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美索不达米亚(约公元前4800—公元前3000年)(1)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又称两河流域文明或两河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起来的文明。它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这个文明的中心大概位于现在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一带,北部两河流域文明古称亚述,南部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这一带远古时期居住着许多种族,虽是干旱区域,但下游土地肥沃,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随之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板),建造了第一个城市,编制了第一部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创世纪和大洪水的神话。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希腊文,意为“两河之间”,现在伊拉克境内)。其北接亚美尼亚高原,南临波斯湾,东与西伊朗山脉为界,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
新月沃土是指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两河流域的定期泛滥,使两河沿岸积淀成适于农耕的肥沃土地。它包括今日的巴勒斯坦、约旦河、叙利亚、两河流域。由于这块土地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所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斯·H .布雷斯特德把这一大片土地称为“新月沃土”。新月沃土共40万至50万平方千米,有三条主要河流——约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苏美尔人创建楔形文字
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文明,它的伟大创建者是苏美尔人。
苏美尔位于现在伊拉克共和国的南部,南临波斯湾,由若干块荒芜、干旱的小平原组成。约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早期文明的过渡。
楔形文字泥板
人类学家指出了早期人类文明的一些特征,比如以城市为中心,由制度确立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些文明的特征在苏美尔人那里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
早期的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沟挖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利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湍急的河水,创建了第一个文明。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如其中的乌卢克城占地1 100英亩,人口约5万。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爱德华·伯恩斯说的:“历史发端于苏美尔。”当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创造楔形文字时,世界历史开始了。
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画总是由粗到细,像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正如我们现在所知,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过了1 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将图像刻于岩石或镌于黏土之上,以此作为某物的标志,比如用一块岩石表示“铁石心肠”,或者用一棵树表示一幢房屋。
大约过了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那时,苏美尔神庙的管理人员使用许多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用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
尽管这一时期的书写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及具体事物的阶段,发展成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
又过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旧有文字,因为到那时,最初的图画已变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们视为图画,而视之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了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成熟的阶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2 000年间楔形文字一直都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板上的。这些泥板中,大约90%是商业的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苏美尔人的对话采用这样的形式:两个角色在辩论中站在对立的一方互相辩驳——夏天对冬天,斧头对犁子,或者农夫对牧人。由于双方均有许多可以立足的根据,因而辩论通常没有输赢。另一方面,残存至今的苏美尔谚语则提供了睿智的观点。一则令人着迷的苏美尔处世格言这样讲:“仆人待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理发师待的地方,必有毁谤传出。”
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前2007年,在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了新的发展。
汉谟拉比统一巴比伦
巴比伦意为“神之门户”。这个城邦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扼西亚贸易交通的要冲。它的境内土地肥沃,水源丰足,孕育着古国的文明。
公元前1894年,这里建立了古巴比伦第一王朝。但此时的巴比伦不过是一个时而依附这一邻国,时而向另一邻邦称臣的小邦。直到第六代国王——雄才大略的汉谟拉比——登上王位之后,才使其一跃而成为显赫一时、统一两河流域的大国。
在与外邦的斗争中,在汉谟拉比继承王位时,巴比伦的领土范围长不过120~130千米,宽只有32~33千米。他向北方的亚述称臣,致力于制定法律、修筑城墙、重建神庙,努力积聚实力,消弭内争。
汉谟拉比机灵善变,审时度势,利用矛盾,各个击破。他的基本策略是团结邻邦,集中全力打击主要敌人。一开始,他和北方的马里、南方的拉尔萨结盟,继续承认亚述的统治,以巴比伦、马里、拉尔萨的联合力量,一举灭亡了南方的近邻伊新。
随后,他又特别致力于与北方的马里结好。马里位于幼发拉底河的中游,联合了幼发拉底河流域许多城邦,征服了一些游牧部落,并且与东地中海的许多城邦有着广泛的贸易和外交往来。
汉谟拉比与马里国王吉姆里利姆在信函往来中互称“兄弟”,约定在国际事务中采取联合一致的行动,在军事上互相支援。汉谟拉比帮助马里摆脱了亚述对它的控制,也曾协助吉姆里利姆击退草原部落和东部邻国埃什努那的入侵。
当汉谟拉比认为自己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的时候,便于公元前1764年出兵击败了埃什努那。再过一年,即在汉谟拉比在位的第31年,巴比伦对拉尔萨发动了决定性的进攻。经过对拉尔萨最后要塞的数月围攻,汉谟拉比终于灭掉了这个长期的劲敌,迫使它的国王黎姆新逃奔埃兰。
汉谟拉比的这一系列举动,使邻国为之惊恐。特别是马里国王已有了警觉,即使在他和汉谟拉比关系最好的时期,也会通过他常驻巴比伦的外交使节和谍报人员,密切注视巴比伦各方面的情况。当他察觉形势的变化后,便召回了和巴比伦人一起在拉尔萨作战的部队。但是,为时已晚,巴比伦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他再也不可能与之平起平坐了。汉谟拉比在灭掉拉尔萨之后,挥师直逼马里城下,吉姆里利姆被迫臣服于汉谟拉比。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757年,吉姆里利姆举兵反叛,遭到汉谟拉比的残酷镇压。一度繁荣昌盛的马里被夷为平地,吉姆里利姆苦心营造的豪华宫殿也被付之一炬。
在取得节节胜利之后,汉谟拉比继续对亚述用兵,击败了亚述的军队及其盟友。虽然亚述王朝因某种原因幸存下来,但其南部领土却被汉谟拉比占据。
汉谟拉比在他在位的第38年,攻灭了埃什努那。此次战役,他是以残酷的决河屠城手段获得最后胜利的。
汉谟拉比统治的最后两年,巴比伦的国家扩张已达极限。社会内部矛盾的增加,使其从对外扩张转入内部防御,对内力求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已经身染重病的汉谟拉比,把国务交给自己的儿子萨姆苏伊鲁纳处理,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病逝。
汉谟拉比花了35年的时间,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和军事征服政策,剪除城邦割据,消弭混乱,统一了两河流域,创建了一个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帝国。他自称是“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阿穆鲁的全国之王,苏美尔、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在他当政期间,巴比伦成了西亚最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汉谟拉比法典》序言中说:“安努与恩里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照临黔首,光耀大地。”
汉谟拉比不愧为古代西亚奴隶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他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他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密切相关。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个石碑上,共包括282则条文。1901年,一支法国考古队,在伊朗的苏萨挖出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的大石柱。这根石柱已经断成三截,但拼起来还是完整的,达两米半高。它的上方刻着两个人的浮雕像:一个坐着,右手握着一根短棍;另一个站着,双手打拱,好像在朝拜。石柱的下部,刻着像箭头或钉头那样的文字。经考证,这正是用楔形文字记录的法律条文——《汉谟拉比法典》。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奴隶毫无权利可言,稍有过失即受到断肢的可怕惩罚。此外,《法典》中提到了两个法律阶层:一是“人”,显然意指贵族;另一是所有其他既非“人”亦非奴隶的人,他们的法律待遇很差,但拥有某些法律权利。
《汉谟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
乍一看来这两个原则都很原始。在规定对确定的伤害行为进行赔偿时(“倘人毁他人之目,则毁其目”;“倘人断他人之骨,则断其骨”),《法典》从不考虑最初的伤害是否纯属意外,而是残酷无情地坚持让人受到皮肉之苦和侮辱。
“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不那么残酷无情,但看上去不像是法律。为什么国家在一部法典里宣布卖方行诈不会受到惩处呢?因为美索不达米亚人颁布法律主要是为了制止争斗。他们以为——这绝非毫无理由——一个总想采取暴力手段的人,如果记住不论他怎样加害于人,都会受到法律同样的处罚,那么他也许就不会施暴。
另外,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惩罚只有迅捷无情才能收到威慑效果。这一观点使得他们必然对无实质意义的动机问题不予考虑,因为调查犯罪细节和犯罪动机要花费时间,况且,如果罪犯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那么这就会使真正蓄意的罪犯有可能逃脱法律的惩罚。
实际上,“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也是为了制止争斗,因为买方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如果他去取闹,马上就会受到惩罚。
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至今,这部刻在石柱上的法律条文仍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和最完整的法典。
新巴比伦人打造“空中花园”
巴比伦王国因其首都巴比伦城而得名。关于巴比伦城,我们现在了解最多的就是新巴比伦人时期的巴比伦城。它的规模令人惊异,因为它占地达2 100公顷,大于苏美尔地区的所有古城。更令人吃惊的是巴比伦城的色彩,因为新巴比伦人学会了用色彩明快的上釉砖建造主要纪念物。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城墙。城墙以亮丽的蓝色为底色,由白、黄两色组成的狮子、公牛和龙的图案散布在城墙各处,由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排列着,昂首阔步,栩栩如生,被后世人称为“空中花园”。
新巴比伦王国历时88年。在其所统治的各城市——巴比伦、西帕尔、尼普尔和乌鲁克等地,奴隶制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各重要城市的神庙往往是手工业、商业和高利贷活动的中心,而且人们还享有种种特权,包括免除税收和劳役等。
祭司奴隶主集团当时势力很大,他们往往操纵政权,废立国王。那时也出现了经营范围广泛的富有商家,如巴比伦的埃吉贝商家和尼普尔的穆拉树商家便很有名。它们拥有数以百计的奴隶,拥有许多矿坑、房屋建筑物、作坊和大量土地。
新巴比伦王国时代,城市里的工商业奴隶主在剥削奴隶方面也采取了新方式。一小部分奴隶往往从主人那里取得本钱,以主人的名义独立经营小店和手工业作坊,但必须向主人缴纳年贡,大约相当于奴隶身价的五分之一,另外还要缴纳本钱的利息。在法律上,奴隶主仍可以随时将奴隶所经营的财产收回。
新巴比伦王国的统治者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62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主要是与埃及争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公元前586年,他攻占了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据传,一日,尼布甲尼撒与众臣欢宴,以从耶路撒冷掠来的金银器皿为酒杯,席间忽有人发现王宫与灯台相对的粉墙上有人用指头写的字,这一异象预示新巴比伦王国即将灭亡。
尼布甲尼撒死后不久,新巴比伦人又受到波斯人的挑战。公元前539年,尼布甲尼撒的继承者未能理解“粉墙上指书”的含义,而等他醒悟过来时,波斯人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涌入了这个“空中花园”。
希伯来人大迁徙
你知道以色列人的来历吗?这还得从上古时代的希伯来人说起。
据《圣经》记载,希伯来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家族起源于苏美尔。他们是闪族语系的一支,最早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
希伯来人原来是一个游牧民族,大致在公元前1900年至前1500年之间,他们逐渐由美索不达米亚迁入叙利亚,随后迁入埃及。就在这几百年间,有个自称是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后裔的希伯来部落,开始用雅各的别名称呼自己为“以色列人”。据《圣经》记载,在雅各与一位天使角斗了整整一个通宵之后,他得到了“以色列”这一称号,意为“神的勇士”。天使对那位希伯来人说:“你的名字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同神与人角力,都得胜了。”
在旅居埃及大约300年间,适逢新王国诸法老正试图创建一个埃及帝国并寻找空前多的奴隶来维持国内经济的运转,希伯来人受到了种种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