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东周
东周是中国历史上重大变革的时代,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继进行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大繁荣。
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和完善的时期,此时的各诸侯国展开了更为残酷的兼并战争,并最终被秦国所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无论在科学、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周平王是西周幽王之子,母亲是幽王的正室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儿)。姓姬,名宜臼,东周第一位国王,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
周平王姬宜臼在周幽王在位时原被立为太子,但幽王宠爱褒姒后,废黜了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
有一天,宜臼在花园里玩耍,幽王将笼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让猛虎将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胆量,当猛虎向他扑来时,他非但不惊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伏在地上观察动静。宜臼便从容离去。他知道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与母亲申后暗暗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侯。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幽王以后退走了。卫、晋、秦、郑、申、鲁、许等诸侯国就拥立宜臼为王,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镐京经过战乱,宫室残破,王畿荒芜,一时难于恢复,且犬戎仍散居镐京附近,对周室构成严重之威胁。而洛邑自经周公营建为东都以来,已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其地位仅次于西都镐京。于是平王乃决心将都城东迁。
公元前770年,平王由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等护送,入于洛邑之王城,并以之为首都。此后的周朝便被称为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就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在宜臼即位的同时,诸侯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天子,称携王,出现了两周并列的局面。十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周王朝又重新统一。
宜臼东迁时,因为秦襄公护送有功,就提升他为诸侯,并答应说:“戎人攻占了镐京和岐山地区(今陕西凤翔县一带),你去攻击他们吧,打到哪里,哪里就归秦所有。”不久,岐山以西地区为秦所攻占,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由于大片故土丧失,东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
宜臼在位期间,因外祖父申侯拥立自己有功,便赐予申侯以封地,并派自己畿内的百姓去戍守。这使百姓离乡背井,十分怨恨。
姬宜臼一度委任郑庄公寤生为朝廷卿士。后由于郑国实力雄厚,姬宜臼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为郑庄公所操纵,又乘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来上任的机会,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闻知,马上赶到洛阳,对姬宜臼施加压力。姬宜臼再三赔礼,郑庄公不依。姬宜臼只好提出让太子姬狐去郑国作人质。不过这太有损天子的体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忽也来洛邑作人质,而周太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史称“周郑交质”。
从这一史实可知:姬宜臼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周桓王:软弱无力的周王室
周桓王姬林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的孙子。周平王病死时,太子姬狐正居于郑国为人质。郑伯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继位。姬狐因一路上哀伤过度,回朝后就病死。姬林便被郑伯和周伯黑肩扶立为天子。
姬林在位期间,因郑伯扶立他有功,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赐给郑伯,周王朝的疆域又缩小了。
周桓王姬林继位后,郑庄公在朝廷继续以卿士身份专权。姬林不甘心受他的控制,就撵走了郑庄公。郑庄公回国后,制造事端,扰乱周境的安宁,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不久,郑庄公又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国。姬林大怒,干脆免去了他卿士的头衔。郑庄公也不示弱,一连五年不去洛邑朝见,表示不把姬林放在眼里。姬林实在忍耐不住,不顾臣下劝阻,亲自统领军队去讨伐郑庄公。郑庄公也点起兵马迎战。
两军在长葛(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相遇,姬林求胜心切,派人叫骂挑战。郑庄公却摆好阵势,按兵不动。周军叫骂到下午,还不见郑军出战,都面露倦意,松懈起来。郑庄公乘机挥动大旗,擂鼓冲锋。周军猝不及防,被杀得大败。姬林只好退兵,自己断后。郑国将军祝聃远远望见,奋臂一箭,射中姬林左肩,亏得铠甲坚厚,伤势还不严重。郑庄公见已经教训了姬林,怕部下杀得性起,要了姬林的性命,使自己在舆论上吃亏,忙鸣金收兵,任姬林逃走。
事后,郑庄公又假意派臣下去向姬林赔罪,说本来只准备自卫,没想到部下违反纪律,冒犯了天子。姬林哭笑不得,只好借此下台阶,垂头丧气地宣布免郑庄公之罪。长葛之战使姬林威风扫地,打掉了周天子“受命于天、辅有四方”的牌子。此后桓王虽然仍能影响虢国,但已无力阻止王室转衰,也无力阻止诸侯间的互相攻伐。从此,诸侯越来越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
以前,诸侯死了,诸侯的儿子在继位和治丧完毕后,必须赶往都城去接受周天子的册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了兄隐公,自立为国君,不向桓王请求册封。从此,诸侯由天子册封的制度被破坏了。
公元前706年,楚国以武力逼迫随国国君,要他向桓王提出提高楚国等级的要求。桓王不允,楚国国君熊通在大骂了周桓王姬林一通以后,自行提高等级,自称楚武王。姬林接到报告,又气又羞,但也奈何他不得。
公元前697年3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卧室托付说:“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长子姬佗为太子。但是,我所钟爱的却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将姬克托付给你,日后如果姬佗寿终,就兄终弟及,让姬克继位。你要尽力办好这件大事。”不久,姬林病死于洛邑。
周庄王:长勺之战
周庄王姬佗是周桓王的长子,周桓王病死后继位。姬佗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桓王临终时的嘱咐,策划要杀掉姬佗,改立姬克为国君。辛伯劝阻他说:“嫡庶有别,废嫡立庶,这是内乱的根源啊!”周公黑肩不听。于是,辛伯将这一阴谋报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杀了周公黑肩。姬克见事情败露,逃奔燕国。这件事史称“子克之乱”。
周庄王在位时,周天子地位继续下降,所控地域日益萎缩。而各大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正在形成争霸之势。
身为长子而因父亲偏爱次子差点被废黜的亲身经历,并没有让周庄王有深刻的教训。姬佗晚年很爱少子颓,想立颓为太子,但是没有成功,导致了他死后的“子颓之乱”。
周王嫁女
公元前693年夏天,姬佗为了笼络齐国,要将女儿嫁给齐国国君。他让鲁桓公作媒,并派卿单伯先将女儿送至鲁国。冬天,姬佗又派臣荣叔赴鲁,“赐命”(即册封)杀兄自立的鲁桓公,鲁桓公就派人将王女嫁往齐国。
长勺之战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我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当时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它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会的礼乐传统,在春秋诸国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至于齐国,则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辖有今山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渔盐之利,太公立国后,推行“因其俗,简其礼”、“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举贤而上功”、“修道法”、礼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因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为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长勺之战就是在这种齐强鲁弱的背景下爆发的。
公元前685年,齐国经历了多年内乱后,公子小白被立为国君,即齐桓公。他不计私仇,将曾几乎射死自己的名臣管仲设计从鲁国接回,任命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进行了改革,逐渐强盛了起来。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未能远谋。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鲁庄公应允。
鲁国采用曹刿的战术,先按兵不动,保持守势。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
齐鲁长勺之战,既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这次战争也充分说明,即使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利也始终是属于正义之师的。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周惠王:诸国衰微齐国强大
子颓之乱
由于庄王生前曾经嘱咐要立庶子子颓为国君,为国、边伯、詹父、子禽、祝跪等五个大夫,对庄王病死后由周惠王姬阆即位十分不满,就联合贵族苏氏,一起拥奉子颓,发动叛乱,攻打姬阆,却被击败,他们狼狈出逃。
子颓逃到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又在苏氏陪同下逃奔到卫国。卫惠公由于怨恨周王收留了自己的政敌公子黔牟,就联合南燕,支持子颓。这一年冬,卫和南燕出兵攻入周朝都城,逐走姬阆,立子颓为天子。郑厉公出面调解周王室之乱,没有成功,于是就在第二年春俘获了南燕国君仲父,并且将流亡在外的姬阆安置在郑国的别都栎(今河南禹县),还将王室的器皿用具从成周搬到栎,供姬阆享用。
公元前673年春,郑厉公和虢公在弭(今河南省密县内)誓师伐子颓,郑、虢联军很快攻入都城。子颓和边伯等五个大夫正在喝酒庆贺,措手不及,被联军杀死。郑厉公和虢公迎姬阆回到都城,重新登上天子宝座。这场内乱史称“子颓之乱”。
为了感激郑、虢两国的援助,姬阆将酒泉(今陕西省东部一带)赐给虢,将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以东之地赐给郑。这样,内乱平息了,周王朝的疆土又一次缩小了。
各诸侯国之情况
一、齐国。
姬阆在位期间,齐国继续东攻西伐,兼并小国,扩大力量。公元前670年,齐军攻灭郭国(今山东省聊城县东北)。齐桓公问当地父老:“郭为何灭亡?”父老回答说:“因为国君爱贤人而恨坏人。”齐桓公不理解,问道:“照各位所言,你们的国君是位贤明的君主,那怎么又会亡国的呢?”父老回答说:“国君爱贤人而不任用;恨坏人而不翦除,所以导致了亡国。”
二、鲁国。
姬阆在位期间的鲁国此时正发生内乱。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去。庆父是个贪婪残暴、权欲熏心、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便被他派人杀死。其欲自立。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陈国。
庆父派人杀死公子般后,令立(子开)闵公当国君。由于他制造内乱,激起了鲁国百姓极大的愤慨。但庆父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制造内乱,企图混水摸鱼,以致把鲁国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齐桓公便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不久,仲孙湫把了解到的鲁国情况向齐桓公作了报告,并下结论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事实果然如此。过了一年,庆父又杀死了鲁闵公。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
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道庆父这个人继续存在,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杀了,鲁国内乱暂告平息。
三、卫国。
当时卫国的国君卫懿公酷爱养鹤,平时竟然让他最喜爱的鹤乘坐华丽的轩车,享受大夫的待遇,国人怨声载道。
公元前660年12月,戎兵攻卫,卫懿公率军迎战,两军相遇于荥泽(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临战前,卫国将士埋怨说:“大王平时如此厚待鹤,现在就让鹤去抵敌吧!”一时军无斗志,被打得大败,卫懿公也被乱兵杀死,成为玩物丧志者的鉴戒。
齐国联合诸侯立储
姬阆晚年宠爱陈国的女子惠后,准备废去太子郑,改立惠后生的庶子子带。公元前655年夏,齐桓公邀集了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与太子郑相会于卫国的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南),宣布支持太子郑为嗣君。姬阆十分生气,就指使郑文公背约去联络楚国,自己派人去联络晋国,试图组成周、郑、晋、楚联盟,以对抗齐国。齐国先发制人,连续兴兵攻郑,迫使郑国叛周亲齐,使姬阆的计划破产。
周襄王:诸侯先后称霸
周襄王姬郑是周惠王的儿子,执政时间为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三十三年。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诸侯为夺霸权各显其能,使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在大国争霸、小国林立的时代,称霸于诸侯,为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
周惠王病死后,周襄王姬郑担心惠后生的庶子子带争位而秘不发丧,并急忙派人向齐桓公求援。齐桓公马上召集诸侯在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开会,宣布拥护姬郑为天子。姬郑在即位后才放下心,宣布了惠王的死讯。
曾被周惠王欲立为太子继承王位的子带,在周襄王登基后不甘心失败,从公元前648年起,几次引导西戎兵攻周,都先后被挫败。公元前636年,姬郑发觉王后隗氏与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子带得到消息,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郑仓皇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生擒子带,然后迎姬郑回都城,将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这次内乱,史称“子带之乱”。
平定了叛乱之后,姬郑为晋文公举行了庆功宴。晋文公更向姬郑“请隧”(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被姬郑婉言拒绝,而将阳樊、温、原和攒茅四个邑(在今河南省济源县、温县和修武县内)赐给晋作为报答。三年前,秦、晋两国已经擅自将允姓的一支戎族迁居到周王朝境内的伊川(今洛阳市南伊河)一带,占据了这块地方。这样,周王朝的地盘仅剩下方圆一百多里的弹丸之地。
姬郑在位的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癸丘(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召集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等国会盟,而以齐桓公为主盟。姬郑为了感谢齐桓公对他的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参加了大会,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齐桓公,还声明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以示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
这次会盟史称“癸丘之盟”,它使齐桓公的声望达到最高峰。六年后齐国名相管仲病死,又两年后齐桓公病死,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争夺国君的权位,内乱不已,国力削弱,从而使齐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接着称霸的是宋襄公,他是个空谈仁义道德,却一心想争霸诸侯的人。公元前638年11月,楚国伐宋,宋襄公率领大军迎战于泓(河名,即今河南省柘城西北的漶河)。他认为君子不能乘敌军正在渡河时发起攻击,不能乘敌军未列阵之前冲锋,不能俘虏头上有些白发的敌兵,因而不顾部下一再请战,坐失战机,最后被从容列阵后的楚军打得大败,他自己也受了重伤。虽然宋国是一个小国,按实力来说是轮不到霸主地位的,而且因为宋襄公的仁义之谈,一再在作战中受辱,但是正因为宋襄公的仁义才收留了沦落的重耳,并为自己死后五年化解了一场亡国之灾。司马迁也因为宋襄公的仁义之举,把他列入春秋五霸之中。
公元前632年4月,晋文公率领大军在城濮(今河南省濮县内)之战中大败楚军,声威大振。晋文公将一千名楚军俘虏和一百辆俘获的战车献给姬郑,姬郑回赠了一百张红色的弓和一千张黑色的弓,并答应晋文公可以征伐其他诸侯。同年冬,晋文公在郑国的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大会诸侯。为了增加他的威望,更派人暗示姬郑应该前去赴会。姬郑感到堂堂周天子竟然落到了唯诸侯之命是从的地步,十分难堪,又慑于晋国的威力,不得不前往。晋文公这时成为威震中原的霸主。
继晋文公后称霸的是秦穆公。他任用贤才百里奚等人,增强了国力,于公元前624年伐晋,取得大胜,威望大振,连西戎二十多个小国和部落都闻风归附,秦穆公被尊奉为西戎的霸主。秦又大力向东发展,扩地一千多里。姬郑派使者送去铜鼓十二面,表示祝贺,也就是正式承认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周顷王:周天子不被载入史书
周顷王姬壬臣是周襄王的儿子,约公元前619~前613年在位。姬壬臣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致于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二月了。这件事被司马迁加载到《史记·周本纪第四》中:“三十二年,襄王崩,子顷王壬臣立。顷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
周襄王在位三十二年(东周年表上是三十三年),带着风雨的一生走了,其儿子姬壬臣于公元前619年即位,成为周顷王。这位短命的帝王,在他六年的政治生涯中,没有什么作为。司马迁只在《史记·秦本纪》中交代了一下与他在位期间有关的记载:
“缪公子四十人,其太子罃代立,是为康公。康公元年。往岁缪公之卒,晋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在秦。”
“晋赵盾欲立之,使随会来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晋立襄公子而反击秦师,秦师败,随会来奔。二年,秦伐晋,取武城,报令狐之役。四年,晋伐秦,取少梁。六年,秦伐晋,取羁马。战于河曲,大败晋军。晋人患随会在秦为乱,乃使魏雠余详反,合谋会,诈而得会,会遂归晋。”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讲述的是周顷王即位后秦国发生的事,司马迁的意思是说:秦穆公有四十个儿子,他死后由太子嬴罃(yīng)即位(秦康公)。秦穆公死的当年(公元前621年,周襄王三十一年)秦康公没有即位,晋襄公与秦穆公死于同一年(公元前621年)。
晋襄公有一个弟弟叫雍,姬雍的母亲是秦国人,所以他留在了秦国。正因为姬雍在秦国,所以晋国的权臣赵盾(约公元前654~前601年)想立姬雍,派一个名叫随会的人到秦国迎接姬雍,秦国派兵把姬雍送到了令狐(今山西省猗氏县西),结果晋国人反悔立了襄公的儿子,反而袭击了护送姬雍回国的秦国军队。秦国兵败,随会只好投奔了秦国。
秦康公第二年(公元前619年),秦国人因为这件事讨伐晋国,夺取了晋国以东的武城(这是一个失落的地名,有些学者认为是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一带,属于春秋的赵地。从赵盾说话没算数来看,秦国人有可能是报复赵盾),回报去年令狐一战的仇恨。
秦康公四年(公元前617年),晋国因武城之仇又讨伐秦国,夺取了秦国的少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南)。秦康公六年,秦国人又因少梁之仇讨伐晋国,占领了晋国的羁马(今山西永济南)。接着又进攻河曲(今山西省河曲县),把晋军打得狼狈不堪。晋国人因此忧虑随会为秦国人出谋划策,派大夫魏雠(shòu)余假装反叛投降秦国,与随会合谋,带随会返回了晋国。
这就是周顷王时代,秦、晋两个历史上的婚姻国的复仇史,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载多是一些残存的史料和支离的碎片,是史书中一段遗失的历史。此时不仅秦晋动乱,鲁国也是如此。
在《左传》里,鲁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周顷王的父亲周襄王死的这一年)有这样的记载:“秋,襄王崩。”到了鲁文公姬兴九年二月,《左传》是这样记载的:“二月,庄叔如周,葬襄王。”
也就是说,周襄王在公元前619年秋天死,到了第二年春二月才下葬,停留尸时间七个月左右,鲁国人派庄叔到洛阳参加了周襄王的葬礼。到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左传》记载说:“十四年春,顷王崩。周公阅与王孙争政,故不赴。凡崩,薨,不赴则不书。”
《左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文公十四年春天,周顷王死了。周公姬阅与周襄王的孙子争夺政权,所以鲁国人没有派人到洛阳为顷王吊丧。从鲁国的历史记载中,凡是帝王死、诸侯亡,只要没有派人前去,鲁国历史就没有记载下来。由此可以看出,周顷王在位的时候,周天子已经完全成为一具摆设。
周匡王:楚庄王一鸣惊人
周匡王姬班是周顷王的儿子。在位六年(约公元前613~前607年)。因为此时周朝君王的影响力太小,史记官员已经不再记载他们的事了。司马迁说:“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为定王。”(《史记·周本纪第四》)周匡王姬班和他父亲一样,在位时间都是六年。
周顷王死了以后,周公姬阅(周朝的权臣)与周襄王的孙子争夺政权,所以无人为周顷王送行。这个没有多少影响力的天子之位,最后被顷王的儿子姬班夺得。不仅周室无人吊丧,而且鲁国人也没有派人到洛阳为顷王吊丧,连其他国家也没有派人去。
鲁国的历史记载说:“彗星入北斗星,周朝的史官说:‘七年,宋、齐、晋君死’。”也就是说周顷王延伸下去的第七年(公元前612年),宋国、齐国、晋国三国的君主都会先后去世。而事实上周顷王死的这一年(公元前613年),齐昭公姜潘死,他的弟弟姜商人杀了太子自立,也就是齐懿公。晋国权臣赵盾率领八百辆战车到邾国迎接姬捷菑(晋国宗室女为邾文公生的儿子,同时为周王室摆平了周公作乱的事),宋国国君也没有死,说明周朝的史官没有全部说对。倒是楚国的穆王死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即位。
楚庄王继位后,晋国趁这一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诸侯国又拉到了晋国的阵营,订立了结盟的条约。楚国的大臣都很不服气,向楚庄王提出要与晋国争霸权。可是,楚庄王知道自己刚继位,对大臣的忠、奸不了解。于是,他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第十》中记载:楚庄王即位三年来,没有下达一次命令,日夜寻乐。他知道大臣对他的行为很不满意,还在京城郢都(湖北江陵)下了一道命令:“有谁敢劝谏出兵与晋国争霸,格杀勿论!”
有一天,一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了,他闯进王宫入见庄王。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国嫁给他的娇姬,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悠闲地打发时光。他听说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假装爱理不理地问道:“你来干什么?”伍举看出了对方的心事,巧妙地回答说:“有人让我猜谜,我猜不着。大王是个聪明人,请大王猜猜吧!”
楚庄王听说要他猜谜,觉得伍举话中有话,连忙说:“你说出来听听。”伍举见庄王接受了自己的话题,马上说:“楚国土山上有一只鸟,身披五彩,样子也很神气。可是它停在树上三年,不飞也不叫,陛下说说这是什么鸟呀?”楚庄王心里明白,这是机灵的伍举在影射自己,可是他也打谜语似的说:“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就要冲天;三年不鸣,一鸣将要惊人。你伍举退下,我知道了。”
楚庄王说这句话之后,几个月过去,可是他更加淫乐。大臣苏从看不下去了,他入宫劝阻。楚庄王对苏从一本正经地说:“你不听从禁令吗?”
苏从早就置生死于度外,从容地回答说:“我已经作了杀身成仁的准备,目的是想让君主明白我说的道理,如果陛下明白了道理,这才是我的心愿呀!”
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楚庄王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当时楚国的令尹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令尹工作,削弱了他的权力,防止斗越椒作乱。
楚庄王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士,准备与晋国决战,一雪城濮之战的恨。他在即位的第三年,率兵灭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县一带);第六年,战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战败了陆浑(今河南嵩县北部)的戎族。其间还发生“问鼎中原”的故事。楚国的势力和声威便大大振作起来,然而却没想到楚国内发生了叛乱。
楚庄王平定完内乱,又经过多年精心的准备,决定挥军北上,与晋国争霸。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的时机,发兵降服了陈国。次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去进攻郑国。陈国、郑国全是晋国的保护国,楚国发兵陈国、郑国,便是向晋国挑战,对晋国的霸主地位不承认。
此后,楚晋发生了交战,楚国一洗城濮之战的耻辱,大败晋国。三年未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以后,楚庄王又陆续让鲁、宋、郑、陈等国归顺,他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也当上霸主。他前后统治楚国二十三年,使楚国强盛一时。
楚晋之战时,晋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统治者昏庸无能致使国家混乱、力量衰弱,从而逐渐丧失了从前的霸主地位。周匡王时的晋国国君是晋灵公,在他宫内,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赵盾事件。原来,晋灵公是一个只顾享乐,不理政事的国君。他又喜欢恶作剧,经常从宫台上用弹弓把别人弹得头破血流,人们东躲西闪,他看着高兴。
有一次,厨师没有将熊掌煮熟,晋灵公竟把他杀了,用草席裹着,叫宫女在朝廷上拖过。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竟派武士麑(音除尼)去谋刺赵盾。麑一早去赵盾家,见赵盾大开着卧室门,穿着朝服,正襟危坐地在等待天明上朝。麑深受感动地说:“对国君不忘恭敬,是替民众办事的好人。杀了他,对不起百姓;不杀他,国君不会放过我,如此进退两难,不如一死了之。”就一头撞向庭院中的槐树而倒地身亡。
晋灵公此计不成,又假装着请赵盾赴宴,埋伏好了武士,准备杀死赵盾,不料赵盾遇救逃了出来。后来,赵盾的族弟赵穿将晋灵公杀了,赵盾才返回都城。
周定王:“春秋五霸”成型
周定王姬瑜继位的这一年春,楚庄王又带兵攻伐陆浑(今河南省嵩县北部)的戎族,事后,并在周王朝的边境上阅兵示威,吓得姬瑜赶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劈头就问周朝都城宗庙内九鼎的“小大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问九鼎的重量,也就意味着有觊觎天子权位的野心。经过王孙满的驳斥,楚庄王才引兵退去。这件事,史称“问鼎中原”。
接着,楚庄王在平定内乱后,频繁出击,先后攻灭了舒、蓼等小国,降服了陈国、宋国。公元前597年在必(今河南省郑州市东)之战中,楚庄王又一举歼灭了拥有六百辆战车的晋国大军,并继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后当上了霸主,历史上将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赵盾已经病死,子赵朔袭职,辅佐晋景公。晋灵公的宠臣司寇屠岸贾要为晋灵公报仇,就鼓动武将们说:“赵盾犯有弑君大罪,如今他的儿子还是朝中重臣,这怎能允许!”并带着军队围攻赵朔居住的下宫,杀死了赵朔和他的一族。赵朔的夫人因为是晋成公的姐姐庄姬,得以幸免。
庄姬正怀着孕,避居于晋景公宫中。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婴,屠岸贾便守住宫门索要男婴。庄姬将男婴藏在胯下,祷告说:“如果天要灭赵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灭赵氏,你就别哭。”男婴竟然不哭,得以脱身。
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他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抚育这孤儿成人与死,两者哪件难?”程婴回答说:“死容易,抚育孤儿成人难。”公孙杵臼就说:“那请君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死去吧。”他就带着自己的婴儿躲进山里,然后让程婴假装去向屠岸贾告密,谎称赵氏孤儿躲在山中。屠岸贾大喜,立即派兵随程婴进山,杀死了公孙杵臼和他的儿子。这样,赵氏孤儿就被保全了下来。程婴抱着孤儿躲进山中,给他取名为赵武。
赵武十五岁时,在德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景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会。
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他一贯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议,晋国首先响应。在会盟中,赵武处处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重信义,崇礼让,使弭兵活动取得了实际成效。弭兵大会由晋、楚两国联合发起,共有晋、楚、鲁、宋、蔡、卫、陈、郑、曹等诸侯国代表出席。大会约定晋、楚两国息兵停战,共做霸主。
主持晋楚弭兵大会,是赵武平生所参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晋平公十三年(公元前545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的论断完全切合实际。
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晋国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故晋大夫祁午曾对赵武说:“师徒不顿,国家不罢(疲),民无谤言,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
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多次会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晋平公十七年),还与楚、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国在虢(东虢,在今河南郑州市北古荥镇)地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
周景王:子产变法和无射大钟
公元前543年郑国子产执政,他在周景王的支持下,率先在郑国实现了太子晋变法的主张。子产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等。接着,他又用二百多斤铜铸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保障改革成果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新刑法由于限制了旧贵族的胡作非为,触及了贵族的利益,贵族们就用歌谣诅咒子产说:“硬逼我将好衣服藏在家,还将我的田产左盘右查。谁去杀子产啊,我一定参加!”
子产听了,毫不动摇,说:“只要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我死也得坚持,改革可不能中途变卦。”几年后,子产的改革已见成效,郑国的百姓就用歌谣来感谢他说:“我们的子弟,子产来教导;我们的田地,子产帮助我们把产量提高;如果子产死去,有谁能像他那样好?”
子产执政二十年,郑国内部安定,生产发展;对外维护了国家尊严,使大国不敢轻视郑国这一小国。
子产在郑国变法的成功,加强了周朝王室进行全社会变法的决心。然而,春秋五霸各自为政,根本不把王室的权威放在眼里。此时,周王室财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有一次,周景王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独独晋国没有?”荀跞的随员籍谈答复说:“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又忙于对付戎狄,送不出礼物来。”姬贵列数了王室赐给晋的土地器物,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件事说明,春秋初年王室还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这时却只能靠向诸侯乞讨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铸造大钱,是我国文献中关于铸钱的最早纪录。公元前522年,周王朝的国君周景王想造一套名叫“无射”的大型编钟,其中包括原来没造过的体积更大、声音更低的大钟。
为了这件事,周景王先征求臣单穆公的意见,问他对造无射钟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单穆公说:“不行!做大钱已经耗损民资,又铸大钟,会使耗损加重,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钟是为了让人听的,钟声太低,耳朵听不清,就不算钟声了。这就好像眼睛看东西,能看得比较清楚的,不过在一步左右;再看远一点的,也不过在一丈左右。能够听到大钟声音的细微差别的,不过只是个别人能做到的。何况先前的国君制钟,大不出两尺两寸半,重不过一百二十斤。还是不做为好。”
周景王不听,又去问盲乐师伶州鸠。伶州鸠说:“我是不如单穆公的。我听说,政治像音乐。音乐要和谐,音乐所用的音要服从和谐的需要,音律的调整就是为了达到乐音和谐的目的。音乐中讲音高的标准,就是讲乐音要有一定的规律。古代的‘神瞽’(盲人乐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写定最好听的乐音的范围(从某个音到某个音),提出它的标准,决定某个乐调的标准音有多高,再用这个标准来调钟。钟调试准确了,奏出的音乐才和谐,和谐的音乐才说明国家的政治秩序完善,‘百官’才能有道有法,各有所施。”并且,他还给周景王讲了一大通音乐的理论,用这些理论去比喻治国的道理。但是,周景王不听,仍要造“无射”钟。
钟造好后,乐工们都说钟是“和谐”的,而伶州鸠则说“不和谐”。他说:“天子大约要由于心痛而死去吧!声音是音乐的车厢,钟是发音的器物。天子考察风俗因而制作乐曲,用乐器来汇聚它,用声音来表达它。小的乐器发音不纤细,大的乐器发音不粗犷,那样就使一切和谐。一切和谐,美好音乐才能完成。所以和谐的声音进入耳朵而藏在心里,心安就快乐。纤细就不能让四角都听到,粗犷就不能忍受,内心因此不安,不安就会生病。现在钟声粗犷,天子的内心受不住,难道能够长久吗?”果然,两年后,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
周敬王:勾践卧薪尝胆
周敬王姬匄是周景王的第二个儿子,周悼王的弟弟。姬匄在悼王病死后,由刘卷、单旗扶持继位,居于翟泉,时人称为“东王”。敬王继位后,和“西王”姬朝长期相互攻伐,争夺帝位。六年后,他在晋兵帮助下,击败姬朝,巩固了王位。
姬匄在位期间,吴国也强盛了起来,积极参加争霸。公元前494年,夫差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全国之兵攻越。越王勾践不听谋士范蠡和文种的劝阻,贸然出兵会战,在夫椒(今江苏省太湖椒山)之战中,被吴军击败。勾践率领主力部队五千人退守都城会稽,被吴军包围。越王勾践这才听从文种的建议,以卑词重礼求降。伍子胥力谏夫差杀勾践,灭越国,以免后患;伯嚭因为收受了越国的贿赂,竭力劝说夫差受降。夫差听从了伯嚭的建议。
越国投降后,勾践和夫人及臣吏三百人被押往吴国。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他俩居于囚室,秽衣恶食,受尽屈辱。经过整整三年,历尽艰险,又仗着伯嚭阻止了伍子胥除掉他俩的主张,终于被赦免回国。从此,勾践君臣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计划,一方面不断地将西施、郑旦等美女和财物贡奉夫差,以结欢心,并且借此助长夫差的骄奢淫逸;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繁息人户,整饬内政,招集贤才,加强军备,暗中养精蓄锐。为了激励自己,勾践特意给自己安排了艰苦的生活环境,睡的是草堆,吃的是粗茶淡饭,还在门口挂一只苦胆,出入时都要舔尝一下,以使自己牢记往日的耻辱和复国的志向,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卧薪尝胆”。越国逐渐恢复、强盛起来。
伍子胥眼见夫差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再次劝谏夫差攻灭越国,杀死勾践。夫差不听,加上伯嚭的谗言,夫差赐剑伍子胥命他自裁。伍子胥接剑在手,站在中庭,仰天大声道:“大王,我伍子胥今日一死,明天越国就会来挖掘你的社稷了。”并回过头对自己的家人说:“我死后,可挖出我的双眼挂在东门,我要亲眼看着越国是怎样消灭吴国的。”于是引颈自刎。
夫差余怒未消,割下伍子胥的头颅挂在城门,用皮袋装着他的尸体,投入了钱塘江。果然,公元前482年,勾践乘夫差北上到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与晋、鲁会盟之机,统率五万大军直捣吴国,经过三天激战,攻克姑苏,活捉吴太子友。夫差闻讯回师,与勾践媾和。
四年后,勾践再次伐吴,三战三捷,第二次攻入姑苏。公元前473年冬,越军第三次攻入姑苏,夫差被围于姑苏山上(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只得派人向勾践乞降为臣。在范蠡的劝阻下,勾践没有应允。夫差羞愧难言而自杀。
姬匄在位时的公元前478年,卫国工匠们(手工业奴隶)因为受不了卫庄公的虐待,发生了暴动,包围了王宫。卫庄公求饶不成,只得带着太子疾和公子青从宫墙北面跳墙逃命,把腿也摔断了。这时卫都城附近受过卫庄公残害的“戎州人”也赶来,先杀死了太子疾和公子青。卫庄公逃入戎州己氏家中,哀求说:“救我一命吧,我把玉璧送给你。”
己氏的妻子曾经无辜地被卫庄公剪光一头美发,拿去给卫庄公夫人做了假发,这时便怒斥说:“我杀了你,那块玉还是我的!”就杀死了卫庄公。这次工匠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卫国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把奴隶主吓得胆战心惊。
周敬王姬匄在位期间,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度过了他忙碌的中年和晚年。孔子名丘,鲁国陬(音邹)邑(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南)人。他提出了一套维护正在崩溃的奴隶制度的政治主张和理论根据。他的保守思想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孔子兴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相传他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春秋》,为保存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元王:越国称霸诸侯
司马迁的《史记》将周元王元年定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
周元王元年,越国围攻吴国姑苏。此后越王勾践、越国大将范蠡命令越军大举攻吴,吴军三战三败,溃不成军。十一月,越国军队包围吴都姑苏,吴王夫差完全陷入绝境。
周元王二年,五月,越王勾践派遣使臣访问鲁国、齐国,为日后北上争霸作外交准备。是年,越国军队继续围困姑苏。
周元王三年,四月,曾被吴王囚禁的邾隐公投奔越王,勾践恢复其君位。十月,勾践、范蠡率领越军对姑苏发起猛攻。吴国由于主力军已在中原战场基本损失,以至全面溃败。吴王夫差率领残部逃往姑苏台,遣使臣向越王求和。勾践不忍心,打算答应;范蠡坚决反对,断然拒绝和谈。十一月初四日丁卯,越军攻入姑苏,夫差被擒。勾践怜之,欲使夫差居甬东,夫差拒绝,自缢,在位二十三年。长达六百六十年的吴国宣告灭亡。
周元王四年,晋荀瑶攻打齐国。同年,吴国灭亡,越王勾践随后北上迁都琅琊,与齐国、晋国等诸侯会盟于徐州,周元王正式承认勾践为霸主。越王勾践号令齐、楚、秦、晋,共同辅佐周天子,众诸侯与他歃血结盟,服从号令。随后,勾践开始兴建琅琊,准备迁都。他把淮水上游划给楚国,把吴国侵占的宋地归还宋国,把泗水以东百里土地赠送鲁国,体现霸主的胸襟。当时,越军在江淮耀武扬威,宋、郑、鲁、卫、陈、蔡、邾等君主以及淮泗流域十二国,纷纷前来朝贺。八月,鲁国使臣叔青访问越国,越国使臣诸鞅回访鲁国,越、鲁两国关系不断密切。是年,范蠡在瓯江流域修筑东瓯城(今浙江温岭),作为南进闽中的战略基地。
周元王五年,晋国、鲁国合攻齐国。四月,邾隐公无道,越王勾践发兵将他俘虏,立其次子为君。十月,秦厉共公不服从越王,勾践调动吴越将士,西渡大河进攻秦国。秦国畏惧越国,越国也不愿真打。越军尚未列阵,秦国便赔罪求和,各国被越国大军所震慑,不敢违抗越王。闰十月,鲁哀公被三桓(孟氏、叔氏、季氏)逼迫,逃往越国,得到越太子鹿郢的保护。越王勾践诛杀伯嚭,作为奸佞不忠之下场。但是勾践担忧范蠡、文种功高震主,没有心思帮助鲁哀公讨伐三桓。最终,范蠡急流勇退,文种贪恋权势被勾践诛杀。
周元王六年,盗跖起义。盗跖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因其不满奴隶主的欺凌与压迫,率领奴隶九千余人大举起义,最后发展到几万人。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后起义失败,盗跖死于作战中。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盗跖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反面的人物,是盗贼的祖宗,这是不公允的。用历史的眼光看,盗跖实乃农民起义的先驱,反抗压迫的英雄。
周考王:墨子“兼爱”、“非攻”
墨翟(约在公元前468~前376年)是鲁国人(今山东省滕州市),另一说是鲁阳人(今河南鲁山)。据记载,他是我国战国早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并著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的主要内容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并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等级之差”。他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物质利益互利联系到一起,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墨家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相传,墨子能顷刻间将一根巨木做成载重的车轴;他所制的木鸢能在天上飞翔;他和鲁班进行了一场智慧和工艺竞赛,把楚惠王(熊章)都征服了。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楚惠王请鲁班制造出了一种攻城的云梯。云梯制作成功后,可以将城内的目标尽收眼底,加上用起来十分灵巧,各诸侯国听说后都有些恐惧。其中最害怕的是宋国,因为它是楚国首攻目标。这时,墨翟用了十昼夜赶到楚国,连汗水都没擦,对鲁班说:“你这是一种不仁的行为。我劝你不要帮楚人发动战争,这样大家不一定有好结果。”于是,他将自己破云梯的方法在楚惠王面前演习了一番,结果鲁班败下阵来。
鲁班尴尬地看了墨子一眼,对楚惠王说有一个对付墨子的办法。墨子从鲁班的眼神中察觉到了鲁班的内心世界,他微微一笑,对楚惠王说:“鲁班又输了。他的办法是要大王杀我。可是,他不知道我的三百个徒弟都掌握了我的技术,正在宋国等待着迎战呢!”墨子用他超人的智慧征服了鲁班和楚惠王,楚惠王在智者面前放弃了征服宋国的想法,如果说是楚惠王屈服于墨子,不如说是屈服于一个新的学派。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二是不遗余力地四处奔波,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墨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朴素思想博大精深,本来他是儒门弟子,在自我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自立门户,独创墨学。在他的墨学体系里,对儒家的礼仪制度的繁缛不满,阐述了儒家厚葬制度对后世的危害,这种危害表现在对人性的自由发展的束缚,造成民生的贫困。因此,他提倡“兼爱”、“非攻”为核心的一些原创思想体系。
由于墨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他在周考王年代里,算得上是一个大忙人。如果说孔子周游列国是为政,那么,墨子奔走列国则是为仁。
周威烈王:三家分晋,战国开始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祖宗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能送人。”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能把它攻下来。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不决,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觉,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儿,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定位“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周安王:吴起变法失败
周安王姬骄(公元前?~前376年),为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后继位。在位二十六年,在位时封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是谓“田氏代齐”。
姬骄在位期间,齐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国国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公元前386年,姬骄封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
当时,楚国国君是悼王,他于公元前382年任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卫国人吴起进行变法。吴起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增加军事力量。这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南平百越,北灭陈、蔡等国,又大败魏国。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后,仇视变法的旧贵族发动叛乱,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废除了新政,使楚国的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国没有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力量,最终为秦国所攻灭。
田氏代齐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吕尚于齐地建立了齐国。春秋末,吕氏政权被田氏所取代,从此,齐国的主人由姜姓吕氏演化成妫姓田氏。史称“田氏代齐”。
田氏代吕氏的时期,中国正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历史阶段。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建立了三个封建制国家,继而于公元前386年齐国田和列为诸侯,废吕氏最后一位国君齐康公吕贷。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完成了齐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转变。因此田氏代齐不仅是齐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一历史大变革中的一件大事。
吴起变法
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在以“尽灭群公子”、“灭公族”等手段打击国君近亲势力、加强国君权力时,楚国才开始任用公子执政。公子执政的初期,确实起到了强化王权的作用。但这实际是一种落后的任人唯亲的制度,其结果形成了王权旁落、大臣太重、封君太重的弊病。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紧逼,楚国处于一种十分困窘的境地。
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中原的政治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变法的内容散见于典籍中,归纳如下:
一、均爵平禄。楚国爵禄是世袭的,即先辈如有功受爵禄,后代子孙虽无功,亦可承袭享有爵禄;而后来一些在战争中立大功者却无爵禄,极大地伤害了将士的积极性。
另外,吴起要取消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用从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禄去奉养经过挑选的有功将士。
二、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
三、春秋至战国时期,楚国用武力灭掉许多国家,开濮地、伐杨粤等,得到了广大领土,但都未及开发。吴起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发,这是一种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楚悼王付吴起以国政,言听计从,显示了对吴起的信任和变革的决心。同时,吴起可算是一个无畏的改革家。
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是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因此这又是一次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楚之贵族皆欲害吴起。楚国官员皆楚王室宗支,决不许异姓插足。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人,跻身于楚上层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对之烈,是可想而知的。
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死去。在楚悼王的灵堂上,楚国贵戚大臣作乱而共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下躲藏,贵族射杀了吴起,也射中了王尸。根据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七十余家。但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吴起的变法使楚国国力强盛,他以战略家的眼光,向南扩展疆域,使江南归入楚国势力范围。吴起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却在楚国贵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吴起变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吴起变法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周显王:商鞅变法
战国初年,秦国政治混乱、兵弱主卑,常年受到楚国、魏国的侵扰,在外交上地位很低,东方国家把它当做夷狄,不邀其国君参与盟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求贤变法。商鞅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魏国赶到了秦国。
商鞅是卫国贵族的后裔,姓公孙,后来因为变法成功而被封于商,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他为“商鞅”。秦孝公听从商鞅的建议,决心改革旧制度,实行商鞅提出的新法令。贵族大臣们知道后,纷纷表示反对,劝阻秦孝公不要听从商鞅建议。面对这么多的反对派,秦孝公也很为难,于是他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开了一个辩论会,反对的大臣们陈说了许多理由都被商鞅一一驳回,他们虽然心里不服气,但是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来。秦孝公很高兴,当即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尽快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同时宣布:谁要再反对变法就治谁的罪。这样,大臣们都不敢出声了。
商鞅知道,要想使新法在全国顺利推行,必须取得百姓的信任。怎么样才能做到取信于民呢?给文化水平不高的百姓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于是,商鞅采取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
他树木立信,只要有人肯把他立在都城南门的一根木头扛到北门就赏十金。但是一开始百姓们对此表示怀疑,无人出来扛木头。于是,商鞅把赏金又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出来了。好奇的村民纷纷围观,这个扛木头的人完成任务后,得到了五十金。这件事情很快就在百姓中爆炸开来,人们都相信商鞅是个讲信用的人。商鞅也在此时顺利地推出了自己的新法。
商鞅的变法前后共进行了两次,变法措施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是富国的手段;奖励军功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设立县制、加强国君权力、轻罪重罚,这些既是新法贯彻执行的保障,也是法家治国主张的体现。商鞅变法清理了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过了其他法家代表的改革,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的强国,为后来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法经》为蓝本制定的秦律,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为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新法令实行十年后,秦国变成当时最富强的国家,周天子也派人送来了礼物,向秦孝公表示祝贺,并封秦孝公为诸侯,东方各国也纷纷前来讨好秦国。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去,太子即位,成为秦惠文王。惠文王以前反对过商鞅的新法,商鞅不便给他定罪,就对他的两个老师动了刑罚,所以他们对商鞅都怀恨在心。被商鞅判过刑罚的公子虔也乘机诬告商鞅谋反。于是,秦惠文王不问青红皂白就下令逮捕商鞅。商鞅仓皇跑到了魏国。魏国痛恨商鞅,不肯收留他,商鞅只好返回了自己的封地商邑,组织了一批人马准备抵抗秦军。但是无奈寡不敌众,他被秦惠文王抓回了咸阳,被处以车裂的酷刑。
周慎靓王:“合纵”与“连横”
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战国中期,秦、齐两强东西对峙,秦军实力最强。当时,秦已完全据有关中,控制了关中左中原的战略走廊。黄河天险几乎成为秦之内河,秦进可攻、退可守。各国严重不安,遂策划“合纵”联合制秦。秦为破坏各国的联合,亦派人四出游说,拉拢各国实行“连横”。当时外交与作战手段结合,普遍为各国采用。各国利害不同,各种联盟无法持久。但主要威胁在秦,合纵攻秦之战亦有多次。
著名连横鼓吹者张仪入秦后,受惠文王重用。秦派张仪至魏,游说魏惠王(即子罃)连横事秦,未成功。秦企图以武力迫魏就范,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公元前322年)发兵攻魏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韩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义渠之郁郅(今甘肃庆阳)。秦的扩张,促使各国联合。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公孙衍还说服义渠攻秦侧背。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联军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次年秦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三国联军,歼敌八万二千,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秦鉴于义渠攻扰之事,为安定后方,将打击重点暂时转向南方、北方。先击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均在今四川境),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再大举北进,攻占义渠二十五城(参见秦灭巴蜀之战)。这样就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此后,即将兵锋再度转向中原,不断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攻占武遂(今山西桓曲东南)、穰城(今河南邓州)、蒲阪、晋阳、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将领域扩展至中原。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秦攻楚,战于析(今河南西峡),歼楚军五万,并占城邑十余座。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对己更为不利,乘秦军久战疲惫,于当年联合攻秦。经三年苦战,终于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取得胜利。
秦败后,为争取时间休整军队及孤立韩、魏,暂时停止出击,并主动与楚结好。齐为集中力量灭宋,亦与秦通好。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秦乘楚无力、齐无暇过问中原之际,大举进攻韩、魏。次年,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数年内连续攻占韩冶铁手工业最为发达的宛(今河南南阳)、邓(今河南孟县西)及魏之桓(今山西桓曲东南)、轵(今河南济源东南)等大小六十一座城邑,两国益衰。
赵国有一支训练有素、机动力强的骑兵部队,成为唯一有力量与秦周旋的国家。秦昭王不满于称王而在宜阳自称“西帝”,尊齐滔公为“东帝”。中原各国恐两强联合,陷于被夹击的局面。魏与赵合谋,派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著名合纵鼓吹者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劝湣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以便乘机兼并宋国。周赧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联军遂撤走。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秦与韩联军攻赵,在阏与被赵将赵奢击败后,范睢入秦,建议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战略,以利于巩固占领之土地。秦遂将打击重点指向最近的韩、魏、赵。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鄢郢之战中,秦将白起以水攻歼楚军民数十万,迫其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白起在华阳之战中歼魏赵联军十五万,迫魏再献出南阳地区(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歼赵军四十五万;还攻灭西周、东周及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这促使各国再度联合。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军(参见河外之战),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
联军的胜利,并未严重削弱秦军实力,亦未能遏止秦扩张势头。秦王政(秦始皇)继位后(公元前246年),吕不韦掌权,依旧采用远交近攻方针,五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黄河以北,全部占领韩上党郡,并重建太原郡(西至黄河,北至山西繁峙,东与燕赵交界,南接上党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以图生存,尽最大努力于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再一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暖指挥攻秦。秦新占区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进攻开始顺利,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陕西临潼北)。当秦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时,联军不支败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不久,秦王政亲政,用李斯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合纵战略至此破灭。
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
周赧王:东周退出历史舞台
周赧王姬延是东周的第二十五位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公元前314~前256年在位,共在位五十九年,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但他在位时期,东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首都洛邑(河南洛阳附近)。
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对于挽救危亡的周国都没有什么作用了。
楚国衰落
楚国于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后,几乎占有了整个南部中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众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吴起变法的失败,旧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楚国的发展,成为秦国攻击的对象。
为了抗秦,楚国和齐国结成了联盟。秦国力图拆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并于公元前313年派纵横家张仪赴楚,对楚怀王说,如楚国和齐国绝交,秦王愿以商于六百里之地献楚。楚怀王不顾屈原、陈轸、昭睢等有识之士的劝阻,听信子兰、靳尚、郑袖等一群佞臣宠妃的话,应允了张仪,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
张仪一到秦,就假装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三个月后,张仪得知齐楚确实已经绝交,才接见楚国使者说:“秦国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说的是将自己的六里俸邑赠给你们。”楚怀王听了怒不可遏,不顾陈轸等人劝阻,发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丹江北)。楚军大败,主将屈匀及副将七十余人被生俘,八万士兵阵亡,汉中郡被秦占领。
楚怀王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再次攻秦。同年与秦军又战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再次大败。韩、魏乘机出兵攻楚。楚两面受敌,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秦国因致力于攻打三晋,楚国暂时解除了来自秦的威胁,但是,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发生了庄跻领导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阶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亲为名,约楚怀王去武关(今陕西省商南县)相会。楚怀王再次不听屈原劝阻,听信子兰之言赴会,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阳。两年后,他逃跑不成,忧愤而死于秦。
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更开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将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国都城郢。楚国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走向灭亡。在郢都陷落后,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见楚国灭亡,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湘阴县北)自尽。
秦攻三晋
周赧王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展。公元前314年,秦趁齐攻燕之机,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
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经过几个月的激战,秦军于第二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
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抗秦,会战于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在白起指挥下大胜,歼敌二十四万多人,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此后,秦继续进攻、蚕食三晋,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地,首当其冲的韩、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齐称帝
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愍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公元前288年12月,在纵横家苏秦的劝说下,齐愍王去帝号,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攻秦和六国攻齐两大事件。韩、赵、魏、齐、燕的五国攻秦,由于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对手了。
胡服骑射
楚、齐逐渐衰落时,赵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深知本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
针对赵国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势,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当时赵国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长腰肥,领宽下大,不适宜骑马作战。于是,他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
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有影响的贵族公子成,然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要臣民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起一支善于骑射的强悍骑兵。这件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说明了当时我国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在习俗上逐渐接近。赵国依靠骑兵,连年出击攻击其他国家。
公元前296年,赵国攻灭中山国(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后,领土大大扩充,国力增强,一时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十七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
秦国使用反间计,散播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秦军此时已经暗中换上了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白起指挥秦军佯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阵地之前,然后包围了赵军。
赵军被围四十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四十万人降秦。白起担心降卒暴动,除放回二百四十个小孩外,全部予以坑杀。这次战役史称“长平之战”。它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