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定义,本来就很开放,即一切能充当交易媒介或者支付手段的东西。在货币的历史流变中,从原始的实物货币,到铸币,再到纸币、电子货币,货币的类型不断创新,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可以预计,创新不会停止,未来还会涌现出新的货币形式。
这样,整个经济体中有多少货币,便很难说清。鉴于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极端重要性,管理货币的部门必须要对货币的总量有个相对准确的估计。中央银行(Central Bank)所指的钱,和一般人说的钱很不一样。因为不同的钱对经济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差异很大,这就是货币计量的必要性。
流动性(liquidity)
流动性,是财经新闻报道中的“热词”(hot words)。但是新闻中流动性的含义,与金融学里本来的含义,有相当大的区别。
流动性是跟现金对照的概念。在生活中,现金购物最方便,几乎没有商家不接受现金。有时候,商家只接受现金,不接受其他货币,比如信用卡。中国的麦当劳(McDonald’s)、汉堡王(Burger King)在多数情况下,拒绝接受刷卡。很多小卖部、街边的流动摊位、出售农产品的农民等,连可以刷卡结算的POS机都没有,也只能接受现金。
但是,除了现金,还有很多其他货币形式。对于货币管理当局,比如中央银行来说,它们非常关心的是所有形式的货币的变化,对宏观经济会产生多大影响。货币太多或者太少,对物价和通货膨胀,以及就业、汇率,会有不同的影响。货币当局需要时刻洞察物价水平的波动,保持物价总体水平的稳定。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统计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什么样的货币对物价的影响最大?当然是现金。现金可以毫无障碍地购买、支付,对物价有直接的冲击作用。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手里有大把现金,他想干什么呢?显然,他想马上就去买东西。如果大家手头都持有大量现金,钱大量涌向商品市场,整个社会的总需求或者总购买力会迅速提升,物价总水平提高,通货膨胀可能很难避免。
而用其他的货币形式购物就不如现金方便,相应地,对于物价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就没有现金这么直接,当然,不是没有影响,也不是说不大,而是没这么直接和确定。
在金融学里,把其他货币形式(或者更大范围内,其他资产)转化成现金的便易程度叫作“流动性”。当然,转化的前提是货币的名义价值不能有损失(实际损失时有发生)。
货币管理当局需要密切观察不同流动性的货币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维护物价总水平的稳定。这就是流动性这个概念本来的含义。但是,在新闻报道里,流动性主要指整个经济中的货币总量,比如“流动性泛滥”是指货币总量太多了,“流动性不足”是指货币总量过少,与流动性本来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异,这是需要注意的。
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ing)
不同货币的流动性有所差别,它们对物价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同,作为货币管理当局,既要关注货币的总量,也要关注其构成。
按照流动性的不同,把货币分成不同的层级,货币管理当局就可以分门别类、精确地管理整个货币系统,实现其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
前文中,我们已经详细说明了货币是什么,为什么现在又要说货币的统计呢?这是不同性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谈论货币是从货币作用的角度去展开的。现在讲货币的统计,也就是整个社会有多少货币,是从货币管理者的角度,对货币进行分类,并不是要重新定义货币。也就是说,这是个技术问题,不是实质问题。
M0
现金,也就是通货,是对银行体系外流通的全部货币的统称。它们不用转化成现金,自己就是现金,所以流动性最强。
货币的英文是“money”,而现金的流动性最强,用M0表示现金,阿拉伯数字0是下标,下标表示转化的难度,因为现金不用转化,难度最低,所以是零,也就是:
M0=现金=通货 公式6-1
大部分中国人至今还习惯用现金交易,主要是因为支付系统(Payment System)、支付手段发展得还不充分,至今大部分农村地区连个ATM机都没有,即使在县城,金融机构也不多,还未普遍使用银行卡。所以,使用现金的规模很大。
在美国,很少使用现金,不但大额,连小额支付都是用信用卡。现金仅在购买枪支、毒品等特殊场合,为了保密起见才用。所以,美国在统计货币量时,根本没有M0这个层次。但M0统计对中国而言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可或缺。
M1
仅次于现金的流动性的就是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活期存款是没有支取时间限制,可以随时提取现金的存款。活期存款不但能变成现金,而且非常快捷。
你可以把现金存在银行,开一个活期户头(bank settlement account),银行给你一张银行卡(借记卡),你刷卡消费,跟用现金消费几乎没有分别。
所以,把流动性最强的现金和流动性仅次于现金的活期存款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更大的货币层级:M1。
M1=M0+活期存款 公式6-2
美国统计货币的最低层次就是M1,但美国的M1统计中不包括M0即现金,只有活期存款。M1是最典型意义上的货币,专家们对此没有任何疑义。所以也称其为“狭义货币”,即最像货币本来样子的货币。
M2
除了活期存款能变成现金购物或者刷卡购物外,定期存款也能转化成现金,用于购买或者支付。
定期存款(time deposit)就是在指定日期前不能取出现金的存款。在美国等国家,活期存款是没有利息的,定期存款才有。在中国,活期存款也有利息,当然比定期存款的低。因为银行喜欢定期存款,可以放心地使用它们,也就是放贷赚钱,不用担心储户来取。如果是活期存款,银行就不能安心地放贷,储户如果集中来取现金,银行就没办法应付,利息因此就低。
定期存款转化成现金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定期存款可以提前支取,当然要损失利息。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就按活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定期存款到期后也会变成现金,起码有一部分会变成现金,不再是定期的存款。
定期存款肯定也是货币,因为经过一定的过程变成现金或者活期存款后,照样能行使购买、支付等货币功能。但是它们要实现货币功能比活期存款,比现金要复杂、缓慢,毕竟从定期存款转化成现金要经过一系列程序,转化中储户还有损失,不如活期存款灵活方便。定期存款的流动性要弱于活期存款,对商品市场、对价格水平的冲击要缓和得多。
所以,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期存款,就构成了一个更大的货币范围,即M2。
M2只能有条件地转化成现金,但它也是货币,因此叫“广义货币”(broad money)或者“准货币”(quasi-money)。
M3
上面的货币统计,实际上还只是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范围内的货币,除了商业银行,还有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non-bank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financial companies)等,它们也有存款,这些存款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成现金,只是转化起来更复杂、更困难。所以,统计货币也应该包含这部分“准货币”,于是货币的范围就继续扩大到M3:
统计范围还可以继续扩大,也肯定会继续扩大。不过,不同的国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统计的层次不一样。对中国来说,一般统计到M2为止2。大多数国家也差不多到这个层次,就“够用了”,不见得范围越大越好。美国自1971年开始统计和公布M2、M3,但2006年之后,就不再公布M3,只公布M2。有些国家的货币统计范围却要大得多,不但统计M2,还有M3以上的层次。比如日本有一个货币统计范围的指标“L”,除了包括M3,还包括投资信托、金融债券、固定利率债券、商业票据、政府债券等更宽泛意义上的货币。美国也有“L”这个指标,具体内容详见“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一章。
2 中国货币统计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内容是:
当然,研究者们一直在研究更高层级的货币统计技术,以及如何改进统计的方法,以更准确地估计货币对经济的冲击。
特别说明
必须说明,每个国家的货币统计都不尽相同。每个具体的统计项目包含的内容也千差万别。比如美国的M1,还包括非银行机构发行的旅行支票和其他支票。其实美国的支票存款就相当于中国的活期存款,因为美国人用支票多,中国人基本不用。因此,比较不同国家的货币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
上述各个货币层次的公式,也只是一种简化模型,是各国货币统计的“公约数”,是大家都基本认可的观念,目的在于说明货币统计的原理。在本书后面讲到中央银行时,我还会继续说明这个问题。
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s)
人们常说,某人如李嘉诚是个富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个人财富(wealth)比较多,而不只是钱多。财富是什么?就是金融学里的资产(assets)。
资产是任何具有交换价值的东西,任何能与其他东西交换,或者能换成货币的东西,都是资产。
在货币出现之后,财富或者资产,就包括真实资产(real assets)和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s)两大类。
真实资产就是常说的实物资产(physical assets),包括自然资源,如土地(美国的土地大部分是私有的)、森林、滩涂、矿藏等地球上本来就存在的东西,以及房子、汽车、机器设备、电脑、古董、珠宝等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
金融资产就是投资者持有的各种(货币形式的)金融工具,包括现金、存款、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
即使是实物资产也跟货币有关。因为它们有时候需要转化成货币,于是就会受到货币因素,如通货膨胀、资本市场(financial market)发达程度等的影响。如房子、土地的价值,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证明,跟货币总量的关系极大。
金融资产和货币计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货币是金融资产的一部分,是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那部分金融资产。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都是货币,也都是金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