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函谷关的军事文化
(一)函谷关的军事地位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春秋时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241年,楚、赵、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现在,此处有望气台(“紫气东来”的观望之处)、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关楼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目前,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关一战场”(金·辛愿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贿赂居住在骊山一带的犬戎从西边攻击虢国,犬戎兵至桑田(今函谷关镇稠桑村),虢公率领伏兵从函谷古道两侧杀出,居高临下,犬戎大败而逃。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五国军队。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756年,唐将哥舒翰与安禄山叛军鏖战西原(函谷关西的原上),唐军被诱入函谷之中,遭受伏兵火攻,大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原大战。在抗日战争中,函谷关也发挥了重大作用。1944年4月,日本侵略军发动了“河南会战”,短短二十余天时间,就由洛阳攻到灵宝县城(大王枣灵镇、老城西北的黄河岸边,现已被三门峡水库淹没),中国军队据守函谷关及衡岭原重创日军,毙伤日军包括联队长、团长两千余名。少数日军窜至阌乡随即撤出,终未能西进一步。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函谷关,东西南北,依据不同的地势,造就了空前的险要地形,为兵家亦喜亦忧之地,喜的是得到之后可以据关自守,忧的是失关之后难以再攻。
(二)函谷关大战实录
函谷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在我国历史上闪耀过璀璨的光芒,其政治、军事、文化价值自古为世人瞩目,现在再加上考古、旅游事业的发展,观赏者更是络绎不绝。函谷关地势险要,位置优越,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许多历史典故即因函谷关而流传至今。现以掌握的资料,简述其战况。
1.出谷会师
《考古通论》记载:“关塞起于殷。周,称桃林地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克商,放牛于桃林。”记述的是周武王讨伐殷的战事,最终攻克了商地。
2.虢公败戎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征虢国,贿赂犬戎先打虢国,至桑田(今稠桑村),虢公出兵迎战,打败犬戎。晋献公假虞灭虢,兵至下阳(今平陆),犬戎反扑,虢兵大败,退回上阳(今三门峡),不久为晋所灭。
3.修鱼之战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在合纵攻秦之战中,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进攻秦军的作战。
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在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下,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由侧背进攻秦国,配合联军。秦送“文绣千匹,好女百人”(《战国策·秦策二》)给义渠,以缓其威胁,然后发兵于函谷关迎战。联军因各有所图,步调不一。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被击败。联军向东撤退,至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同年,义渠君认为秦送厚礼实是暂时策略,秦国强大终对己不利,便乘五国攻秦之机,出兵袭击秦国李帛。秦军一支仓促迎战,大败于此。然而,这一战并未影响全局。周慎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秦遣庶长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联军,斩杀其主力韩军8.2万人。联军再败退观泽(今河南清丰南)。秦军追至观泽再败韩军,俘虏韩将鲮(一作鲠)申差。关东诸国大为震恐。
4.割城求和
孟尝君借助门客学鸡鸣叫声逃脱之后,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8年)率领齐、韩、魏三国的军队开始出征讨伐秦国,连续攻打了三年。秦国抵挡不住巨大的攻势,秦昭王只得派遣公子池去函谷关求和。求和的结果是秦国割让河东(山西平阳府)三座城池作为息战条件,齐、韩、魏三国停止进攻。
5.无忌讨秦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秦军渡河攻击魏国,魏国军情告急。信陵君魏无忌从赵国返回魏国,率领魏、楚、韩、燕、赵五国联军反击,秦军被迫实行战略退却,五国联军攻打秦军直至函谷关,但却无力破关。
6.庞暖征秦
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赵将庞暖组织赵、燕、楚、韩、魏五国第五次合纵攻秦。庞暖考察到函谷关险要难攻,联军数次受挫的情况后,改由蒲坂渡黄河,直取关中。函谷关已使关东诸国望而生畏。
7.秦败五国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攻打秦国,楚为纵长。秦依函谷关险,开关迎敌,五国军队,大败而回。
8.周文入关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林为兵,揭竿为旗”,在大泽乡起义,在河南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后陈胜大将周文率十万人马抵函谷关。秦二世昏庸无备,在周文的攻击下,关城被破,起义军进至咸阳附近。
9.绕关灭秦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部西进灭秦。刘邦深入分析了利弊,认为函谷关乃雄关险隘,难于突破,在洛阳东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决定避开函谷关,走轩辕关,绕道商洛,由武关攻到关中。最后,灭了秦军。
10.黥布破关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四十万,西进函谷关,得知刘邦已定关中,并派兵扼守函谷关,大怒,命黥布强行攻关。破关后,发兵新中,接着就发生了著名的“鸿门宴”。
11.绕关平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发动叛乱,汉景帝命太尉周亚夫率三十万大军击吴、楚。军至灞上时,赵涉向周亚夫指出吴王很可能在崤函各道设伏兵,建议出武关取洛阳,平息叛乱。后果然在崤函谷道中,搜得吴国伏兵。
12.弘农大战
新莽地皇四年(23年),赤眉起义军分两路西进长安,一路走陆浑关(今河南省嵩县北)入弘农,击败更始政权弘农太守苏茂,另一路出武关转向北。两军会于弘农,由函谷关入关中,灭亡了更始政权。
13.桃林大战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后,多次从函谷关进攻潼关,被唐军统帅哥舒翰击退。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放弃守关拒敌计划,率兵出战。哥舒翰与安禄山军崔乾佑会战于函谷关西原,安军伏兵纵火焚烧唐军,并以精骑自南山迂回出击,唐军大败,二十万人只有八千脱逃,主帅哥舒翰被迫投降,潼关、长安相继失守。杜甫在《潼关吏》中对这段历史悲剧发出“衰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的慨叹。
14.二出函谷
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商洛整军后,二出函谷,与明军激战于函谷关前的弘农河沿线。明军将领左良玉败退陕州。
15.张钫出关
辛亥革命时,张钫在陕西起义,率大军出陕西,与清军赵倜部血战于函谷关。清军不敌,败退,张钫进入中原。
16.关前抗日
1944年5月,日本侵略军八万余人大举西犯,我军据守函谷关衡岭一线,与日寇展开激战,毙伤包括敌联队长、团长在内的敌军两千余名,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7.解放灵宝
1947年9月,陈谢大军强渡黄河,西进崤函,开始了解放灵宝的战斗。当时守城敌军以一个加强营据守函谷关高地,企图负隅顽抗。我军采取偷袭和强攻相结合的战术,迅速占领函谷关高地,全歼敌军四千余人,从而使灵宝敌防线瓦解,取得了解放灵宝战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