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冠军:40位成功人物的智慧碰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东西方文明中的冠军特质

文化制约着人类,并为人类提供精神滋养。每位冠军的成长,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继承着古老的文化心理积淀。他们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足迹,都打上了特定文化中行为与思考模式的烙印。在东西方不同的空间之中,各领域的冠军们书写着富有文化意味的成功故事。他们的思想碰撞,将揭示冠军背后的文明背景。

且听嘉宾们如何言说:

1.一般认为,东方对于“冠军”的理解更注重谋求整体的平衡与和谐,而西方对于“冠军”的理解更注重个人的价值实现。东方和西方在对于“冠军”核心价值的理解上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2.成长和受教育的文化环境对冠军成就的影响。

3.在成为“冠军”的道路上,为个体价值实现与为社会公益服务这两种价值取向之间的辩证关系。

“冠军发言”

铸造冠军——品格与文化

亨利·基辛格

冠军跟一般人的差别只是在于是否能够把平常的一些能力集中起来,如此年深月久,长期积累使之汇聚为卓越的特质。

具备冠军潜质的人必须处之泰然,他必须从自身寻找一种过去所未曾发现,或是根本没有机会去发现的能量或资源,这是为危机所激发并从中孕育出的一种素质。

杨澜(阳光媒体集团主席,著名主持人):“2008奥运·冠军论坛”今天在这里召开,论坛主题是文化和冠军培养之间的关系。社会的传统、历史的沉淀是不一样的,在各自的传统与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和而不同,什么是不同而和,正是今天我们来自政界、体坛、文艺界、学术界的各位嘉宾将要探讨的一个话题。可以说,今天上午的论坛是要打破时空和地区的隔阂的。还有三天奥运会就要开始了,我还记得2001年我们在莫斯科成功申奥的时刻,转眼间,奥运已经来到我们面前。现在我们所说的奥运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绝不仅仅是目前八十多位国家元首齐聚北京,几万名记者和几十万名游客出现在北京的街头,而是中国和外部世界沟通、理解、相互欣赏和相互学习的空前的机会。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发言人。第一位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没有人比基辛格博士更有资格来就跨文化的交流、理解以及构建超越文化之上的共识发表演讲了。1971年,他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特使来到北京,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由他亲手缔造的“乒乓外交”也为加深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铺平了道路。今天基辛格博士要回答一些重大的问题,就是冠军是如何塑造的。此次来华对基辛格博士来说也是他的家庭旅行,他的夫人,还有儿子以及他的孙女也一同来到这里,这是他们第一次到中国,欢迎你们!

基辛格:当三十七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我无法想象在时隔多年以后的今天,在第29届奥运会开幕之际,我能够再次来到中国。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街道上没有汽车、没有高楼大厦,所有跟现代化生活相关的东西当时都没有。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信心和信念才实现了今天伟大的发展成就。看到这些,我很感动。因为我初访中国的时候,美国人和中国人由于政治上的冷战,在战后的二十五年里互不沟通,相互隔绝,在这样的境遇下,即便是中美之间简单的一个握手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现在我很荣幸在这里向大家就“冠军是如何塑造的”这样一个主题发表演讲。今天论坛的举办面临着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就是几天后北京奥运会即将隆重开幕,这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所有的到访者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我和我的家人在此要感谢大家对我的热情接待以及对我们所表达的善意。每次离开中国的时候,我都感觉到此次中国之行让我宾至如归,并积极地筹划下一次中国之行。1974年,我的儿子陪我来过了;今天,我的两个从未到过中国的孙子也来到北京与我共享奥运时刻。

当你们问我冠军是如何塑造的,并希望从我这里得到权威的看法时,我要告诉大家的就是,就体育冠军来讲我是没有资格发言的,我在此方面毫无建树。但我对体育运动非常感兴趣,而且我也密切关注着体育,我也曾参与一些足球、网球的运动,也有过一些观察。而在其他各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士,我也不乏关注。在我曾经有幸观察过的这些领域中,我想我可以做出以下一些结论。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有着差不多的天赋,像在我熟知的国际关系领域里,其实大家的认知都差不多,而冠军跟一般人的差别只是在于是否能够把平常的一些能力集中起来,如此年深月久,长期积累使之汇聚为卓越的特质。

成功与失败之间事实上并没有天渊之别,而常常只是谁更能够从细微处着手。谁能够多做一点,谁往往就能最终胜出。所以,我认为杰出的素质首先来自于品格,之所以用“品格”这个词,我指的是愿意让自己实现重大目标的某种意志。在我最熟知的一些领域,成功与失败的差别实际上仅仅在于百分之一,也就是51%跟49%的区别,两位竞争者或许能力上在伯仲之间,但最终的成功者了解如何去找到这1%的差异。

有人问我,灾难、压力或是不幸对于渴求成功者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只能从我熟悉的领域来谈。在关于灾难的电影里,人在面临危机时都是在奔跑、打电话、互相之间大喊大叫,一种手足无措的状态。但是运动员必须知道,当事情到了万分紧要的关头,而你又发现孤立无援,具备冠军潜质的人必须处之泰然,他必须去寻找一种过去未曾发现——或是根本没有机会去发现——的能量或资源,这是为危机所激发的一种素质。这种素质既来自于他们性格的魅力,也源自所经受的考验。我相信任何一位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在比赛前都必须经历这样一种磨炼。

今天在这里的运动员都是各国体育领域的佼佼者,是这个群英辈出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的顶尖选手,他们负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期望来到这里,也将把夺标的荣誉和喜悦带给国民。在此意义上,奥林匹克运动是运动员之间的竞争,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赛。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讲,这也是一场庆祝活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运动员,将会成为历史上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此庆祝人类社会的大同,也表达着对全球化的坚定信念。不同的是,在过去的50年间,一个世界部落已经形成,但是在这个部落里面,每个国家仍然保持着对自己遗产的骄傲和自豪。从更深层角度来看,这是受到不同文化影响的结果。今天,世界面对一个挑战,那就是每个国家都有民族认同感,而且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民族主义、发展、和平,这些事务现在都必须在一个全球化的基础上去考虑。

问题由此产生: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如何影响它们的发展?在漫长历史长河的绝大部分时间中,世界上的不同地区大多处于孤立和隔绝的状态,比如说罗马帝国和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什么交往。而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一种和平共处、相互包容的交流方式开始发展起来。但是,在由社会结构复杂、历史沉淀丰厚的文明所演化而来的新兴国家中,人民依然对自己的传统抱有强烈的自豪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这点上中国可能尤为如此,中国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着传统的凝聚力。所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就是,理应认识到,每一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同时,全世界也越来越认识到,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进步、发展、和平、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都必须在全球的基础上得到合理应对。

那么,各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何影响人们在各个领域的行为,包括体育运动?我对于欧洲的足球是非常感兴趣的。我曾经读过一篇关于世界杯的文章,文章描述了各国运动员在踢足球时如何显示出每个国家的特质,可以通过他们的赛前准备和赛时表现来加以区别:法国队通过他们姿势的优雅,意大利队通过削弱对方士气来赢得比赛,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特质。不过,在足球领域,我还没有看到大量中国队的比赛,所以不能妄加评论,但是我知道所有的运动员,不管他们是进行个人运动还是参加团体比赛,都是以代表自己的国家参赛而自豪并全力以赴的。

有人问我,东西方运动员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差异呢?我想他们的言下之意是想知道,是否西方更注重个人,而东方更注重他们的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我不敢肯定到底是不是有这么鲜明的差异。我所认识的美国运动员,他们对于能够代表自己的国家出战奥运会感到十分骄傲。可能不同国家对开展体育运动的支持方式不一样,由此所造就的体育文化氛围也各有特点,但至少就我所了解的而言,现在来到中国参赛的世界各国运动员在国家荣誉感方面毫不逊色。所以我并不相信在今后几周内会看到这方面有什么悬殊的差异,仿佛一国的文化与社会制度必定会在运动员身上打上显而易见的烙印似的。当然,每一个运动员都代表着某一个具体的文化,而且每个社会的历史是非常不同的。当我初次来中国的时候,我便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在悠远的时间河流中获取了丰富的滋养。当然,其他的国家也有值得他们骄傲的东西,但当前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从其他人那里吸取最优秀的东西,而且要想象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全球化带来的无限机遇将是前所未有的,一地的文化将扩散蔓延,可能影响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相隔大洋的人们可以及时交流。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当前所有的技术,凝聚所有人的努力共同建立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在这个意义上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它不依赖外国政府的援助,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建设,完成了一个曾经落后的农业国家的现代化任务,将我曾经眼见的1971年的冷清景象建设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强国。从拔地而起的新式建筑,从人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历史巨变,并意识到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个美国人,我始终认为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通往和平和繁荣的关键之路。但是远不止如此,来到这里参加奥运会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挑战,在座的各位亦然。大家都会关注比赛,并为那些冠军的胜出而倍感骄傲,在欢庆这一节日的同时携起来手迎接挑战。如果不是所有人的参与、互动,奥林匹克运动会也不会成为全球化时代让我们如此期盼的一件盛事。

我知道,在座有许多冠军,大家也会听到他们的见解。我感谢你们,同时也谢谢奥运冠军们,感谢他们给我们精神上的洗礼,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瞬间,他们也让我们了解世界的和平与合作取决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和责任。谢谢大家让我站在这里,同时感谢大家参与奥运会!

杨澜: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基辛格博士!基辛格博士总是带给我们一些富有原创性的思维和全新的启发,他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今昔之别以及如何能够使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冠军的人文理念与普世价值

伊恩·索普

冠军是人文主义的典范,虽然可能仅仅是一小群人,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服务,而且建立新的标准,为后代造福,并不断创新以推动社会发展。

杨澜:下面为我们演讲的嘉宾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游泳运动员,他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先后打破400米、4×100米自由泳接力世界纪录并获得金牌,另外还获得了4×200米自由泳金牌,他同时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400米和200米自由泳金牌。有请伊恩·索普!

伊恩·索普:我想这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因为我是在基辛格博士之后来回答“什么造就了冠军”这个有意思的问题。我思考了一段时间,我想我们要区别的是“冠军”的两种非常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我所代表的冠军,奥运会的冠军,这只是别人送给我们的头衔,因为一个人取得了成就从而顺其自然加之于我们头上的荣誉和光环;冠军的另一种含义可能有所不同,它侧重于以下方面:冠军是人文主义的典范,虽然可能仅仅是一小群人,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做事情,而且建立新的标准,为后代造福,并不断创新以推动社会发展。

这样的冠军含义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长期以来这个概念一直促进着我们的发展。事实上它不管是在科技、艺术还是体育等各个方面都在渗透和扩展,才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社会。我想更重要的并不是说这群人今天成就了什么业绩,而是他们体现的意志品质如何激励今后的冠军,未来的冠军正等待着我们去给予他们鼓励。

大家可能对冠军所受到的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滋养方面有一些疑惑,今天的主题也是文明与冠军的造就。我认为这中间有差异,也可以说没有差异,东西方的哲学当然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分享许多共同点。首先我们都是人,在人的基本价值和尊严方面是共同的。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我很难辨别我是吸取了西方的思想,还是服膺于东方的哲学,我只希望我所学习和效法的是最好的,这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方式。我们今天到这里来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毋庸置疑这将会成为一届成功的奥运会,但冠军之间的差别并不是什么东西方的差别,他们的态度不会差异悬殊。我们应该感到骄傲的是:世界现在处在这样一个时刻,那就是我们可以认为冠军是一种普适性的价值,我们齐聚一堂进行竞赛。我当然代表着我的国家,但是我们也代表着世界,我们能够给大家带来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

我第一次当冠军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冠军这个词用在很多的地方,我们需要定义冠军到底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给一个成功人士的头衔。冠军应该是给那些希望在未来取得胜利、取得成功而做出努力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冠军,而且我也期待与在座的各位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谢谢大家!

杨澜:谢谢伊恩,他用自身对冠军的理解告诉我们,冠军并不是别人给你的头衔或者是胸前一块闪亮的金牌,它更是代表人性的力量和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未来冠军以激励和鼓舞。今天我们谈到的话题是社会对冠军人生成长道路的影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成为冠军的道路是一样的,而且冠军也要从不同的文化当中汲取力量,这就是人性的力量。当我们看到其他的训练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依然需要对自身的成长道路做出一种反思,甚至得到更高的提升。

思考冠军的另一种角度

杨扬

唯有认认真真地比赛,把过程当做自己成长当中的历练,而最终的结果一切随它,这才是冠军的意义。

当我们懂得欣赏别人并为别人加油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被感动、被激发、被激励,我们也是无形中的受益者。

杨澜:接下来要出场为我们演讲的是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为中国获得第一枚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冠军的杨扬。她同时也是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委员会委员,并担任2008年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特聘专家,有请杨扬!

杨扬: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在北大跟大家分享对冠军和奥运的理解。我今天不会直接阐述冠军,因为在我看来,争夺冠军所需要的“更快、更高、更强”的信念与奥运精神有一些矛盾。奥运会既然提倡“更快、更高、更强”,这就意味着争取胜利才是最为重要的,那为什么还要强调“重在参与”呢?在我没有经历过以下的事情之前我还有一些困惑,甚至觉得“重在参与”四个字有些空洞。在参加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之前,夺取冬奥会金牌曾经是我唯一的目标,也是衡量我运动生涯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我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并为之历经千辛万苦仍然坚持了下来。直到在200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当看到我的朋友,美国运动员安妮·皮特森成了美国代表团的旗手,我感到十分讶异,在为她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产生了疑问。因为我知道美国代表团旗手的产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各个单项运动员的民主提名,只有最为优秀的选手才能众望所归地成为旗手。而在诸多强手里面,安妮最好的成绩也不过是奥运铜牌,更何况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时她已经33岁了,只是勉强通过队内选拔才成为替补队员。为什么会是她担任旗手呢?我带着疑问询问了美国代表团的官员,他说:安妮代表我们国家参加了五届冬奥会,她永不放弃的坚持是我们选择她的重要原因,也是其他明星级的运动员所无法与之相比的。我听完这个回答,说不出当时的感受,应该是很感动,同时也很受鼓舞。这个回答让我看到了评价奥运会另外的角度。我虽然在冬奥会上得过两块金牌,但是跟五次参加奥运会的她相比,我觉得自己的意志品质远远不如。在此之前,我不知道运动的终极意义在哪里,但是在这以后,我通过她的故事明白了:唯有认认真真地比赛,把过程当作自己成长当中的历练,而最终的结果一切随它,这才是冠军的意义。

刚才基辛格先生的演讲中,谈到冠军在处理危机时所表现的一些特质。我很同意刚才基辛格先生的观点,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甚至是赛后仍然背负着压力,必须通过寻找其他的思路或方式,以求实现新的超越。在盐湖城冬奥会上我很幸运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取得了500米和1000米的金牌,也实现了我们22年来为之努力不懈的冬奥会金牌之梦。在此之后,我特意选择回到学校读书。2003年7月,我去了美国的犹他大学继续深造。而在2006年意大利都灵冬奥会开幕式上,我实现了自己另一个多年的梦想,就是担任中国代表团的旗手,这对我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因为高举着五星红旗那种骄傲感丝毫不亚于站在领奖台上接受颁奖,而这项荣誉是我持之以恒的坚持所换来的。

在几天后即将开幕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将会有我们很多熟悉的身影。我相信他们从未放弃过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虽然可能拿不到奥运冠军,但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参与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倡导的。我们要为在赛场上努力拼搏的运动员鼓劲。当我们懂得欣赏别人并为别人加油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被感动、被激发、被激励,我们也是无形中的受益者。

大家看到,今天我穿着工作服,我现在在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工作,我们有上百万的社会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以奥林匹克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来支持奥运会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是默默无闻的,但是也同样值得我们骄傲。希望你们通过不同的参与方式,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能够有所收获。最后祝愿大家尽情地享受你的北京、你的奥林匹克!

杨澜:谢谢杨扬,我觉得她今天的一身工作服显得特别的靓丽。杨扬刚才用她自己经历的事情,包括她自身的成长来重新阐述了什么是冠军。她说的是冠军既在于精神的胜利,也在于对别人的激励。

激励、自律与坚持

吕思清

无论你做什么事情,把你的热情投入你做的事情上去,我觉得你一定可以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冠军。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应当追求的。

潜能的激励、自律、坚持是成就一个冠军非常重要的因素。

杨澜:冠军不仅仅产生在体育赛场上,在各个领域我们都有很多成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产生的呢?对于他们的衡量标准又是怎样的?他们又是在什么样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呢?接下来这位嘉宾堪称中国最优秀的小提琴家,在17岁时便夺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是一位真正的天才。我们有请吕思清!

吕思清:我觉得如果我的演讲不如我琴拉得好,这是应该的。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我非常激动。在接到论坛的邀请,看到“什么造就了冠军”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觉得这很值得人深思。在我看来,冠军不仅仅存在于竞技场,也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和领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冠军。无论你做什么事情,把你的热情投入你做的事情上去,就一定可以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冠军,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应当追求的。竞技场确实很容易分出冠军,因为百米赛跑你第一个通过终点你就是冠军,像我参加小提琴的比赛,评委会给我第一名我就是这个比赛的冠军。但是刚才索普也说,其实冠军只是一个称号,在夺冠之后的未来,你要用你的行为,你对生活的态度、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梦想的追求来激励更多的人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做出好的成绩来。

今天所说的主题是东西方的文化对于造就冠军有什么影响,我对此的看法是,无论在东方或西方,冠军都是一样的。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追随自己梦想的时候所做的努力都是一致的,你一定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在通向冠军的过程中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没有经历过失败、困难,就不可能成为最后的优胜者。其实我在参加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之前也参加过很多次比赛,但从来没有拿过第一名,自然也没有尝试过冠军的滋味。但是我通过前面的比赛和参与,通过跟其他选手的学习、交流学到很多东西,我可以总结自己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专注达到目标。

另外,自律非常重要。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笨鸟先飞”。笨鸟并不是没有才能,笨鸟也是有才能的,只是他比别人付出更多,能够对自己的努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的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当时在芝加哥公牛队打球,尽管已是享誉全球的球星,但是他每天早上仍然第一个到场训练。毫无疑问,乔丹拥有无与伦比的篮球天赋,但是如果他不是牺牲自己享受的时间,排除外界的诱惑每天进行非常辛苦的训练,他也达不到自己潜能的极限,不能把自己的才华全部发挥出来贡献给世人,从而为篮球运动做出这么大的贡献。所以,我觉得潜能的激励、自律、坚持是成就一个冠军非常重要的因素。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冠军,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生活当中、在自己做的事情当中成为冠军,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够坚持、能不能够有这种自律来成就。

“冠军交锋”

文明对冠军的塑造

现场嘉宾:张信刚、凯文·高斯帕、伊恩·索普、杨扬、吕思清

主持人:杨澜

杨澜: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主题讨论,我们要再次请上刚才演讲的几位嘉宾!现在的问题是:东西方对于冠军的理解有没有区别呢?在学术界张信刚先生也是一位冠军,现在我们请张信刚先生谈一谈。

张信刚(生物医学工程专家,香港城市大学前校长、荣誉教授):主持人刚刚说我是学术界的冠军,学术界没有一定的标准。我这两天一直在考虑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冠军?小时候我跑一百米最快的成绩是13秒,我中学打过篮球上过两次场,一次是教练让没有上过场的人上场,一次是大败38分的时候教练让我上场。

我们今天讲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不能否认,人类有基本的诉求,人类有作为人类的共同点,但是文化传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是环境造就了我们人类,而不是说基因决定了我们的一切。从这个角度上看,如果硬要让我说的话,我会说:奥林匹克运动会本来就是今天的西方世界对他们古老精神的继承,奥林匹克精神是让大家聚集在一起用和平的方法竞争。19世纪末法国的一位贵族把这个精神拿出来,以至于全世界现在都以这种方式来比赛。可是在东方也有一种生活的方式和哲学,我觉得这种哲学不只是中国,也包括印度在内,就是说人的内在的东西,无论他在外面多强,无论他跑得多快、跳得多高,最重要的是他对内心的自省。现在我们看网球、高尔夫球、足球、篮球,大家都常常提到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就是说,一个人无论是不是运动员,都要超越内心的障碍,都要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都要自己知道我想达到什么程度,能够做到这些那也是冠军。

也就是说,第一种是胜人者强,第二种是胜己者强。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谁都有有用的时候,我能发挥我自己的本事,我就可以跟尧、舜相比,这点是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东西方传统都需要更加注意的。

凯文·高斯帕(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席):就我们共同的东西来说,我想大家都谈到了一点,冠军的品格是所有文化里面都有的一项内容。有很强性格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成功,这点没有什么文化的差异。对于冠军的表现来讲,冠军的表现来自那样一种人和团队,他能够建立起一个平台,通过竞争的过程表现出来。

上楼的时候,你可能会摔下来;同样地,每个人都会失败,会遇到麻烦。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在美国当学生的时候跑过400米,我的教练是一个很讲哲学的人,而且也有很好的技术。大家都知道400米是一个很简单的比赛,你跑一圈就完了,一开始跑的时候跟你结束的时候是同一点,你开始的时候就知道终点线了。我的教练给我的唯一的建议就是,在跑道里面,起跑跟终点在同一个点,就像你在一个盒子里面,如果跑偏了你一定要跑回去,因为你有可能是最快的。我们对这样一种原则进行应用,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平台。布莱尔先生昨天也谈到了勇气和自律,这都是我们需要的,如果我们偏离的话能够尽快回来。

我们再回到文化的差异问题,基辛格博士也讲到了历史,讲到了古罗马跟中国,当时这两个大国互不沟通,现在时代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全世界都可以进行沟通了,这对于我们的未来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30年前也来到这里,我见证了中国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仍然感觉有一个区别,亚洲的文化倾向于对集体的承诺,对社会公益与和谐所做的贡献。这并不是说在西方我们不注重集体,因为没有集体你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我们首先侧重的是个人。如果我们看一下奥林匹克的话,谁赢的奖牌最多呢?在北京谁会赢呢?再看看2004年在雅典美国跟中国的金牌数,美国队来自于每个人的表现,中国队的实力来自于什么地方呢?主要是来自集体队伍的努力。

杨澜:很有意思的一点。尽管有些时候金牌榜上美国跟中国很接近,但是美国队有更多的运动员得到冠军,是不是他们更侧重于个人,我们更注重集体呢?接下来的问题是问伊恩,你同时也参加了接力比赛,有的时候你是不是需要做个人的牺牲让集体获胜呢?有没有这么一种挑战呢?

伊恩·索普:我分两部分来回答,在演讲的时候我讲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想现在我认识到,我可能更多受了东方的影响而不是受西方的影响,不是说要战胜别人,如果你的目的就是要比别人更快的话,那么你有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我的目标就是要把我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如果这比别人都好的话我自然成了冠军。如果有些人只是想赢得什么东西,那么我们可能没有达到我们应有的高度。这也是我们思考竞赛的方式。我们在讲个人比赛成绩还有接力赛的时候是不一样的,个人项目在训练的时候就是为你自己的情感而做。在做接力赛的时候你有更多的责任,你不仅仅是要尽力地把你的任务完成,而且还要对你的队友负责,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重的负担,同时也给了你很大的灵感与激励,从而促使你来提高成绩。而且还有彼此间的友情、队伍的集体力量等等问题。实际上如果你的朋友对你抱有期望的话,你可能会做得更好。在队伍当中比赛的时候,你代表的是超出你个人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感到自豪的东西。

杨澜:谢谢伊恩。伊恩是自己花钱请教练的,而中国运动员的一切衣食住行都被安排得很好。相应地,好像从国家的角度,也更有权利要求一个运动员要为国家的荣誉做出自己的牺牲。过去我们也听到这样的事情,当某一个队更希望一个运动员获胜的时候,会要求另外一个运动员在比赛当中做出另外的安排,以便于让团队获得金牌。那个时候你会怎么想,杨扬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杨扬: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先阐述一下我对东西方差异对冠军的影响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在追求共同的理想方面我们没有任何差异,但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我们在一些目标上或者是一些行为上可能会有一些不同。就像刚才杨澜讲的,在中国发展的二十年当中,体育在每一个方面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最初的五六十年代,我们发展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卫祖国。到20世纪60年代,我们为了激励人们渡过难关,曾经鼓励我们的登山运动员登上珠穆朗玛峰。进入70年代,我们的祖国大门开始打开,“乒乓外交”起到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后我们参加奥运会,从许海峰的第一枪到中国女排的五连胜,包括2001年我们申奥成功,中国人从体育中得到了无数的骄傲。

回首往昔,可以说我们运动员是在历史当中一代一代走过来的。从我穿第一双冰鞋开始,物质资料是队里提供的,我在冰场上没有花过一分钱,都是国家支持的。我出生在农村,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系统给了我机会,让我发挥自己的能量,实现梦想,因此我也很感谢这样一个系统。种种这样的背景造就了我们在一些问题上观念有所不同。我记得我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在赛场上我偏向感性,就像刚才伊恩所讲的追求人类共同的东西,追求我们的卓越,希望能够战胜自己、战胜对手,拿到第一名,争得冠军。在赛场下,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在我们的训练当中,我们得到了队友的帮助。你刚才讲到“牺牲”这个词,这个词和在西方的理解不一样。在我们的队伍当中很多运动员扮演这样的角色,包括在赛场上。记得在2002年之前,我们队四个年轻力壮的男孩当我陪练,这是我在外国队当中所没有看到的。我们的训练目的是通过他们的帮助让我在冬奥会上实现大家共同的愿望。而我在都灵冬奥会上也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我自己的感受是,如果我没有机会,我很愿意帮助我的队友实现理想。站在领奖台上是一个人,然而背后为之付出的是一个团队。

杨澜:谢谢杨扬,她说的非常有真情实感。东西方的不同点不仅仅在文化和哲学方面,背后的支持系统也是完全不同的。杨扬刚才谈得很好,她说这个时候是你要回报你的支持者,有的人因为这种默默的支持而没有机会得到金牌。现在你也要回报帮助你的队友,让年轻人能够有获得金牌的机会。在俄罗斯、澳大利亚、西班牙也有类似的体系和系统,就是说是一个相互支持的系统为国争光。吕思清你怎么理解个人的价值和团队的配合,在东西方的人的培养当中所带来的影响呢?

吕思清:听了四位的发言我有很多感想。首先,我觉得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音乐家也需要很坚强的意志,每个人在挑战自己的时候,在迎接困难的时候,他都会紧张,如何去控制、如何能让自己在紧张的情况下,还能把自己的潜能、技术发挥好,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就像我上台之前——当然现在上台心跳没有那么快了,以前年轻的时候,遇到重要演出的时候就心跳加速,这意味着很可能你拉的速度比你平时快。所以我觉得心理素质的调整与提高,对一个人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水平是很重要的。

杨澜:你怎么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呢?

吕思清:我非常喜欢体育,我最喜欢网球,我最喜欢费德勒(Roger Federer),他的自信心很强。但是我觉得现在他由于“恐纳达尔(Rafael Nadal)”而连带着“恐”了很多东西,所以他在最近的比赛中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他也来到北京参加奥运会,我希望他重新找回自信。

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并不是说你要逼迫自己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最聪明的人是把压力变成动力。刘翔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3亿中国人的期望都在他身上,但我觉得刘翔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都轻松。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过多关注这些。当一个人排除一切外界的东西,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上,思考自己怎么把状态调整到最佳,或许就觉不出压力了。

张信刚:我认为冠军在英语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在某项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另外,你还可以把它用作动词,是领导和推动一项事业。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基辛格博士今天上午所说的,也就是要让不同文化、不同传统的人互相了解,还要了解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人的情况。刚才短片中放了四百多年前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故事,他是当时的领先者。从集体角度来讲,也许那些能够懂得两门语言、能够了解两个不同的伟大文化的人们应该做更多的努力来引导大家,促进人们对东西方文化和东西方人民的理解。不管这个人是欧洲人、美国人,还是亚洲人。

在场学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张信刚老师,我了解到您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否请您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东方各国不同的文化氛围对国内冠军的塑造有何影响呢?

张信刚:谢谢你的问题,我只能说我希望大家都把注意力更多放在我们过去不了解的地方,这样的话全球化才有实际的意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才会逐渐变成现实。

杨澜:张先生是一位跨界的学者,他学的是生物和医学工程,有在北美、亚洲各国的工作、生活经验,并对当地文化以及风俗有很深的了解。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可能有很深的对彼此的偏见和无知,但是我们同时也有很多机会去打破这种界限。基于这个讨论我想感谢在座的嘉宾,谢谢你们对于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冠军这样一个主题的理解,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