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不可思议的人体潜能(1)
人体的耐寒极限是多少
荷兰人威姆·霍夫(Wim Hof)有着“冰人”的美名,因为他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可以抵受极度的严寒,保持着9项世界纪录。2008年1月26日打破了他在2004年创下的68分钟全身触冰的世界纪录,成功地在全身触冰的情况下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冰桶中裸身站立了72分钟。当时冰块已经淹没到他的脖子,全身上下除了头颅之外都和冰块亲密接触。在对他的惊人能力感到惊叹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人体的耐寒力到底有多大?”
根据国外的一则报道,名叫弗利索辛的小伙遭遇海难后在冰水中漂流了5个小时才获救,并且安然无恙,虽然专家认为弗利索辛体内厚厚的脂肪帮助他挺过了难关,可是这也不能否定人体在耐寒方面所具有的惊人潜能。
在个体不断创造奇迹的同时,人类群体也在挑战低温。最寒冷的人类城市是俄罗斯的雅库茨克,位于北纬62°,冬天气温常降至零下60℃。而在雅库茨克往东北650公里处是世界上最冷的居民点奥伊米亚康镇,一月的平均气温为零下51.5℃,最低温度为零下73℃,寒冷的北极也不过是零下41℃,因此这里被公认为世界“冷极”。但人类依然坚强地在这里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自在自如。更神乎其神的是,爱斯基摩人在冰块砌成的房子里睡觉也不过铺了一层柳条编织的垫子,他们已经习惯了在严寒中的生活。正如雅库茨克市长所说的,“人能适应一切!”。看来,人体的耐寒潜力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人类是热血动物,需要维持一定的体温来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根据研究,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皮肤温度在正常情况下为33℃,当外部温度低于33℃时,正常的新陈代谢的热量才会通过皮肤传送到外界环境中,人体才会感到舒适,因此33℃是最适宜的,寒冷的地区并不适合人类的生存。而现代科学家普遍认为,人类的摇篮在热带地区,正是在炎热、潮湿的热带地区,远古的猿猴从树上下到地面上,开始用双腿行走,成功地迈出舒适的摇篮,此后人类的足迹开始遍布全球,从赤道到极地,不再局限于热带地区。或者说,当人类跨出第一步时,人类就朝着挑战耐寒极限的道路不断前进。
医学家发现,人体可以通过锻炼培养耐寒的能力,通过适度的低温刺激,能够显著地抵御寒冷的侵袭。此外,人类还能通过心理调节的方法,用坚定的意志力来逐步提升耐寒能力,威姆·霍夫也认为他的耐寒能力来自于精神力或意志力的训练,他说:“每个人都有意志力。我只是学会了把它指引向我的身体,从而影响我的冷热新陈代谢系统。”当然,耐寒还要“从娃娃抓起”,前苏联专家查戈夫斯基发现,将刚出生的婴儿放入冰水中,婴儿能够迅速学会抵御寒冷和学会游泳。经过数次的重复,婴儿的身体机能有了显著的提高。查戈夫斯基在三万多名婴儿身上做了同样的尝试,他得出结论,在冰水中培育出来的婴儿具有不怕冷、不易患病、走路早、消化能力强、长大后能吃苦耐劳的优点。
人类的耐寒力究竟有多大?这是个常问常新的问题,只要人类的种群没有灭绝,这个问题就没有最终的答案。
大有潜力的人脑
说到大脑的有效利用,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那硕大的脑袋毫无疑问是大多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根据目前对大脑的定性研究,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大脑利用率也仅勉强达到10%,大多数普通人的大脑利用率只有3%。
我们知道,人类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性、条理性的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既然人类的大脑使用率只有3%而已,那么潜在的97%在哪里?
事实上,人类对大脑的研究目前还十分原始,没有一套行之有效、逻辑缜密的体系来衡量大脑。因此,人脑的使用率只有3%这个观点也是科学家们推算出来,只能说相对比较准确,毕竟大家都没有过硬的证据。下面这两个例子会给你相对直观的感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尹文刚研究员通过跟踪记录二十几例“半脑人”,认为人类大脑至少有一半没有开发。所谓“半脑人”是指有些患者由于某些大脑疾病,把有问题的一半大脑切除,仅剩一半大脑。一般人都认为一半大脑根本不够用,但是有一位“半脑人”不但考入了大学,还顺利毕业。最初,由于切除了左脑,他出现了轻微的语言障碍,但很快就恢复了。目前,他除了肢体灵活性差点外,其他和正常人无异。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因此,一般都认为聪明的父母不会生出有缺陷的孩子。然而爱因斯坦这位旷世奇才,竟然有一个弱智女儿。据披露,爱因斯坦在大学期间曾和一名塞尔维亚籍女同学相爱,两人后来发展到同居。不久,他们爱的结晶诞生了,爱因斯坦给他的长女取名丽泽尔。然而,爱因斯坦初为人父的喜悦不久就被医生的一席话冲光了。原来,医生认为他们的孩子在智力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很可能是弱智。起初,父母两人还抱着侥幸的心理,可好几个月过去了,他们的孩子还不会笑,甚至哭声都不响亮,和同龄的婴儿相去甚远。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弱智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孩子眼距宽,塌鼻梁,身材矮小,头围小于正常值,小舌常伸出口外,流涎多。
爱因斯坦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困扰了许多大脑研究者。研究表明,爱因斯坦的右前额叶皮质(运动区)比对照组薄,可是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无异。换言之,在爱因斯坦的大脑皮质中,神经元密度较高。由此,可推断出爱因斯坦绝对是一个天才。那么,一位是在校大学生,一位是天才,怎么会生出一个弱智儿呢?
虽然目前人们对大脑的认知还十分有限,但可以肯定的是大脑潜力无限。因此,世界各国正在抓紧人脑的开发与研究,为人才竞争抢占制高点。
人类没有极限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科学家们认为10秒将是人类百米短跑的极限,断定人类的肌肉无法承受更快的速度冲击。在1968年美国人吉姆·海因斯却在墨西哥奥动会上跑出了9.95秒的成绩。2006年在希腊举行的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上,牙买加选手阿萨法·鲍威尔表现出色,以9秒77的成绩打破了2002年美国选手蒙哥马利所创造的9秒78的男子100米短跑的世界纪录。当时科学家相信9秒70将是不可逾越的高峰,无论如何人类也跨越不过这座高不可攀的险峰。
然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无风的情况下以9秒69的成绩跑进了9秒70大关,仅仅隔了一年时间,2009年8月17日,全世界人民震惊了,博尔特以9秒58的成绩夺冠,这还是他在四次回头观望对手的情况下取得的惊人成绩。9秒58,短短300多天里博尔特将人类百米短跑的世界纪录提高了0.11秒,而他在赛后却表示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能够跑进9秒4。
每一次科学家认为人类已经走到某种极限的时候,人类总有办法冲破极限,取得更大的成就。从10秒到9秒58,人类似乎潜力无穷。
当然,也有科学家相信人类永远没有极限,他们认为在身处险境时,就算普通人也能发挥出让人瞠目结舌的潜力。曾经有报道说,一名飞行员因为飞机故障迫降到一处山上,正当他心无旁骛地查看飞机的起落架时,一只熊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抓住他的肩膀。情急之下,飞行员一跃跳上了离地两米多高的机翼。这样的高度即使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也不敢自夸能够原地起跳轻松上去,更何况飞行员当时还穿着行动不便的笨重飞行服。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看到儿子从3楼的阳台上掉落下去,这位伟大的母亲却一下子就跨越了数十米的距离,有惊无险地接到了儿子。事后,科学家用布娃娃代替她的儿子来做实验,她却再也接不到了。专家从中得出结论,这位母亲那时绝对发挥了自己的全部潜力才能实现这一奇迹。
人类的潜力隐藏得如此巧妙,以至于科学家们找不到激发潜力的方法,如何才能让潜力常态化,成为人们可以熟练掌握的能力呢?有人认为只要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人人都能达到超人的状态。要知道,人类现在只发挥了一小部分的能力。经过训练的人每小时能够阅读300页,而没有训练的普通人只能阅读30页~40页。老炼钢工人能够在超过100摄氏度的环境中正常工作,而普通人还没走近炼钢炉就已经呼吸困难,两眼发黑了。据测算,人类的股关节承受力是体重的3~4倍,膝关节承受力是体重的5~6倍,小腿骨能承受700千克的力,扭曲负荷力是300千克,这样的数据让人难以置信,但事实胜于雄辩,人类的潜力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开发出来。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3%,但人类已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如果将大脑完全开发出来,那人类文明将达到何种程度呢?人的潜力究竟有多大,至今也是一个无人能知的奥秘。所以说,人类则不应该自我设限,给自己设定一个个所谓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只是人类进化道路上微不足道的环节,人类从没有极限。
人体内的年轮
提到年轮,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树的年轮,其实包括人在内的许多动物也有“年轮”。
很多人可能会纳闷:年轮气候学作为一门根据树木年轮变化推测过去气候变化的学科,不但形象而且十分合理,但动物身上难道也有很多像树木年轮一样的圈圈吗?其实,动物的“年轮”和树类似。比如,龟鳖的年轮就是背甲上盾牌的环数,环有多少,就有多少岁。自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看身上的圈圈。牛马的年轮反映在牙齿上;一般鱼类的年轮则记录在鳞片上;珊瑚的年轮是在表壁上有粗细之分的规则环形条纹。
那么,人的年轮看哪里呢?
其实,人的年纪可以由多种方式来判定。一般认为,人类的年轮在双手和大脑中,但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它需要通过检测设备才能知晓。不过有种方法不需要任何仪器,只凭双眼就能准确地判断对方的年纪。
这门学问叫做足迹学。它是刑事侦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刑事侦查专家经过对几十万例资料的对比和统计总结所得。《足迹学》是全国警察高等院校本科系列教材之一 ,可见这门学问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足迹学自然是一门研究脚印的学科了。可是,脚印能看出什么来呢?难道脚印的大小、宽度就能反映脚印主人的年纪吗?
其实,足迹学的原理很简单,从现实生活中就可以体会到。一般来说,老年人走路的时候,由于体力等原因,抬脚的高度比年轻人要低,这就意味着老年人脚底和地面的摩擦较之年轻人要厉害。而脚和地面摩擦越厉害的话,踏痕的面积越大(脚后跟在地面的痕迹,足迹学称为“踏痕”。)。此外,老年人多多少少有些驼背,这样走路的时候,身体前倾,重心靠前,脚后跟在整个脚印的位置就会比较靠前,脚后跟的后边缘印迹较浅,这两点都会导致脚弓和地面接触面积变大。那么,踏痕面积、踏痕位置和年纪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呢,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出来吗?
足迹学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踏痕滚动轨迹每延长1mm,基本需要一年的时间。这是公安系统的痕迹检验专家通过脚印来推断作案人年龄的重要理论依据。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质、不同的人种,这个数据要稍微做一些变动。这个道理也比较通俗易懂。比如说,地质疏松的地方,在人体重力的作用下,土壤下陷较多,相应的踏痕面积较大。刑侦专家就是根据足迹学的这个原理,能快速地对事发现场的脚印做出推断,对嫌疑人的年纪、体重、升高等基本信息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一辈子都无法入睡的人
桌面上是小山似的作业,可是困意却不停地袭来。那时,你是不是恨不得自己根本不用睡觉,这样不但可以完成作业,还能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一旦如此,你可能会后悔不已。不信,来看看下面的故事。
母亲的去世,让瑞典妇女埃古丽德受到过度的精神刺激,此后,对她来说不知道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的事情发生了——她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正常入睡了。服用任何的镇静药和烈性安眠片,对她都没有任何效果。她没有任何睡意,最多因为疲劳上床假寐一会。每逢夜间,孤孤单单的她,只能不停地干家务活。不过,令人惊异的是,她的身体一向健康,并没有受到多年不眠的任何影响。
美国的奥尔·赫律也是一个不眠者。几十年来,这个老人就没有睡过一次觉。他家没有床铺,最多的东西就是书。由于晚上睡不着,这个老人只能靠书籍来打发时间,一年又一年,他家里的书就垒成了一座小山。同埃古丽德一样,奥尔·赫律的精力和体力都正常,甚至比同龄人还要精神一些。
一般认为,睡眠是抑制过程在大脑皮层中逐渐扩散并达到大脑皮层下部各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现象,它使能量得到贮存,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是生命过程不可缺少的一环。但为什么这些人夜夜无眠,而且身体还如此健康呢?
面对形形色色的不眠者,医生们的意见不一,各抒己见。有的认为由于脑偶然的变故而激发了潜在能力,所以造成了无法正常睡眠而又不妨碍正常的生理活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埃古丽德还是奥尔·赫律,都在受到某种刺激或伤害后,才开始减少睡眠时间,直至无法入睡。据了解,巴西纺织工人伊斯做扁桃体手术时过度担心,以后,他开始睡不着;西班牙的塞托维亚有一次睡眠受惊,使他再也无法入睡;法国人列尔贝德两岁时发生的那次的事故,开始了他71年的不眠人生。他们不眠的诱发条件是如此的相似,这不得不引起关注。
有的人认为不眠是一个假象,只是他们的睡眠状态不易察觉,也就是说他们无法进入深度睡眠,而用次数繁多的浅层睡眠弥补人体所需的睡眠时间。更多的意见则认为不眠是一种极端的失眠症。某些永久存在的病理基础,使得人脑的睡眠机制一直受到抑制。
看了这篇文章,不知道你还愿不愿意做一个不眠者?
会飞的人
你相信人会飞吗?事实上,世界各地不少人都有这种本领。
1912年,法国探险家欧文·罗亚尼聘请了一名西藏喇嘛做向导。尼泊尔一侧的喜马拉雅山一带常年积雪,有些地方的积雪厚度甚至有一米多。法国人一脚下来,小腿就全部陷入雪中,每迈一步就越发吃力,异常辛苦。然而那个西藏喇嘛彷佛没重量一般,走起路来竟是脚不着地,轻飘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