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小小0岁“学习家”
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最本能的需要,当你感到需要时,就自然会自觉主动地去学。
我想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我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爱学习,怎么办呀?”但是,接受了我教育理论的家长却是完全相反的困惑:“这孩子整天看书,不知道出去玩,都迷上了学习,怎么办?”我时常提醒督促这些家长把孩子赶去院子里玩,或者周末带孩子去郊游,平时让孩子多参加各类体育训练。
其实,告诉大家,每一个孩子天生就爱学习,请大家回想一下孩子刚刚出生时的情景:刚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婴儿,护士一拍屁股孩子会大声地哭,护士拿着玩具逗引,会到处张望,能主动找到妈妈的乳头并能用力地吸吮,当妈妈叫出第一声“宝宝”时会寻找,这就是婴儿这个小小“学习家”发生的第一步学习。
这其实在生物学界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现象的表现,即“印刻现象”。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灰天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母亲后面。而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甚至是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如果小灰天鹅孵出时看到的是母鸡,它就跟着母鸡走。如果孵出时看到的是人,小天鹅就认人做妈妈,人去什么地方,一群摇摇摆摆的小天鹅就在身后跟到什么地方;人下水游泳,小天鹅也跳进水里,并且亲热地啄着他的头发和胡子。
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这种现象后来被另一位澳大利亚的动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1937)称之为“印刻现象”。
科学研究发现,“印刻现象”不只存在于低等动物,还同样存在于人类。婴儿降生后一个半月左右,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音,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如果这时就给他长时间看电视而缺乏大人的陪伴和沟通的话,比如给婴儿每天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婴儿的头脑里就会刻上电视的印迹。一旦形成这种“印刻”,婴儿对母亲的声音反而会变得反应迟钝。即使母亲把给婴儿讲故事或给他唱歌,他也会无动于衷。这种婴儿到了两三岁时,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的倾向来:
(1)不会说话;
(2)不能注视母亲的视线;
(3)对母亲声音的反应迟钝;
(4)对事物不敏感;
(5)活动剧烈,无法安静;
(6)喜欢电视中的广告,爱哼唱广告音乐;
(7)独立能力差,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8)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的事情。
婴儿大脑因电视而产生的这种“印刻效应”,大约发生在他刚一出生到两岁左右这段时间里。劳伦茨研究发现:印刻现象的存在有一个关键期,超过了这个期限,便不能形成印刻行为。劳伦茨还发现: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有这种“关键期”现象,在人类心理发展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孩子的能力形成也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初生婴儿从外界获得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相反,从婴儿初生时就开始在家里制造学习的氛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多与婴儿交流,有条件的家庭用双语,甚至三语与婴儿交流,那么两年后,孩子自然会成为双语或者三语人才。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小说,她虽然是近亲结婚的孩子,但是天生丽质、美艳绝伦,而其才气,以及日后能征服众多强大的罗马帝国君王的气质均来自于她的父王对她的精心教育和培养。
从3岁开始,她的父王就为她请了8种语言的老师,每天跟随她在皇宫里生活,她指到哪个物品,便会有8种语言的表达方式灌入她的耳朵里。等到她5岁时,已经基本上能熟练运用这8种语言,尽管她时常会在英语当中掺杂西班牙语,会在法语当中偶尔加入几个意大利语的词,但是这8位老师一致认为她对于这8门语言已经入门了,而且不再需要老师的教导并拥有了自学的能力。
当埃及国内一位非常博学的老师听说她已经掌握8种语言时,主动请缨当她的老师,教她各个学科知识和治国方略。最后这位老师以及他的儿子均为这位著名的埃及艳后日后当上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孩子刚出生的前两年,无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说什么,总会有一定的回应,并且似乎在认真地听,会哇哇乱叫地表达着自我,这就是他正在吸收环境所给予的语言知识的表现。
如果周围有混血儿的家庭,他们就不用像我们平常家庭一样花重金去学英语,而是很小就有很高的英语水平,从婴儿开始熏陶的话,只要父母嘴里能出来的词,无论是多么复杂的词,即使我们需要在托福才能学到的词,孩子也会在刚刚说话时就能蹦出来。
同样,我前段时间接触了一对4岁的混血儿双胞胎,长得非常漂亮,眼睛蓝得非常深邃,皮肤白得透亮,可是一张口居然说得一口正宗的四川话。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他们的父母很忙,长期美国中国两地飞,孩子完全委托给中国姥姥和姥爷,而姥姥姥爷陪同孩子的时间没有请来的四川保姆陪同时间多。由此可见,孩子一出生就是学习家,关键是看家长所给他的是什么,给的是高级教育,孩子学到的东西就是高级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曾经看过一本《剑桥学子肖盾》,那里面就描述肖盾的父母从一出生就用双语对他说话,导致一上幼儿园老师都觉得他肯定在国外生活过,怎么英语说得比汉语还好,关键是先学会“star”,再学会“星星”,英语单词词汇量比汉语还要多。实际上他们是中国地地道道的革命家庭,在肖盾3岁前也从来没去过国外。
幼年学习意味着你必须努力去理解你的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的动力,它来源于孩子大脑在发育中感觉刺激和满意的学习经历的急切需要。这种理解就如同你理解和满足孩子身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一样。
诺贝尔奖获得者遗传学家、芝加哥大学校长乔治·W·比德尔博士我们所参照的育儿鼻祖,卡尔·威特就在老卡尔从0岁开始的培养之下,八九岁时就熟练地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种语言,并擅长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特别是数学。这一切就是因为老卡尔坚信爱尔维修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我的孩子也曾经对我说:
“我家庭的培养方法,首先应该让我感觉到学习是人一种最本能的需要,当你感到需要,就自然会自觉去学。其实,求知,是每一个孩子最大的欲望,我们小时候想知道太阳为什么会清晨出来,液体为什么会流动,电为什么能发热发光,而这些,我们都必须等到初中甚至高中才能学到,这真的很不合理。”
我也常对我的孩子说:“天才是可以培养的”。我得承认我的孩子不是天才,不是那种天生智商特别高的人,我们只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的一分子,但是我相信我的孩子与所有其他孩子一样,天生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只不过,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我的家庭让我这种求知欲望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失,我得到了来自家庭的最好方法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