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华夷之辨(1)
历史上中国的版图到底有多大
今天任何版本的地理书中,介绍我国的疆域时都会有这么一句话:陆地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加上约47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我国国土总面积有1430多万平方公里。然而,古代地理课本的编写者们却无法使用这句当代地球人都知道的话,当时王朝更迭乃是家常便饭,今天是刘家的天下,明天这个国家可能已经改姓李了,何况周边“蛮夷”也时不时地来插一脚。在改姓的过程中,作为当时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资源的土地自然也有变化。更重要的是,“家天下”的制度使得皇帝掌握着国家、民族的祸福生死。如此一来,当出现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这样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其王朝的领土范围就会大些;如果不幸遇到秦二世、汉献帝、隋炀帝之流,面对的不仅是严重缩水的国土,还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那么,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到底有着怎样的变化历程呢?
自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中原王朝的国土便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开始向四周扩展。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受当时人力物力条件所限,在夏商周三朝17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国土总面积一直维持在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紧随其后的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则是群雄逐鹿的时代,觊觎天下的共有七大家(齐、楚、燕、赵、韩、魏、秦),这“七雄”使出浑身解数,上演了无数场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战。到战国末年,“七雄”的统治区域又有突破,北至河套、山西和河北北部以及辽南,东北越过了鸭绿江,西至甘肃洮河,南方延伸至四川,这就为秦统一后的疆域作了铺垫。
经过无数次的PK大战,到了公元前221年,冠军产生,就是秦王嬴政。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旧有的六国土地,当上皇帝后继续南征北战。于是,秦王朝(前221-前206年)的土地:南到今福建、广东、广西以及越南东北一带;西南延伸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的上游;北部边界则扩展到了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地区。在北进的过程中,秦遭遇了强敌--匈奴。为了确保自己打下的江山不被凶悍的匈奴侵吞,秦始皇想到了一个自认为可以一劳永逸的方法,那就是修补加固旧长城,用这堵墙拦住匈奴,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就此诞生。
然而,这道横亘东西的防线虽然没有被孟姜女的泪水淹掉,却也未能挡住匈奴的千军万马。从公元前209年起,中原战火再起。素有流氓地痞之称的刘邦打败贵族子弟项羽,天下就此改姓刘。不过,与秦朝相比,刘邦掌握的土地已经缩水。北方匈奴势力强劲,其首领冒顿单于不仅收服了西域,还占领了河套,甚至推进到现在的陕西、山西的北部。公元前200年,汉军与匈奴在白登山交锋,刘邦差点丢掉性命,后来通过贿赂冒顿单于的老婆才得以解围。由此,刘邦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和匈奴打一架的实力,便采用和亲政策缓和两国关系。
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刘邦虽然称帝了,但南方地区的土霸与刘氏政权却是貌合神离,在看到虚弱的中央政权后,当地部族首领便蠢蠢欲动,自立为王,如福建的闽越国、浙江的东瓯国。仗着山高皇帝远,这些小国根本不受中央约束。
公元前141年对刘氏政权有重要意义,就在这一年,刘氏皇族中最具魄力的人物--汉武帝刘彻正式登基。他在位54年,前四十年致力于开疆拓土的事业,集结能兵强将,北击匈奴、南伐诸越。于是,西汉迎来顶峰,北至阴山以北、东北推至朝鲜半岛中北部、南达两广和越南中部、西南扩至今四川邛崃山和云南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带、西抵中亚的广袤区域都成了刘家天下。尽管后来汉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刘彻这样的皇帝,但祖宗基业还是保住了,汉朝边界仅有少许缩减。粗略估算下来,经过西汉武帝、宣帝以及东汉光武帝、明帝等几代人的努力,两汉强盛时期的国土总面积达1040万平方公里。可惜,刘氏也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汉献帝继位之时,东汉气数将尽,内蒙、云贵、新疆北部地区相继丧失,汉朝的国土仅剩890万平方公里左右。
东汉灭亡后,中国进入第二次大分裂时期,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这一阶段,中国疆域随着频繁的政权更迭(尤其是周边少数民族独立政权的建立)而不断变化。在东北地区,新崛起的高句丽王朝占领乐浪郡,迫使中原王朝退出朝鲜半岛;5世纪时,高句丽夺得辽东地区(公元前284年,这一地区就被当时的燕国征服)。
而北方已然成为少数民族的地盘。西南方面,蜀汉政权占领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地区;到南朝“侯景之乱”1后,这一地区再次被分裂成无数小国。客观地说,也正是因为不时有“胡人”入主中原,中国的边界线才得以向四周扩展。
公元581年,杨坚率军结束分裂,建立隋朝(公元581-618年)。
但是,这个政权很短命,仅仅维持了38年。即使是全盛时期,杨氏天下也没能达到汉代水平,国土面积仅有约840万平方公里。它虽然掌握了河套和蒙古高原东南部,却未能收复西域西部、辽东和云贵高原大部。
此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强势王朝--唐朝(公元618-907年)诞生。时势造就的英雄--唐太宗李世民挑起了开拓李唐天下的重担。
上天似乎很眷顾大唐,太宗之后的几位皇帝(如高宗、武则天、玄宗)也十分能干。在这些人的努力下,曾雄踞北方的突厥族被灭,中国北部边界延伸到贝加尔湖,西北的中亚地区也改姓李了,波斯也一度成为唐帝国的一块领土;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新罗三国被唐朝一一击破,并设置州县进行管理,在今天的平壤还建了安东都护府;679年,唐朝廷在南方设立安南都护府,管理今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
相对于前朝歧视少数民族的政策而言,唐代的民族政策算是十分宽容的,他们采取的是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也就是古人口中的“羁縻”
“侯景之乱”发生于公元548-552年。南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并于551年自立为帝,后被梁湘东王萧绎灭掉。
制度(就是先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后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周边大小不等的羁縻府州竟达八百多个,唐朝还大胆任用当地部落首领进行治理。正因为这样,要是只计算州县的面积,那么唐代国土赶不上汉代;但是如果算上这些羁縻府州,汉代只有望尘莫及的份儿了。总之,安史之乱前的大唐帝国面积达到了1240万平方公里左右。遗憾的是,安史之乱给大唐帝国以致命一击,致使唐朝国土面积骤减到800万平方公里。
907年唐朝灭亡,在这之后直至13世纪后期,中国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主要的政权有辽、宋、夏、金。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公元947-1075年),其统治区域大致在今东北以及华北、西北北部地区。
中原的北宋(公元960-1127年)王朝的疆域基本沿袭了五代十国后期的范围,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流域与西夏、吐蕃接界,北至河北、山西中部一带,东临东海。崛起于河套地区的西夏政权在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达河套,东抵陕北横山,南至祁连山,与宋金接壤,西到古玉门关。金国(公元1123-1223年)建立后,一直侵扰中原,甚至灭掉了北宋。后来它与南宋沿淮河、秦岭一线对峙百年,占据东北和中原广大地区。而南宋统治者则偏安南方,其疆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北方领土一直未能收回。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崛起。成吉思汗一手创建的蒙古军队骁勇善战,他的子孙不仅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还数次西征,甚至攻入欧洲,成就了一个“东方罗马”的传奇。这个以武力建立并维持的帝国,疆域北至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极圈内,东临太平洋,西南接越南、印度、缅甸,西北至中亚、俄罗斯,此时的中国疆域之大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这个帝国由四大汗国分治,背后实际上一直潜藏着分裂因子。忽必烈远征南宋的时候,蒙古帝国就已分裂。即便这样,元朝的疆域依然辽阔,除历朝占有的中原地区外,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台湾部分岛屿及南海诸岛都是元朝领土的一部分。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其前期版图与元末相差无几:北界先是阴山、大青山和西拉木伦河一线,后来就以长城为界,与北元(元朝残余势力)对峙;东北部到了黑龙江入海口和库页岛,并在鸭绿江一线与朝鲜接壤;东南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南至越南北部;西北部最远到新疆哈密和青海柴达木盆地。不幸的是,明朝中后期屡屡出现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皇帝,像“潇洒帝”朱厚燳(据说是明朝最爱玩、最能闹腾的皇帝)、一门心思钻研长生不老之术的嘉靖帝、沉迷女色的隆庆帝、爱木工不爱江山的熹宗等,因而,实际上掌握在明朝皇帝手中的疆土并不多。
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满清政权(公元1636-1911年),经过百余年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时期,爱新觉罗家的地盘达到顶峰: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部,东北至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有台湾、澎湖群岛,南到南沙群岛,西南达西藏、云南至缅甸北部,西抵咸海、葱岭一带(今新疆及中亚巴尔喀什湖包括在内),总面积约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仿若一片巨大的海棠叶子,现今中国的疆域由此基本定型。
清朝其实也曾对外开放过
提起清朝,在很多人脑海里蹦出的字眼中肯定少不了“闭关锁国”
四个字,似乎闭目塞听、妄自尊大已然成了清朝统治者的标签。实际上,最早厉行大规模“海禁”政策的是明朝。朱元璋建国后仅过了四年就颁布谕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洪武七年,他又下令撤掉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泉州、明州、广州的市舶司(掌管海外朝贡和贸易事务的官员)一职。后来更是登峰造极,任何购买、使用外国货的行为均被视为违法行为,不允许与外国商民进行商业交易,一经发现,必处以重刑。
到了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因明成祖极为鼓励海外贸易,海禁政策才有所松动。然而,好景不长,1511年之后,葡萄牙人占领满剌加,并向中国沿海挺进。对此,正德帝的反应是认为只要关上大门,小偷强盗之流肯定就进不来了。于是乎,中国对外的窗口--广州港被封,任何船只都不允许出海或停靠。为了彻底根除祸患,明朝廷驱逐了驻留广东屯门岛的葡萄牙海盗商人,中葡贸易断绝,连带中国与南洋诸国的贸易也一并中断。嘉靖二年(1527年)发生日本人“争贡”事件,忙于炼丹的嘉靖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为了不让这些讨厌的日本人再来打扰他的成仙大事,嘉靖帝就把所有外贸港口都关了。
直到明朝灭亡,对日本的海禁也没有解除。
清朝建立之初,影响其统治的最大威胁就是台湾的郑成功政权(公元1661-1683年)。为了防止其与大陆居民里应外合,清廷不惜将山东至广州一线的沿海居民强行迁到内地,不给忠于前朝的郑成功等人入主大陆的任何机会。“禁海令”相当苛刻,如发现有商民私自出海贸易,一经查实就处以死刑,货物充公,被告的财产赏给告密之人;当地的各级官员全部被革职查办,理由就是监管不力。
清政府收服台湾后,“海禁令”实施的理由已经站不住脚,受害最深的沿海官民早就开始骂这项法令了。民心不稳的话,康熙的皇位自然也坐不安稳。于是,在1684年(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江浙闽粤的海禁解除,四个地区各有一个海关与外国进行通商交流。不过,这种对外贸易并不像现在提倡的自由贸易,清政府对商船的吨位和出海贸易的商人、水手做了诸多限制。尽管如此,来华贸易的外国商人仍然络绎不绝。随着来华外商人数的增加,清朝海关的接待能力有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于是,清政府在1686年授权广州海关,挑选出十三家有实力的商行经纪人,由他们负责与外国商人进行生意洽谈,并且掌握着征缴关税的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