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锯齿龙:智力商数(IQ)(2)
一篇准备充分的演讲,几乎等于讲完了9/10,正式上场,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无束缚无负担。
如果在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前,我们就发表当众说话,无疑会加剧我们的恐惧感。因为我们将会面临更多的不明确因素。此时,我们也许就正像卢梭所讽刺的某些人写的情书那样:“不知道如何开始,更不知道如何结束。”
只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演讲者,才能具备完全的自信。林肯说:“如果我在台上无话可说时,即使我年纪一大把,经验一大堆,也会很没有面子的。”假如你想培养自信,那你为什么不提前做好充分的演讲准备呢?
丹尼尔·韦伯斯特说:“如果我不做好准备就出现在听众面前,就像是没有穿衣服一样。”所以,我们在发表演讲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
拿破仑说:“战争的艺术是一门科学,未经谋划与思考,休想成功!”那么演讲的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呢?
演讲前你需要知道演讲的目的、了解听众、满足听众的要求、克服怯场等,只要做到预先计划就能在演讲中掌握主动权,保持领先。
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到家的时候才想起来家门钥匙没带,我束手无策地站在小区的草坪中,无聊的空闲间我总得找点事情做来打发时间。突然间,我想到可以准备明天的演讲,题目是《人生如……》,应该怎么演讲呢?
就这样,我在草坪上来回踱着步,在脑子里不断地思度、演练,而我的脑海里也是思如泉涌:人生如梦,人生如游戏,人生如战争,人生如一艘航船,人生如一座大舞台,人生如歌……此时此刻,我仰望长空,群星闪烁,突然我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因为我有话要说,有故事要讲,有歌要唱,有舞要跳——这是我与“准备”之间的秘密。现在,我把这个秘密分享给你!
爱迪生说:“成功之道为用心思考,别无捷径。”用心思考就是为演讲的题材做准备的过程:不断地完善,并不断地练习,直到熟练地掌握它。一个人有没有口才,会不会演讲,主要是通过一定场合的说话、演讲体现出来的,特别是在听众较多的正规场合。
首先,打好腹稿,弄清楚演讲场合有什么特点、自己以什么身份演讲、组织者对于演讲的要求、观众的身份等等。经过充分酝酿、反复思考,在心里草拟腹稿,形成初步的演讲辞。
越是简短的演讲越是要思考成熟。因为只有经过充分的考虑,精心的准备,才有可能演讲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耐人寻味。
再次,完善演讲稿,考虑自己的思想表达是否清晰,遣词造句是否规范,逻辑是否合理等。在完善的过程中,演讲者对内容能有更深的把握和理解。
最后,不断地演练。因为最终演讲稿是说出来的,而不是读出来的,更不能逐字逐句地背诵演讲辞。为了避免在听众面前大脑一片空白,必须要不断地演练,直至演讲稿熟练于心,可以脱稿演讲,并让演讲稿可以很自然地说出来,平易的如同平时与人说话一样——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应该做到不费心思地推敲字眼,随时都在思考。
曾经看到网上有篇网友讲述自己听一位讲师演讲的经历。他说自己在听完这位着名教授的演讲后竟然有“听了一场淡如白开水的演讲”,“心情就像受了委屈的小孩,更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的感慨。而之后他也分析和陈述了自己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正是因为这名演讲者在演讲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仓促上阵,只准备了一堆罗列的数据,并没有精辟的论述和独特的个人见解,因此才导致了这位网友大发感叹。
准备你的思想、热情、信念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背诵!更不是糊弄自己衷心的听众。否则,会伤害到他们。
演讲确实应该是演讲者收集提炼的精华,对于听众而言,即使没有点石成金的神奇,也应该是醍醐灌顶、画龙点睛。但是如果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工作,就只是一场大杂烩,一堆拼凑的文字而已。
麦当劳创始人雷·卡洛克说:“尚未成熟才有成长空间;一旦成熟,接下来只会走向衰退。”有一场精彩的辩论赛,辩题是《市场经济下是否存在奉献》。有一位辩手表现得非常出色,成为了最佳辩手。当朋友们问道:你为何如此杰出?他拿出了一沓厚厚的纸说,因为我昨天喝醉酒了,半夜就醒了,一直睡不着,所以为辩论赛准备了一夜。众人愕然。
这就是反复练习,做好充分准备的结果。成功只属于随时做好迎接它的人,要抓住成功,你就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人生不能重来,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所以需要彩排。
有一次我去一个城市演讲,因为事先没有看会场,结果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况是:讲台太高,温度也高,昏昏然的下午睡了一片人。从这次演讲的失败中,我充分认识到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同样非常适用于演讲中。只有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万事考虑周全,做到心中有底,事事运筹帷幄,我们才能将问题出现的几率降至最低,才能应变各种突发状况。
所以在演讲之前,除了对演讲辞等必备工作做好准备工作外,你还要事先了解会场有空调吗?光线如何?有白板吗?音响效果如何?最后一排看得清吗?声音听得清吗?板书的字写多大比较合适?提前感受一下现场的感觉,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吗?桌、椅的排放便于互动吗?能够让演讲者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吗——要像少女峰白雪覆盖的峰顶与瑞士的蔚蓝天空相互辉映那般突出。你考虑的越是充分,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
练习法则:成功在于重复的演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讲台上风光的背后,讲师们付出的是许多人所没有看到的勤劳汗水。只要你掌握其中的要领,知晓其中的秘密,那么,你也可以成为一名一流的演说家。
我所要告诉你的这个秘密就是:“你重复所做的事情将会成为你的人生。”你听到这句话也许会很失望,但是这就是成功的秘密,道理就是如此的简单。
每一份私下的努力都会有倍增的回报,并且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在京剧团,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一周不练,同行知道;一个月不练,观众也知道。”你之所以可以展现出娴熟的令人惊叹的技巧,是因为你反复练习的结果。当你看到一个乒乓球跳到了马琳的反手,被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挡过去时,此刻你也许会惊叹他的技术如此高超,会感叹上天赐予他的天赋。但是,我要告诉你:你错了。此刻,你要提醒自己,不是因为他的才华比你好,这是他反复练习的结果。
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一天,他在家练箭,十中八九,旁观者拍手称绝,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但观众中有个卖油的老头只略微点头,不以为然。陈尧咨很不高兴,问:“你会射箭吗?你看我射得怎样?”老头很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射箭。你射得可以,但并没有什么奥妙,只是手法熟练而已。”在陈尧咨追问老头有啥本领后,老头把一个铜钱盖在一个盛油的葫芦口,取勺油高高地倒向钱眼,全勺油倒光,未见铜钱眼外沾有一滴油。老头对陈尧咨说:“我也没什么奥妙的地方,只不过手法熟练而已。”
任何事情在反复的练习后都能掌握其一定的规律,变成一种熟能生巧的技能。所以,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用进废退”,使用就前进,荒废就退步;能力不运用就丧失。
当你在台上如鱼得水,如沐春风的时候;当你看到亲爱的听众群情激奋,哄堂大笑的时候;当你感受到现场的气氛温馨而和谐的时候;当你注视着朋友们渴望求知的真诚眼神的时候,你会明白这是重复了许多次的结果,同时要深深地警醒自己,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甘贝尔说,他主持节目时从不慌乱,秘诀是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准备才会产生真正的信心。
当萧伯纳被问及他是如何学得先声夺人的当众演讲时,他答道:“我是以自己学会溜冰的方法来做的——我固执地、一个劲地让自己出丑,直到我习以为常。”
英国李特主教常说:“一位演讲者只有讲过了六七次以后,才能真正地了解所讲文章的确切意思。每练习一次便能增强一些控制能力。”
很多人在发表演讲时一上台就啥都不知道了,熟能生巧是永恒的真谛,建议重要的演讲个人要演练9次以上,普通演讲也要5次演练,你越认真演练,你的收获越有效越富有含金量。
另外,为了保证你万无一失,你只需要有一点专注和思考,那么为什么不把你的内容告诉朋友或同事?当然你没有必要全部讲出来,只需要在就餐时间,对他说:“嗨,××,你知不知道我昨天遇到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你身边肯定有朋友愿意听你讲述这些所谓的“故事”。这时,你就可以仔细观察他倾听你演讲时的反应,并询问一下他对你的演讲内容有什么想法,说不定他能为你提供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他并不知道你是在预演,而且即使知道也没关系,他或许会对你说“哦,你说的真有趣。”
杰出的历史学家艾兰·尼文斯对作家也提出过类似的忠告:“找一个对你的演讲感兴趣的朋友,把你要说的话尽量详细地讲给他听。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你发现可能遗漏的见解、事先无法预测的争论,并找到最适合讲述这个故事的形式。”在和你亲密朋友的反复演练中,你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就是不断重复做过的事,因此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当您在一件事情投入越多时,根据习惯领域的学说,您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回路,这个回路越畅通和清晰,产生的力量越大!
形象法则:留下良好的公众印象
明星总是把自己光鲜的一面示人,让别人更加喜欢自己。不仅仅是他们如此,即使是平常的大众们也非常重视自己的外在形象。这当然有一定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演讲这门课题来说,良好的公众形象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演讲的成功。
营销界有这样一句话:“推销产品先要推销自己。”作为演说家也是如此。一个穿戴整洁、举止得体的演说家总是能够赢得听众的好感,首先赢得听众的第一印象;而一个衣冠不整、举止粗鲁的演说家却会给听众留下糟糕的印象,并最终导致演讲的失败。
美国的心理学家雷诺·毕克曼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雷诺·毕克曼分了2组人员进行这项实验调查,他首先在纽约机场和中央火车站的电话亭里,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放置了一枚硬币。一旦有人进入电话亭,约2分钟后他就派人去敲电话亭的门说:“对不起,我在电话亭里遗失了一枚硬币,不知道你看到没有?”结果,着装整齐的第一组询问者询问时,退还硬币的比率为77%;而紧接着,着装寒酸的第二组询问者询问时,退还硬币的比率为38%。除了着装影响到这个结果外,还有什么其他方面的因素吗?
雷诺·毕克曼分析得出,进入电话亭里的人在被着装整齐的人询问时,可能会察觉到他们对自己说了很关键的话,而面对着装寒酸的人,因为在不想接触对方的念头下,也不想去理会对方的质问,所以在没有听清楚询问者的话之前就已经开口回答“不”,企图驱赶对方。可见,着装不仅影响到对方的视觉愉悦度,还会影响到对方的心理,因此,着装会直接影响到沟通的效果。
在我们可以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所有元素中,最容易变更的就是衣装,最讲究技巧的也是衣装。得体的穿着讲究和人本身的身材、年龄、性格等相和谐,同时也要讲究和场合相和谐,在不错的基础上再讲究搭配的技巧。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有技巧的打扮自己,这样可以让自己脱颖而出。当然,这里所说的衣装包括衣、裤、裙、帽、袜、鞋、手套及各类饰物,它们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传达着一个人的个性、身份、涵养及其心理状态等多种信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所以,一个人穿戴什么样的衣装直接关系到别人对他个人形象的评价,也就影响到人际关系中的沟通。
另外,公众印象还包含你的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许,在讲话前只需提示一下自己,我只需要挺直一下腰就可以了。而且,最好平时就养成挺胸抬头、直腰收腹的习惯。
卢瑟·克里克在他的《有效率的生活》一书中说:“在每十个人当中,我们也找不出一个能令自己保持最佳姿态的人……你一定要把脖子紧紧贴住衣领。”他建议人们每天从事以下练习:“缓缓地吸气,但要尽量用力。在这同时,把颈部紧紧贴住衣领。即使以很夸张的动作,也不会有害。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直接介于两肩之中的背部能挺直。这也会使胸部加厚。”多做这样的练习,当你站在听众面前的时候,就会自然地挺起胸膛,腰背笔直。而真正讲起话后,一切就像猫抓老鼠一样,要把自己忘了,把腰也忘了,这就是最佳的讲话状态。
事业的长期发展优势中,视觉效应是你的能力的九倍。如果你看起来像你护照的照片,你最好别四处旅游。
在你上台的3秒钟,大家注意的是你的形象,演讲的3分钟内,大家注意的是你的语音语调和动作,假如你要讲30分钟,那么才轮到你的内容。
很多时候,形象的优劣将会决定演讲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谁会相信一个头发蓬松、衣衫褴褛的兄台会告诉你如何经营人生呢!形象如同天气,无论是好是坏,别人都能注意到,但没人告诉你。
有一次,我去参加香港杰出青年容志祺先生的演讲会。时值酷暑,会场闷热,来宾皆身着短袖,且摇扇不止,容先生却着西装领带,转身板书时背后已然尽湿!众人叹之!岁月流逝,容先生所述之报告已尽数忘记,而当日情境犹栩栩如生!
孙中山先生演讲时也同样十分注重仪态的作用。他容貌端庄,额头宽阔,眼光深邃,眉毛粗黑,胡子别致。且讲究站势、坐姿和手势,风度翩翩,英气勃勃,令人深深地感到他的坚毅、挺拔和稳重。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回忆孙中山时说:“我听过他多次演讲,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这就是形象的塑造所带来的冲击力。这是一个两分钟的世界,你只有一分钟展示人们你是谁,另一分钟让他们喜欢你。
在职场中,有许多人常感觉自己的能力、人缘并不比同事差,但是为什么升迁的机会却落后于能力远逊于自己的人?问题的答案可能和衣着对于事业成功的影响有关系。一般来说,所有公司里办公衣着的最高效用是:建立力量和权威。简单的解释就是,通过自己的公众形象为自己的职业素养加分。你的外在形象会给你加分不少,某些衣服会使人更受欢迎,因此,你需要利用好公众形象,始终以最好的状态示人。这样不仅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助于自己的成功,而且还可以争取更多的友谊,从而拓展自己的人脉。
气质法则:修炼内在的神韵
古人说:“相由心生。”心理学有一个“首因效应”,这就是人们在第一眼喜欢一个人以后,会找各种理由来论证你值得喜欢,所以你的气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