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的秘密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断一个人心术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从眼睛里流露出真心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看一个人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他心术是正还是邪,透过他的眼神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医学上来看,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大概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
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很多时候会通过他的眼神表现出来,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能表达出不同的心理状态。爬上窗台就不难看清屋中的情形,读懂人的眼色便可知晓人的内心状况。一个人心里正在打什么主意,他的眼神便立刻忠实地告诉你:我在想些什么。
通过眼睛看人的方法由来已久。人的个性是一成不变的,无论其修养功夫如何深远。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的最显著、最难掩的部分,不是语言,不是动作,也不是态度,而是眼睛,言语、动作、态度都可以用假装来掩盖,而眼睛是无法假装的。
清代的曾国藩是个看人的高手。一次,李鸿章向曾国藩推荐三个人,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三人在厅外等候。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并请曾国藩考察那三个人。
曾国藩讲:“不必了,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
李鸿章很吃惊,问曾国藩是何时考察出来的。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到那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时,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之人,因此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曾国藩所指的那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
心理学家珍·登布列在《推销员如何了解顾客的心理》一文中说道:“假如一个顾客眼睛向下看,而脸转向旁边,表示你被拒绝了;如果他的嘴是放松的,没有机械式的笑容,下颚向前,他可能会考虑你的提议;假如他注视你的眼睛几秒钟,嘴角乃至鼻子的部位带着浅浅的笑意,笑意轻松,而且看起来很热心,这个买卖大概就有戏了。”
在交谈时,怎样从对方的眼神和视线里探出对方的真正意图呢?我们看眼睛,不重大小圆长,而重在眼神。
你见他眼神沉静,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着急的问题,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向他请示办法,表示焦虑,如果他不肯明说,这是因为事关机密,不必要多问,只静待他的发落便是。
你见他眼神散乱,便可明白他也是毫无办法,徒然着急是无用的,向他请示,也是无用的。你得平心静气,另想应付办法,不必再多问,多问这只会增加他六神无主的程度,这时是你显示本能的机会,快快自己去想办法吧!
你见他眼神横射,仿佛有刺,便可明白他异常冷淡,如有请求,暂且不必向他陈说,应该从速借机退出,即使多逗留一会儿也是不适当的,退而研究他对你冷淡的原因,再谋求恢复感情的途径。
你见他眼神阴沉,应该明白这是凶狠的信号,你与他交涉,须小心一点儿。他那一只毒辣的手,正放在你的背后伺机而出。如果你不是早有准备想和他见个高低,那么最好从速鸣金收兵。
你见他眼神流动异于平时,便可明白他是胸怀诡计,想给你点儿苦头尝尝。这时应步步为营,不要轻易接近,前后左右都可能是他安排的陷阱,一失足便跌翻在他的手里。不要过分相信他的甜言蜜语,这是钩上的饵,是毒物外的糖衣,要格外小心。
你见他眼神呆滞,唇皮泛白,便可明白他对于当前的问题惶恐万状,尽管口中说不要紧,他虽未绝望,也的确还在想办法,但却一点也想不出所以然来。你不必再多问,应该退去考虑应付办法,如果你已有办法,应该向他提出,并表示有几成把握。
你见他眼神似在发火,便可明白他此刻是怒火中烧,意气极盛,如果不打算与他决裂,应该表示可以妥协,速谋转机。否则,再逼紧一步,势必引起正面的剧烈冲突。
你见他眼神恬静,面有笑意,你可明白他对于某事非常满意。你要讨他的欢喜,不妨多说几句恭维话,你要有所求,这也是个好机会,相信一定比平时更容易满足你的希望。
你见他眼神四射,魂不守舍,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的话已经感到厌倦,再说下去必无效果,你应该赶紧告一段落,或乘机告退,或者寻找新话题,谈谈他所愿听的事。
你见他眼神凝定,便可明白他认为你的话有一听的必要,应该照你预定的计划,婉转陈述,只要你的见解不差,你的办法可行,他必然是乐于接受的。
你见他眼神下垂,连头都向下倾了,便可明白他是心有重忧,万分苦痛。你不要向他说快乐的事,那反而会加重他的苦痛,你也不要向他说苦痛的事,因为同病相怜越发难忍,你只须说些安慰的话,并且从速告退,多说也是无趣的。
你见他眼神上扬,便可明白他是不屑听你的话,无论你的理由如何充分,你的说法如何巧妙,还是不会有理想的结果,不如戛然而止,退而另谋接近之道。
总之,眼神有散有聚,有动有静,有流有凝,有阴沉有呆滞,有下垂有上扬,仔细参悟之后,必可发现人情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