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刮痧的历史与发展
刮痧疗法的渊源与原理
刮痧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施术于皮肤、经络、穴位和病变部位,把阻滞在人体经络的病理因素通过皮肤宣泄出来,使病变的器官、组织及细胞在被刺激的过程中,自动修复,自我调整,从而被活化,重新获得携氧的能力,以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若论刮痧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砭石,可以说就是刮痧器具的鼻祖。早在《内经》成书时期,人们便有用“砭石”治病的记载(见《素问·异法方宜论》)。在《内经·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载:“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砭石”是石器时代的人们自制的作为原始医疗工具的石器,它的作用是在人体表面进行压、刮、划、刺等操作以治疗疾病。不仅可以磨制成尖刃锋利型,以刺割痈疽,破溃脓肿,还可以磨制成扁平薄滑型,对未形成痈疽的体表部分进行大面积刮痧治疗,用以泻火祛毒,固密腠理,治疗当时沿海居民们因多食鱼、盐而形成的体内瘀热积聚(热中)及皮肤腠理不固等疾病。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刮痧治病的文字记录见于《史记》中,文中记述扁鹊(春秋战国时代名医)采用砭石治疗疾病的医案。到了唐朝时期,人们已开始运用萱麻来刮治疾病。发展到明代,有关刮痧治病的记录更详尽、更具体。《医学正传》中记载:“治痧证,或先用热水蘸搭臂膊而以萱麻刮之,甚者针刺十指出血,或以香油灯照视胸背,有红点处皆烙之”。这种刮痧法,在中医书中又称“戛掠”,古人注解说:“戛,历刮也。”可见,戛就是刮的意思。到了清代,不仅刮痧操作方法更详尽,而且还有刮痧的运用及各种痧证的辨证。郭志邃在《痧胀玉衡》中就记载有各种痧证的辨证,并且在具体操作上提出:“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抿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也记载了刮痧的运用:“阳痧腹痛,莫妙以瓷汤匙蘸香油刮脊,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脊,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此外,刮痧疗法还见于《松峰说疫》、《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养生镜》、《验方新编》等书中。在刮痧疗法中有刮痧、放痧、扯痧、焠痧、拍痧等不同治疗方法。有些方法至今仍广泛流传民间并被应用于临床实践。如灯火灸(焠痧疗法)治疗腮腺炎具有效果佳、疗程短、经济等优点,其操作方法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对准角孙穴烧燃,一接触到皮肤,立刻离开皮肤,往往可听到十分清脆的爆响声,操作手法要快,其动作要求和施术方法完全同于焠痧疗法。
刮痧疗法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流传和应用。正如电影《刮痧》中表现的那样,很多老人习惯用这种外治方法进行家庭保健或是简单地疾病治疗。广大人民群众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了刮痧疗法的工具取材范围和应用方法,使之得到了更大、更广泛的普及。如其刮法有:羚羊角刮法、瓷器刮法、手指刮法、木针刮法、刮舌抿子刮法、盐刮法、棉线刮法、铜币刮法等,都体现了该法就地取材和简、便、廉、验的特性。
而今,同祖国医学的许多其他瑰宝一样,刮痧疗法也有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趋势,正逐渐流传至其他国家并受到热捧。英、法、美、日、加等发达国家都将刮痧疗法视为一种时髦、健康的理疗方式。这是因为在现代医学日趋发达的今天,人们在深受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的困扰和危害之后,终于猛然醒悟,开始追求一种既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不会对肝、肾、脾、胃造成伤害的绿色疗法,倡导“回归自然”,提倡自然疗法。基于此,当代中医界的许多有志之士不仅丰富了刮痧学科的内容,而且还借鉴了全息穴区主病的内容,将生物全息理论运用到刮痧实践之中,从而总结出通过刮拭局部器官的不同区域,达到治疗全身疾病作用的“全息刮痧法”,将刮痧疗法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近几年来,推动能够维护和调整人的自然平衡态、无毒副作用、简便有效的绿色疗法的发展成为医学界的新趋势。所以刮痧疗法也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成为一种老百姓自我保健、家庭医疗的实用妙法。
刮痧防病治病的作用机制
什么是“痧”
“痧”是民间对疾病的一种形象叫法。有两种含义:从狭义上讲,是指痧疹的征象,即经过刮痧后,皮肤出现红点如粟,高出皮肤,以手指循触皮肤,稍有阻碍之感,这是寄居络脉的病邪被排出体外的现象,它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的一种表现;从广义上讲,是指痧证,“痧”诊征象,即痧象,是一种经络瘀毒反映在体表的临床综合征,许多疾病都可出现痧象,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痧,在人体中的表现形式分深层痧(隐形痧)和浅层痧(显形痧)。痧症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痧,可以如实地反映某些病情,故往往有“有病必有痧”之说。病情轻、病程短,则痧出现淡红色斑点,像疹粒散布在上面;病情重、病程长,则刮出的痧常呈青紫色,紫黑色。
痧证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类病的原因。刮拭后出现红色、紫色、绛色密密麻麻一片痧疹点就名为痧证。痧证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之分。急性发作属中医辨证的火证热证,也是实证阳证。
什么是刮痧疗法
刮痧,就是通过医者娴熟的运板技巧,辨证进行刮拭,在体表特定部位(呈穴、区、带状)朝一个方向反复刮试,使患者被刮部位的某些经脉、穴位、区域皮肤上出现皮下充血现象,称之为“痧痕”,刮痧时各部位所出现的“痧”是渗出于血脉之外,存在于组织之间、皮肤之下的离经之血。刮痧虽然出血,但血管没有被破坏,只是通过挤压将细胞与细胞之间缝隙减小,将血管内的瘀血、病变因素、毒素由血管内向血管外排出,出血很少,痧色会因病变部位、病情轻重不同而各异,出痧后原有的疼痛减轻或消失,停止刮拭后血管壁很快恢复正常。以此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美容的目的。
什么是痧证
痧证是微循环障碍,新陈代谢产物堆积,经络瘀塞,血液瘀滞的表现。大面积痧证急性发作期,按中医辨证属热证和火症,病因为上火。由于大面积微循环障碍,可引起大量缺氧。痧证影响到肠胃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影响口腔可引起口腔炎症、牙痛;影响到眼部,可引起眼红肿、睑腺炎;影响到头部可引起头痛;影响到胸腹可见有心烦、易发火、胸闷、短气、后背沉重感、有物体压迫感、全身乏力、懒言、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感觉等。
痧证的诊断和治疗,采用的是同一个方法,即在体表特定部位进行刮拭,通过肉眼观察对照,如立即出现痧点就可以做出诊断。痧证最好发的部位是背部。在中医理论中,背部是诸阳之会,各条阳经会合之处——人体最重要的区域之一。痧证在此处发生极易影响健康,诱发很多疾病,应格外重视。其次是胸部,再次是臂弯(尺泽穴)、膝盖弯(委中穴)、颈部;在胸椎、腰椎、四肢等部位也有可能发生。
痧证是如何产生的呢?传统医学认为,痧证是四时不正之气,侵袭人体肌肤、经络,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发痧证。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痧证的可能。如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炽灼,间或淫雨绵绵,或烈日蒸晒,所酿不正之疫气,秽浊之气,流于天地间,当人体正气虚弱时,就容易感受邪气,出现头昏、脑涨、心胸烦闷、全身酸胀、四肢无力等症状。这种邪气若表现在皮肤上,则出现如麻疹样的红点,称为“红痧”;若邪毒蕴于肌肉血分之间,全身胀痛且出现黑斑,称为“乌痧”;若在夏秋之间,人体感受秽浊之邪,阻塞于内,出现腹痛,称为“痧胀”;冬春两季,疫毒之气蕴于肺胃,出现咽喉溃疡,称为“烂喉痧”。总之,痧证为四时不正之气,毒气外发所造成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有痧点和酸胀感。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痧证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许多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由于细菌、病毒等致病因素的侵害,产生毒素及毒性的物质,用刮痧术刮拭皮肤特定部位,使皮下充血,毛细血管破裂,产生自身溶血,使秽浊之气由里出表,体内邪气宣泄,滞留于体内的毒素排泄出来,所以可以见到黏膜及肌肤之下呈现充血或充血点,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积聚成片,或融合成斑块。就是说,当疾病发生时,人体的免疫细胞与细菌病毒对抗,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因此刮拭时就有痧的出现。
正因如此,刮痧疗法的效应机制可以理解为:1.神经刺激效应。当疾病发生时,通过刮拭手段对一定的经穴部位或人体某个局部进行一定程度的刺激可以产生疼痛效应,使人体神经末梢或感受器产生效应,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的传递,对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通过中枢神经的分析综合,对机体各部功能产生协调作用,并达到新的平衡;2.温热效应。由于刮拭局部区域,使局部区域产生热效应,局部区域的微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致局部区域的血容量和血流量增加,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更新与功能的恢复,重新建立起人体顺应自然生理循环的医疗保健效应。以上效应共同作用,使病变器官、组织及细胞得到营养和氧气的补充,使全身血脉畅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汗腺充血而达到开泄腠理,病邪达表而解的效果,周身气血畅通,人体损伤细胞重新活化,使得五脏六腑达到平衡协调,人体恢复健康。
痧的临床指导意义
痧证的临床表现是头昏重胀,胸烦郁闷,发热,全身酸胀倦怠乏力,四肢麻木,肌肉酸痛,重者可见胸闷烦躁,胸部剧痛,上吐下泻。甚则猝然昏倒,面唇苍白,口噤不语,手足厥冷,或头额汗出如珠,唇舌青黑等。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痧证是经络受邪导致的一类全身症状,是以痛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闭塞瘀阻症候群。络脉受邪,闭塞瘀阻的病机状态正是出现痧疹的病理基础,也是使用经络刮痧法的主要依据。
刮痧与疾病
上文已经说过,刮痧既是一种治疗方法,同时也是疾病作用于人体外部的表现。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通常,完全健康的人,刮拭后不出现痧;而一些“亚健康”人群和已经患病的人则在刮拭后会出痧,且痧的部位、颜色、形态与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一种病症出痧的部位、颜色、形态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多与传统的经络循行或者全息穴区的相应点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认为,痧的颜色、形态与体内毒素含量多少有关。病变部位缺氧时间越长,微循环障碍的面积越大,痧的面积也越大;内毒素少,则痧色浅,痧粒分散;没有内毒素的部位,微循环及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怎样刮也不会出痧。
刮痧与诊断
刮痧的诊断应用主要是根据痧的颜色,形态变化,阳性反应物的形态大小、软硬及敏感区疼痛的程度,直观地了解病变的部位,病情的轻重及病势的进退。由于经络是内联脏腑,外联肌肤的全身的气血运行通道,所以一旦脏腑及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其相应的经脉腧穴或者全息穴区上,在刮拭时就会有痧的出现,同时还会出现敏感疼痛、结节等阳性反应现象。如痧的部位浅,颜色鲜红,分布分散,阳性反应物柔软,敏感区疼痛轻,则病情轻,体内毒素产生的少;反之,痧的部位深,颜色紫红,分布集中,阳性反应物坚硬,敏感区疼痛重,则病情重,体内毒素产生的多。如果通过刮痧,出现痧色由浅变深,分布由分散到集中,阳性反应物由柔软到坚硬等现象,表示病情加重;反之,病情向愈。
刮痧的治疗作用
祖国医学对刮痧治疗作用的认识
1.调节阴阳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核心。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打损伤等因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病理变化,从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临床证候。刮痧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阴阳相对平衡,从而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刮痧调和阴阳的作用,具有双向良性调整的特点。这是通过刮痧手法和选取部位等方面来实现的。例如:病在经络、在皮肉者属表,刮痧宜轻刮;病在脏腑、在筋骨者属里,宜重刮。如血压不稳者,经刮拭躯干、四肢腧穴后,偏低的血压可升高,偏高的血压亦可降低。
2.活血化瘀
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人体肌肉、韧带、骨骼一旦受到损伤,便会在局部产生瘀血,使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若瘀血不消,则疼痛不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这时在局部或相应腧穴刮拭,可使瘀血消除,新血得生,经络畅通,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3.清热消肿
中医治法中有“热则疾之”的治疗法则,意思是治疗热性病的时候,要采用泄热之法治疗。根据这一原理,在治疗热性病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放痧手法进行刺激,使热邪疾出,达到清热的目的,如此一来,内部阳热之邪可以透达体表,最终排出体外,清除体内的瘀热、肿毒。
4.祛痰解痉,软坚散结
由痰湿所致的体表包块及风证,通过刮痧、放痧治疗,使腠理宣畅,痰热脓毒外泄,有明显的止痉散结效果。
5.扶正祛邪
刮治病变相应腧穴的皮肤,使之出现青、紫充血的痧痕,使腠理得以开启疏通,将滞于经络腧穴及相应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痰、湿、瘀血、火热、脓毒等各种邪气从皮毛透达于外,使经络得以疏通。
另外,当人体正气虚时,外邪易乘虚而入,通过补虚泻实之法刮拭相关腧穴部位,可使虚弱的脏腑功能得以增强,可与外邪相抵抗,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
现代医学对刮痧治疗作用的认识
1.镇痛
软组织(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损伤时,若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损伤组织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导致疼痛和肌紧张等反应。刮痧是消除疼痛和缓解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究其机理:一是通过刮拭手法加强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二是在刮痧板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三是紧张或痉挛的肌肉通过刮痧板的作用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的状态,消除疼痛,同时血液中氢离子浓度降低,也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
2.信息调整、呈现病源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刮痧是通过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对病变脏器起到调整作用。而且有没有病,病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增生,是否严重,在皮肤上一刮,它就会真实地在体表呈现出来。
3.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可使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黏膜的渗透性增强,淋巴循环加速,细胞的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代谢、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全身抵抗力,由此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4.自身溶血
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这种血凝块(出痧),时间不长就能溃散,从而起到自身溶血的作用,这样可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状况改善,同时使机体的防御能力增强,从而起到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自身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不但可以刺激免疫力,使其得到良性地调节,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保持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5.对各个系统的影响
循环系统:刮痧会使毛细血管开放,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如乳酸等的排除,同时也使淋巴循环增强,使肌肉和末梢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从而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
有人做动物实验,在动物关节内注入墨汁,刮痧后,发现一侧的关节内墨汁明显向四周弥散,而另一侧未经刮拭的则无明显扩散。还有人做了刮痧前后对甲皱微循环影响的观察,发现刮痧后甲皱毛细血管开放增多,血流增快。
以上实验观察,都说明刮痧的手法刺激,不但可活跃局部的血液循环,消散瘀结,更重要的是通过刮痧的刺激,可反射性地活跃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心脏、血管、微血管和淋巴的循环,而达到消散瘀结,促进伤病痊愈的作用。
神经系统:刮痧借助外力挤压机体的局部的神经末梢、神经纤维和毛细血管较密集处(穴位),刺激该处的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触觉、压觉、痛觉感受器,神经纤维或毛细血管壁内的感受器,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的感觉冲动。通过与毫针针刺相同的多种传导途径,激发机体的整体防御生理功能,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对呼吸中枢的镇静作用来治疗哮喘证;刮拭头部,可增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使患者在刮痧过程中处于入睡状态;刮痧还可以反射性地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使传入中枢的冲动增加,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运动系统:强而快速的刮痧手法,可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加强;轻而缓慢的刮痧手法,可使神经、肌肉的抑制过程加强。刮痧可以使肌肉放松,有利于三磷腺苷的再合成,而三磷腺苷与肌肉的兴奋和收缩直接相关。所以说刮痧有调节肌肉功能的作用。
免疫系统:通过刮拭刺激可增强细胞的免疫能力。有病可以用来治疗,没病可以用来保健。常刮督脉的人有劲、腰不弯、背不驼,常刮任脉的人全身轻松,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