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幸运不会偶然降临(2)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总在抱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眼睛总盯着别人的工作是多么轻松,多么的高薪,多么的体面,而自己的工作,总是那么的辛苦,工资奖金却比别人的少,迟到抱怨学校的时钟走得太快,工作太累抱怨老板,家庭困难抱怨没有一个好老爸或没嫁个好老公……
与其那么的抱怨,不如改变,因为,抱怨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于事无补,不停地抱怨,只能放大原来的烦恼,如果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可能成为你抱怨的对象,如果不抱怨,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你会发现,通过你的努力,你能改变事情,并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体验,因为事情总包括两个方面,就看你怎么看问题了。
女孩小丹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到一家知名的广告公司面试。小丹抽的面试号是最后的一个,等待的过程漫长而紧张,为缓解疲劳,小丹向广告公司的接待人员要了一杯温水。而接待人员在给小丹送水时不小心将杯子打翻了,水全都洒到了那张作品上。作品变得皱皱巴巴,原本鲜明的线条也变得模糊了。小丹一下子愣住了。该怎么办,这可是面试时要用到的作品,没有作品她怎么向考官解释她的创意和构思呢?小丹知道现在抱怨接待人员没有用,埋怨自己的运气不好更没用。稍微冷静了一下,她赶紧向接待人员借来了纸和笔。在有限的时间里,她专心地用一张白纸将自己创作的作品简单地再描画了一遍,用另一张白纸将原作品被淋湿的事情大概地叙述了一下。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是,小丹从众多的面试者中脱颖而出,被公司录用了。主考官后来跟她说:“广告注重创意和变通,你的作品虽然简单但却体现了这点。”
成功时的幸福体验从来都是相似的,但面对挫折与失败,个体的差异非常大。有人绝望自杀,有人灵活坚强。有人整日纠缠于失败的经验不能自拔,有人虽然对失败也感觉不佳,但还可注意其他生活事物。有人会有被抑郁症盯上,从此不知任何娱乐,自责与丢面子,有人虽然也有痛苦,但能偶尔参加娱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是环境本身决定了我们的抑郁,而是人自身的素质,大脑的反应方式、人格和态度决定了情绪的反应。
与其在不如意时一味地抱怨,不如尝试着去改变,改变自己、改变现状,将生活变得如意起来。
其实,只要认识到位,方法对头,持之以恒,多难的事也能做成,多大的麻烦也能变得有头绪,多复杂的矛盾也能变得很简单。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自己改变了,也可能一切就会改观。
经历磨难,挑战命运
追求生活的圆满是人们的良好愿望。然而真正实现这个愿望又何其难。漫漫人生,曲折回环,顺逆变幻,失缺和倾斜几乎是永远的。人自身的生老病死,谁也无法逃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更是人生的必修之课。人生之路,常常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重要的是,当逆境磨难真的使你置身其中,你如何处之。
一个向困难屈服的人必定会一事无成。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一点,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战胜困难的能力成正比。他战胜别人所不能战胜的困难越多,他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
成功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就须经受得住苦难的考验,因此,如果我们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忍受他人难以忍受的艰难,也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获得成功。
着名的新东方学校有一个出名的“扫地王”——张少云。他来自贫穷的农村,在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读了两年非正式的大专英语,毕业后就在新东方看教室、打扫卫生,但他发誓“扫地也一定要扫出出息来,扫出前途来”!他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确定了在新东方教书的目标。他在家里挂了一个小黑板,模拟课堂,一遍一遍地讲,一遍一遍地写,坚持了一年多。到了2002年年初,他把这小黑板带到新东方大楼,直接给招聘主管老师模拟讲课,一举成功。现在,张少云已经成为新东方学校最优秀的讲师之一。
你应当把苦难当成一种激励,因为苦难能坚定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精力。钻石愈坚硬,它的光彩也愈炫目,而要将其光彩显示出来所需的琢磨也愈有力。只有琢磨,才能显露出钻石的全部美丽来。火石不经摩擦,不会发出火光;同样,我们不遇刺激,我们的潜力也将永远不会发挥出来。
巴尔扎克听从父亲的意愿做了法律系的一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在文学方面做得更出色,于是他放弃了父亲对他做的安排,毅然拿起笔来搞写作。为此他的父亲非常生气,以至于父子关系十分紧张。不久,恼怒的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而他写的那些作品又不断地被退回来,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我一定能够成功!”看着退回来的稿子,巴尔扎克非但没有放弃努力,反而把全部的心思用在写作上。
最困难的时候,巴尔扎克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当就餐时,他便在桌子上画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像的欢乐中狼吞虎咽。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巴尔扎克竟破费700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的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他用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表达出他内心的自信,也正是这句名言支持着他,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成功了,而跻身世界大文豪之列。
只有善于在艰难困苦中向生活学习,磨砺意志,才能在最险峭的山崖上扎根成长为最伟岸挺拔的大树,昂首向天。
比尔·盖茨在接受世界八大财经媒体之一的《金融时报》采访时说:“我有过颓丧和胆怯,微软公司在每次起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一次比一次大,从技术难关、竞争对手的围攻到政府的指控,如果我不是最终以勇气和毅力战胜颓丧和胆怯,恐怕早就被市场竞争的浪潮淹没了。”
大多数的成功者出身贫寒或学历较低,他们白手起家创大业,赢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他们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不经失败和挫折就获得成功的。
帆船利用帆来决定前进的方向,人生也是经由你的思想来决定幸福或不幸。
强有力的人不一定胜利,感觉灵活的人也不一定成功。坚信“我能够”,胜利便非你莫属!
经过认真扎实的勤学苦练,贝多芬逐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音乐家,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音乐作品。但从1816年起,贝多芬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后来耳病复发,不久就失聪了。作为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就意味着将要离开自己喜爱的音乐艺术,这个打击简直比判了死刑还要痛苦。贝多芬没有被吓倒,他说:“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
贝多芬又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除了作曲外,他还想担任乐队指挥。结果在第一次预演时弄得大乱,他指挥的演奏比台上歌手的演唱慢了许多,使得乐队无所适从,混乱不堪。当别人写给他“不要再指挥下去了”的纸条时,贝多芬顿时脸色发白,慌忙跑回家,痛苦得一言不发,难过极了。
在万分痛苦中,贝多芬没有消沉下去,他以极大的毅力克服耳聋带给他的困难。耳朵听不到,他就拿一根木棍,一头咬在嘴里,一头插在钢琴的共鸣箱里,用这种办法来感受声音。这样,他不仅创作出了比过去更多的音乐作品,还能登台担任指挥了。
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全场一致喝彩,一共响起了五次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让贝多芬激动不已。
其实,人的一生无时不在困难面前磨砺自己,只有在经历磨难及命运的洗礼的人,才会感悟到生命的辉煌。
命运对待坚强的人,总是公平的;命运对待懦弱的人,总是不公平的。命运就像一部专磨练意志的机器。坚强的人,会战胜命运,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懦弱的人,则经不住考验,堕入无底的深渊。
永远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
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不能轻易使用“不可能”这个词。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最好你能在内心之中把“不可能”这个观念铲除掉。谈话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态度中去掉它。抛弃它,不再为它提供理由,不再为它寻找借口。把这个词和这个观念永远地抛开,而用光明灿烂的“可能”来代替它。使用它你就为自己设了限制,你的梦想也将远去。
这个世界充满了伤痛和苦难。有人在烦恼,有人在哭泣。面对命运,任何苦难都必须勇敢面对,如果你对自己说“一切已经不可能了”,那么你必输无疑。
约翰·库缇斯,世界上最着名的激励大师。他,天生严重残疾,但他以拒绝死亡来挑战医学观念。他没有腿,也不依靠轮椅生活,却形成了世界级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约翰·库缇斯出生在澳大利亚,一出生就被医生断言活不到第二天,因为他不仅双腿畸形,内脏错位,还没有肛门,整个人只有可乐罐那么大。谁知,这个小“可乐罐”坚持过了一周又一周,直到现在,约翰已经活了36年,走遍了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着名的激励大师。
童年的约翰历尽了屈辱。他曾被恶棍丢进恶臭的垃圾桶,并在垃圾桶外点燃一堆火“烤”;他没有知觉的双腿在课堂上考试时被后面的恶少无情割开,用打火机烧甚至还插进大头针。到了1987年,约翰终于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切掉那两条发育畸形的腿。少年约翰每次戴着头盔和太阳镜出现在运动场上,小孩们总是说:“看啊,一只会走路的头盔来了!”但约翰没有低头,反而苦练出一双结实灵巧的双手。
他要用这两只手,做好别人“两只手加两只脚”才能做好的事。
约翰从12岁开始练习室内板球、举重和轮椅橄榄球,他的勤奋和毅力让他不仅获得了澳大利亚残疾人网球比赛的冠军、有正常人参加的举重比赛亚军,还得到了板球和橄榄球的二级教练证书,并考取了驾照。
中学毕业,约翰开始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无数次被拒绝之后,他被一位杂货铺老板收留,后来又做过销售员、技术工人。一次偶然的演讲改变了约翰的一生。在一次午餐会上,约翰应邀对自己的经历作一个简单介绍。他的痛苦经历和艰难现状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很多人热泪盈眶,一个女士甚至跑到台上,告诉约翰,她非常不幸,正准备自杀,听了他的演讲以后,她觉得那些不幸已经不算什么了。这使约翰突然意识到,讲出自己挣扎生存的经历,可以给别人以启迪,让别人拥有更积极的心态,感觉更快乐。从此,约翰踏上了职业激励大师的路途。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很多人都被“不可能”这三个字困禁着,不敢正视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导致自身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面对问题,我们不妨试着把自己的“我不能”埋进坟墓,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一切,这样很多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
亨利·福特是美国汽车行业历史中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于1863年7月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他的父亲是个农夫,觉得孩子上学根本就是一种浪费。老福特认为他的儿子应该留在农场帮忙,而不是去念书。
自幼在农场工作,使福特很早便对机器产生兴趣,于是用机器去代替人力和牲畜的想法经常在他的脑中出现。
福特12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构想要制造一部“能够在公路上行走的机器”。这个想法,深深地扎在他的脑海里,日日夜夜萦绕着他。
旁边的人,都“劝导”福特,放弃他那“奇怪的念头”,认为他的构想是不切实际的。老福特希望儿子做农场助手,但少年福特却希望成为一位机械师。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人家需要三年的机械师训练,从此,老福特的农场便少了一位助手,但美国却多了一位伟大的工业家。
福特认为这世界上没有“不可能”这回事。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用蒸气去推动他构想的机器,但行不通。后来,他在杂志上看到可以用汽油氧化之后形成燃料以代替照明煤气灯,触发了他的“创造性想像力”,此后,他全心全意投入汽油机的研究工作。
福特每一天都在梦想成功地制造一部“汽车”。他的创意被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赏识,爱迪生邀请他当底特律爱迪生公司的工程师,让他有机会实现他的梦想。
终于,在1892年,福特29岁时,他成功地制造了第一部汽车引擎。而在1896年,也就是福特33岁的时候,世界第一部汽车便问世了。
从1908年开始,福特致力于推广汽车,用最低廉的价格,去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今日的美国,每个家庭都有一部以上的汽车,而底特律则逐渐变成美国的大工业城,成为福特的财富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