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毫无理由地保持自信(2)
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能在无数人的质疑中肯定自我的人是超级自信的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也是能走向成功的人。能够在无数人的打击中依然昂首挺立,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判断,这样的人又怎能不有所成就?而这也正是无数哈佛人不断走向成功巅峰的重要原因。
在这一方面,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你究竟想做一个英雄还是一个懦夫?你是个意志坚强的人,还是个心志柔弱的人呢?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的人绝不是一个懦夫,他相信自己,他了解自己的能力,一点也不盲从,他所坚持的原则是,做自己,勇往直前。”相信,他也是秉承这一理念而成功的。
这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颇有启迪性。
他是英国一位年轻的建筑设计师,除了年轻,他一无所有,但他很幸运,参加了温泽市政府大厅的设计。他对这一份工作很是上心,先后设计了多种方案,希望拿出最完美的设计。最后,他运用工程力学知识,并依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很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花板的方案。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大厅终于建好了,看起来十分完美。
谁知,当市政府的专家进行验收时,他们对这一根支柱提出了异议,认为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了,要求再多加几根柱子。年轻的设计师拒绝了专家们的建议,十分自信地说,只要用一根柱子便足以保证大厅的稳固。他详细地列举了相关的数据和实例,并加以说明。结果,他的固执惹恼了专家们,险些被送上法庭。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好在大厅四周增加了四根柱子。
一晃就是300多年,市政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市政大厅坚固如初。
直到20世纪后期,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顶时,才发现这四根柱子全部都没有接触天花板,而是与天花板相隔了一般人无法察觉的两毫米。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就是克里斯托·莱伊恩,事后人们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对自己设计的合理性,我很自信。至少100年后,当面对这根柱子时,你们会哑口无言的。我要说明的是,你们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自信的一点坚持。”
克里斯托·莱伊恩成功了,他在最艰难的时候,告诉自己,不管别人用什么眼光看待自己,都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拥有自己的见解,坚守自己的观点,会使我们的内心产生一种不可撼动的信念力量。一个人,有了这种感觉,遇事就不会左顾右盼,畏首畏尾,才有可能让自己出类拔萃。
人最难对付的就是自己,最强大的也是自己的内心!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我们也需要如此。为此,你不妨时常问问自己,“我是怎么想的?”“我这样做对吗?”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不管别人肯不肯定,不管别人赞不赞同,不管别人认不认可,只要你相信自己的选择,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吧,相信你会看见成功就在不远处。
04告诉自己“我能行”
“拿破仑先生,我希望像你一样成功,我可以做到吗?请你给我力量,给我希望。”
“不,你不可能做到!因为你还缺乏对自己的信心!”“哦,你说得太对了!那么,你对我有什么建议?”
“永远不要说‘不可能’,在我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这样的字眼儿。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不可能’只有庸人的词典里才有。”
你不是明星、不是大腕、不是成功者,你一直以来都很普通,但请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机会光彩照人,就像那些哈佛人一样,包括你。听到这里,你的本能可能会马上回答:“怎么可能?我不行。我的学历太低了,我的能力也不高……而他们那么自信,那么有能力,简直无所不能!”
请注意,“我不行”,这是你对自己的宣判,而且你常常是正确的。为什么?这是潜意识的力量。如果你觉得自己能行,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意识,认定自己会成功;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行,则会产生消极的意识,结局一定很糟糕。回顾一下你的过去,你会发现那些做成的事通常都是你认为自己能够做好的事,你认为不可能做成的事也真的从未发生。
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哈佛的教授们就在向学生们传递这样一种信念:信心是一种态度,常使“不可能”消失于无形。的确,信心不能给你需要的东西,却能告诉你如何得到。相信你做得到,你就一定会做到。不断告诉自己某一件事,即使不是真的,最后也会让自己相信,这是很可贵的。正如哈佛企管硕士史蒂芬·柯维指出的:
人们都希望获得成功,都在探索成功的奥秘,其实这也许比你想象的要简单,因为,我发现那些成功的人们--奥运会的运动员、商业界总经理、宇航员、政府领导等人和其他人们中间有着一条明显的界线,我称其为成功者的边缘。这个边缘并非特殊环境或具有高智商的结果,也不是优等教育或超人天赋的产物,更不是靠时来运转。成功者的关键,我认为就是态度,“我相信自己”“我喜欢自己”“我最有力量”……
约翰·库缇斯是一名澳大利亚的残疾人,出生时只有可乐罐那么大,而且天生严重残疾,脊椎下部无法发育,医生断言他不可能活过24小时,建议他的父亲准备后事,但是他坚强地活了一周、一个月、一年、十年……17岁时,他不得已做了腿部的切除手术,成了靠双手行走的“半”个人。他的人生是充满痛苦和耻辱的,上学时周围不少小孩骂他是“怪物”,更有一些同学恶作剧地在他的课桌周围撒满图钉。中学毕业,他开始进入社会寻找工作,却被无数次拒绝。
在所有人看来,约翰是什么都不能自理的可怜人,但他自己不这么想。“我能行”,因为这种信念,约翰一直坚持不坐轮椅,坚持用“手”走。每移动一步,都感到钻心的疼痛,他的手经常被扎得鲜血直流。后来,为了能够走远路,他学会了使用溜冰板、考取了驾照,他还坚持体育锻炼……由于上肢的长期锻炼,他的手臂有着惊人的力量,做到了一系列让正常人都觉得“做不到”的事:1994年,他夺得澳大利亚残疾网球冠军;2000年,他拿到全国举重比赛第二……后来,他应邀先后到过一百多个国家进行演讲,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激励大师。
天生严重残疾,但他挑战死亡;从小受尽歧视和折磨,依然笑对人生;只能依靠双手行走,却成为运动健将。为什么约翰·库缇斯能够将诸多的“不行”变为“行”?对此,他给出的解释是:“这个世界充满了伤痛和苦难。有人在烦恼,有人在哭泣。面对命运,任何苦难都必须勇敢面对。如果赢了,就赢了;如果输了,就输了。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永远不要对自己说‘不行’。”
不可否认,许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当一项新的任务和挑战摆在眼前时,尽管内心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但仍旧少不了担忧和害怕。
其实,自我怀疑是很自然的事,关键是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做不好而不去做,也不要反复地问自己“我行吗?”试想,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行,那谁还能相信你呢?而且,还没有开始做,就先担心“我不行”,又怎么可能有勇气开始呢?
你最终能否取得成功,一切均取决于你自己。哈佛教育学院教授克莱里·萨弗让曾说过,关于信心的威力,并没有什么神奇或神秘可言。信心起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相信“我能行”的态度,产生了能力、技巧与精力这些必备条件,即,每当你相信“我能行”时,自然就会想到如何去做。
瑞恩·希里杰克是加拿大的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一天他听老师讲了非洲的生活状况: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没有洁净的水,很多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而死去……他深受震惊,放学回到家后,他对妈妈说:“70加币就能帮非洲人打一口井,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妈妈,您能给我70加币吗?”
对瑞恩这个善良的愿望,妈妈是很赞许的,但70加币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妈妈不得不直接告诉瑞恩:“我们负担不起。”妈妈期待瑞恩会慢慢淡忘这件事,但他每天睡觉前都祈祷能让非洲人喝上洁净的水。“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见瑞恩对这件事情是如此认真,再三考虑后,妈妈决定让瑞恩在承担正常的家务之外自己挣钱,吸两小时地毯挣两加元,帮家里擦玻璃赚一加元……所有这些,都被瑞恩存了起来。三个月过后,70加币就快凑齐了,而瑞恩的母亲通过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发现,70加币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则差不多得要2000加币。
“孩子你已经尽力了,但你真的不能改变什么。”妈妈对瑞恩说。“Yes,Ican。”瑞恩态度坚决地说道,“只要我做出努力,就能够改变世界。”瑞恩决定找同学们帮忙,他在讲桌上放了一只钱罐,让大家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零钱放进去。他还请求妈妈给家人和朋友发了电子邮件,很快有人回信了:“我很感动,我想捐一些钱帮助瑞恩。”一个记者觉得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应该登报发表,不久,瑞恩的故事出现在肯普特维尔《前进报》上,题目就叫“瑞恩的井”。
就这样,瑞恩的故事开始迅速传遍加拿大,人们被深深感动了,纷纷加入到“为非洲孩子挖一口水井”的活动中。5年过去了,这个梦想竟成为成百上千人的一项事业,在缺水最严重的非洲乌干达地区,有56%的人能够喝上纯净的井水了。这个普通的男孩瑞恩,也被媒体称为“加拿大的灵魂”。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喊着“我不行”的人,肯定竞争不过喊着“我能行”的人。
那好,讲到这里,已经非常明朗了。请问,你现在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吗?
毫无疑问,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可能”的,也没有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开始谁都不知道结果怎样。如果你想像哈佛人一样优秀,想拥有辉煌的成就,那就在心里多念几次:“我能行!”并将这一信念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慢慢地,你就会发现,成功没有什么不可能!
这就是自信的神奇力量!
05坦然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女孩因长相很丑,自卑不已,于是整日不爱打扮,邋邋遢遢,做事也不求上进。为了改变她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每天都对她说“你真漂亮”“你真能干”“今天表现不错”等赞扬性的话语。一段时间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丑女孩变漂亮了,她变得爱打扮、不再邋遢,爱表现自己了。
怎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女孩的长相并没有变,根源在于她增强了自信心。
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有想改变自己的地方吗?身材苗条一点,还是变得成熟一点?你又是否存有这样的想法,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诸如:“我的鼻子不够挺拔,眼睛也小了一点”“我是一个性格谨慎的人,平时做事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怎么办?”……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试图改变它,这是好的,你将会变得趋于完美,这个道理谁都懂。但问题是,改变自己的结果并不总是理想的,时间没少花,精力没少费,结果呢?不但没有得到改进,反而使自己陷入了烦恼之中,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甚至干脆自暴自弃。
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一个贫穷的渔夫从大海里捞到了一颗非常漂亮的珍珠,他高兴极了。但遗憾的是,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这个小黑点去掉的话,这颗珍珠就完美了,就将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把珍珠去掉了一层,但是黑点仍在。再剥一层,黑点依然在。最后,黑点没有了,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这个简单又充满启迪的寓言,你明白了吗?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千世界找不到一个完美无瑕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或不足,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苛求完美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追逐一个不会实现的愿望,那无疑是自讨苦吃。
所以,面对自己的不足,你没必要遮遮掩掩,更无须自怨自怜,学着坦然接受吧。哈佛处处都是成功的典范,而这些成功人士给我们的感觉,无一例外都是自信乐观、激情澎湃,也许他们有的人有口吃的毛病,有的人不敢当众说话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自信。所以,在这一点上,哈佛学子很有发言权:
勇于亮出自己的不完美是一种大智慧。人必须对自己感到满意,尤其是不完美的自己。人的一生没有完美,必须付出毕生去追求,去奋斗,只要这样做了,那就是完美。
当我们接纳自己后,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价值,也能很好地应对一切挑战。
……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的一位教授,他有着非常值得骄傲的资本:
顺利考入哈佛大学,从本科读到了博士;在哈佛曾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被派往剑桥大学进行交换学习;毕业后留在哈佛任教,他的课被学生们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他给世界500强企业做培训,是全美课酬最贵的激励大师;
……
这样的人看似很成功,也很完美吧,但沙哈尔教授本人深知自己的不足: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甚至有些腼腆。他说:“虽然我已经讲了至少一百节课,但其实直到现在,面对很多人讲课或演讲时我依然会紧张……”一个成功的激励大师不应该是激情洋溢、口若悬河的吗?最起码也不应该紧张。也许你还会提出质疑,他是怎么取得成功的呢?
“接受自己”,沙哈尔教授向众人坦白了自己的不足。他不会因为大师的身份而要求自己必须“像”个大师,他不会为腼腆的性格自责,也不再为自己的紧张而焦虑。在面对自己的不足时,他会对自己说:“接受自己的好和不好,允许自己不完美。OK,Goahead。”这也是他所教课程的基本观点:全然悦纳自己。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是尊重和正视自己的一种心理力量。想一想,你不愿太胖,不愿太瘦,嫌鼻子大,怨眼睛小,这都是为什么呢?不是你不完美,而是你太不自信,认为自己假如不完美,就毫无价值。学着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吧,这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自信。
许多人缺的不是完美,而是自信的心态。出生时由于医生的疏失,台湾的黄美廉女士脑部神经受到严重的伤害,自幼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以致颜面、四肢肌肉都失去了正常作用。她不能说话,嘴还向一边扭曲,口水也止不住地往下流,但是黄美廉女士快乐地用手当画笔,画出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也画出了自己生命的灿烂。这里有什么人生秘诀呢?
一次演讲会上,有个学生直言不讳地问她:“请问黄博士,您为什么这么快乐呢?您从小身有残疾,您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有没有过别样的想法?”对一位身有残疾的女士来说,这个问题是尖锐而苛刻的,但黄美廉朝着这位学生笑了笑,转身用粉笔重重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我已经够好了!
接着,黄美廉又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道:
一、我很可爱!二、我会画画、会写稿!三、我的腿很美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