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年龄称谓
古人在表示年龄时,常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这些称谓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黄口:10岁以下。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又称“龆龀”。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男子15岁。男子到了15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又叫“童”,“山无草木曰童”。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龄。
破瓜之年:女子16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16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还没达到壮年。
而立:男子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又称“有室”。不惑:男子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50岁。知命,“知天命”之意。又称“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花甲:60岁。又叫“耳顺”,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又称“耆”。
古稀:70岁。出自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代指77岁。
黄发:指长寿老人。人老了,头发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鲐背:指长寿老人。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身上褶皱的皮肤。还有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有“冻梨”之说。
眉寿:长寿老人。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伞寿:80岁。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
米寿: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耄耋:八九十岁。又称“朝枝之年”、“朝枚之年”。
期颐:10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指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写道:“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