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之道:杰出人物领导艺术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赢得他人信任和拥护的领导艺术(10)

总之,有了正确严格的选官标准,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贞观时期唐朝出现了许多贤良有才干的名臣。在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24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推崇勇于纳谏的精神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纳谏的过人气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王在纳谏方面,他也许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当时,唐太宗将魏征的忠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牢记在心。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与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唐太宗对待尉迟敬德的态度也体现了他的大度宽容。尉迟敬德原来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在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以后为唐太宗屡建奇功。

唐太宗曾经跟大臣们说:“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鼓励大臣进谏。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21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18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辨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惟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为了群臣充分纳谏,唐太宗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在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办事机关)轮换值班,听从随时召见以便及时商议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独断专行的人,他将国家重要的军政事务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交给了宰相会议,以便充分听从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委任最合适的人选。对于一般的政务,他要求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和负责复核诏书的门下省都要各负其责,认真做事,不许敷衍了事。唐太宗的御臣之术并不高明,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为了更好地纳谏,唐太宗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如谏官和史官列席军政会议,对于敢于直谏的大臣给予重赏鼓励,同时也是对其他人以后进谏的一种有效的鼓励。

以身作则提倡节俭自律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提倡节俭方面,以身作则,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同时,他还禁止铺张浪费的厚葬习俗,明确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都要严格遵守。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简朴出了名,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也没有个像样的正屋。

为了管理国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除律外,还有令、格、式,法制成了完整的体系。令是规定国家各种制度的法典,基本上包括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格也相当于律,是皇帝对国家机关或个人因时因事而颁行的诏书汇编。式则是国家机关经常和广泛适用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令、格、式从积极的方面来规定国家机关和官民人等应当遵守的制度,而律则从消极方面规定违反令、格、式以及其他一切犯罪的刑罚制裁。四种法律形式互相协调,体现了唐朝立法技术的高度成就。

唐太宗还设立了死刑复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复奏,在各州要三复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当时唐太宗有一段话论述了国家的根本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这体现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会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间男子20岁,女子15岁可以结婚,还将人口增长与否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到了贞观23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380万户,比他刚即位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有了上述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到贞观中期时,国家出现昌盛景象,贞观之治就是指的这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出现的太平盛世。

善于经常反躬自省

唐太宗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贤君之一,还在于他肯虚心反省。专门记载唐太宗言行的《贞观政要》一书,即曾记录一段他的自述。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惟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是,在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比如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奢侈现象也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其他机关不得限制太子所用之物,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另外一个大的错误就是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大的历史错误,他看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有胸怀天下的统野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体现了他的卓越品格。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当时,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浑、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侵犯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太宗积极用兵,在629年(贞观三年)派名将李靖讨伐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634年(贞观八年)大将段志云败吐谷浑。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敌,后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护府。641年(贞观十五年)唐军又败薛延陀部,薛延陀后来败亡。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在630年(贞观四年),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唐太宗同意了,后来就用“天可汗”的印玺向西北各族下诏书。到633年(贞观七年)12月,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宴请群臣,李渊让颉利可汗起舞助兴,又让南方的蛮族领袖冯智戴咏诗,气氛异常热烈,李渊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后来,在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群臣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总结了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唐太宗说的确实是实情,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在民族关系融洽的同时,唐朝的疆域也异常广阔,东西有9500里,南北有16918里。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70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贞观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的明治维新。

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身残志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美国政治家,民主党人。1932年当选第32任美国总统,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选举连任。

他在大学毕业后从事律师行业。不久出任纽约州参议员,开始涉足政界,1913年出任海军部助理部长,他曾在1920年竞选过詹姆斯·扩克斯(James Cox)的副总统,最后失败。他39岁时因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并从此终生与支架或轮椅为伴。而坚忍和乐观使他重返政界,1928年竞选并连任纽约州州长,开始施展他出色的政治才能。

1932年他当选总统时,美国正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萧条,面对危机,他改变了前任总统赫伯特·胡佛自由放任的政策,实施了国家干预以挽救经济的新政,主要内容包括整顿金融秩序,增加公共开支,救济失业者,加强竞争力等政策。新政使美国成功的摆脱了经济危机。

他的任期内另一重要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开始实行绥靖政策,后转变为修改中立法,积极摆脱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1940年他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呼吁帮助盟国反法西斯战争,并极力促成国会通过租借法案,也帮助过中国抗击日本入侵,1941年度国会咨文中阐述“四大自由”的观点对抗法西斯主义,并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他向日本宣战,并发起联合国宣言,成为反法西斯联盟的领袖之一。在战争还在进行时他就提出了建立战后成立维持世界秩序的国际组织的构想。

罗斯福蝉联4届总统,任职长达12年,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第四个任期未任满时(1945年)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63岁。他执政期间也是美国民主党最兴旺的时期。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美国需要罗斯福

罗斯福能连任四届总统,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经济和战争的危机,为罗斯福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而他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个舞台,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让美国公众了解他,信赖他,他的魔力影响了一代美国人。

罗斯福在第一届总统任期内,推行新政,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获得复苏。特别是他实行的失业救济计划,使众多的工人找到了就业机会。到1936年的竞选时,尽管民主党内有相当一部分保守势力同他作对,但由于广大的工人、黑人、城镇群众的支持,罗斯福赢得了巨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