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涉县女娲祭祀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涉县女娲祭祀(2)

1964年工委改为行政区,仍辖28个公社。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撤销区制,28个人民公社领导体制改称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改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全县建制22个乡8个镇,辖307个行政村。1986年西达村撤乡建镇,全县建制9个镇21个乡。

1996年,河北省实施小乡并大乡,涉县撤销小乡13个,全县建制9镇8乡,包括涉城镇、更乐镇、井店镇、西戌镇、河南店镇、索堡镇、偏城镇、固新镇、西达镇、神头乡、辽城乡、偏店乡、龙虎乡、木井乡、关防乡、合漳乡、鹿头乡。

至于人口情况,北魏天赐元年(404年),户不满百(并入临水县)。隋唐时仍不过万。“唯金元之际,以户至万余,升县为州(崇州),号为殷盛。”

由于战乱和瘟疫,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有2504户,14687人;永乐二十年(1422年)人口降至2308户,10836人。

到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才有2012户,15764人。嘉庆二年增至22705户,104287人,较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增88523人。

1942年,涉县共有37547户,164498人,其中偏城县4470户,17800人。

1946年,偏城县并入涉县,年底全县总人口187327人。1949年共有51876户,184875人,其中男101617人,女83258人;非农业人口5261人,占总人口的2.8%。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为57106户,193741人。1964年63520户,238227人。1982年86734户,322412人,户均3.7人。1990年10552户,总人口356023人。到2012年,全县人口已近40万人。

以上区划自古以来无论如何调整,人口如何增减,女娲祭祀文化的传承却没有中断过,全县307个行政村大都程度不同地建有女娲(奶奶)庙,其次才供奉真武、玄武、黑龙、白龙、五龙、龙王、河神、财神、山神、禹王、药王、牛王、皮疡王、关爷、五道、土地、成汤、比干、吕仙及各类仙姑等。各村建庙依信仰立,三五座不等,其庙制庙规也不相同,有占地几十亩和小到半间之区别,故俗称“大庙”和“小庙”。

清邑人李可珍撰文认为,“然天下无地无娲皇祀。以彰德一郡言之,如安阳、内黄、林县皆有庙,而尤以在吾涉者香火为盛。吾涉也不一处,而其至灵至显者莫如唐王山。”

又据清嘉庆《涉县志》载:“邑祠宇甚夥,亦以娲皇庙为大,别有庙在河南店西北偏,与山相距二十里许。背枕清漳,门横渠水,春暮野绿溪青,丹碧互映,远近以神诞进香,经过者络绎不绝。明之盛,不亚娲皇山也。”

值得一提的还有涉县固新镇昭义村,漳河水从村前流过,这里就是古昭义泽遗址。在村西七八里处,漳河两旁的高山形成一道高耸窄小的石门,现在叫匡门口,那里就是女娲用五色石补天(堵水)时堵住了大水的地方,叫昭义泽补天处。在张头村北,有一座大山,长约五里,高三百米,从山纵长处裂去半个山,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时用去了那半个山。留下的半个山叫一半山(开封博物馆保存的涉县古县志有记载)。在一半山的东侧,是大港村的藏石洼(又名塌山沟)。山洼中有一座小山峰,从中间断裂倒在山顶上,人们叫它补天石,至今保存完好。传说是女娲补天时留下来的。在藏石洼山口有一个大岩洞,叫石母岩(洞),洞中有石母神,是管理山和石头的女神,在这里看守着补天石。

在此下游的张头乡大港村村东有一个岩洞叫老母岩(洞),是女娲炼石补天时住的岩洞。这里还有一座山村女娲庙,古碑上记载叫“娲皇行宫”。

在一半山下和藏石洼山口,还有女娲炼石补天时留下的炼石场,炼黑色石场,留下的是黑石头,像黑墨染的一样黑;炼红色石场,留下的是红色石头。传说中的五色石是:红、黑、青、白、黄五种石头,分别对应着东(青色)、西(白色)、南(红色)、北(黑色)、中(黄色)五个方位来补天。山门,名叫匡门口,那里就是女娲补天(堵水)的地方。

另外,全县家家户户也都供奉着女娲,往往置一偏间,摆放女娲塑像,供桌上有灵位和祭品,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和重大节日时进行祭拜,以图逢凶化吉,全家平安。

女娲祭祀文化也影响到生产生活、乡风民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文化空间等方方面面。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飘居海外的涉县人也在家中供奉女娲,尤以居住美国夏威夷的西戌江东海一支,居住在台湾的偏店赵少康祖上一支,居住在美国的偏城刘元龙一支为例,其子孙又往下延续。

可以这样说,国内很多地方尤其有涉县人的地方都有女娲祭祀文化在传承,大家都在潜意识中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女娲的存在,才支撑着一代一代的涉县人顽强地生存下去。

涉县女娲祭祀文化不仅在本地生根发芽,而且影响深远。据明万历四十四年碑记:“每岁三月,盖境男女并秦、赵、韩、卫之远,罔不竭诚进香。如孝子敬慕慈亲是必有,所以大感人心者在也。”又据清嘉庆《涉县志》载:“如齐如鲁,沅湘秦晋之士,咸敬共无外。”又载:“自是西而秦晋,东而青兖,南而豫梁,北而燕冀,不远数千百里,扶老挈幼,享献惟谨。”

另外,据郑一民先生考证,作为女娲祭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女娲传说中的兄妹传说故事,当然,涉县兄妹传说故事也是众多兄妹传说中的一个小小分支,不仅在中华大地广泛流传,而且在南亚的印度、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泰国、菲律宾、越南,一直延伸到朝鲜、韩国和日本的东北亚地区,几乎都有其踪影。

近些年来,涉县女娲祭祀文化传播更快,影响更大,“女娲祭典”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陕西黄帝陵祭典、湖南炎帝陵祭典、甘肃伏羲祭典、浙江大禹祭典并列为全国五大祭祖大典。

五、涉县女娲祭祀文化与相关社区的文化关联

涉县的女娲祭祀文化既包括民俗风物类,又属陵庙建筑类,岩画造像类,与全国众多的遗迹集中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太行山横贯华北大地南北正是西部华夏先民东迁的必经之路,所以形成了以涉县为中心的辐射邯郸、安阳及晋东南地区的集中区域。

据统计,全国有关伏羲女娲的著名文化遗迹近40处,其中女娲遗迹20多处,包括陕西平利县和甘肃天水秦安的女娲故里、山西晋城泽川的“华夏女娲文化园”、河南周口西华县的女娲城、河南鹤壁淇县的女娲峰等,各地都以古文献和与地方志中记载和当地流传的神话传说为依据进行宣传和开发。尽管古文献中的记载有历史年代的先后之异,各地遗址的规模也有大小之别,但保护、开发与相关活动的宗旨则是一致的。这就是怀着强烈的感情和对远古祖先的崇敬之心进行追远的祭祀活动;通过强化乡土观念和地域意识来促进群体对家乡的热爱;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包装推销,以求获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切,都有利于凝聚力的增强,爱国主义情操的培育,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却不能热衷于“争源头”、“争老大”、“争归属”,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女娲祭祀文化内涵的深层挖掘及其当代价值的思考上,努力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完美地结合。

由此推出最终结论,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女娲,不能被当成某一地区的文化现象,某一地区的文化资源。我们没有必要把数千年来形成的,有着广阔地域空间的中华民族文化圈,按当今的行政区划人为地加以分割式“争抢”。涉县女娲祭祀文化既是全国根祖文化中特有的奇葩,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涉县地域文化。今天涉县女娲祭典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普世意义应该包括所有女娲文化传承地区。

六、涉县女娲祭祀文化形成的考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