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三岛 经历400年风云变幻的历史名城
澳门在明清时期曾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如今已从当初的弹丸之地,变成了具有31.3平方千米、生机盎然的特别行政区。虽然它的面积只是华盛顿特区的六分之一、新加坡的二十二分之一、香港的三十四分之一,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巨大魅力。
澳门名称的由来
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记载:“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这是澳门称谓在明朝时的情形。清乾隆年间曾有诗云“月出濠开镜,清光一海天”。这些记载表明,濠镜之称,是因为澳门半岛的东西两侧各有两个环形的海湾,水平如镜,尤其在柔和的月光下,像极了一面明镜,于是得此名。关于濠镜之称还有一说: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蚝镜。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而澳门从“濠镜”演变为“澳门”之称,多从如下解释:远观澳门半岛,东、西望洋山两座小山像极了两扇打开的门,濠镜之称演变成了“澳”,与门结合,便有了“澳门”的称呼。
填海兴建的南湾新区
居住在弹丸之地的澳门人,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自1839年至今,填海造陆的工程从未间断过。
澳门三岛及其地形
澳门半岛原是一海岛,隔鸭涌河水道与珠海拱北相望,因珠江口西侧的泥沙日复一日不断地冲聚到水道东端,在珠海和海岛之间形成了一个连岛沙坝,将陆地与海岛连接起来,于是变成了半岛。几百年来,澳门半岛一直是澳门居民的主要聚集地。多年来因一直不间断地填海扩地,它的面积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如果想将澳门尽收眼底,海拔91米的东望洋山便是最好的选择了。这座澳门半岛上最高的山,凝澳门的灵秀于此,它同时还是澳门的地理坐标。澳门半岛上除了东望洋山之外,还有西望洋山、望厦山、大炮台山、螺丝山、青洲山和妈阁山等。澳门最古老的禅院妈阁庙便坐落于半岛的妈阁山上,妈阁庙是当地渔民和商人消灾祈福的神庙,据说400年前葡萄牙人就是在妈阁山的位置登陆澳门的。
澳门半岛之南2.5千米处,是氹仔岛。氹仔岛是一座离岛,西面隔数百米水道与珠海的横琴岛相望。
最初的氹仔岛,面积只有2.57平方千米,人口稀少。早在18、19世纪时,氹仔岛是由东而西分立着的鸡头山、观音岩和菩提山三个小岛,因环境的变化和珠江口泥沙的堆积,鸡头山和观音岩逐渐相连,形成了现在的大氹山(今也称大潭山),菩提山便是现在的小氹山(今也称小潭山)。因珠江口的泥沙不断涌入和堆积,加之人们不断地填海造地,1919年大氹山和小氹山又一体相连,成为现在的氹仔岛,面积也增加至8.6平方千米,人口将近一万。
路环岛南距氹仔岛2千米,西面与珠海横琴岛相望,最近处还不到300米。面积约7.6平方千米,是全澳门地势最高的地方,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如美人般慵懒地斜卧在海中。随处可见的起伏丘陵,满眼的层林叠翠,是澳门的后花园和自然风光的代言者。
路环岛,是一个少平地多丘陵的地方,环岛道路像一条保护带将岛屿环于其中。在连绵的丘陵里,一眼便可望见澳门的最高峰——海拔172米的叠石塘山(今也称塔石塘山)。叠石塘山顶峰,立着全球最高的妈祖像,由纯汉白玉雕成,身高19.99米,总重量超过500吨。
这里渔业发达,造船厂都集中在这个岛上。因为地势与环境的关系,这里最初人烟稀少,有强盗出没。直到1910年,岛上的居民才将强盗逐出岛外。如今,路环岛依旧保持着原有的自然风光,人们悠然地在这个天然大花园里生活、度假。
澳门的气候
澳门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西侧,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受海洋和季风的影响较大,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多雨、湿热和干湿季明显等特点。这里的冬夏季节较长,春秋季节较短而不明显,夏天湿热多雨,冬天干燥寒冷,春天温和多雾,秋天晴朗凉爽。一年四季里,1月最冷,平均气温约14.6℃,最低气温仍在5℃左右;7月最热,平均气温28.5℃,最高气温可达32℃。每年的10月中旬至12月间,澳门一带天气稳定,天色晴朗,是全年最舒适的一段日子。
澳门莲花广场
澳门现代化建筑群
澳门也是华南沿海地区降雨量较多的地区之一。每年4~10月为雨季,5月的降雨量最多,全年平均降雨量超过了2000毫米。在雨季期间,这里经常出现比较强大的暴雨。由于雨量密集,再加上临近海洋,澳门一带的湿度也比较高,每年的2~5月为全年最潮湿的时期。这里还是一个多风地区,常年盛行东北风和东南风,冬季主要是北风,夏季主要是西南风。
400年风云史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一带被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并屡次设郡置县:秦属南海郡,汉属番禺县,隋属南海县,唐属东莞县,南宋至清代时,历属香山县。
1553年,葡萄牙人以“晾晒水浸货物”的名义,在南湾一带上岸借居,首次登上了澳门的土地。接着,葡萄牙人又改借地为租地,在此修筑城台。1624~1625年间,两广总督下令摧毁城台,墙基成为澳门租借地的界墙之一。
鸦片战争以后,葡萄牙人开始越界,于1848年开始驱逐清朝驻澳官员。从1883到1864年间,葡萄牙人逐步占领了澳门半岛全境、氹仔岛与路环岛。1887年,葡萄牙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为期40年的《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澳门自此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也是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块领地。
澳门市政厅广场
1976年,葡萄牙新宪法承认了澳门为葡国管理下的中国领土。1987年,中国与葡萄牙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该声明意味着被葡萄牙强占几百年的澳门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顺利收回澳门,并设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2005年7月澳门历史街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澳门也成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行政区划及人口
据最新统计,澳门总人口为60.7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53.4千人/平方千米(截至2013年)。澳门在行政上被分为8个区,分别是花地玛堂区、圣安多尼堂区(花王堂区)、望德堂区、大堂区、风顺堂区、嘉模堂区、圣方济各堂区和路氹填海区。
花地玛堂区位于半岛的北部,面积约2.7平方千米,包括青洲、台山、马场、黑沙环、望厦、筷子基等地。该区是澳门的新兴工业区,也是澳门与内地陆路交通的主要通道。
葡京酒店
建筑独特的葡京酒店分外引人注目。酒店内设有闻名遐迩、规模庞大且24小时运作的娱乐场,吸引了各方游客。
圣安多尼堂区又名花王堂区,位于半岛的西部,面积约1.14平方千米,包括沙梨头、新桥等地。这里是澳门主要的商住区和传统工业区,著名的旅游景点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白鸪巢公园也在此区。
望德堂区位于半岛的中部,面积约0.64平方千米,是澳门半岛最小的一个区,主要包括荷兰园、塔石和东望洋山等,全区约有1/3的面积均为东望洋山所占。这一带南部多是商住区,中部、北部与东部都属于居住区。
大堂区位于半岛的东南部,不过另有一狭长地带沿新马路和草堆街之间延伸至半岛西岸。该区面积约1.4平方千米,仅次于花地玛堂区,它是澳门的经济中心。
风顺堂区位于半岛的西南端,面积约0.9平方千米。该区三面环水,南部是澳门的高级住宅区,东北部是澳督府、政府合署、市政厅等政府首脑机构所在地,属于澳门的行政中心,南湾正进行大规模的填海围湖工程,建成后将成为旅游区和高级商住区。
嘉模堂区即氹仔,位于半岛以南、路环岛以北,面积约为6.4平方千米。它原本是澳门的一座离岛,现在已与路环、路氹填海区连成一体,区内包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运动场、澳门赛马会等大型现代建设。
圣方济各堂区位于路环岛,它原来是葡萄牙在澳门设立的两个市之一,澳门回归祖国后即被废除了市级行政区划。
路氹填海区位于澳门的两座离岛氹仔与路环之间的填海地段,面积约为5.2平方千米。该地区是澳门填海造地工程之一,也属于澳门的新兴发展区域,现在已经建成和正在筹建的大型现代建筑有澳门科技大学、东亚卫视影城、澳门蛋、路氹金光大道、银河娱乐度假村等。
填海造地
由于土地面积过于狭小,澳门很早就把填海造地作为拓展土地的主要方法。1839年时,澳门的陆地面积只有2.78平方千米。从1863年始,首次填海造地工程令南湾澳督府对面的海湾被填平。在接下来的70多年里,澳门又相继进行了多次填海造地工程:如1866~1910年间在澳门半岛西岸的北湾和浅湾;1919~1924年间在澳门半岛西岸的内港;1923~1938年间在澳门半岛东岸的新口岸和南湾。这几次工程陆续形成了现在青洲、台山、黑沙环、佑汉、筷子基、新口岸和南湾等地区的基本轮廓。
澳门有两座离岛,即氹仔与路环。氹仔原来由大氹、小氹、一粒米三个小岛组成,至1919年时,大氹和小氹已被填为一个岛,而路环的填海造地工程主要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间进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澳门再次进行了黑沙环、新口岸和南湾、氹仔的填海工程。
截至目前,澳门陆地面积已迅速扩展到31.3平方千米。可以说,澳门半岛的土地大部分均由填海得来,而目前正在进行的氹仔、路环及路环填海区的填海工程将使澳门的陆地总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
澳门盛世莲花雕塑
中国国旗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