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大国指数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董事长邓中翰博士
邓中翰,男,1968年出生于南京。1992年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毕业,同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UC Berkeley)历史上获得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3个学位的纪录保持者:美国硅谷半导体公司Pixim。Inc的创始人,曾任国际商业机械公司(IBM)高级研究员,也是清华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共同在北京中关村创建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并成功地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主流市场的“中国芯”——“星光系列”芯片,被三星、飞利浦、惠普、富士通、联想等国际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为结束“中国无芯”的历史做出了贡献。邓中翰还是中国旅美科协常任理事,硅谷分会会长,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科协全国委员。
对于中国而言,邓中翰更多的是属于未来的人物。
他是伯克利大学历史上第一个5年之内获得3个学位的学生,这个纪录到今天还无人打破,直到今天,他的毕业论文依然在学校的橱窗里展览,他是这所大学的骄傲。
1999年,他带领一个最大的海归归国军团回国创业,22个留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的事业令人瞩目:他是“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星光系列”芯片为结束“中国无芯”历史做出了贡献;5年之内,他牵头制造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在世界同类市场上已经占有60%的市场份额,这个比例到2005年可能会达到80%:而且他组建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会成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所有的一切让人憧憬……
因为他的成就,2003年,在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央表彰大会上,他获得了充分的肯定,中央的用语是“表彰邓中翰等311人……”
他的未来意义还在于,物理学家、原中科院院长周光召院士为了培养这颗未来之星,出国访问时,特意带着他言传身教;而在中星微人民大会堂的芯片发布会上,周光召语重心长地说:“建设中国硅谷的重任寄托在以邓中翰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科学家身上。我希望他们在有生之年能实现这个愿望……”
所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着邓中翰的未来因素,加上刚刚36岁的年纪和中国式的儒家风范,人们对邓中翰寄予了奠大的信任和重托……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是几代中国人的追求。而大国的定义则是,至少应当在经济、科技、政治与文化上强大。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在知识经济日趋鲜明的这个时代,科技恰恰可以评估一个国家的分量,成为最重要的大国指数。为此,几代领导人追求的也是:在科学技术上,人家有的,我们也要有;而且尽量做到,人家没有的,我们也要率先创造。但是历史的连续性注定我们在大部分科技领域处在学习与追赶的位置。于是,我们研制胰岛素,我们研制原子弹,我们发射卫星……事实证明,中国正在赶上来,这绝对不是视觉误差。但是,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1999年,在仅品牌微机就出售了490多万台的中国,还从未自己独立设计成功一枚芯片,而芯片就是计算机产业的心脏。
让中国计算机产业有了第一枚心脏的人中,最让人关注的人就是邓中翰,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现在他仍旧30多岁。短短的几年,他就为中国的大国指数平添了一些分数。从1999年1月到现在,35岁的邓中翰担任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已经5年有余,星光也从“一号”发展到“五号”,目前在世界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邓与他创建的中星微电子公司已经占有60%的市场份额,而2005年,这个比例可能会达到80%。销往世界的1000多万枚芯片,比人们肉眼看到的星星还要多,这1000多万枚芯片恰恰像是邓中翰撒向世界的星星。当然,每颗“星星”都闪烁着国人的自豪。重要的是,中星微的市场合作伙伴几乎是世界IT领域的巨头,如微软,如荷兰的飞利浦,日本的富士通,韩国的三星等等。“与巨人同行”的口号在事实上已经由邓中翰的中星微喊出来了,而且确实是“同行”——中星微卖给这些巨头们廉价而质优的芯片产品。
作为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且迅速产业化,同时市场又国际化的“导演”,邓中翰的确是一个人物。能成为一个人物,则一定照应苏轼那句“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然,一个人物,一定会有自己的机会。2003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来华访问,邓中翰受中央委托与之游泳谈心;2002年,甲骨文的创始人卢卡斯特邀邓中翰赴美晤谈,并成为邓中翰坚定的投资者;还有,与科协主席周光召的忘年之交,促膝之谈,以及信息产业部的1000万人民币的所谓的“风险投资”……凡此,加上130年伯克利历史上第一位拿到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博士和经济学硕士3个横跨理、工、商学位,都说明邓中翰本人就是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