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传统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置阵布势”与太极思维

“置阵布势”指舞蹈的画面构图,借自绘画的术语。“置阵布势”乃绘画“六法”之经营位置,指绘画的大小、疏密、浓淡、黑白、曲直、方圆等种种造型的设计、安排,是对画面的宾主、远近、虚实诸因素的构思。“置阵布势”在舞蹈中就是指舞蹈的运动方位、运动路线和构图画面。运动方位、运动路线是舞蹈者在舞台空间的位置变动的轨迹和方向,是构图画面形成的基础;构图画面是舞蹈地位调度的相对静止或停顿,是运动路线所建立的空间布局。

中国舞蹈的构图,充分体现着太极思维,体现着太极图的构图原则和意象性质:

(一)小中见大,以简胜繁

中国舞蹈运动路线的基础是圆场。显然,圆场轨迹如同太极图的外圈圆。太极图的外圈圆也就是无极图。前文曾述,太极图是以“无极——太极——阴阳——四象——八卦——万物”的哲理逻辑建立起来的宇宙生成图示。所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开篇之句便是“自无极而为太极”。无极图的意蕴乃是“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张景岳),一切有形的物质世界和无形的自然世界共存于其整体的统一与和谐之中。它无所谓“阴阳”、“有无”,只是一“混沌”。《易纬·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分离,故曰混沦。”无极图即象征着混沦(混沌),是天地万物运动的始基,体现了老子“道生一”的哲学观念。

中国舞蹈以无极图形为基础运动线路,显然是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种直觉感悟。有了这“一”——圆场,就派生出了诸如8字穿花、二龙出水、S形走向等运动线路和构图画面。

作为图形来讲,圆场是简而又简的,但这种简只要用得巧妙,常常可以胜繁。在中国舞蹈中,一个圆场既可以象征飞越万水千山,又可以象征历经春秋冬夏;既可以展示空间环境,又可以创造时间意象;既可以形成气势氛围,又可以表现人物情感。所以,貌似简单的圆场,在中国舞蹈构图中,往往能获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二)均齐和谐,对称平衡

平衡对称是太极图的一个突出特征。传统的舞蹈构图,也通常是以对称、平衡来体现画面的均齐、和谐、规整和稳定。比如左右队形都是内圆弧,中间两横排的构图(参见舞台构图1),或者是中间两竖排,两边分别在后位用外斜线,在前位用圆形的构图,都可以营造出一种没有矛盾冲突、安稳而和顺的意象,展现着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儒家中庸美学的形式特征。这样的构图格局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即通过视觉上的平衡引起人们心理情感的平衡,从而使物象空间与意识空间形成良好的沟通。

舞蹈的空间构图,涉及物象空间、意识空间和意象空间等多种概念。物象空间是具体的舞台构图形式空间,它通过构图的具体线路和画面来显现;意识空间是观念中的构图空间,它通过想象来把握;意象空间是物象所虚拟象征的空间。舞蹈所呈现的空间,是一种意象空间,是舞蹈的规定情境所表现的空间。但它必须以点、线、面的物象空间形式来体现意象空间的内容,而人们对意象空间的感知,又依赖于物象空间与意识空间的联系和沟通。诸如一些平衡对称的舞蹈构图,就是通过从视觉到内在感觉的平衡,建立起意识空间,从而使人感知其平稳、均称、协调、安定的意象空间。

(三)阴阳相合,主从有序

阴阳相合、主从有序是太极图的又一特征。中国舞蹈构图注意个体与群体、主与从的统一协调,亦反映着太极图的构图原理。

按《周易》的观点,个体、主体为阳、为主,群体、配体为阴、为从。中国舞蹈的构图往往采用“聚”和“散”,亦即“点”与“面”的方式来表现个体与群体、主与从的关系。

所谓“点”,就是将主要的物象置于一个突出的画面上进行强调;所谓“面”,就是指群象散满舞台空间加以展现。“面”的构图可以产生两种功效:一是衬托主要舞者,一是渲染总体气氛或创造特定的时空意象。例如目前舞台上的舞蹈构图,常常采取将担任独舞的演员置于中间位置,群舞演员或分布于舞台八方或聚拢簇拥的方式,突出“点”与“面”的关系。也有不少构图以主体为中心,由群体向四角伸展,群体的间距、队列长短均相等,形成一种对称平衡的画面(参见舞台构图2),这样也是将主体放在了一个最为醒目的位置,有助于强化主体的中心意识。这种构图,可使主、从关系不抗不顶、和谐统一,主从意象一目了然。

阴阳相合、主从有序的构图方式在民间祭祀性、自娱性舞蹈中司空见惯,其主要采取四方与中心点形成“五”的数理意象的手法。据有关学者考证,安徽省的青阳、芜湖、宣城、郎汐等地的民间宗教舞蹈,一般都以东南西北四角和中心的一个固定点来构图,这显然是传统的阴阳五行意识在构图上的体现。如郎汐的民间祭祀舞蹈《跳五猖》,就是用五位演员各戴青、红、白、黑、黄等颜色的面具跳舞。其中,头戴黄色面具的演员位于中央,其他四位在东、南、西、北的方位上按规格舞蹈。《跳五猖》作为与“五色”、“五方”意识相对应的一种习俗活动,其构图和面具色彩的象征性无疑是十分明确的。

(四)比映反衬,相得益彰

太极图以阴阳二鱼体现相互的对比和反衬,而中国舞蹈的构图也有着与太极图一样的讲求,即善于利用队形的变化和方位的调度形成构图上的对比和反衬,使画面具有鲜明的形式感。比如有的舞蹈构图用一条或两条内弧线加三角形,有的在两个圆形中间插入两条平行斜线,等等,都会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再如,以弧形排列的三个圆形和两个长方形相对应的构图(参见舞台构图3),其方形可以衬托圆形的丰润,而圆形则使方形显得厚重。又如两个平行的圆分布于左右、以大三角托底、方形置于前台正中的构图(参见舞台构图4),其三角形和方形显得很有力量,且带着些许威慑感,而两侧的圆形却使整个构图的强势得到缓和,同时,三种不同图形的对比使三者都能突出自己的特点,既各得其所,又相互映衬。

正是各种不同的队形和地位调度,形成了不同的舞蹈构图。前文谈到,舞蹈构图包括运动路线和画面,运动路线是画面形成的基础,画面是地位调度的相对静止,是运动路线所建立的空间布局。因此,构图上的对比和变化往往通过运动路线来体现,而且,不同的运动路线,创造出不同的情感意象。例如:

1.平行运动线路,可以创造出平静、自如、稳定的情感意象。

2.斜行运动线路,向前,可以带来推进、直插、冲撞的情感色彩;向后,可以产生延续感和纵深感。尤其是斜线运动的交叉构图,更能创造出坚强有力、果敢骁勇的情感意象。

3.折行线路,可造成活跃、游动或不稳定的意象。

4.弧线的运动,显得柔和、温馨。

5.并列向前推进的竖线运动,能产生强烈的压迫感,显示某种磅礴的气势;而其向后收拢,又可产生紧缩、凝聚、众志成城的意象。

各种运动路线构成的不同画面,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意象。上述舞蹈构图,完全体现了太极图的构图特点和原理,体现了其辩证思维的性质。事实上,构图原理不过是为构图目的服务的。太极图的目的是要说明万象之理,揭示宇宙自然的规律;中国舞蹈的构图是要以有限的舞台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时空意象。宇宙之时间与空间,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在舞蹈中,舞蹈空间的构图配合着时间的节奏,而时间的节奏亦伴随着空间的经营。所以,舞蹈的空间构图也同时具有时间的意义,其构图意象即为时空意象。这与太极图的原理多么一致!例如,舞台上在不同空间方位的直线、圆弧线和斜线形成的画面构图就呈现着不同的意象:其三条线的先后秩序传达着时间意识;舞台后部的横线运动显示出空间环境的平、顺、远;中部的半圆线路造成曲折、回转的印象,提示着空间环境的改变;由舞台底部向台前右角直插的斜行线路,具有长驱直下、无所阻挡的感觉。三条路线的完整构图则营造出一种由远而近、顺畅无碍的时空意象。

舞蹈通过构图创造时空意象,早在我国古代乐论中就有论述。如《乐记·乐象篇》云:“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明代的朱载堉所设计的《二佾缀兆图》、《小舞乡乐谱》等,也都对舞蹈在时空意象的表现方面有非常具体、明确的规定。这里着重介绍一下《二佾缀兆图》。

何谓“二佾缀兆”?“佾”即行列,“二佾”就是两行。所谓“缀兆”,郑玄注《礼记·乐记》曰:“缀,表也。所以表行列也……兆,域也。舞者进退所至也。”《二佾缀兆图》即四人舞蹈的位置布局图,亦即队形路线图。朱载堉解释说:

广大象地,清明象天。

此谓画缀兆也。士舞二佾,每佾二人,共用四人。每人立处相距三步,所谓三步见方是也……圆在外,方在内,象天圆地方也。广大言其不宜窄小,象天不过言其圆耳,清明言其清白而明显也。

四时终始,风雨周旋。

二佾者,凡四人。春夏秋冬各一人也。初变之先,春在东北,夏在东南,秋在西南,冬在西北。一变之后,春在夏处,夏在秋处,秋在冬处,冬在春处,是名二变。三变、四变放此推之。文先左旋,武先右旋,终而复始,象四时也。方转三变,圆转一变,所谓周旋中规,折旋中矩是也。风雨喻其动转不息之象。

……

地气上跻,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

文武二舞,各有三成,每成四句,是为四变……所谓终而复始者也。

寒暑往来,日月左右,会守拊鼓,要其节奏。

顺转春夏秋冬者,则周旋;逆转冬秋夏春者,则直行。上下左右相交,象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也……

看来,朱载堉的《二佾缀兆图》是要创造两种意象:其一,构图圆在外,方在内,象征天圆地方;其二,用舞蹈象征春夏秋冬四时,并通过舞者方位的规律性变化,喻意自然界的动转不息。同时,利用周旋(圆弧)和折旋(直角)的循环,象征宇宙运动的周而复始。这种表现方式无论实际效果怎样,都能充分证明朱载堉力图通过舞蹈的构图来喻意天道规律、创造时空意象的明显意图。

事实上,朱载堉的乐舞理论是对传统乐论的直接继承,而传统乐论在其哲学思想方面,皆导源于《周易》,例如《乐记》云: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乐礼篇》)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乐论篇》)

《荀子·乐论》云: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旌,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

明代朱载堉《乐律全书·小舞乡乐谱》载:

舞谱宜简不宜烦……何谓宜简不宜烦?《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以上乐论、舞论,无不显示出《周易》哲学意识的渗透,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中国的舞蹈,自古以来就不被看做单纯愉悦感官的形式美的表演,而是宇宙社会、国政人生系统的一部分,所以被要求全方位地表达丰富的内在哲理。可以明确地说,中国舞蹈从运动形态、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到意象品质都体现出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传统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意识。

§§第二章 舞蹈与典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