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培养孩子的高情商(2)
美国有一句话:“苹果摘下到,就去摘草莓。”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实际中发现孩子的能力,并且根据他的能力做出合理的要求。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容易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自卑,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让孩子尽可能的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在成功中发现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念。
父母要鼓励孩子进行尝试并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具有好奇心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家长可以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引导他们去尝试或探索身边的各种事物,让他们在尝试或探索中了解事物的性质,增强自身的能力,从而增加自信。比如,孩子长到三四岁,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仔细、自主的愿望,什么都要自己来。孩子这种什么都要自己来的劲头正是一种原始的、寻求自我肯定的需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以别人对他的看法来认识自己的,所以家长首先要确立“你能行”的肯定态度,让孩子感到“我行”,并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产生自信,获得发展。
2.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
不少家长常因为孩子年幼而代他们做许多事,帮穿衣鞋,替收拾玩具,给他们包办过多,孩子就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自信也就很难建立起来。对此,家长不妨视孩子能力的大小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如让孩子动手收拾玩具、书包及文具,让孩子铺床叠被,让他们洗洗简单的碗筷,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能力,还可使他们从中得到自信,知道有许多事情“我能做好”、“我有能力”。
3.培养孩子的专长
每个孩子天赋是各异的,能力方面也各有千秋。通常孩子在智力和能力上难辨优劣,但孩子进入小学后,衡量标准就集中在学习分数上,这就使擅长学习的孩子常受表扬;而学习稍差的孩子常受批评,由于学习成绩不如意而产生自卑,丧失了自信,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如何避免孩子出现这种不利的情况呢?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某一专长。孩子从小其能力倾向便会显露,有的孩子能跑能跳,好于运动;有的孩子爱唱爱跳,擅长文艺;有的孩子舞文弄墨,酷爱绘画。父母的责任就是及时发现孩子的专长,顺势加以引导及培养,促进他们在某方面具备其他孩子所不及的专长。这样,即便孩子将来在学习上不佳,也不致因此而灰心丧气,反倒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奋发努力,或许还能干出一定的成就来。培养孩子的专长,孩子就有了一种竞争优势,具有了上进的动力,孩子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自信。
4.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
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只盯着学习成绩一个方面。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一面,也有他所独具的优点。作为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的性格、文明礼貌、劳动表现、交往情况、文体才能、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卫生习惯等等,当然还有孩子的学习,都是评价孩子的因素。即使对学习本身也应全面地去分析,不能只看分数。学习态度,预习复习情况,各门功课情况,写字是否工整,卷面是否干净,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愿不愿向老师请教,有没有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等等,都应思考一下,也会找出优点。
5.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把孩子看死了。只要细心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有进步的地方。可能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可能某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可能一次作业进步或者一次考试有进步,可能在劳动或公益活动方面表现较好,可能文艺、体育取得好成绩,可能有什么小发明、小制作……关键是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别的孩子比,哪怕发现一点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肯定。不应该由于横着比或高标准要求而看着不起眼,认为不值得一提就把点滴进步漠视、忽略过去。应该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优点是一步步发展的。
§§§第4节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父母箴言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给一个人一条鱼,他可以吃一天;但教一个人怎样钓鱼,他永远有鱼吃。”作为父母,最大的满足,就是看见孩子依靠父母教他怎么做,而不是依靠父母替他做。
目前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生活也纷繁复杂,生存环境也就要求人们具有很强的自立精神,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重视孩子的自立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力更生的人,是孩子成才的必修科目之一。
一个能够自立的人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面对各种变化能够头脑清醒,善于应变;一个自立的人具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千难万险的时候会毫无畏惧,百折不挠;一个自立的人具有高水平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精神,既能动脑又善动手,不会满足于前辈传授的知识和书本知识,而是不断地去实践、去创新;一个自立的人不会受命运的摆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历史的动力。
这就是自立的丰富内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具有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的人。
当父母需要多一点耐心允许孩子“自己做”时,记住,正因为父母在早期鼓励他,孩子才不会指望父母去帮他,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使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孩子在接受父母的影响时,不仅仅听其言,还常常观其行。父母用言语去鼓励孩子自立,还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给孩子看。同时,对孩子自立意识的培养也要保持一贯性、一致性,采用正面鼓励的方法让孩子自立自强。
当孩子在自己做一件事时,父母要时常密切关注他的下一步,给他在自立中成长的机会。父母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安全的方式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当然,父母也无须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说得过分清楚明白。
每一个人的成长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孩子应该怎么办?父母又该如何去面对“陷入困境”的孩子?
当孩子陷入困境,搭救者总是说:“原因是这样的……”“是这么回事。”“这样干才行。”他这样说就意味着:“别说了,要是爸爸替你做,就不会出这些麻烦了。”这样说并不是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动手做事情的意义和乐趣,而是把孩子限制在某一个层面停滞不前,使他失去获得必要经验的机会。
孩子并不希望父母给他解释、解围。他对这种介入感到恐惧,感到自己脆弱。他总是在想,如果没有父母的介入,事情会是个什么样子。有的孩子在办一件事时,总是背着父母,这是因为他想挣脱父母的庇护,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不断拯救下,许多人在长大之后,开始过自立生活时,他们就会感到很不适应。
现在的孩子,面对他们的将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对孩子来说,要适应这样一个现代社会环境,要成为这个社会自立自主的人,就必须具备较以前社会更高的文化素质、品质和自立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呢?
1.让孩子选择自己想要的
父母不必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安排。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在星期天那天可以看卡通片,可以去公园,可以骑车、搭积木,去儿童乐园,但是,只能从其中选择两项活动,并且要自己安排好时间,自己准备好活动所需要的东西。看看孩子会怎样做。
2.让孩子自由地在天空里飞
在没有学步车的年代里,小小的婴儿在母亲的召唤、玩具的诱导下克服了困难,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然而,在今天这个发达的时代里,婴儿们都有了自己的学步车,可能却失去了那关键的第一步,而那自立落脚的空间也随之消逝。其实,面对这些变化,父母还是可以让孩子学会自立的。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上下楼梯,父母在其旁边护着,但是不要牵着他的手;当家里做饭时没有盐,父母可以让孩子去附近的小卖部里去买一袋盐回来。总之,让孩子在父母的目光范围内去自己做一些事情。
3.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每个孩子都曾经会向父母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怎样才能使孩子得到问题的答案呢?其实,孩子爱不爱动脑筋想问题,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则是关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吗?如果父母这样做的话,就会让孩子形成一个不好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去问大人。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
4.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
面对这个问题,父母可能会产生疑问: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环境又这么好,哪有什么困难让孩子去克服呢?一些有经验的家长总是会有办法,他们会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出了孩子的优良品质。
5.让孩子自己抓住机遇
很多事情都是父母替孩子做,父母把所有的事情都一手包办,这样就会让孩子在关键的时候抓不住机遇,让孩子失去了这项能力。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在小的时候,不管是衣服还是玩具都是父母给挑的;等到上学之后,不管是选学校还是填志愿也都是听父母的,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即便有一个很好的机遇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会让其白白溜走。因此,关于孩子的事情,父母要让孩子自己选择,培养孩子的判断力,这样才会让他抓住机遇。
§§§第5节让孩子学会自己控制自己
父母箴言
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非常重要,当然,这种能力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也是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培养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所以,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弱而听之任之,正确的做法是立刻着手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很多时候,人的行为是需要控制的,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一个孩子缺乏鲜明的道德观念和是非意识,对于自己的言行不能够进行适当的控制,任性放纵,为所欲为的话,就可能会能导致人格偏离和违法犯罪,造成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最终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实,一般来说,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比较差,这和孩子的生理发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孩子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善,情绪的兴奋多于控制。如果从社会心理因素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就是孩子的年龄还小,经验不足,所受的教育也不够,这些都是影响孩子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的原因。
那么,怎么样才能加强对孩子控制能力的培养呢?
1.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孩子进行自我控制的培养,父母在开始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习惯方面开始,比如,要求孩子准时起床、准时就寝、按时饮食、不偏食、不挑食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控能力方面就会得到加强。在孩子的学校生活中,可以要求孩子在集体中要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不可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利益,等等。如果父母可以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不作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就会逐步学会控制、约束自己。
2.让孩子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
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要坚持说理,要让孩子明白“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的道理,让孩子用这些道理来评价判别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样他就会以此来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比如,已经很晚了,可能孩子还是坚持不肯去睡觉,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疾言厉色地让孩子去睡觉,可能就会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干脆跟父母杠起来。如果父母耐心地对孩子说:“如果你今天不早睡,那么你明天就会起不来,上学也就会迟到,还会影响到爸爸妈妈。”父母要是坚持这样做,不迁就孩子,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慢慢地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行为的适宜度,增强孩子的控制能力。
3.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都是善于模仿的,也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所以,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良好的榜样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去向别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难的良好行为。
4.让孩子做一些自控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主要的学习活动,因此,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游戏,并在游戏中结合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延迟满足这四项自控能力培养的要素,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父母可以让孩子做这几类游戏来培养孩子的控制能力。
★操作性游戏。在操作游戏中,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是激发孩子游戏兴趣的源泉。由于孩子会专注于手部动作和材料本身,所以在规则简单的情况下,孩子的自控坚持性表现得比较突出,但对外界干扰的自觉抵制力和自制力较差,动作的失误,他人的影响都会影响游戏的进行。
★娱乐性游戏。一般,孩子对动作的控制要优于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娱乐性游戏正是通过激发孩子兴奋的情绪过程,通过动作的控制,调整自己的情感。音乐、道具、角色是这类游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以说,情境越逼真和夸张,培养孩子自控的效果越好。
★运动性游戏。一群孩子在进行运动游戏时,伴随着孩子自控行为的发生,他们的集体观念也逐渐增强。在竞赛中,同组内的孩子往往会在等待中相互提醒鼓励、探究取胜的技术和策略,使孩子们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智力游戏。这类游戏的进行一般从4岁以后才能开展,因为这时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孩子会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一些“犯规”行为的评判和孩子因此引起的争执等,这时,成人要适时适度的进行干预,帮助孩子提高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节让孩子做个诚实的人
父母箴言
最让父母痛心的事情就是孩子撒谎,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诚实的、说谎的孩子。如果孩子不诚实,就无法给人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这样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只有诚实的孩子才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和信任。
诚实是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帮助孩子搞好学习的关键,因为实事求是与务实求真是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孩子说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孩子的谎言父母听之任之、任其发展。面对孩子的撒谎,有些父母认为,面对今天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培养孩子诚实正直品质就意味着让孩子有什么说什么,对人对事开诚布公,有意见当面提,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但结果势必使孩子得罪人、吃亏。父母的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孩子在儿童期,特别是幼年阶段,其成长的主要养料就是真善美。这既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父母慈爱之心的真实写照。所以父母要尽自己所能地去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