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他们为何如此轻视生命

生命是美丽的,也是脆弱的。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在生命教育上,我们给了孩子些什么?

五年级心理活动课上,老师设置海上逃生情景,让学生从包括自己在内的11个人、财富、科学仪器等13项中,选择10个搭乘准备好的橡皮艇逃离将要沉没的海轮。结果全班45人,有12人带走了财富,14人选择了科学仪器,4人把孕妇抛弃……

问及这些11岁的孩子,为什么不救走有生命的人?他们竟回答说,孕妇太麻烦,老太太反正也活够了,改过自新的犯人就更别说了。而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财富而放弃其他人的生存机会时,他们说,有了财富我以后的生活就不会那么辛苦啦!这些孩子当中不乏学习特别优异的学生。

这些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

2005年8月15日,一名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因不堪压力离校出走;8月20日,一名中科院的在读博士生因“抑郁、厌世”跳楼自杀;9月9日,广州某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跳楼身亡……2005年上半年,北京有25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自杀10人。

面对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报道,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为何如此轻视生命?在生命教育上,我们给了孩子些什么?

分数、特长、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博士生的头衔、待遇丰厚的工作……家长对子女在物质上过多的满足、在学业上过高的期望、在精神上过少的关注,可以说是造成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走上自杀道路的重要原因。

从孩子自虐看家庭生命教育缺失

案例一

大扫除时,琪琪拿着扫把,满教室跑。突然,他举起扫帚向小晨的头上猛打。老师批评琪琪,琪琪眼泪汪汪地看着老师,边听边用左手使劲掐自己的右手。刚开始老师没发现,等发现时,琪琪的右手已被自己掐破。

这个案例从表面看属于自虐行为,是一种长期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和尊重的心理压抑导致心理上自我防御机制的消极保护性反应,是负性情绪的发泄。这个孩子为何会采取这样的自虐行为呢?老师和其父母谈了琪琪在校的表现,让老师吃惊的是,他们对此的反应却是不以为意,说这种行为不奇怪,孩子在家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也会用自己的头撞墙、掐自己的身体,父母看了很心痛,但也没办法,只得依着孩子的意愿。有时孩子因为一些事情特别生气,甚至会拉过妈妈的手狠咬,妈妈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只是说孩子有气就让他发泄吧,这样他可能会好受些。

其实,父母也许不知道,孩子的这种自虐行为发展下去会很危险。一旦将来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他们很可能会通过伤害自己或他人来解决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中学一位初中男孩在假期中利用父母工作的便利,在征得产妇同意的情况下,用镜头记录了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的全过程。这个片子在该校播出后,孩子们受到极大的震撼。一个学生在给母亲的信里这样写道:“妈妈,你以前总说肚子上的伤疤是上天赐给你的礼物。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为了生我,妈妈忍受了‘皮开肉绽’的痛苦。”

其实为人父母者完全可以通过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比如,讲授生命起源,不妨让孩子将二十多斤的书包正背在胸前,感受当初母亲十月怀胎的不易,进而珍爱自己的生命。另外,医院是一个极佳的教学场所:让孩子们去听听胎音,体会生命的跃动;去参观产房、婴儿室,领略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去手术室,认识生命的挑战;到危重病房抚慰绝症病人,感受生命的尊严……

热爱生命,既包括热爱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对他人生命的热爱,对一切生灵的热爱。这首先要求父母对生命的意义有真切的感悟。只有在对自己的生命充分理解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出体现生命意义的行为,才能对他人的生命负责。父母在教育子女热爱自己生命的同时,要帮助子女明白自己的独特性,告诉子女“你是唯一的”,引导子女从各方面找出真实的自我,进而接纳自己,建立应有的自尊和自信。

他不知道生命意义何在

案例二

2005年8月20日,当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衡阳籍在读博士生孟懿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时,研究所工作人员正在1楼会议室集中学习,一声重物砸地的闷响打乱了会议的秩序,同时也夺走了孟懿年轻的生命。

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孟懿在决定自杀之前并没有表露出任何征兆,而在遗书中,他直陈自己选择跳楼来结束生命的原因是“厌世、精神抑郁”。

孟懿家住衡阳市解放路,高中毕业于衡阳市二中,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直是老师们公认的好学生。1997年,孟懿被南开大学化学专业录取。在2001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孟懿不满意所学专业,次年再考,成为中科院上海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生。

按其父的说法,孟懿的女朋友在美国留学,孟懿的感情和事业都没有经历过挫折。究竟是什么让他走上了不归路?孟懿在遗书中说,其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他在遗书的最后说:“虽然上天想挽留我,但我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选择自杀是一种逃避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孟懿之所以选择轻生,除了压力大、不能适应环境等原因外,根源还在于他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所在。网上关于孟懿死亡的报道很令人吃惊,有些网友评论道:“死了好哇,免得浪费粮食。”“死掉对别人来说是件好事。中国人多,就业压力大。”还有一个网友竟然表示“其实真的好羡慕好佩服他”……看了这些文字,我们无法让自己的心情平静,那些人为什么对宝贵的生命如此轻视?

有一个小故事很想与大家分享: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有不少好奇的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格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着这块石头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格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男孩怎么都不肯卖,这块石头竟被大家传为“稀世珍宝”。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主人的珍惜而大大提高了它的价值,竟被视为稀世珍宝。我们每个人不也像一块石头吗?只要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会价值连城。

遮遮掩掩的死亡教育

案例三

有一段时间,青少年流行养电子宠物。有一个孩子养了一只鸡,他定时给电子鸡喂食、放风,还挺认真的。当给小鸡喂过多的食物时,小鸡就会撑死,可是孩子只要一摁按钮,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鸡就又出现了,他又开心地玩下去。有一天,这个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居然把同学给捅死了,后悔莫及的孩子对警察说:“我没想到同学会死,我以为他像电子鸡一样,只要一摁按钮就能活过来。”

案例中的这个孩子竟然不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相信他的父母根本没有对他进行过有关认识生命的教育。孩子不知道人的生理发育的过程,也不知道人类从出生到成熟直至死亡各个阶段的生理状态。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始终在回避死亡这个题目,父母、老师甚至整个社会,都不想、不敢也不知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这是中小学人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加之我国特有的忌讳谈死亡的观念,使得有关死亡的教育很难得到认同。其实,我们非常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生死观教育。

在瑞典,小学生常常被父母或者老师带到医院的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大人会让学生摸着死者冰凉的手感知死亡,还会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死亡会让一个人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看不到好看的动画片,吃不到好吃的冰淇淋,这就叫死亡。与此同时,学校也给学生以生的教育,老师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生命为什么来之不易,什么是死,死对周围的人意味着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的可贵,珍惜生命,避免一遇到挫折就放弃生命。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案例四

2005年10月4日下午,清华大学教授晏思贤一家三口乘坐726路公交车回家。车上两名售票员中年轻的一位给他们撕的是一元钱的车票,并询问他们是不是在新街口上的车。晏教授的爱人郑女士回答:“是在新街口豁口上的车。”此时,车上另一名售票员,30多岁的朱玉琴坚持认为,晏教授一家就是在新街口上的车,因为新街口站比郑女士说的新街口豁口站远一站,因此要补一元钱的车票。就因为这一站路和一元钱的车票,晏教授14岁的女儿晏继勤(小名毛毛)和售票员朱玉琴发生了争执。愤怒的朱玉琴一手扯住女孩的脖子,另一只手用力掐其咽喉部位。最后女孩被掐得口吐白沫,晕死过去,后经抢救无效身亡。

15年前,毛毛的姐姐因为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来往,周围人批评她,伙伴们排挤她,她的姐姐最后选择了结束生命。可以想象如今已年迈的父母该是多么心碎呀!两个如花少女都远去了,留给白发父母的只是无尽的悲伤。

为什么这个14岁的孩子竟然在公交车上被一个大人活活掐死?抛开这个乘务员的道德问题和围观人的冷漠等原因,单看这个孩子,如果她在与他人发生争执时说话不是那么难听,如果感觉事情不妙就赶快寻求帮助,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尽管绝大多数考验不是直接来源于父母,但作为子女成长的守护者,父母既要关注子女成长的规律,又要教给子女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办法,让他们掌握逃生的本领。父母必须对孩子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包括饮食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自救教育等。

别让分数成为生命的全部

案例五

当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参加结业典礼时,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却永远地离开了人间……秀秀的父母回忆说,那天秀秀说要到学校领取成绩单,可到了上午9点多,她的同学们都陆续回家了,秀秀却没有回来。到处找不到秀秀,父亲11点多匆匆骑自行车赶回家中却发现,女儿躺在沙发旁,浑身发紫,手脚冰凉,旁边的茶几上放着一瓶剧毒农药和一封遗书,沙发旁的电话机也摘了下来。父亲赶忙将她抱起送到了离家最近的医院。中午12点,秀秀经抢救无效死亡。

遗书中秀秀的话令人震撼:“妈妈、爸爸,对不起!我没有办法,我只能这样做,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是一个差学生,您和爸爸那么辛苦,我让您每天都生气,我死了您就和爸爸把店卖了,每天都在家休息吧。您养了我13年,花了好多钱!我死了就可以帮爸妈节约10万元。对不起,我要陪爷爷去了。妈妈、爸爸、哥哥、姐姐(秀秀的嫂子),对不起!我辜负了你们的心!我是个差生!”短短一百多字的遗书里,“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节约10万元”等字眼,深深地刺痛着人们的心……

十几岁的孩子承受能力如此,上了大学的青年学子也一样让人操心。一个令许多人羡慕的北大女生,还没有等到开启她的精彩人生,就选择了跳楼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回想二十多年的生活,真正快乐的时刻,屈指可数。”以下是她遗书的全文:

我列出一张单子

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

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

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回想二十多年的生活

真正快乐的时刻,屈指可数

记不清楚上一次发自心底的微笑是什么时候

记不清楚上一次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归宿感是什么时候

也许是我自己的错吧

不能够去怪别人

毕竟习惯决定了性格

性格决定了命运

我并不是不愿意珍惜生命

如果某一时刻你发现活下去

20年,30年

活着,然而却没有快乐,没有希望

不愿去想象

还要这样几十年下去

去接受命运既定的苦难

看着心爱的人注定地远去

越来越不堪忍受的环境

揪心的孤独感,年轻不再

最终多年以后一个孤苦伶仃的可怜老人形象

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苟延残喘活在过去回忆的灰烬里面

为什么不能够在此时便终结生命?

不用再说生命的价值了

是的

比起任何一个还要忍受饥饿、干渴、瘟疫的同龄人

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但这是相对的

20年回忆中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刻屈指可数

我不明白

为什么小学时无比盼望中学,曾经以为中学会更快乐

中学时无比盼望大学,曾经以为大学会更快乐

盼望离开欺负与讥讽自己的人

盼望离开被彻底孤立的环境

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最后,充满了难以再继续下去的悲哀

不得不靠环境的彻底改变来终结

难道说到了现在

已经走到了终点

对于亲人,我只能够无奈

或许死后的寂静

就是为了屏蔽他们的哭声

就是能让人不会在那一刻后悔

是的,20年,

但是却无法忍受这种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

觉得生活如同死水泥潭一般

而我自己身在其中

猥琐、渺小而悲哀

不可能再做出任何改变

如果人死的时候可以许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愿望

我也许会许下让所有人更加快乐吧

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无法负担

以前或许不明白这种感觉

对自己的悲哀

痛到心尖在颤抖

或许死亡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的开始

用悔恨来洗刷灵魂然后新生

或者回到过去重新开始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们没有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情和关爱。因为学习差,因为要为父母省钱,因为没有快乐,她们选择了死亡。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们为何没有快乐?如果那位北大女生的父母常常带孩子一起郊游、谈心,温馨的家庭时时充满笑声,难道她会这么轻易就舍弃亲爱的父母吗?

湖北省丹江口市一名初三女生因承受不了快慢班分流的压力,服毒自杀;浙江温岭一个女生,只参加了第一天高考,因为第一门没有考好,就跳楼身亡。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的无数次经验告诉他,能让父母和老师看重他、喜爱他的理由只有拿到好的考试分数,那么,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分数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价值!考不到好分数,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对现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理,摆脱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融入自然,与万物对话、交流,培养宽广的胸怀,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生命意义的首选价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帮助孩子体验生命的快乐和生命的苦难,不面对苦难的挑战,就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