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绪论(2)
尽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建立了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由国家、学校、社会、学生家庭或个人共同分担的机制,并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和社会各界潜藏的成本意识也被逐步唤醒,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信息逐步作为一个热点问题日益受到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了能够合理确定财政拨款和各项收费标准,政府及相关部门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了有效地控制运行成本,高等学校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以使自己保持应有的竞争优势;为了准确掌握自己所应承担的教育成本份额,受教育者也开始需要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国对教育成本的研究,虽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纵观其研究,不难看出,多年来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成本研究,一直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计学界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着重于在理论上研究用会计核算的方法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另一方面是从教育的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利用统计资料和抽样调查资料进行估计与分析,用模型的方法研究教育成本的变化趋势、行为特点等。迄今为止,在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中仍难以得到系统准确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数据,其原因除了制度方面的限制外,主要还是由于目前对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还很薄弱,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成本信息系统。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现行研究存在着诸如不考虑高等学校现行的制度环境和会计核算现状,缺乏可操作性;过于偏重理论分析,因素混杂,不符合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要求,若用于政策制定则显得过于粗放等弊端。
鉴于上述状况,本文希望在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环境下,通过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构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理论框架,设计一套较为系统、相对简便和实用的核算方法,为建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信息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研究意义
在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进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具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进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体现
首先,在高校推行教育成本核算,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高校教育成本主要是人才培养成本,即为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而发生的、能够用货币价值量反映的全部开支。教育成本核算就是在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教育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及成本进行具体的核算,最后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耗费的可归集于一定人才对象上的劳动价值总和计算出来。据相关调查,目前,在我国的普通高校中,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通过教育成本核算,能使得国家和高校根据对相关的教育成本核算资料的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和收费范围,规范各种收费行为,而不只是一味地强调学费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从而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保证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孩子能够享受高等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权利,是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最好体现。其次,高校推行教育成本核算是高校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反映。一方面,在高校推行教育成本核算,能够提供客观、真实、准确的教育成本数据,有助于高校进行必要的成本分析,真实地反映学校各项活动实际成本的相对水平,揭示学校各部门成本管理的实际状况(包括已经采用的先进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外界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力求将现有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另一方面,实行教育成本核算,有助于高校施行成本控制。使得管理部门能够根据成本计划对各项实际或将要发生的耗费、支出进行审核、控制,综合考虑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既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对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经费支持力度,又关注师生员工物质生活的改善,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杜绝各种浪费,少花钱多办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再则,通过成本核算,使高校在理财过程中合理分配其维持和发展的资金,设计高校控制贷款风险的模型,尽早理清高校防范风险的对策,促使学校走规模适当、质量良好、结构合理的发展之路,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并且最大限度地确保经济效益的稳定化和最优化,争取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进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符合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逐步改变了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实行的那种对高等学校实行的“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模式,新的“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被逐步采用,打破了过去的那种由政府包揽的旧的办学格局,新的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逐步建立起来。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由过去的单一靠国家财政供给,逐步转变为国家、社会等多渠道筹集。也正是这种客观形势,要求在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使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进而促使高等学校有效的配置资金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保证高等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进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可以促进高校财务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较多考虑的仍是办学的社会效益,对教育成本的核算缺乏应有的重视。而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能够分析评价资金分配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从而加强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通过合理界定教育成本的范围,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资源浪费,确保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出,实现教育支出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并为相关部门的财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此过程中使得高校财务工作得以全面提升。
(四)进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能够促进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改革,为高等学校相关决策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教育成本信息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已经从原来单一的以教育资金为主,发展成为现在的教育资金、经营资金、借贷资金等多渠道资金来源,核算的内容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然而仅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高等学校仅仅是对自身所掌握的资金进行比较简单的计量和管理,没有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不能提供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所必需的准确、合理的财务信息。为此,高等学校必然要进行一系列会计理论、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程序的改革,以求能为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准确、合理的财务信息,进而得出全面、合理的教育成本数据,从而为最终的财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就此来说,目前财政部正在进行的包括在高等学校实行权责发生制和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高校会计制度的相关改革,就是对此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五)通过教育成本核算所获得相关成本信息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评价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由于我国各类高等学校所处地区不同,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各高校在其具体的培养目标上也就不尽相同。如果只是以各个高校的综合财务收支为基准,并以此作为评价各个高校资金使用是否合理以及办学效益的高低的标准,就无法对各个高校实际办学水平的高低作出一个全面的衡量。而通过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所获得的教育成本信息,则能够运用有关成本核算指标对同类高校之间以及同一学校不同年度之间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全面反映高校各类人才培养费用水平及人才培养成本的高低,并依据相应的分析数据,判断出各高校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是否合理,从而为考核、评价各高校的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六)进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可为研究人力资源会计提供便利条件
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和社会的一项资产,并根据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的信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会计。因而对于人力资源会计来说,需要在对人力资源的各种费用单独计量,并依照相应规定进行相应的资本化形成人力资产,然后再按受益期来确定该人力资源投资所带来的收益或形成的损失。故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自然就成为了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本核算相应的也就成为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说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为开展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提供了便利,也是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前提。
(七)进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是实行学分制收费的基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通知”中要求:经批准按照学分制收费的,学生完成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分制学费的基础是学年学费。而学年学费收费标准的制定来源于各学校对培养成本、教学成本等的精确测算。而要达到对这些培养成本、教学成本的精确测算,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教育成本核算。因此,要实行学分制收费,脱离不了教育成本核算这一基础。
相关研究问题的界定
一、高等学校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对高等学校做了如下定义:“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根据这一定义,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存在着国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之分。尽管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国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规则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但在成本构成要素及成本核算内容及程序方面却基本相同。因此,为了避免理解上的偏差,同时,也是基于研究上的便利,所提及的高等学校专指国办普通高等学校,书中也都以国办普通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相应限定在国办普通高等学校之内。
二、教育成本的界定
教育成本的出现是西方经济学家试图把经济学中的成本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产物,是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而提出的。教育成本概念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提出。早期的教育成本概念通常指宏观教育投入,是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为了考察宏观教育投入的方向与效果等。本文所指的教育成本是与早期教育成本相对的微观主体的学校教育成本,是以学校为研究对象,服务于学校这一微观主体的管理与考核。
三、高等教育成本的界定
高等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耗费在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阶段的服务方面的资源的价值,是由于存在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下降、高校财政紧张、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等问题并逐步演化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急需一种新的理论来创新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情况下,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
高等教育成本按其所涵括的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经济学范畴的成本属于广义的高等教育成本,其内容涵括了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及个人教育成本。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归属于高等学校实支成本(财务成本)的高等学校在提供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教育资源的价值;(2)归属于个人实支成本的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接受高等教育服务而发生的那部分开支或耗费;(3)归属于个人机会成本的受教育者因参加学习而未能参加工作而减少或放弃的那部分收入;(4)高等学校机会成本即高等学校由于将资源用于高等教育而造成的价值损失。
其中,前两个方面可以归集为高等教育的实支成本(财务成本);后两个方面则可以归集为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会计学范畴的成本属于狭义的高等教育成本,包括上述的高校教育成本、个人成本和机会成本等三方面内容。具体反映了高等学校及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教育资源的价值。
四、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