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疤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对中国领土“胃口”最大的国家(2)

雍正帝“切勿逞强争执无用之地”的指示更是助长了策凌之流的气焰。1727年8月22日,中俄继续谈判,因对俄敌视的隆科多的离去,仅用了九天时间,双方就签订了完全满足俄方要求的划界条约--《布连斯奇条约》。其后又相继签订《阿巴哈依图界约》、《色楞格界约》和《恰克图条约》。中国因此丧失了恰克图以北、贝加尔湖一带的大片领土。

最让人不可理解的是,从未勘察过边界的图理琛等人丝毫不觉得自己已经当了卖国贼。反而和俄国使团一同列队庆祝,“施放枪炮,叩拜天恩”。

一次性让中国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

中国的东北地区一直是历代沙皇觊觎的目标,然而鸦片战争前,沙皇夺占黑龙江并取得东方出海口的夙愿一直没有实现。1840年后,清政府的节节败退不仅让英法美三国“满载而归”,也让一直很郁闷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看到了“希望”,攫取黑龙江的计划开始提上日程。那么,这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该交给谁来完成呢?尼古拉一世首先想到的就是尼·尼·穆拉维约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公元1809-1881年),出身贵族世家,父亲起初是诺夫哥罗德的省长,后来担任过尼古拉一世的御前大臣和枢密官。因为家庭背景优越,穆拉维约夫很早就被送到皇家贵族军事学校学习。在校期间是个模范生,14岁就成了王妃的宫廷少年侍从,深得王妃喜爱。18岁,他就到战场上历练,参与第八次俄土战争;21岁时被派到波兰,镇压当地的十一月起义。后来因病一度退役。1838年,他再次披甲上阵,随大军前去征服高加索。

因为在战场上屡立奇功,年仅32岁,穆拉维约夫就晋升为少将,却因身体原因,再次退役。1846年,他被内政部任命为图拉省代省长。

穆拉维约夫也是有抱负有理想的,他曾上书沙皇,建议废除农奴制度,沙皇当然不会答应这种“无稽之谈”。因为这件事,穆拉维约夫在尼古拉一世眼中成了“自由和民主派”。

1847年,尼古拉一世出巡途经图拉时,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代总督,统率当地驻军。此时,沙皇就暗示要他把黑龙江夺过来,还用法语说了一句话:“对善于听话听音的人,不用多费口舌。”

在官场混了多年的穆拉维约夫一点就通,在领会了沙皇的意图后,他亲自到外贝加尔视察,还派专业人员到黑龙江进行地形勘测;成立俄国皇家地理学会西伯利亚分会,专门执行沙皇的侵略任务;新建一支五万人的外贝加尔哥萨克边防军作为侵华力量。

此外,穆拉维约夫还制订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即先征服黑龙江口和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然后占领黑龙江北岸,再把尼布楚的居民迁到那里,巩固占领区。1850年3月,当他获知道光帝去世,继任的咸丰帝还是个毛头小伙时(当时咸丰皇帝只有18岁),立即上书沙皇说,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趁英国人尚未完全统治中国之际,根据我国内部之急需,在同中国交界处增兵防守,并进而占据阿穆尔……占据阿穆尔之后,就可以使我国今后不必再用军舰从遥远的欧洲港口往鄂霍茨克海运送必要的援兵”。沙皇对这个“尽忠职守”的属下很满意,特意颁发嘉奖令,赐一级圣安娜勋章一枚以表彰其功绩。

早在1848年9月,另一位侵华头目涅维尔斯科伊就带了30名海军到堪察加半岛搞间谍活动。经过考察,他们知道黑龙江口是可以通航的,还弄清了库页岛是个岛屿而非传闻中的半岛;涅维尔斯科伊还将黑龙江口以北的一个大港湾命名为“幸运湾”,以彰显其重大发现。

1850年,他被穆拉维约夫派出去圣彼得堡汇报情况。在沙俄政府的授意下,他在7月份登陆幸运湾,占领了庙街,改为尼古拉耶夫斯克。为此,他受到沙皇的亲自召见,得到沙皇的热烈拥抱并被授予勋章。从此,涅维尔斯科伊更加肆无忌惮。

1853年,沙俄与英法在近东交火,这势必会影响到远东。穆拉维约夫建议沙皇抢占先机,由俄美公司占领库页岛。10月,涅维尔斯科伊在库页岛升起了俄国国旗,说这里以后就是俄国的了。我国黑龙江下游的一些战略要地、港湾和岛屿也被这伙人抢走。

接下来就是如何将上游地区收入囊中了。1853年实属多事之秋,清朝廷被太平天国运动搞得焦头烂额,统治岌岌可危;而俄国也不好过,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国根本不是英法的对手。为了避免到口的肥肉从嘴边溜走,穆拉维约夫急忙跑到圣彼得堡,向尼古拉一世的次子康斯坦丁亲王(当时主管海军并兼任“阿穆尔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呈送了一份秘密报告,称“……目前中国的内乱,正是开辟阿穆尔航线的大好时机”。1854年,他的建议最终得到尼古拉一世的同意,还授权他和中国就两国的东段边界进行谈判。不过,当时俄国在太平洋上的舰只里仅有四五艘能勉强作战,其余基本是民用船只;而陆上部队也只有千人能扛着武器上战场。

即便这样,穆拉维约夫还是打算硬着头皮顶上去。从1854年一直到1857年,在每年夏天船只通行顺畅的时候,他就带着那一千人不断骚扰黑龙江地区。

1857年,沙俄又逮到了一个好时机。这一年,英法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令清政府的统治“雪上加霜”,昔日的东方大帝国犹如明日黄花,不堪一击。穆拉维约夫写信给俄国外交部说,时机非常有利,要赶快调人到阿穆尔,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立即下令增派三连哥萨克军去黑龙江。不久,他就率大军侵入黑龙江,建立军区防线;并加紧向当地移民。

1857年年底广州陷落,沙俄趁火打劫,利用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858年5月8日,穆拉维约夫带领百名士兵抵达瑷珲,准备与清政府进行边界谈判。在谈判前夕,英法联军已攻占大沽和天津,沙俄觉得自己更有底了。

此次谈判的中方代表是黑龙江将军奕山,咸丰帝的指示是,务必与俄方据理力争,维持旧有的边界(额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一线),还要将黑龙江边的俄人撤出。然而,咸丰帝选人的本领比其祖先可差多了,他所信任的奕山只是个对内善于钻营、对外奴颜婢膝的无能之人,再加上清朝没有实力坚持自己的立场。谈判还没开始,清政府就失了先机,这早就被穆拉维约夫摸透了。

5月23日,中俄谈判正式开始。穆拉维约夫坚持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美其名曰为了维护双方的利益,以防备英国的侵犯。他还拿出一份自己拟订的单方草案,要求清方代表第二天就给予答复,遭到清方拒绝,奕山说只谈乌第河1地区的分界问题。

26日,双方再次会谈,穆拉维约夫叫嚣说俄国的要求不容许进行更改。当晚,俄军营地不断鸣炮,想借此吓唬奕山等人。奕山还真是不经吓的,他只坚持了两天,就屈服于沙俄的淫威之下,在那份单方和约上签字画押,即《瑷珲条约》。通过此项条约,沙俄占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中国领土,共有六十多万平方公里,这也是让清政府一次性割地最多的条约。至于条约中提到的所谓“共管之地”

(乌苏里江至海)实际上也只是沙俄搞的烟雾弹。

签完条约后,穆拉维约夫一方面急忙派人向沙皇表功,另一方面还在瑷珲对岸的海兰泡大肆举行庆功会,将海兰泡更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即“报喜城”。亚历山大二世(公元1855-1881年在位)封穆拉维约夫为伯爵,赐号阿穆尔斯基,以表彰他的“功绩”。

“庆功酒”刚喝完,穆拉维约夫就盯上了中俄“共管之地”。同年6月12日,他率军到达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交汇处的伯力,改名为哈巴罗夫斯克,以纪念前一位侵华头目哈巴罗夫。到1859年10月底,他们已将魔爪伸入到了兴凯湖。1860年,俄军东部司令卡扎凯维奇奉命占领海参崴,改称符拉迪沃斯托克(“控制东方”之意)。至此,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完全落入俄国手里。

“雄鸡之嘴”--黑瞎子岛被侵吞

2008年7月4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远东联邦区边防局局长瓦列里·普托夫上将对外发布声明,阿穆尔河(黑龙江)上的塔拉巴罗夫岛(银龙岛)和半个大乌苏里岛(黑瞎子岛)已完成勘界工作,并称将于8月份正式移交中国。一直到了10月14日,中俄两国才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离开祖国怀抱八十多年的半个黑瞎子岛回归故里,这也意味着长达4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的确定工作全部完成。

此次事件的主角--黑瞎子岛,又名抚远三角洲,它还有一个美丽的满语名字--摩乌珠岛,是中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之所以被当地人叫做黑瞎子岛,是因为这里生态良好,常有黑熊活动。早在8世纪时,唐朝政府就在勃利(今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设勃利州和黑水都督府,管辖包括黑瞎子岛在内的黑龙江下游地区。此后,黑瞎子岛就隶属各朝在此地所设的行政单位之下。

因为黑瞎子岛极具战略意义的地理位置(紧邻苏联哈巴罗夫斯克,是扼守黑龙江-乌苏里江的通航锁钥),很早就被沙俄惦记上了。不过,即使是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俄却没能拿到黑瞎子岛。到1913年,黑瞎子岛仍归绥远县管理。可是,后来它又是怎么被割出去的呢?这就不能不提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中东路事件”。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东北铁路的主干线呈丁字形,“丁”的一横即是贯通满洲里至绥芬河的铁路,那一竖则是哈尔滨至大连的铁路,这个丁字铁路就是俄国人根据与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密约》修建的。1896年,沙俄贿赂了李鸿章,很快便拿到横穿中国东北的筑路特权。沙俄得到诸多好处: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工程量大大减少;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进一步控制中国东北。这条宽轨铁路连同从哈尔滨到旅顺军港的支线(实际上又纵贯整个东北)历时六年,1903年全部完工,当时叫“东清铁路”。俄属东省铁路公司还取得沿铁路周边的行政权甚至是司法权,由此在东北的心脏地带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国中之国”。这对同样觊觎东北的日本来说,只能用五个字概括--羡慕、嫉妒、恨。

1904年,日俄在中国东北展开厮杀,俄国战败,日本便控制了南满铁路(长春以南路段),俄国则继续占据长春以北路段,是为“中东铁路”。而这条铁路路轨的宽度和中国铁路的完全不一样,也就无法和中国铁路接轨。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然而,中东铁路仍在沙俄残余分子手中。原中东铁路局局长、白俄分子霍尔瓦特,因有帝国主义势力做后台,一方面明目张胆地宣布中东路及其附属地区“独立”,另一方面又纠集远东旧俄势力组织,并扩充武装力量。与此同时,日本和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签订共同御敌协定,借出兵西伯利亚之机,抢夺中东铁路的控制权,但是却因此得罪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后来,由美国充当和事佬,各方达成协议:自1918年夏开始,由中、俄、日、美、英、法、意七国“共同监管”中东铁路。只是,不久这种共管状态就随着西方国家干涉俄国革命的失败而告结束。

逐渐稳定下来的苏俄政府于1919年和1920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称,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都将作废,苏俄愿意放弃在华一切特权;至于中东铁路到底该归谁的问题,苏俄提议两国共同协商,以“签订使用中东铁路办法的条约”。但是,苏俄政府是热脸贴了冷屁股,北洋政府正忙于内战,它不承认苏俄政权,自然不会和苏俄进行和平谈判。于是,中东路仍旧处于旧沙俄分子与中国的“共管”之下。

直到1924年,中苏双方才开始正式谈判,并达成建交协议。针对历史遗留问题,两国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此协定的第三条明确规定,“将中国政府与前俄政府所订立之一切公约、条约、协定、议定书及合同等项概行废止”,放弃一切租借地、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及庚子赔款等;中东路纯属商业性质,应由两国共管。至于如何管理,双方签了专门的条约--《中俄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鉴于当时中国军阀割据的特殊情况,同年9月,苏联又与实际统治东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签订《奉俄协定》,其中将中方收回中东路的时间由80年缩短为60年。

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下半年,日本“满蒙”政策成型,而中国国内要求收回中东路主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苏联政府考量了半天,觉得把中东路转让给日本更为靠谱,这样自己就不至于什么都捞不到。

同年10月中旬,日苏背着中国秘密签订了《中东路草约》,里面基本都是牺牲中国以保全自己利益的条款。纸终究包不住火,《中东路草约》

很快被揭发出来,作为受害者的中国政府就此事质询日本。结果,日方却厚颜无耻地辩解说:苏联让出来的是原本属于俄国的权利,中国的那部分仍然存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此时,一直都看日苏不顺眼的奉系军阀新统领张学良,受国内高涨的民族情绪影响(北伐战争刚打完,人们斗志昂扬),于1929年5月27日,以“苏联将在哈尔滨领事馆召开远东党员大会”为由,下令搜查苏联领事馆,逮捕苏联人39名,这些人多是中东路的重要职员和各联合会、局的经理或委员。

7月10日,又发生了“收回中东路权”事件,当局将苏方局长、副局长等59人驱逐出境,并查封了苏联名下的有关部门。

苏联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再加上张学良没有给出让他们满意的解释。不久,苏联宣布同中国断交,还专门组建远东特别集团军,以号称“中国通”的布留赫尔(加伦将军)为司令官,于8月13日侵入黑龙江省绥东县境。出身军阀的张学良也不是吃素长大的,他立即调集6万人,组成“防俄军”进行反击。

可惜,防俄军战斗力明显不强,而且南京政府没有任何表示。张学良部队孤军奋战了两个多月,损失惨重,扎赉诺尔、满洲里、海拉尔、黑瞎子岛等地相继失陷。不堪重负的张学良不得不在11月26日主动求和,给苏联代理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发出电报,要求进行停战谈判。

苏联深知再打下去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欣然同意了张学良的提议。1929年12月20日,在中间人美国的调停下,中方代表蔡运升与苏联进行谈判,双方最终签订了《伯力协定》:中方同意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权益,而苏军撤出东北。然而,事实证明,与强盗做交易实在太不靠谱。铁路权益到手后,苏军仍然赖在黑瞎子岛上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