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虔有一颗虔诚心,你会更洒脱(4)
第二,严戒好言善辩:“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受人诽谤尚且不必急于辩解,何况平日无事,更无须与人争辩。但是有的人偏偏好逞口舌,喜欢辩论,只要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只要一讲话,就口沫横飞。但是好言善辩的人,往往令人退避三舍。因为善于狡辩,乍听之下好像有理,但是经常狡辩,常常言过其实,自然别人心里有数,也就对你敬而远之了。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就应该严戒好言善辩。
第三,待人宽大厚道:胸襟宽大,待人厚道,条条都是大路;心量狭小,对人刻薄,处处都是荆棘。做人宽大厚道,宽则得人,厚可载物;做人尖酸无情、得理不饶人,容易树敌。所以宽恕别人,其实就是释放自己。所谓“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益厚”,一个宽大厚道的人,在道业上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间能够广结善缘,在事业上更能得道多助,所以厚道才能成事。
第四,重视基本礼仪:人和人之间,不要以为“熟不拘礼”,其实所谓礼者,就是要合乎道理,合于伦理。《三字经》说:“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在家庭中,夫妻有夫妻之道,父母子女有父母子女之礼,君臣之义更不可废。乃至平日里,邻里之间、朋友之间、长官部下之司,彼此见面了,一句“你好”、“你早”,甚至点个头、问个讯、合个掌,都是做人应有的基本礼仪,都能给人一个心意上的尊重,都是人与人之间不可少的交流。
爱惜自己的福报,就是珍惜自己的现在,广结人间的善缘,就是丰富自己的未来。当一个人遭遇逆境、挫折时,只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因,并且广结人与人之间的善缘,就有美好的未来。
因缘乞丐
人因缘而成佛,万物皆有佛性。
有一个乞丐,总是躲在寺庙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合掌念佛。然后就去乞讨,每当有人施舍的时候,他总是面露喜色,不停地说:“因缘!因缘!”小孩子用石头打他,他也只是说:“因缘!因缘!”因此,人们称他为“因缘乞丐”。
晚上,他没有住的地方,就在别人的屋檐下过夜。一个寒风刺骨的晚上,一个书生因为天黑没有看见他,竟在他头顶上小解,乞丐醒来,喃喃地说:“因缘!因缘!”
书生大吃一惊,不停地道歉,乞丐急忙说:“不敢当,不敢当,都怪我睡错地方,吓着了你,这也是你我的因缘。你向一个乞丐道歉,实在是让乞丐不安!”书生被他深深地感动了,立刻向他许诺说:“只要我死在你的后面,我一定厚葬你!”
没过多久,因缘乞丐就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死去了。书生信守诺言,为乞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后将其火化。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乞丐居然在火焰中获得了重生,他浑身散发着耀眼的金光,向书生说道:“感谢你将我的肉身超度,剩下的东西算是给你的补偿。”然后就消失了。
后来,书生在乞丐的骨灰中发现了几十颗水晶般透明的紫色舍利子。
处处有佛性,人人均是佛,切莫以貌取人。
医生难医命尽之人,佛陀难度无缘众生。佛陀面前,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只要与佛有缘,佛陀就会度他,佛门慈悲,不会舍弃任何人。
缘来缘去都是福
龙山的善国寺有两个和尚:悟空和悟了。一开始他们每天都出去化缘,后来就只有悟空天天出去化缘了。原来,悟了发现龙山下的缘十分好化,随便到山下走走,就能化到很多,悟了就把化来的钱买很多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存放着,其余的时候就在寺庙里睡懒觉。悟空就劝悟了,让他不要虚度时光,要出去化缘。
悟了听了很烦,说:“出家人岂可太贪?有吃的就行。你看我有这么多的粮食,足可以让我吃上半月,何必出去奔波劳累?”
悟空念了声阿弥陀佛,说:“师弟,你化了这么多年缘,还没有参悟到化缘的妙处和真谛啊?”
悟了听了,就讽刺悟空,说:“师兄,你倒是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可你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你化的缘呢?”
悟空说:“我化的缘在心里。缘自心来,缘也要由心去。”
悟了听得一头雾水,说:“不明白不明白。”
后来,悟了化的钱物越来越少了。这让悟了很苦恼,原来化一次缘可以吃上半月,现在只可吃上几天。但悟空依旧天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空手而去,空手而回,但悟空天天都面带微笑。悟了想挖苦师兄,说:“师兄,你今天收获如何?”
悟空说:“收获多多。”
悟了说:“收获在哪里?”
悟空说:“在人间里,在人心里。”
悟了感觉自己一时很难参悟师兄的话,决定明天一起跟悟空去化缘。悟了说:“师兄,我悟性太差,我想明天跟你去化一次缘。”
悟空点头同意。
次日,悟了要跟悟空去化缘了,悟了又拿了那个他出去化缘用的布袋。悟空说:“师弟,放下布袋吧。”悟了说:“为何?”悟空说:“你这布袋里装满私欲贪婪,拿出去,是化不来最好的缘的。”
悟了说:“那我们把化来的东西装哪儿?”
悟空说:“人心里。人心无所不容。”
就这样,悟空和悟了就上路了。悟了跟悟空每到一处,就会有很多人认出悟空。悟空还没来得及说话,他们就主动拿出东西给悟空。有的还说,幸亏悟空大师上次施舍,才使我们渡过难关。悟空大师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难忘啊!悟了在心里想:“不让我拿布袋,看你一会儿把东西往哪里搁。”他们继续往前走,他们化的缘也越来越多。悟了看到今天收获不少,满怀欣喜。恰在这时候,从远处走来一个农夫,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边走边哭。原来农夫的孩子得了重病,他拿不出钱来给孩子看病。悟空就走过去,把化来的财物全部给了农夫。他们继续前行,除了温饱外,他们一路化了就舍,舍了再化。悟空问悟了:“师弟,跟我出来你化到了什么?”
悟了苦笑。
悟空说:“师弟,你只知道缘来之福,而不懂得缘去之福。看天地间,自然万物为何如此美丽,天地万物都在循环啊。师弟,风水、日夜、四季,哪一样不是在循环?光知道缘来之福的人,那只是片刻的欢愉,时间久了,就是一潭死水。我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你把化来之物放在了充满私欲贪婪的布袋里,我则把化来之物放在人心里循环,让善良和爱在人间、在人们的心里循环。”
悟了听到这里,低下了头。悟空念了声“阿弥陀佛”。
学佛的最根本课题,是自我突破。如何突破?就是看破红尘,突破心灵束缚,就是彻悟“空”字。什么是空?难舍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空是自在安详。
一片菜叶值几何
雪峰禅师和同伴三人出外传道。一天黄昏里,他们走在河边,眼看着天色慢慢暗下来,三人商讨着,今晚要到哪里投宿呢?其中一人发现前方有炊烟升起,料想上游必有住家,于是三个人沿着河岸往前走。忽然水面上漂来一片青青的菜叶,雪峰禅师一看,心中不悦,向同伴表示不愿意到那户人家投宿,因为他不惜福爱物,这种人大胆粗心,微妙的佛法是流不进他的心田,不值得我们去度化。
正当禅师们议论纷纷,一个满头大汗的居士,快步奔来,问他们说:“三位师父,你们有没有看见河面漂流的菜叶子?”雪峰禅师说:“你问这片菜叶做什么呢?”居士回答:“因为我在洗菜的时候,一不小心一片菜叶滑落,我沿着河边,追着菜叶。”雪峰禅师感动他对一片菜叶都这么珍爱宝贵,于是欢喜地前往投宿,并且为这户人家讲经说法。
一片菜叶值几何?凡夫的心用少许铜钱去计量,圣贤的心则以无尽的因缘去爱惜。人的“福分”,像银行的存款,即使家财万贯,任意挥霍,终究散尽败落。一生的困乏亨通,点点滴滴都是有因有缘的,当遇到困难时,应当思考,是不是昨日种下的因缘。
万事万物皆因缘生
一次,舍利弗有事进王舍城,看见一个人,披着袈裟在街上走,态度从容,威仪严肃。觉得很奇异,就跑过去和他谈话。
“先生!你的服装像是一位宗教师,而雍容肃穆的态度,表现着很有修养的样子。请问你的大名叫什么?你所信奉的是什么宗教?”
“我叫阿说示,我们信奉的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你们的老师是谁?”
“本师释迦牟尼佛!”阿说示合掌恭敬地答道。
“呵!就是那位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出家成佛后所创立的佛教吗?我倒听见人家谈起过的。那么,请教你们的教义说些什么?”
“佛陀太伟大了,佛教的教义也广博渊深极了!我修学的日子短,不能知道得那么多,只是常常听见本师说:‘万有皆从因缘生’,这就是佛陀的中心理论了。”
“很好!但是可不可以请你把‘万有因缘生’的道理,替我说得详细一点呢?”
“可以的!我们就拿这棵树来说吧。”阿说示手指着路边的一棵树说道:“这棵树的来源,最重要的,先要有一粒树种子,这就叫‘因’。同时必须有土壤、肥料、水分、温度、空气种种条件,帮助种子生长,这叫‘缘’。由于因缘的凑合,才能使一棵树生起与存在,这叫‘因缘所生’。水土等的缺乏,因缘条件的离散,或者遇到相反因缘的打击,这树就要干枯,终至消灭。所以万有的消灭,也还是由于因缘的。”
“树是这样从因缘生起的,其他一切万有也都是这样从因缘生起的,宇宙间没有一件事物,能够逃得出这‘从因缘生’的定律以外的。就是我们一个人的苦乐贫富,智愚贤不肖,也都是由于过去思想行为的业力为主‘因’,现在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为助‘缘’,才造成功的,也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阿说示说得高兴了,滔滔不绝地说了下去:
“有些人,不懂得因缘的道理,以为人生的贫富智愚,都是偶然这样的,或者自然而然会这样的,并没有什么原因。这是抹杀因果的‘无因论’。其实,何曾有过一棵没有种子水土的因缘,而凭空生长的树呢?又如这是一棵娑罗树,一定要从娑罗树的种子生起,绝不会从别的种子,或者从毫无关系的石头瓦块生起的。我们一个人的遭遇也是一样的,是自作自受的,从自己的业力(因)和环境(缘)造成的,并不是由于另外的什么神的主宰赏罚。再如这棵树,不但要有好种子,土壤的肥瘠,水分的多寡,空气温度充不充足,都足以影响到这棵树的成长。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遭遇,固然许多是由于过去的业力决定的,但是现在的努力,是更要紧的。所以有些人,以为现在的一切,都是在冥冥中已经注定了的,这是抹杀了现在行为价值的‘定命论’。这两种,都是错认了因缘的‘邪因论’。”
“能够知道万事万物皆从因缘生,把握到正确而必然的因果关系,纠正了‘无因论’和‘邪因论’的错误,就可以确定自己行为的价值,而知道怎样去努力、去创造光明的前途!”舍利弗听了阿说示的这一席话,立刻解悟到佛的真理,欢喜得直说多谢。于是回去邀同目犍连,带领了200个学生,一同来从佛出家。后来,他俩成为佛陀门下智慧第一与神通第一的两个大弟子。
缘起性空
弥兰陀王非常尊敬有过禅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从禅修中证悟的智能,出言吐语,充满了慧思灵巧。有一天,弥兰陀王向那先比丘问道:“眼睛是你吗?”
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
弥兰陀王再问道:“耳朵是你吗?”
那先比丘再回答道:“不是!”
“鼻子是你吗?”
“不是!”
“舌头是你吗?”
“不是!”
“那么,真正的你就只有身体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那么‘意’是真正的你?”
“也不是!”
弥兰陀王经过这些问答,最后问道:“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那么你在哪里?”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问道:“窗子是房子吗?”
弥兰陀王一愕,勉强回答说:“不是!”
“门是房子吗?”
“不是!”
“砖、瓦是房子吗?”
“不是!”
“那么,床椅、梁柱才是房子吗?”
“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道:“既然窗、门、砖、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也不能代表这个房子,那么,房子在哪里?”
弥兰陀王恍然大悟!
弥兰陀王悟了什么?“缘起性空”,大地山河,宇宙万物,那是因缘和合的存在,没有因缘,就没有一切!世间没有单独存在的东西,一切皆因缘而生,一切来自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