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让你爱上经济学(1)
生活里缺不了的经济常识
经济学不是深奥难懂的艰涩理论,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做着与经济学有关的大小事务,了解经济学就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生活。
矮人王国的兴衰——理性经济人
从前有个矮人国,整个国家,无论帝王或臣民都很矮。这些矮人们精明能干,为了获得好的物质条件,他们每天忙于生意,乐此不疲。
搞房地产的矮人集团,为了获取暴利,随便找个借口把现房压下来暂不出售,等房价涨了,售价也随之上涨。
开服装店的矮人夫妻,为了赚更多的钱,店面开了一家又一家,不计辛苦,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
餐饮业的矮人老板,为了吸引更多顾客,推出消费一百元返还二十元的现金返还活动。
矮人国的帝王则每天盘算着对外进出口的生意,想着怎样多赚外国人的钱。整个国家的矮人都在忙碌着,整个王国呈现出一派兴盛繁荣的景象。没有内患干扰,也没有外敌入侵。有一天,有一位自称智者的大臣开始思考:这些生意人的忙碌是为了什么,为了人们能住更好的房子?为了大家都穿最新款的衣服?还是为了让利顾客自己少赚一些钱?他发现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原来,他们的根本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
于是这位大臣立即上书国王,奏请国王下令停止这种利己自私的行为。国王觉得有道理,采纳了“智者”的意见,下令人们必须控制私欲,安于简朴。于是人们被迫停止经济活动,开始自行耕种,过着安贫乐道的僧人生活。
国王对臣民的改变十分满意,可是整个王国却逐渐衰败,经济萧条,外敌入侵,不过几年,这个盛极一时的矮人王国就被邻国吞并了。
理性经济人又叫作经济人假设,属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假设经济学,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唯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是物质补偿的最大化。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理性经济人总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只要做“理性经济人”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人们就好像被无形的利益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自己的努力。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是为求私利,无意对社会做出贡献,但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做出的要大。这就像矮人王国的帝王和臣民一样,当他们努力为私利奔忙,想获取最大生活利益时,整个社会反倒兴盛繁荣,当他们舍弃奢侈生活的时候,却带来了生意萧条、民生凋敝,最终国土沦丧,从这一角度来看,矮人王国的兴衰,其实是一种必然。恰恰体现了理性经济人物质化的终极目标,也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社会效果——使王国变得兴盛。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理性经济人这样阐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私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这段论述表明: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能获得食物和饮料,绝不是谁的恩赐,而是因为商家们要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颇为形象的表达了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的本质和目的。他们匆匆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不停的脚步,不是为了给哪个饥饿的人送去面包,而是为了不断填充自己的口袋。
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区有这样一家人,他们晚上在小摊上卖便宜牛排,老爸操刀煎牛排,老妈招呼客人,女儿收钱擦桌子,儿子帮忙洗碗,每个人都不停地旋转着,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晚上可以赚两三百块钱。
事实上,这对夫妻白天都是公务员,早上送孩子上学后去上班,下班后就接了孩子卖牛排。这一家人的勤奋固然不可否定,但利益补偿才是他们最根本的动力。
有些出租车司机,他们白天都是上班族,有的还是贸易行老板,到了晚上吃完饭开车,当问及他们累不累,他们说在家也是闲着,还不如出来赚钱。
乡下人有句老话是“财白助精神”,说俗一点就是赚钱让人有了动力,白花花的银子就堆在不远处等人收,哪个人不拼命往前赶呢。
经济人都是自利的,他们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选择能带给自己最大经济利益的机会,试图获得物质补偿的最大化。比如卖牛排的一家人,他们的辛勤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有那些晚饭后出来开车的出租车司机们,为了赚更多的钱,在休息和开车之间,他们选择了不辞辛苦的工作。
理性经济人是自利的,但自利与自私不同,比如一个热爱教育的慈善家把一笔巨款捐给希望工程,这样做使他表达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展现了慈善的本性。他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爱心和慈善的愿望。他是自利的,但他并不自私。
经济人的理性思维,就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而且会用最好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当然,这里指的是有限理性。因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人的行为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如理智和聪明的程度,以及使人难以驾驭的复杂多变的外部条件等等。但是,趋利避害既是每个人的本能,也是理性使然,每个人还是会尽力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在经济活动中,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比如,人人都希望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除了疯子,没人想买“价高质次”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人都会保持自利性和理性。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即都是理性且自利的,社会秩序会不会变得紊乱呢?针对这一问题,经济学家给出了如下回答: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使人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可以说,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根基,只有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经济规律,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但理性经济人只是一种人性假设,经济学认为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并不是要赞扬利己性,只是承认它是无法更改的人性。
当然,在生活中,人不可能处处都以经济人的视角观察世界。如果把理性经济人的观点运用到一切生活中,生活难免会变得乏味和缺乏爱心。承认理性经济人的存在只是对人类趋利本性的一个认识和引导。
理性经纪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个人情感、社会责任感等人的特有本质的制约,但他却揭示了一个经济道理:社会是经济化的社会,只有以某个目标或利益作为前提努力奋斗,社会经济才会得到发展,如果每个人都安贫乐道,社会将停止不前。
利益是个中性词,良好的利益是建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在维持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追求利益的理性是社会前进的基石。
人们无时无刻不再面临多样的选择,无论是生意还是生活,从自身因素考虑,以理性的思维做出的最佳选择无疑是最可行的。
情因老更慈,物以稀为贵——稀缺性
在新版的2009年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某电信运营商拍出了全球最昂贵的手机号码。另外,2006年中下旬,一个号码为6666666的手机号,最终以275万美元的价格成功拍卖。在此之前,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的最昂贵的手机号码,是中国四川航空以48万美元拍得的号码为88888888的手机号。
如果人们花钱买房产、汽车等这些实实在在的物品,或者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或者是看准了它日后的升值潜力;如果人们花钱买服务,可能是为了得到实实在在的享受。而天价手机号码既不是实在的物品,也不是实在的服务,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那么,人们如此狂热地追捧,甚至不惜血本将其收入囊中,到底图什么呢?
从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来分析,这些数字往往由谐音或传统的思维习惯形成,比如,8与发谐音,168即代表一路发、888即代表发发发、518即代表我要发等。因此这些号码很受人们的喜爱。
但从排列组合角度讲,这些号码毕竟有限,有限的资源不可能满足每个一人,因此,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对于这些吉祥号码,只能以高价获得。
稀缺性(Scarcity),又称稀少性、在经济学中特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等的相对有限性。
稀缺性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它的存在是经济学产生的基础。人类拥有无穷的欲望,但只拥有有限的资源,人类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有限的资源永远无法满足或实现人们的无限欲望,正是资源的稀缺性引起了竞争与选择的出现。正如那些吉祥号码一样,因为它的有限性才使得人们不惜重金去买几个数字。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在人们的观念中,难以得到的东西总比容易得到的东西要好。人们总是觉得越稀少、越新奇的东西,也越有价值。电信运营商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其实不仅是在销售策略方面,在经济领域的很多方面稀缺性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价值。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难以得到的东西通常都比容易得到的东西要好,也更能得到人们的珍惜。
黄金、钻石、珠宝、玉器对人们的生活并无多大实际用途,却价值连城,越是涨价人们反而越争相抢购。
阳光、空气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离开其中任何一种,人们将无法生存。虽然它们如此重要,但它们属于自然资源,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或者廉价或者免费享受,所以当然得不到人们的关注。而黄金、珠宝、钻石等属于稀缺物品,虽然没有实际用途却因为它的稀缺而价值连城。
物品的稀缺性和唯一性会提高其在人们眼中的价值。所以,当一样东西非常稀少或者开始变得稀少起来时,它的价值就会上升。
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相间毛色的动物,它们既珍稀,又可爱,是全世界的动物明星。
因为其可爱的形象以及稀缺性,大熊猫被称为我国的国宝。我国以大熊猫合作繁殖的做法,向外国租借大熊猫,借期通常为10年,接收国向中国支付1000多万美元,平均每只熊猫每年的租金是50多万美元。
大熊猫之所以被誉为我国的国宝,一直充当着亲善大使和创汇大户,原因之一就在于大熊猫是稀缺的。如果每个国家都有大熊猫,绝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价值。
我们之所以学习经济学,就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如果我们使用的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济学就不会产生。
通常所说的资源稀缺性,是指相对稀缺,即相对于人们现时的或潜在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因此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其实资源的稀缺性,有些是天生的,如金子、钻石等;有些是衍生的,如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均耕地越来越少,住房问题也日益凸显;还有些是人为制造的,如聪明的商家们利用稀缺性原理,为一些产品定制限量版与珍藏版。这是他们惯用的伎俩,他们会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应紧张,数量有限。又或者,他们会采用限期优惠的策略,对某种优惠或商品加以时间上的限制,使得顾客不得不马上做决定。
总体看来,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无限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而且资源的有限性、人们需要的无限性、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是一个股票投资人,你可以买入稀缺商品的股份,当股市动荡时,这些一般不会受影响,长期性收益很高。
如果你是一位商人,而你经营的商品又很泛泛,那你可以利用商品的稀缺性原理来吊足消费者的胃口,赚足你的口袋。
如果你是个普通消费者,你就要多加小心了,不要掉进商家巧安排的商业陷阱里面。总之,只要我们掌握了稀缺性的经济原理,就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将变得更精明,也更强大。
你的钱买到的是什么——商品
阿三是个铁匠,擅打锄头和铁耙。有一天阿四从地里收稻谷回来,经过阿三家门口,看到阿三打的锄头很不错,就提出用一代稻谷换阿三一把锄头,阿三家恰好需要稻谷,就高兴的同意了,于是,两个人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
之后,阿三把稻谷碾成米,蒸成可口的米饭端上饭桌。阿四则用换得的锄头锄地。
其实,在不自觉的交换关系中,阿三的锄头和阿四的稻谷都已经成为商品。阿三的一把锄头的价值等同于阿四的一袋稻谷的价值。
现在人们的交易方式再也不是锄头换稻谷了,只要身上带着钱就可以在小摊或商场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与这里的锄头和稻谷一样,我们买到的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会做买卖,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从远古时代的物物交换到货币的出现,从汉唐盛世的丝绸之路到“大航海”时代,人类的发展从未离开过商品交换。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品交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只有通过交换环节才能体现其价值。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也就产生了商品交换。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购买他人的商品,来满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通过交换获得别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商品交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商品交换体现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重要因素。
简单的说,使用价值就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阿三把稻谷碾成米蒸成饭来充饥,这是稻谷的使用价值,阿四用锄头来锄地,这是锄头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是形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另外一个基本属性。
比如空气、阳光等自然物,以及不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像种稻为充饥,养猪为过年等小农经济下的劳动产品,都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我们之所以要购买某种物品,是因为这种商品具有某种使用价值。
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是其价值的反应。通常,买到中意的物品所花的钱数就是商品价值的基本反映。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有时受很多因素影响,但价值是最初决定价格的基本前提。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统一性体现在: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离不开价值,它的价值也离不开使用价值,两者是相互依存并统一于商品中的。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一个物品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购买,也不能用来交换,更不会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