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知道地震吗(4)
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唐山地震,对人工设施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几乎将唐山市的建筑物全部摧毁,仅公产房就摧毁了1043万平方米,约占全市房屋总数的77%。全市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工程均遭到严重破坏,占京津唐电网发电量30%的发电设施被毁;15个市、区、县的通信全部瘫痪;京山及市内铁路45%的设施遭到破坏;蓟运河、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切断了关内和关外的公路交通;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结构物、水源井破坏严重,全市供水中断。
2.地震对人类生存社会环境的破坏
地震对人类生存社会环境的破坏包括两个方面:社会组织的破坏和社会功能的破坏。
(1)社会组织的破坏。
社会由各类组织构成;组织由成员(领导者和普通成员)、传递和沟通信息的渠道与方法及必要的物质条件构成。地震会使组织成员伤亡,会造成信息沟通渠道的阻隔,也会摧毁组织的物质条件。
(2)社会功能的破坏。
社会功能亦称社会职能,它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思想文化功能等。首先,地震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如唐山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70多万人受伤。又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大海啸一次性夺去25万人的生命,50万人受伤,100万人流离失所,比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智利的8.5级大地震和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达数十倍。人员的伤亡,会损伤乃至摧毁社会组织,破坏社会的多项制度,中断社会文化正常传播,因此必然要损伤或破坏社会的功能。所有这一切破坏和损失,使人类多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严重阻碍着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地震对社会环境破坏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这种破坏造成的灾难可以具体地表现为某一事件,然而却可造成诸如经济失调、金融危机、社会秩序混乱、等综合效应。
什么是地震观测环境?
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证地震监测设施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体。用于记录地震活动和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各类地震监测仪器和设备,需要在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并准确的接收、记录到真实地震信息的环境下工作。例如,测震仪器记录地震波信号,要求地震台(站)附近一定范围内不能有可能造成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的人为振动源(如爆破、各类机动车辆、各类机械生产的振动等)。地磁、地电仪器观测的是地下产生的磁、电场信号,要求台址附近一定范围内不能有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的人为的磁场、电场干扰(如电气车辆、电缆电器设备、大量铁磁性物体等)。在地壳形变、重力测量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施工、堆放物品。在地震观测用井(泉)附近或相通含水层不得大量取水和污染水源等。
地震灾害的特点
1.突发性
地震是突发性很强的一种自然灾害,其孕育过程时间虽然很长,但发生却只有短短的十几秒至几十秒时间,而且绝大多数地震是在没有发现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发生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地震预测预报仍然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纵使地震预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我国,在震前做出成功预报的震例仍是极少数,多数地震是在没有准确预报的情况下发生的,地震袭击往往使人们猝不及防,所以地震灾害的显著特征是突发性。
2.破坏面积广
地震破坏范围与烈度有关,通常把W度作为划分界线。一次5级地震W度以上破坏面积大体在数十平方千米,6级地震在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7级地震在数万平方千认识地震灾害米,8级地震可达数十万平方千米。破坏面积广是地震灾害的第二个特征。
3.续发性和多发性
地震力破坏房屋及工程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引发爆炸、火灾、毒品泄漏污染等灾害;地震力破坏自然环境,在山区可引发山体滑坡,阻断交通,埋没农田、村庄、截断河流,再引发水灾;地震还引起海啸;人畜遗体若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可引发瘟疫蔓延……地震造成的破坏会诱发出一系列二次灾害、三次灾害……形成灾害链。表明地震灾害具有续发性和多发性特征。
4.灾难性
据史料记载,近百年来全世界遭受地震毁灭性破坏的城市有26座,大地震在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里,使人们美好的家园变成一片废墟,人员伤亡和受灾人口之多都是罕见的,1556年华县地震有83万人罹难,1920年海原地震使23.4万人丧生,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虽发生在云南边疆,受灾人口仍多达516万,其中重灾和特重灾民有141万,种种事实表明地震灾害是具有灾难性的。
5.地震救灾活动的艰巨性图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以震区为中心的广大区域,一切经济活动中断,社会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甚至导致灾区丧失基本自救和自我恢复的能力。社会生活一时陷人瘫痪状态,抢险救灾工作主要依靠外部支援,需要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紧急救助。
6.社会性
地震对社会的破坏效应是多方面的。地震的突然发难,开始了一个非常时期,使物质匮乏和生存问题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处于极大的恐惧、失落之中,会导致社会失控。唐山地震后的半年里,中国东部几乎都笼罩在地震恐慌的气氛之中。所以恢复重建家园同样是十分艰巨的,对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重大影响。重建唐山耗资上百亿元,历时十载。
地震灾害分级
地震灾害事件分为以下4级: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房屋、水坝等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原生灾害。原生灾害主要有以下形式:
1.造山运动
地震可以造山。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台湾中央山脉等均是经过板块碰撞,一系列的地震所造成的。
我国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聚合碰撞形成。西藏高原第一次造山运动始于始新世,在距今1200万年的中新世中期以前,当时西藏高原北高南低,平均高度约100米,喜马拉雅山并不是山脉。
中新世中期,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复杂化,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出现,地形起伏加剧,发育了较好的中新统地层。自此以后,直到晚第三纪晚期(距今200万年),高原又以均匀的速度缓慢上升。喜马拉雅山开始上升,初步形成山脉。
自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以来,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逐渐加剧,青藏高原逐渐隆升,越往后隆升的幅度越大。中更新世后期(距今100多万年),高原上升达海拔3000米左右,喜马拉雅山区海拔上升达5千米以上。全新世(距今1万年)高温期以来,喜马拉雅山区又上升了500米左认识地震灾害。直到目前为止,印度板块仍不断向北运移,并不断与欧亚板块相挤压,喜马拉雅山至今仍在缓缓上升。
英国部分学者认为本次汶川地震就是缘起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2.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