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别再流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不要让母亲河只出现在梦中(1)

河流是什么?

哲学家说,生命最普遍的含义是存在和消亡,一种自然本体只要具有存在和消亡的过程,都应是具有生命的。所不同的,只是生命的层次与存在方式互有差异。而河流完全符合这种自然本体性,因此我们认为,它们也是有生命的。

一条河流的形成,大都经历过板块构造运动、沟谷侵蚀、水系发育、河床调整等历史时期。尽管每条河流的地质条件和外在形态各不相同,但都拥有以下共同的生命特征:河流有源头、有干、支流、湿地、连通湖泊、河口尾闾组成的庞大水系。它们一路接溪纳流,奔腾跌宕,最终或融身海洋,或潜入内陆,具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在构成河流生命的基本要素中,流量与流速代表了河流生命的规模和强度,洪水与洪峰是河流生命的高潮与能量顶峰,水质标志着河流生命的内在品质。

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无数的河川溪流才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活力。它们昼夜不停地腾挪搬运,以巨大的力量维持了生态系统和能量交换的总体平衡。河流所经之处,生灵跳跃,万物丰茂,一片生机。

千万年来,河流是人类文明史发展进程的依托。人类童年的第一行脚印,即印迹于河流岸边。先人通过对河流特征的感知,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相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人类由此进入文明之门。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分别产生于黄河、尼罗河、印度河以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岸。

河流文化生命是一种催生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受河流百折不挠、交融汇流等自然形态的精神塑造,使得纷争不已、相互隔膜的部落族群,获得标志性的文化认同,最终演化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河流文化生命具有很强的传承功能。世界上所有的大河在孕育人类文明的同时,都书写了一部生动的河流文化生命史。它们或是记录治国安邦方策,演绎哲学思想;或是标量科技发展水平,鉴戒历史演进规律,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成为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宝库。

河流文化还蕴含着深邃的美学价值。河流景观奔腾不息,声色鲜明,极具运动性和个性化的特质,激发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从而产生了河流美学。

历史地看,河流的兴衰与文明的兴衰并行。一度辉煌的巴比伦文明后来成为“陨落的空中花园”,美洲玛雅文化给后人留下一堆难以破解的神秘废墟,中国古老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国悄然消亡在滚滚大漠……这一幕幕文明没落的悲剧,无不是由于河流断绝.水源枯竭、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它们像沉重的历史警钟声在悠悠时空中回荡。

河流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依附并崇拜河流,人们“逐水草而居”,以渔猎为生,被动地依附于自然。每逢水旱灾害,不得不乞灵上天恩典,把河流尊奉为神灵顶礼膜拜。这一时期,人与河流处于一种原始的不自觉的和谐状态。那么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初步开发利用河流,但仍主张敬畏河流。随着青铜器、铁器的相继使用,人类开始有条件兴建一些水利工程,对河流洪水有了一定的防御能力。但由于此时人类改变河流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仍然认为河流对人具有主宰作用,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河流的生态平衡。

只有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控制河流,对河流实行掠夺式开发。

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基本上摆脱了对自然力的依赖,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来控制、改造和驾驭自然过程,在意识形态上,“人定胜天”思想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生产规模、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极大地刺激了人们从河流中获取财富谋求社会进步的欲望。用水需求急剧增加,众多水利工程的兴起,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排入河流,对河流形态、资源能力、运动规律以及河水品质产生了巨大影响。河道断流,河床萎缩,湖泊干枯,尾阊消失,水质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直接导致了河流生态的空前危机。

当前,面对哺育了人类文明的河流,我们理应意识到给予河流以道德的关怀,理应做到对河流权利的尊重:河流的完整性权利,河流的连续性权利,河流的清洁性权利,河流奔腾的权利。上述四种权利是保证河流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完全可以这样说,毁灭河流就是毁灭文明,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河流所承受的污染

2004年11月29日,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组织的“面向21世纪的世纪水资源委员会”总结的调查报告指出,世界的大江大河的水质欠佳。世界多半河流的水量日益减少,而污染程度日渐加重。

该委员会对流域面积最大的25条世界大河进行了调查,其中有6条水质极差。中国的黄河1997年枯竭达226天。流入中亚咸海的锡尔河、阿姆河的河水流量减少到了原来的1/4,成海的水位在过去30年间下降了16米;周围环境严重被污染,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儿童死亡率为独联体国家之冠。美国的科罗拉多河被用来灌溉150万公顷的农田。其受农业垃圾的污染严重,昔日绿色覆盖的下游,如今变成了盐碱沼泽。此外,印度的恒河、墨西哥的莱尔马河也被评为最不卫生的河流。

在25条大河当中,只有南美的亚马逊河、印度支那半岛的湄公河和北美的圣劳伦斯河被评为“健康”河流。

造成这些大江大河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是过度用水、污水排入和森林乱砍滥伐致使植被遭破坏。报告指出,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控制,到2025年因缺水和干旱,将有2500万人成为世界环境难民。

中国的河流有流域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5万多条。以及众多湖泊。最重要的河流有7条,即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长江干流长6300公里,其长度排世界第三,其年水量长江亦排世界第三位,每年入海水量9755亿吨。据统计,到2003年,长江流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高达250多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3,其中9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沿江500多座城市的饮用水供给已经受到威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董哲仁日前撰文指出,河流污染严重威胁着中国河流的健康,治污应是中国现阶段河流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2002年,中国七大江河水系的741个监测断面证明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湖泊氮、磷含量严重超过地面水水质标准。在东部和西南地区被调查的二百多个湖泊中,有80%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全面退化。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从中可以看出,河流污染是河流健康的最大威胁。

目前,上述大部分的河流健康情况不仅不尽如人意,水质的恶化趋势由于没有得到及时遏制,呈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来自2006年的媒体报道,三峡库区多条支流已经是不能饮用的5类水质。其中库区蓄水前,山青水秀的小三峡深处的大昌古镇破天荒竟然也出现了水污染。那里的农民通过电话告诉记者,不得了了,大宁河的水都不干净了。镇上干部办公现在都开始喝矿泉水了!还有长江中段的洞庭湖水面逐年缩小,2006年下半年,不仅洞庭湖还有鄱阳湖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水位。大片大片龟裂的河床和枯死的鱼苗让人好不心痛!

淮河更加令人心忧。淮河处于中国温热干湿气候过渡带,历来旱涝交替,非常难治。800年前黄河夺淮已经给淮河造成了难治的硬伤。而流域内这些年经济发展又使淮河水质污染。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治污,但收效不大。现在每年向淮河排泄污水远远超出淮河水环境承受力,不仅40%的饮用水源遭到污染,鱼类在相当长的江段已经灭绝。

海河的健康恶化状况则远远高于其他流域。本来水资源就先天不足,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7,再加上层层截地表水,处处打井抽地下水,现在海河流域基本是“有河皆干、有水必污”。地下水累计亏损数百亿立方米,海河盼水又怕水(污水),海河已失去了江河的正常功能,但它却承载着两大直辖市和河北省、晋东、豫北、鲁北约1.5亿人和全国13%的GDP。海河的生命未来已经难以继续了。

还有近年来经济迅速崛起的太湖流域。有专家说,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太湖水质为代价的。目前太湖虽然可以从长江抽水补淡,但流域内仅有1/3的污水得到处理。由于流域污水和径流量之比为1:3.3,即使流域内污水都得到处理达标排放,仍然超过太湖水环境的承载力,所以,节水减污是保护的前提,依靠增加调水的方式改善水环境是有条件的,成本代价很大。

珠江委主任岳中明刚刚上任就面临广东大旱、海水倒灌土壤盐化的问题——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也遇到了淡水危机。岳中明千里迢迢到处奔走,只为从广西调水,以淡压盐。应急调水结束后,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没有结束。珠江按其水量位居全国第二,世界第15位,年人均水平4000多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用水的两倍,海河流域的16倍。谁会相信有水荒。最近看到一份资料,广州、深圳等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都在2000mm左右,但同样产生用水危机,专家预测,把东江水分光也无法满足这些城市的需求。吃光东江水,东江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另据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2005年对全市水环境进行的普查,在被监测的78条有水河流中,水质不达标的有56条,占72%,并有147条(段)的水质属于最差的劣五类水,其长度达838公里。全市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等有机污染。凉水河、北运河等下游河道污染严重,河水发黑、气味发臭。

分析上述江河湖泊的生态和水危机,除了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污染外,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无序的拦河建坝发电,把流动的生机勃勃的河流湖泊切割成不能流动的死水,极大降低了江河自身净化能力。

地球上的水及其作用

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包含了大量的水分。动物体内的水分大约是70%。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拥有生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球存在大量的水域,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特殊。水的分子式是H2O,它的分子式结构很特殊,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不在同一条线上,形成三角排列。气态水分子相互独立,固态水分子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有序的点阵结构,流体的水分子仍然保持冰晶水分子的结构。水是液体比重比固体比重大的少数物质之一。“水也是地球上最普遍的溶剂。它溶解矿物盐,保证植物和微生物获得营养物质”。据日本人研究,水甚至还具有感觉和判断的性能。把水装进瓶中,把写有中文、日文、英文、德文的“谢谢”的字条给它看,它都能形成非常漂亮的晶体。相反,把“混蛋”的字条给它看,它根本就无法形成晶体。

地球上和地球表面附近的总水量,据科学估计约是15亿立方公里。其中97%是海水,计13.5亿立方公里。淡水为3700万立方公里,其中76%是极地冰雪和冰川,13%为800~4000米以下的地下水,10%为浅于800米的地下水,0.33%为湖水,0.18%为土壤水,大气中的水分为0.036%,河水仅占0.004%。

水在自然界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运动着的。除了降雨、河水的流动等可见的水分运动之外,对于生物、生态圈来说,最具有意义的是自然界的水循环。降雨、河水流动都只是水循环的一部分。

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降水、蒸发、截流、蒸腾、入渗、滞留、坡面流、壤中流以及径流等复杂过程”。水从海洋和陆地上被蒸发变成大气,是蒸发过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抬升和带走,变成降雨又降落到海洋和陆地上,是降水过程。降水被植物吸收或蒸腾,是截流和蒸腾过程。水沿着地面流动是壤中流过程,在土层内顺坡向流动是坡面流过程,进入河流是径流过程,渗入地下是入渗过程。水停留在地表凹陷地方为滞留过程,滞留的水或者被蒸发,或者变成径流。被截流和蒸腾的水分以及地表径流大部分会通过蒸发返回到大气中。入渗的水渗流到地壳较深的地方为渗流过程,积为地下水。“地下水又成为泉水或渗入河流中,河水最后流入海洋并再次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中,这样就完成了水分循环。”“水在循环中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这些路径贯穿着环绕地球的整个水圈,它向上伸展到大气层15公里处,向下平均达到地壳1公里深处。水分循环由许多过程组成往复进行无始无终。”

水循环中有两个要素十分重要。第一是蒸发。没有蒸发,也,就没有水循环。这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哲学的“通气”理论包括了水气的蒸发;“通气”即气(包括水汽)的循环。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径流,即河流的水量。“径流在水分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径流循环可以看成是水分循环的一部分,它相当于陆地上降水和以后降水通过河道排泄或蒸发损失之间的那个阶段。”“自然界最强烈的水交换为大气水和河川径流,河水的更新期为12~20天。河川径流中每年也包括了12500立方公里的地下水交换。”蒸发和径流虽然在总水量中的比例不大,但因为其周期短,大致是七天一个周期,全年有52个周期。这样算下来,一年中的水循环量并不少。全年降水量是任何给定时间的水汽的39倍,陆地上空气中水分的27倍。关键是,人类生存所需要要的水,完全是靠水循环带来的。我们常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其实,即使有水,如果水都处于静止状态不形成循环,同样也是没有生命的。

河流其生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