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黄宏生说:“民营公司是野生的,要生存下来很辛苦。”私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到强,这是每一位企业主、老板或经理人共同的愿望,创业者靠着巨大的勇气和耐心、敏锐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带领企业走过创业的艰辛之路,但所有人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条件下,使自己的企业能够生存与发展。
对此,华人首富李嘉诚也有过感慨:“成功实际上是相对的。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什么发达的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立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地学习,掌握各种能力。我自己从创立开始到1963年这一二十年来,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一天是通宵达旦的。”
柳传志曾经在2002年时说:“我从1984年起创办企业,18年间和我同台领过奖的许多知名企业家,今天回头去看,绝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
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曾说:“市场竞争不同情弱者,生死存亡靠自己。”
孙子说:“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孙子兵法·作战第二》)这是说:只听过指挥虽笨拙但追求速胜的,没见过只讲战术精巧而使战争旷日持久的。言外之意,打仗要速胜。由此推及到商业竞争上,因为竞争是企业的常态,所以企业要追求单个竞争的速胜,但在整个发展历程中,要善于打持久战。因为竞争的终极结果是谁活得最久,谁就是百年老店,而不是谁胜得最多。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能充满远见地为企业的发展精准地找到下一个要跨的栏。
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获取利润还是另有其他目的,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迥然不同的结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商学院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是最大化每股的中期收益。但是管理界著名的预言家、哲学家查尔斯·汉迪亮出他关于企业的观点:创造利润是一个公司非常重要的任务,但绝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利润只是公司的一个手段,是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开展工作或制造产品、提供服务,最终目的是让企业发展得更平稳、活得更长久。
对此,任正非十分赞同查尔斯·汉迪的这一说法。因为有着二十多年的企业经营阅历,任正非对企业“活下来是真正的出路”这一认知非常深刻,并且坚信不渝,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他说,只有生存才是最本质、最重要的目标,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因为优秀,所以死亡。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英特尔总裁安迪·格罗夫曾提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理论,当时风靡全球。任正非提出“唯有惶者才能生存”的观点,一度也成为提醒经营者加强危机意识的企业格言。
任正非认为,华为之所以能活到今天,是因为它有一种以客户为主导、以市场为先导的危机意识。这就是企业和个人的区别,他认为:作为一个自然人,受自然规律制约,有其自然生命终结的时间;作为一个法人,虽然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但同样受到社会逻辑的约束。一个人再没本事也可以活60岁,但企业如果没能力,可能连6天也活不下去。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其生命可以达到600岁,甚至更长。中国古人所讲的“道法自然”就是这个道理,现在讲的实事求是也是这个道理。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必须不断地求“是”。
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对治国者的劝告,经营企业也是一样。任正非正是用这样的思想找到了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企业要一直活下去,不要死掉。而这就需要长存危机意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危机,在面对市场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时,管理者将何去何从?
杰克·韦尔奇曾说:“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公司中,有85%是公司经营者决策不慎造成的。很多私企的创业者取得一点儿小成绩就忘乎所以,凭经验和感觉盲目求快求大,最终将使公司蒙受重大经济损失。众多私营企业领导者都有着对企业经营的执著与热情,却因为决策失误、资金短缺、用人不当、盲目扩张、故步自封、价值迷失、信誉失衡等诸多错误导致企业陷入危机甚至倒闭,实在令人扼腕长叹。
中国的私营公司不是不能做大做强,而是中国的私营公司只要做大做强,成本就很可能失控,而造成企业后续经营困境。中国的私营公司如要做大做强,在过程中就必须“控制成本、精益求精”。经济学家郎咸平如是说。
本书基于大量私营公司成长和发展成功的经典案例,全景式地论述私营公司做大做强的黄金法则——从私营公司的创立到发展、从市场到营销、从人才到管理、从危机处理到经营方略……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私营公司决胜未来,创造长续发展可能的各个层面,解决了私营公司的领导者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
如何提供最好的智囊样本,帮助中国私营企业经营者把公司做好、做久,打造基业长青和令人尊敬的伟业,让企业最终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一统的新气象——正是本书所有的立意、发愿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