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才华,七分实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为什么有才华的人却不成功

1.学历不等于能力

“我是硕士学位,理应坐在那个位子上!”

“我重点大学本科生,凭什么受他这样一个连高中都没毕业的人领导!”

……

在当今的职场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牢骚,有些学士、硕士,甚至博士、“海归”,深为自己怀中揣的金光闪闪的学位证书惋惜,为自己不被任用到一个重要的位子上而鸣不平。在这些人看来,“学位”与“位子”是成比例的,高学位者理应一进单位就占据一个高位子。

按照这些人的理论,那么,连初中都未读完的李嘉诚就不应该成为“华人首富”,护士出身没有进过正规大学的吴士宏就不应该成为“打工皇后”,大学都没有毕业的比尔·盖茨没有资格做微软总裁。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李嘉诚、吴士宏靠自己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能力,靠自己在工作中杰出的业绩,从最底层冲到了最高位。

深圳市的某机关同时招聘了一位“海归”和一位本科生,工作一段时间后领导让他俩各写一份总结报告。

那位本科生报告书写得有条不紊,思路清晰,语言简洁,还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领导看后大悦。

然而,让领导大跌眼镜的是那位“海归”,简短的小结报告书竟然被他写成了一篇论文。不说内容是否全面,单那长长八页纸就让人吓了一跳,惊得领导一愣!众人也陷入了疑问:他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其实领导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考查他们的真正能力,以物色一位办公室秘书。结果这一诱人的位子与那位学历很高的“海归”无缘,而学位较低的本科生成了合适的人选。

学历只是表明你受教育的程度,但不代表你的能力,更不代表你未来的业绩。决定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的,不是学历的高低,而是真枪实弹解决难题的能力,是你实实在在的业绩,是你为本单位本部门所做出的贡献,是你能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在当今这个学历、文凭漫天飞的时代,这几乎成为许多组织和机构的领导者提拔人才的共识。

天津市某四星级酒店2005年末同时招了两个年轻人。这两个年轻人年龄虽然相仿,但学位却相去甚远:一位是硕士,一位是高中毕业生。但到2007年初,高中毕业生被任命为前台经理,而那位“硕士”先生早在半年前就被“炒”掉了。

有人觉得很纳闷,便向酒店的总裁请教个中奥秘。总裁说:“组织用人有两点:第一,能迅速带来效益;第二,能踏踏实实在岗位上做出成绩。对一个饭店来说,就是看你有没有招揽客源的能力……这要看你的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办事能力、统筹安排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外语会话能力。而这些在档案袋里是看不出来的,在学位证书上也是看不出来的。”

英雄所见略同。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的董事长和执行主管之一理查德·芝罗也说:“仅有聪明是不能把任何人带到理想的职位的。”

当然,如果你有很高的学历,是一件好事,和比你学历低的人比较起来,你有一个高起点;如果再加上你的努力、你的业绩,那么很容易节节晋升。但是如果躺在学历上睡大觉,认为学历决定一切,不注重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不拼搏,无业绩,就不会有任何地位。

学位不等于地位,才华来自实干。

2.眼高手低,有才无实

有这样一组数字。据《新闻周刊》转述,2003年7月我国教育部透露,大学毕业生毕业即签约的比例为:研究生80%,本科生60%,专科生、职高生30%。全国有106万大学毕业生一时无法就业,还未包括此前毕业而未就业的大学生。学校、各级政府想尽办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但大学生人数增长更快,2003年全国212万,2004年260万,2005年320万,压力越来越大。

细想想,中国大学生真的是过剩了吗?不是的。

有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到一家公司上班,只被安排做一些非常琐碎而单调的工作,比如早上打扫卫生,中午预订盒饭。一段时间后,女大学生便辞职不干了。她认为,她不应该蜷缩“在厨房里”,而应该“上得厅堂”。

可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普通的职员,即使有很好的见解,通常被重用,也要煎熬一段不短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努力做到有让别人倾听自己意见的资格和成绩,在别人眼里,你才是举足轻重,不易被人忽视的。

因此,从小事做起的工作,年轻时就应努力去做好。

中关村一家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曾感叹道:“每次招聘员工,总碰到这样的情形:与大专生、中专生相比,我们也认为本科生的素质高。可是,有的本科生自诩为天之骄子,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强调待遇。别说挑大梁,真正找件具体工作让他独立完成,也往往拖泥带水,漏洞百出。本事不大,心却不小,还瞧不起别人。大事做不来,安排他做小事,他又觉得委屈。埋怨你埋没了他这个人才,不肯放下架子干。我们招人是来工作、做事的,不成事,光要那大学生的牌子干吗?所以有时侯,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相比之下,大专生、中专生反而更实际,更有用。”

人生真正的伟大在于平凡,真正的崇高在于普通,最平凡、最普通却又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从普通中显示特殊,从平凡中显示伟大,这才是做人做事之道。

小事,一般人都不愿意做。但成功者与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一般人都不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可是成功者愿意,因为他渴望成功。

别人不愿意端茶倒水,你就要更加端出水平;别人不愿意洗涮马桶,你就要洗涮得更加明亮;别人不愿意操练,你就要更加自我操练;别人不愿意做准备,你就要多做准备;别人不愿意付出,你就多付出。只要你每件事都多做一点,每一件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你都愿意多做一点,你的成功率一定会提高不少。

同事不愿做的事情,你愿意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你愿意去做。只要你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只要你能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可以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

越是那种埋怨自己工作价值渺小的人,真正给他们一份困难工作时,他们越是退缩而不敢接受。具有十成力量的人,去做仅仅需要一成力量的工作,其中有生命的意义和悠闲的心情。在长远的人生中,这种生命的意义和悠闲的心情对于人格的形成与扩展,有决定性的帮助。

许多白手起家而事业有成的人,在做小学徒或小职员时就能以最高的热忱和耐心去面对上司给予他们的小工作,这是非常普通的事实。我们不可能用数量来衡量工作的大小,“大在小之中”而不是“小在大之中”,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在小事中寻找出大课题。

3.空谈太多,行动太少

有人喜欢痴心妄想,总是等待着幸运从天上掉下来,或是光说不练,等待着别人成功之后拉自己一把。

人对于自己的一生必须有美好的憧憬,但是,这种憧憬是不可能靠着空谈和等待实现的,功成名就的人都是付出行动解决问题的人,他们依照正确的原则掌握主动,做了需要做的事情,并完成工作目标。

古代有一位周老汉,家宅建在一条河的旁边。由于地势低洼,天下大雨时,经常碰到水患,于是周老汉决定搬家。但是,这家人推崇平等,搬家这种事需要大家的同意,所以周老汉的一言堂、家长制是发挥不了作用的。

一天,有个过路人告诫周老汉:“天将降大雨,洪水欲至,为什么不搬家?”周老汉于是召集众人,开了个家庭会议。但是,会议从晚上磋商到第二天天亮,还没有结果。第二天,又有过路人告诫周老汉:“洪峰就在不远处,赶快搬家,不要犹豫呀!”周老汉又聚集众人,召开了家庭会议。但是,会议从晚上开到第二天早上,仍然不能决定是搬还是不搬。

这时,有人来警告说:“赶快搬家,如果晚了,洪峰来到,将有灭顶之灾呀!”周老汉慢吞吞地说:“容我再与家人开个会议,商量一下。”最后,洪峰到来,而周老汉全家人还未决定是否搬迁就全部被淹。

可以说,周老汉全家是典型的光说不练的“嘴把式”。空话代替不了实干,行动才是真实的语言。

上述故事中周老汉的一家人,可谓光说不练的“典范”。家住临河,又逢大水将至,本已是十万火急,他们却不慌不忙地一议再议,而且屡议不决。水情急如军情,他们却慢慢腾腾,议来议去,自夕达旦,犹弗能决。他们本来早就可以迁居,因为耍嘴皮子延搁了下来。他们后来也来得及搬迁,又是因为耍嘴皮子丧失了时机。到了最后,他们仍然有机会逃命,但喋喋不休的争论,使他们错失了最后机会。直到大水即将灭顶,争论依旧喋喋不休,真可谓“死不悔改”了。

周老汉这家人,使我们想起了今天的某些人。如果说他们在实干方面缺少才干的话,那么在挑起争论方面却是非常在行的。有些事情在做的时候谁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只有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探索的过程中,当然会有失误,会有缺陷,会有曲折,但毕竟是在前进。好争论的人,不断地以是非问题挑起争论,无休无止地耍嘴皮。

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要缩短和成功的差距,只有抓住有利时机,踏踏实实地做事。如果只顾争论,图个嘴巴痛快,结果只能像周老汉一家人一样,落得个灭顶的下场。

空谈误事,空谈误国,这不是危言耸听。

4.做事不积累,工作没动力

俗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实现人生的目标也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矢志追求者必须勇于从平凡中崛起,在长期的积累中丰富人生智慧,孕育自己的优秀。

有一个富人,看到另一个富人家的房屋有三层楼,宽敞壮丽,非常羡慕。他也想要一座属于自己的三层楼,他有的是钱,马上叫来泥水匠建造一座同样的三层楼房。

泥水匠开始打地基,垒砖头,建造楼房的最下面一层。

富人瞧了,心里有些疑虑,就跑来问泥水匠道:“你这是造什么房子呀?”

泥水匠答道:“还不是照你的吩咐建造三层楼房吗?”

富人说:“我雇你来给我盖房子,你就得听我的,你只问了我一下‘要什么样的房子?盖成几层?’你怎么不问问我先盖哪一层?”

泥水匠被富人的一席话说得一头雾水,弄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富人羡慕的,只是楼房的最上一层,他要造的也只是这一层。

他对泥水匠道:“你给我造房子,就得依我的计划,我是不需要什么第一、第二层楼的,只要第三层就够了,还是给我把它先造起来吧!”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世间任何事都由起点发展而来,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有一个孔子学琴的典故。传说孔子跟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没有再学新的内容。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的内容啦。”孔子回答:“我虽然练习了这支曲子,但是它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道:“它的技巧你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领悟出它的主旨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道:“现在乐曲的主旨你已经领悟到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在弹奏中,孔子由于受到乐曲的感染,有时进入深沉的境界,有时感到心旷神怡,胸襟开阔。于是说道:“我体察到作曲者的为人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眼光明亮而高瞻远瞩,好像有统治天下的帝王气魄。除了文王,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听了,立刻从坐席上站起来,向孔子施礼道:“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这正是文王谱写的《文王操》啊!”

就像孔子学琴,做事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年积累,不如每季度积累;每季度积累,不如每个月积累;每个月积累,不如每一天积累。一天不是一周,一周不是一月,一月不是一年。一周需要七天才能构成,一月需要四周才能构成,一年需要十二个月才能构成。一件事情会影响一个人的声誉,几件事情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无数事情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搬运工到哲学家,从奴隶到将军,从凡人到伟人,这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长期的追求,长期的积累,长期的磨炼才能达到。

也许一个穷人,会因为某种机遇而一夜之间成为富翁,腰缠万贯,但一个搬运工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凡人成为一个伟人,绝不是某个机遇的缘故。不断地追求,才有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实行,才有不断的成就;不断地积累,才有不断的提高。

美国社会工作者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利说过,人们往往不了解,即便是取得最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已经迈出了许许多多蹒跚艰难的脚步。

有的人在做事时希望一口吃个胖子,希望夺取成功就像走路那样简单,他或许常这样想:“我真希望自己是个完美无缺的人。假如我有好的天资,是个大智者的话,我就会每天干什么事情都永远不会失手,我会马上把吸烟、赌博的恶习戒除掉。”这是幼稚的懒汉的成功逻辑。他以为成功者都有遗传得来的特殊天赋,有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诀窍。按这种逻辑,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轻松愉快的,易如反掌的。懒汉们认为,成功者都是无师自通的天才,学了第一课,就能够一下子成为专家。这种“希望立刻成功”的思想,是导致失败的大敌。

无疑地,那种“希望立刻成功”的人还是存在的,像婴儿。婴儿都是要求父母即刻满足他们的意愿的。他们一想撒尿,不管是在大人怀里还是睡在床上,即刻就把衣服尿湿,把被子尿湿。对婴儿的这种行为,父母无可指责,并不会对婴儿提出从发育来说不现实的要求。不幸的是,如果你一生当中总保持着这种马上如愿的要求,那么,你要走向成功是不可能的。

假如你是一个抱着“希望立刻成功”思想做事的人,你决定当一个画家,你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创作出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样的杰作,期望自己一夜成名。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该先画蒙娜丽莎的秀发还是先画蒙娜丽莎的额头,你便认为绘画很艰难,情绪陡变,顿时扔掉画笔,长叹创作之难。因为你相信的是:如果一个人有出息,有才干,想要做什么事,都能一下子如愿以偿,用不着像达·芬奇那样天天画鸡蛋苦苦地做单调乏味的努力,用不着一点点地积累经验,用不着费多少时间锻炼基本功。这种想法,最终将你抛向失败之谷底,不堪回首。

上天就是这样捉弄人,你越希望即刻如愿的,越难以即刻如愿。成功,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成功,是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缓慢的学习过程。攀登珠穆朗玛峰,需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一步步地积累,没有一下子就能跃上山顶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