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注重家庭心理调节
有人说,做人难;也有人说,做女人难;更有人叹息:在家里,做老人真难!一个家庭,人多嘴杂,想法不一,总有难念的经。老人生活其中,常常感受到日子不好过。
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生病时需要照顾,不但给予老人物质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
老年人容易产生一种消极心理,认为自己年老体衰,风烛残年,没有什么用处了。要鼓励退休、离休的老人从事各种有益的活动,关心国家大事,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应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继续为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好处。
安排好家庭生活,处理好“代沟”问题。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睦,需要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下,老人在家庭中一般起着主导作用,维系子女、婆媳、翁婿等家庭生活气氛。但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在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时因看法和处理方法不同,而有所谓的“代沟”。
有些老年人认为,人老了,家庭和社会就不再需要自己了,常有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自杀等事件。这与老年人的自尊心受挫有恨大关系。自尊受挫或自尊不强,就有可能产生自卑、消沉、沮丧甚至丧失自信心。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转向家庭,所以在家庭中子女应该帮助老人重新构建自尊,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他自身调节和家人帮助。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1)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在子女心情不好的时候,要给予安慰和指导,共商对策,经过分析目前确实无法解决也不必埋怨或紧张,而应当有勇气去改变环境,创造适合你的生活天地。要减轻心理负担,还可以参加一些健身运动,与亲朋好友述说述说,分散一下紧张情绪,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老年人带来的精神压力。
(2)为退休后的生活制定计划。退休后,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恨大的变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会更加强烈。子女可以与老人一起讨论制定一个退休后的生活、学习、活动计划。
(3)要让老年人有机会展示个人特长,增强老年人自身的成就感。子女们应支持和鼓励老年人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做到“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4)要让老年人有种家的归属感。俗话说:“不怕缺金少银,就怕骨肉不亲。”儿女应常为老人做顿可口的饭菜,在老人生病的时候,要悉心照料。老年人往往有恨强的自尊心,容易固执己见,做子女的不要和老人较劲,更不能恶语相向。只有充分尊重老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才能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
作为子女应尽孝道,赡养与尊重老人;作为老人不可固执已见,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应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协商,切不可自寻烦恼和伤感。
有“牵挂心理”的老年人,其实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避免过度牵挂。首先要学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与儿孙相处,同时多培养兴趣,经常到邻居家或老同事家串串门、聊聊天、广交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另外,恨重要的一点就是老人还要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如抑郁时可以打开电视看看娱乐节目或找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干干;出现心慌、害怕、焦躁不安等现象时,可以听听音乐、做做深呼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