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区别对待读书法
区别对待读书法是根据需求,区别对待,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方法。
由于书刊文献的类型、性质、内容、写法等不同,读者的需求状况不一,因此不可能用等量齐观、一种方法的统一的模式去阅读,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对经典著作、学科代表著作、教科书等书籍要逐章逐节认真地精读细看;而工具书、资料书只是当工作需要时才进行翻阅和查找。从读者的需要来说,读书的宽窄深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各种人对各类书刊的读书目的、要求、深度、广度等都各有差异。
因此,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例如正享盛名,或者在一年中发行了数版的书籍,不管它属于政治或宗教性,还是小说或诗歌。要知道,凡是比较通俗的作品是常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图书进行分类,加以区别对待。
作家伍尔芙夫人读书有两个步骤
英国作家伍尔芙夫人,读书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尽量敞开胸怀,来容纳作者给自己带来的无数印象;第二步是比较与判断。第二步比第一步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必须经过广泛的阅读,有充分的理解力和很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进行生动有力的比较。更难的是对作品做出确切的评价,指出它的失败与成功,哪一部分是它的优点,哪一部分是它的缺陷。对这两个步骤,伍尔芙夫人形象地比喻为当“朋友”与当“法官”。当“朋友”是为了解书的内容,获得印象。但这仅仅完成了阅读过程的一半,就此止步是不行的。要想从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收获,还必须作进一步思考和判断。初步的印象有时并不可靠。当人们拿一本书与别的书比较时,意味着态度已经有了变化,从前是作者的朋友,现在则想当一名法官。我们同样也不能太严厉,但有些读物是例外,对那些伪书、劣书、坏书,对它们的审判必须严厉。在评价一本书时,最好把它与同类著作中的最佳作品作比较,不仅能使之优劣分明,还能使那些优秀作品相得益彰,给我们留下更深的印象。
她的读书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区别对待的方法:
把好书当朋友,把坏书当敌人。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有一套精选读书法。他在《基度山伯爵》一书中,塑造了一个博学多识的人物——法利亚长老,并通过长老之口谈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我将近有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选过的书,对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齐备了,至少是够用或应该所知道的都知道了。我把生命中3年时间用来致力于研究这150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才罢手。”在这里,他认为这150本书就能囊括“人类的一切知识”,显然不够科学。但是,大仲马注重“读精选过的好书”,却是值得借鉴的。
诗人纪宇谈读书
诗人纪宇在谈到读书时认为,“读书无禁区,思考要独立,博览最必要,精读大有益。”他主要是写诗,读的诗比较多,但也读一切感兴趣的书,不偏食、不忌口,而且在某些时期主要读诗之外的书,爱读美学、艺术理论、杂著、笔记之类的书,尤其爱读其中的人物传记。作为文学青年,多读文学书籍是不必多说的,但也要读一点美学,懂一点艺术理论,这是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艺术修养。不学点美学,怎样在生活中感受美、发掘美、歌唱美呢?真正的文学家从来都会融会贯通的,虽然不能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也决不能像李逵那样,除了两柄斧头就是两拳头。
他重点提到,书太多了,全读不可能。他读书会对书进行不同的区分,主要有三种情况:
(1)粗读书:浏览,知道书名、著者、主要内容就可以了。用时可以查,能找到就行。
(2)细读书:动笔墨,圈画,抄重点。
(3)常读书:爱不释手,几乎有空就看,而且反复思考;每天睡前看一会儿书,外出时也随身带着书,细嚼慢咽。
世界上的书质量不尽相同,我们应当挑最好的书来读,不要把精力耗费在二三流的书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