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公司三件事:会用人会执行会沟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扬长避短,用人如用器须各取其长(1)

每个人都只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比较出色,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一个人的优点有可能变成缺点;反之,一个人的缺点也有可能变成优点,关键的问题是,领导者要从大局出发,审时度势;从大方向出发,量才任用;从长远目标出发,灵活应用。

扬长避短: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才都有优点和缺点。“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说明对人才的使用,要力争用之得当,如果用错地方,人才也会变成“庸才”。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圣贤之士,名家要人,缺点错误也在所难免。造物主赐给我们一个光怪陆离、形形色色的世界,却没有造就一种完善无憾的生灵。米兰、茉莉香气袭人,花却不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不那么香;玫瑰花倒是色香俱佳,却又有刺。可见十全十美实不易得。难怪鲁迅先生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这就告诉我们,用人要注意扬长避短。

《资治通鉴·卷一》一书中就如何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司马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那些具有高尚道德和最高智慧的人任用人,就像工匠和木材一样,取它有用的部分,抛弃无用的部分。所以像杞柳和梓树这样的木材,如果树围很大,即使有好几尺长都朽烂了,有技艺的工匠也不会抛弃它。”

这里列举一段耐人寻味、生动感人的故事。战国时期的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说他可以胜任一个大国的军队统帅。卫侯也承认苟变具有这种才能,但是苟变在做小吏时,曾不合法地贪吃了两个鸡蛋,所以不打算任用苟变为统帅,子思不同意卫侯的做法,最后还是耐心劝说卫侯任用了苟变。“士为知己者死”,苟变上任后忠心耿耿、披肝沥胆,积极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维护卫国的安全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领导者用人的原则就应该像子思那样“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而不应该像卫侯那样“忌人之细短,忘人之所长”。然而,目前在一些公司里,各类出类拔萃的人才明摆着,一些领导者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还说缺少人才,让真正的人才受到冷落,在一旁歇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结果导致楚材晋用,让真正的肥水流入外人田。让鲁智深去绣花,让林妹妹去疆场,岂不怪哉!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弃瑕录用,才能广招天下贤士,为我所用,只有破除求全责备、以貌取人的愚昧做法,才能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扬长避短用人方略的运用,重点在于充分扬长。虽然扬长与避短是用人过程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其中扬长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方面。因为人的长处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能够支配构成人的价值的其他因素。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扬长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朝着用人目的所需要的方向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不可得兼,无缺点之人往往优点也很少

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都是如此。公司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公司竞争的重点逐步从争资源、争市场、争技术转向争人才时,人才竞争已经成为每个公司必须面对的战略性问题。

人作为个体,各有短长,如果用之得当,人人都是人才。天才就是放对了地方的人才。这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其中隐含着一条深刻的用人规律,就是用人所长。

林肯说:“我的生活经验使我深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

德才兼备、能文能武、能说能做的完美人才古今少见。大多数有才华者不是恃才傲物就是缺点明显,让领导者爱起来比较难。既穷又老的姜子牙直钩垂钓,可谓傲慢至极,文王容而爱之,尊崇备至,终成灭商兴周大业;管仲与好友鲍叔牙合伙经商时爱占便宜,出征打仗时冲锋在后、退却在前,但管仲遇到齐桓公这位明主后,卓越的治国理念才能得以发挥,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有的公司领导者就非常善于用人,他让爱吹毛求疵的人去当产品质量监督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去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喜欢斤斤计较的人去当财务管理员,让爱道听途说的人去当信息员,让性情急躁、争强好胜的人去当突击队队长,让办事婆婆妈妈者去当劳保管理员。结果,这个公司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家各尽其力,公司效益倍增。

由此可以看出,只要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人人都是人才。如果领导者苛求人才,希望人才十全十美,必定难以找到人才。作为领导者,不应以找出人的短处来显示自己的聪明,而是要发现人的长处,并通过合理搭配,把“有缺陷”的人才整合成完美的人才组合,发挥其整体优势。

因此,公司在识人的过程中,要在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上形成一种习惯,即人人都是人才。要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相信人人都有才,相信人人都能成才,坚持平等用人的原则,为人才提供一个宽广的舞台,使他们能为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

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清代思想家魏源讲过这样一段话:“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之长中之短,不知人之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所以在考察用人上,一定要深知人有长短,取其所长,方为用人要点。

春秋时,管仲为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向齐桓公推荐了五个人。管仲向桓公禀报说:“开垦田地,扩大城域,开辟土地,种植谷物,充分利用地利,我不如卫国人宁戚,请让他当大司田;迎接宾客,熟悉升降、辞让、进退等各种礼仪,我不如隰明,请让他当大司行;早入朝、晚退朝,敢于触怒国君,忠心谏诤,不躲避死亡,不看重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当大谏臣;在广阔的原野上作战,战车整齐行进而不错乱,士兵不退却,一击鼓进军,指挥三军,我不如王子城父,请让他当大司马;断案恰当,不杀无辜的人,不冤屈无罪的人,我不如宾须无,请让他当大司理。您如果想治国强兵,那么有五个人就足够了;您要想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在这里。”齐桓公说:“好。”接受了管仲的意见,就让五个人都担任了那些官职。齐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过了10年,国家平稳发展,这些都是靠了管仲和这五个人的才能。

中国古往今来的管理实践可以证明,凡是作为领导者要成就一番事业,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只要是任人唯才,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能取得胜利;反之,则必定遭到挫折和失败。

公司要兴旺发达,其根本在于重用人才,但由于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环境和所学知识不同等,人在思想素质、个人特点专长、工作能力即“德”“功”“能”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为了有效使用各种人才,管子提出了“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的用人观点。

不言而喻,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能用的人远远多于不能用的人。古代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识人要全,知人要细,为的是识人所长,最终目的则是用人。因此,作为领导者,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矮子堆里选将军”的境地。

在一个人才结构中,各人才之间最好有一种互补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综合互补。领导者掌握了这五种互补的原则,才可能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当的岗位上,让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能力,同时也让公司选择到最能产生价值的人才。若不想让自己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就要从如何选择人、如何留住人、如何管理人三方面进行考虑。

用人如用器,巧妙组合各取其长

一般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长处,也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短处。

美国管理专家彼得·杜拉克对此有一段精妙的说法:“假如一个公司所有的人没有短处,那么这个公司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公司,所谓‘样样都行’的人必然是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就越明显。人有高峰必有低谷,有长处必有短处,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

如果在发掘人才为自己所用之时,能注重于他的长处,如此便能发现更多的人才;如果不见人才之所长,只一味寻人之所短,到头来必然会认为人才难觅,甚至感叹世间缺少人才。

所以,只视人之所短,则无才可寻;能视人之所长,人才才会源源不绝。

想要使人才不断涌现,身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抛弃论资排辈的偏见,排除个人主观的好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能够如此,领导者就不会轻易地使人才从身边擦肩而过,众多的贤才就会汇聚到领导者身边,这是知人、识人的重要准则之一,也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许多历史上的故事都证明,这种选才用人的观念才是最正确的。

人才,不可能全是白璧无瑕的完人,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例如,有的善于分析归纳,有的善于做行销企划工作,有的精通某种专业技术,有的具备某方面的特殊才干,有的拥有公司领导才能,有的适合做主管,有的适合做副职,等等。

领导者的职责,就是按照他们的这些不同长处与特点,适才适用,为各类人才提供最能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位置,使人尽其才。

战国时期,孟尝君以养士著称,曾担任齐国宰相多年,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鲁仲连则是齐国高士,深具卓识远见。孟尝君相当尊敬鲁仲连,但两人对人才的看法却迥然不同。

孟尝君认为,假如他委派的人,没有把事情办好,他就会认为这个人无能、笨拙,会毫不客气地将他逐出门下。

鲁仲连则认为,即使是圣贤,也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办得十全十美,因而,他劝告孟尝君,用人应该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这样才能把事情彻底做好。

鲁仲连所谈的,正是如何正确识人、用人的关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但是,一块玉纵使有瑕疵仍然是玉,仍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不会沦为石头。用人之道也是如此,唯有知其所长,才能知人善用,充分发挥他的才能,方能聚集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相反的,如果弃其所长,用其所短,必然认为其笨拙无用,到最后当然无可用之人。

后来,孟尝君接受了鲁仲连的建议,纠正了先前不正确的用人做法,孟府也因此成了天下闻名的藏龙卧虎之地,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历史上得人失人,都与鲁仲连所说的这个道理有关,这是值得后人引以为戒的经验与教训。

楚汉相争之初,无论是个人的能力声势,还是军队的战斗力,刘邦都不及项羽,但是后来刘邦却转弱为强,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条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刘邦是一个“有效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