史密斯说:“最聪明的年轻人都被一种精神失调症毁了。他们本来有无穷的潜力,可以健康成长,并实现快乐的人生,但是他们却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电脑网络、宽频以及股市价值瞬息万变的成功指标上。”科恩说,一些电视节目或者报纸杂志,经常教人如何“一夜致富”,并强调人家是靠“精明投资”赚钱,这些报道大肆宣扬名人成就,刊登大幅特写照片,并且事无巨细地提供种种“成功象征”的资讯,结果使得一些男士、特别是年轻人头脑混乱,认为名人没什么了不起的秘密,自己同样能一夜暴富。
这样的习气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年轻人养成了盲目自大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