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其患病率高,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症状以动脉血压增高、头痛、头晕、心慌、面红目赤、易怒为突出表现,重者可影响到心、脑、肾功能。该病的临床表现:肝阳亢盛可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阴虚阳亢可见眩晕头痛、视物模糊、失眠多梦;阴阳两虚可见头晕目眩、面色发白、畏寒肢冷。高血压病的诱因有家族高血压病史、长期精神紧张、年龄的增长、过多地摄入钠盐、吸烟、肥胖等。
方法一 叠揉神阙穴
穴位位置:肚脐中央就是神阙穴。
操作手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右下左上叠放于肚脐,按逆时针方向揉转,每次5分钟。
功效:神阙穴为精气的汇海,五脏六腑之本,叠揉此穴可通过经络间联络作用平衡阴阳、调节整体,达到降压的目的。
方法二 按压风池穴
穴位位置:风池穴在颈后两侧枕骨下方,发际两边的大筋外侧凹陷处。
操作手法:取坐位,用双手拇指按压风池穴50次,然后用双手提拿颈部的肌肉,自上而下反复做20次,直到患者感觉局部有酸胀感。
功效:按摩此穴能够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症状。
方法三 按揉百会穴
穴位位置: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7寸。
操作手法:取坐位,用拇指稍用力按揉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50圈,每日2~3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或每次3~5分钟,每日2次。
功效:按揉百会穴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方法四 掐按太冲穴
穴位位置: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尖掐按该处,力量由轻至重,以患者能忍受的程度为限。每次按揉3~5分钟,至被按摩部位感觉酸胀为止,每日按揉2~3次。
功效: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位,刺激此穴位可以明显改善由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头晕症状。
方法五 按揉手部肝点
穴位位置:肝点位于掌面环指第一关节横纹中点处。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腹按揉该点,力量由轻至重,以患者能忍受的程度为限,每次按揉5~10分钟,至被按摩部位感觉酸胀为止,每日按揉2~3次。
功效:肝点具有平肝潜阳的功效,按揉肝点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急躁、易怒等症状。
方法六 按揉足部降压点
穴位位置:足趾跟部粗横纹的中点即降压点。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腹按揉该点,力量由轻至重,以患者能忍受的程度为限,每次5~10分钟,每日按揉2~3次。
功效:按揉足部降压点可起双向调节作用,即使高血压降低、低血压提升。
方法七 贴压耳部肾区、肝区
穴位位置:肾全息穴区位于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小肠全息穴区正上方处。肝全息穴区位于耳部耳甲艇的后下部。
操作手法:对全息穴区进行局部常规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患者一侧耳郭的全息穴区上,以手指按压,使局部有胀、痛、麻、热感,每日按压6~8次。每3天换贴1次,双耳交替使用。
功效:此法有助于滋补肝阴和肾阴,改善高血压病症状。
方法八 推耳背沟穴
穴位位置:耳背沟穴又称降压点,是位于对耳轮上、下脚及对耳轮主干在耳背面呈“丫”字形凹沟部。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腹推耳背沟3~5分钟,至被按摩部位感觉酸胀为宜,每日2~3次。
功效:此法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症状。
辅助疗法 灸涌泉穴
穴位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前部的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操作手法:涌泉穴用艾灸罐绑着灸。每次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
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灸涌泉穴有温通血脉,促进血运的作用。且此穴位于足底,居人身之低位,灸此处可引热下行,调和阴阳,使血压趋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