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再入关中
(一)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鸿门宴后几日,项羽领兵进入咸阳,对咸阳实行了大屠杀政策,杀死了秦降王子婴,又疯狂地烧毁秦宫室,掠夺宫中财货、美女运回家乡。
此时的项羽功高盖主,骄傲自满,将楚怀王“先入关者王”的约定抛至脑后,在戏下主持裂土分封。分封的结果是将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割据区域。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辖梁、楚之地九郡,都彭城。其余立十八王,其中刘邦封到偏僻的巴蜀、汉中,称为汉王。项羽、范增疑惧刘邦会抢夺天下,又封三名秦降将于关中,以牵制刘邦;以章邯为雍王,统咸阳以西,都废邱;以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黄河;以董翳为翟王,治上郡,都高奴。刘邦对此心中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隐忍不发。于是,公元前206年,诸侯皆各自就国。
此时的张良心怀故国,决定暂时离开刘邦返回韩国再事韩王成。临行前,张良为刘邦谋划入蜀后的行动方针:一方面养民致贤,励精图治,谋求发展;另一方面,静待时机,还定三秦。刘邦心中不舍,赐金百镒,珠二斗。张良又将金珠转赠项伯,并请他向项王请求加封刘邦汉中地区。这样,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的巴、蜀、汉中三郡。
七月,张良送汉王至褒中,再次提醒刘邦不要忘记敌我力量悬殊,认为应尽量麻痹项羽,避免与其过早进行军事对抗,并分析了项羽与东方的田荣、彭越等人的矛盾以及乘隙发展的机遇。张良见褒中地势险要,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便建议刘邦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既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度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烧”,一个“暗度”,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项羽得知刘邦还定三秦,重新占有关中,怒不可遏,决定率军征讨。张良早有预料,便作书于项羽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同时又把齐王田荣谋叛之事告知项羽,说:“齐国欲与赵联兵灭楚,大敌当前,灭顶之灾,不可不防。”此信既为刘邦还定三秦做了合理的解释,稍消项羽的怒气,又将项羽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东方,从而为刘邦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张良成功将楚军引往齐国战场的同时,得知韩王成被项羽杀害的消息。原来,当初楚军入关经过韩地时,韩王成以韩地政局不稳为由,没有跟随楚军一起入关,对此项羽耿耿于怀。
后将韩王成带往彭城,撤去韩王封号,改封为侯。但项羽仍不解心头之恨,考虑再三,最后将韩王杀掉。如此,张良“相韩”的梦想彻底破灭,不得不再次离开韩国故地返回关中。
刘邦见到张良欣喜万分,封张良为成信侯。这期间,张良专心辅助刘邦,利用大好时机,一面加强关中的巩固建设,增强防御能力;一面向东扩张军事力量,一度形成对楚都彭城的包围之势。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冬,张良等筹划组织了迁都栎阳,以利于对关东战争的统筹。同时宣布招降政策,带领一万人或者以一郡地方来降者,封为万户侯,还将秦朝的皇家园囿分给百姓耕种。
军事上,刘邦亲率军队出函谷关西征。在洛阳听取新城县老者董公建议,发布檄文说: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故杀义帝于江南,大逆不道。寡人亲为义帝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河南、河东、河内之士,愿随从诸侯王,南浮江汉以下,讨伐楚国杀义帝的元凶!”
这样,刘邦以讨伐项羽诛杀义帝之罪为号召,占据了舆论的优势,得到了诸侯各王的支持,包括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信、魏王豹、殷王司马印等。诸侯大军浩浩荡荡经雍丘杀向楚都彭城。
此时楚军主力已随项羽北上伐齐,彭城守军十分薄弱,根本无法抵挡刘邦大军,于是刘邦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彭城。
(二)下邑之谋 驳斥郦生
直捣楚都彭城后,刘邦被这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没有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安抚此地,赢得人心,反而恶习复发,得意忘形之余大肆收集财宝、美女,整日置酒宴会,结果给项羽回军解救赢得了时机。项羽闻知彭城失陷,立即亲率三万精兵,从小路火速赶回,急救彭城。刘邦的数十万乌合之师难以协调指挥,连粮饷都筹备不齐,所以一经接战,便遭惨败,退到城东北的谷水和泗水交汇处。前有大河,后有追兵,船少人多,强渡不及,被歼灭及落水者十余万。余部溃逃至灵璧(今安徽宿县西北)以东的雎水。面对楚军的强大攻势,联军争相跳水逃命,因水深流急,人多拥挤,相互践踏,又有十余万人葬身鱼腹。刘邦本人被楚军追赶,其父及妻子都被楚军掳走。途中为减轻车重,还几次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推到车下,幸得夏侯婴坚持,才保住孩子的性命。这两个孩子就是日后的鲁元公主和太子刘盈。至此,塞王、翟王、陈余等许多诸侯王又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刘邦在军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大好的形势得而复失。
刘邦狼狈逃至下邑,面对彭城的惨败深感沮丧,听到诸王的背叛又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自从起兵以来他从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挫折、遭到过这样大的惨败、遇到过这样大的难关。他召来众臣,问道:“目前形势严峻,军心不稳。有谁能帮我力挽狂澜,战败项羽呢?若能助我成功,我愿意以整个关东作为封赏。”
众臣面面相觑,似有为难之情,便都把目光落到了张良身上。
张良会意,答道:“目前形势,如大王所说,确实非常严峻。大王率军出关之后,好不容易把反楚的诸侯聚集起来,可是彭城一战,形势大变,齐、赵、魏等国又相继背叛。汉军已经退到荥阳,若再退,就只好返回关中了。而如果失掉荥阳以西的险要地形,再要出关就比登天还难了。不过大王也应该看到,楚军目前看来强大,于汉军对峙于荥阳,其实并没那么可怕。因为赵国的陈余、齐国的田横、魏国的魏豹虽然背叛,但他们想的只是割据称王,并不真心拥护项羽,大王仍然可以遣使劝归。至于能够力挽狂澜的,我看只有英布、彭越、韩信三人了。九江王英布本来是项王的部将,但项王攻打齐地时,英布却借口生病,不亲自前往,只让部将带了几千人前去;汉军攻破彭城时,英布又坐视观望,托病不助,因此项王非常生气,曾几次遣使责备他。彭越早就不满意项王,曾转战梁地,与楚军周旋。这两个人都是天下枭雄,紧急之时,都可以利用。而汉军之中,只有大将军韩信可以独当一面,胜此大任。到那时,大王率主力从正面抗击楚军,韩信、彭越从侧翼包抄,英布在后面骚扰,不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了吗?只要用好这三个人,楚军可破。”这就是有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听罢,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对三将的分析也句句在理,特别是对韩信的评价,更使他心中一动。早在汉中拜将论兵时,刘邦就意识到韩信是难得的将才;而韩信所献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使汉军出其不意地重返关中。所以立即遣使急入关中,去请韩信;同时派能言之士随萧何去策反九江王英布,派郦食其去劝归魏王魏豹,又鼓动彭越加紧骚扰楚军。
“下邑之谋”虽然不是全面的战略计划,但它构成了刘邦关于楚汉战场计划的重要内容。虽然魏王并未被劝归,但韩信很快率军灭魏,使项羽又失一有力臂膀。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事实证明了张良“下邑之谋”的深谋远虑,最后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双方相持不下,成胶着状态。范增献计项羽攻击汉军粮仓“敖仓”,切断了荥阳大军的后勤供应。刘邦深感形势严峻,寝食难安。谋士郦食其进帐献计说:“项羽倾国而来,锐气正盛,不可与之强敌。为大王计,只有分封诸侯,立六国之后为王,壮大声势,并牵制楚军,使其分兵,方可解荥阳之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分封了夏王桀的后裔,使商朝得以安定;武王讨伐商纣,分封了商族后裔,使周朝的基业得以稳固;而后来的秦国灭亡六国,使诸侯王的后代无立锥之地,才导致了天下大乱,二世而亡。今大王若能重新扶立六国的后裔,其君臣、百姓必然对大王感恩戴德,甘愿做大王的臣民,拥汉反楚。这样一来,楚王必然成为孤家寡人,四面受敌,还有什么力量与大王抗衡呢?”
刘邦正苦于无计可施,听了郦食其的一番言论,自以为可行,便命人刻制印玺,准备让郦生分别送往六国。
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刘邦一边吃饭,一边把实行分封的主张说给张良,并问此计如何。张良听罢大惊,忙问:“这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若行此计,一切都完了!”
刘邦一听,立刻愣了,将手中的筷子放下,疑惑地说:“这是郦生所献之计,后果会有如此严重吗?”
张良便拿起筷子,在餐桌上边画边说:“以前商汤、武王之所以封夏桀、商纣的子孙,是因为估计到自己能控制住局势,掌握着那些人的生死,他们兴不起大浪来。而如今大王能致项王于死命吗?”
刘邦沉吟道:“现在恐怕不能。”
“第二,周武王进驻商都朝歌之后,宣扬纣王时的贤人尚容得德性,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翻修了比干的坟墓。而现在大王能做到这样吗?”
“寡人现在与项羽胜负未分,怕不能做到。”
“第三,武王灭商以后,曾发放巨桥粮仓的粮食和鹿台府库的钱物,赈济贫苦百姓。如今大王能做到吗?”
“现在士兵的军粮仍捉襟见肘,哪来的粮食去发放呢?”
“还有,武王灭商以后,返回周都,就将战车改作乘车,将兵器倒置起来,以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把战马放养到华山之阳,以示不再驱用征战;把牛牧到桃林北面,以示不再用它们运输粮食辎重。所有这些,大王显然也不能做到。另外,天下豪杰背井离乡,抛弃父母妻子,冒着生命为相跟随大王转战各地,还不是想胜利后获得一点封地。倘若大王重立六国后裔为王,而将跟随大王的豪杰放归故里,侍奉父母,大王还依靠谁去争夺天下呢?况且当今天下,楚国最强,倘若复立六国后裔为王,他们必定不会感激大王,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屈从于强楚,怎么会心甘情愿地臣服于大王呢?这就是不可以封立六国的理由。如果采纳了郦生之计,大王的一切不就全完了吗?”
刘邦听到这里,将口中还未咽下的饭粒猛地吐出,骂道:“郦生这个书呆子,差点坏了我的大事!”说罢,下令将制好的印玺销毁。
张良劝阻刘邦分封六国,不仅避免了众立诸王所带来的未知变故,而且为战胜项羽以后的统一全国消除了阻力。张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玑、精妙至极,且切中要害。他看到古今时移势异,因而得出绝不能照抄照搬“古圣先贤”之法的结论。尤其重要的是,张良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奖掖手段,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励天下将士追随汉王,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还靠什么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张良鞭辟入里的分析,较之昔日请立韩王,处心积虑地“复韩”的思想认识,显然是一个飞跃,这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页。难怪1700年之后,还被明人李贽情不自禁地赞叹为“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