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计划管理(2)
(3)策略(strategy):指为实现目标而确定的发展方向、行动方针及各类物资分配的总纲领。策略的重点在于选择发展方向、确定各种资源(人、财、物等)分配的重点。因此,策略往往要考虑工作重心或资源分配重点。如某医院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决定采取“与国外合作,发展自身特色病区”的策略。在具体的措施上有:在人、财、物配备上以特色病区为重点,把素质较好的护士调配到特色病房,增加特色病房的医疗设备、选送特色病区护理人员到国外医院去进修等。
(4)政策(policy):组织为达到目标而制订的规定某些活动原则和范围的计划,它具体地规定了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界限,表明了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政策的基本作用是:①指出行动的方向;②保证组织成员的各项活动协调一致;③规定活动界限,树立和维护组织尊严。如护士的晋升政策、医护人员绩效工资改革政策等。
(5)规程(procedures):也叫程序,是对某些经常发生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的规定。
规程是经过优化的计划,是总结大量经验教训而形成的规范化的日常工作过程和方法,是执行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法,有严格的时间顺序性。如各项护理操作规程,患者入院处置程序等。
(6)规则(rule):指对在某种具体情况下采取或不能采取某个特定行为所作的规定。
规则是对单个行动的规定,因而它与时间顺序无关。如“病房内禁止吸烟”、“禁止闯红灯”等。规程、规则与政策的区别在于,规程和规则都是没有回旋余地的,两者都直接指导行动本身,抑制思考,限制自由处理的权利,而政策有自由斟酌的余地;规程与规则的区别在于,规则不规定时间顺序,而规程规定时间顺序。
(7)规划(programs):规划是一个组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要的其他因素在内的复合体。例如护理部制订的提高全院护士学历水平发展规划中,包括各层次护士不同的学历目标、学习计划、进修方法、相关政策、时间安排及经费支出等。
(8)预算(budgets):一种数字化的计划,即把预期结果用数字表示出来就形成了预算。
预算用数据形式表明了组织在一定期限内资源的进出情况,包括财务预算、设备预算和人员预算等。一般来说,财务预算是组织最为重要的预算。预算的质量取决于预算与实际情况吻合的程度,管理者对环境、业务越熟悉,预算越精确。精确的预算有助于组织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护理部关于护士继续教育的经费预算。
第二节 计划的编制过程
一、计划的内容
一份计划应该具体地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国内外管理学家对此作了较为丰富的阐述,普遍较为认同的、易于记忆和应用的是国外管理学家的“5W1H”的阐述。“5W1H”是指一个完整的计划应该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What——做什么,即计划应制订出行动的目标和内容。
Why——为什么做,即计划中应包括为什么要做的论证依据,说明为什么需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Who——谁来做,即计划要对实施计划的人员作出安排,哪些人来承担?谁来负责?
When——何时做,即计划应对完成目标的时间做出规定,包括预测每一阶段的时间。
Where——何地做,即计划要对实施计划的场所、实施的具体环境作出说明。
How——如何做,即计划要包括行动的方式、手段,对实施计划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做出规划。
计划工作总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新任务而进行的,是一种权衡客观现实和主观需要的理性思维活动,这种活动需要创造性。“5W1H”通过设问来诱发人们的创造性思想,同时又可以保证计划在内容上的完整性,因此,是一种指导管理者制订计划的较为实用的理论工具。
二、计划工作的原则
(一)计划目标的可考核原则
目标是计划全部内容的核心。组织目标是组织行动的方向和终点,是最终进行评价和制订考核标准的依据,因此,计划制订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测量或衡量的。在计划工作开始以前,组织的目标可能还不十分具体,需要在计划的最初阶段使之明确起来,其后所有的计划工作都围绕目标进行。一般来讲,定量目标应该数量化,定性目标应该制订具体的衡量标准。
(二)计划领先原则
计划工作要领先于其他管理工作,如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等,这就是计划的领先原则。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制订计划。如果在开展管理活动时不制订计划或没有明确的计划,那么管理工作就没有目标、没有标准,没有目标和标准的管理工作不仅不能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计划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计划的首要特征就是面向未来,因此,计划必须考虑将来可能的状况和条件,这就要求制订者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对未来环境变化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和估计,使制订的计划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而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条件或已有的经验上。计划是面向未来的,但同时计划又需要在组织中实施,没有实施的可能,再先进的计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对组织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计划要有可行性。计划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可行性,这就要求计划制订者既要充分熟悉自身组织情况,又要精确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
(四)计划的弹性原则
计划是对未来的预先安排。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现实情况和预想情况往往会有较大的出入,因此,计划保持一定的弹性或者留有一定的余地是必要的。计划弹性大小要视具体的环境因素而定。确定性因素较多时,制订的计划要明确、具体,弹性可少一些;非确定性因素较多时,制订的计划就要宽松,弹性要大一些。滚动计划法是保持计划弹性的一种较好的计划方法。所谓滚动计划法,是指根据现行计划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调整未来的计划,使短、中、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特点是“分段编制,近细远粗”。这种方法使得计划工作能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至于陷入僵化、教条。
(五)计划的“三维思想结构”原则
计划的“三维思想结构”是指计划的知识维、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是指制订计划要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制订计划。逻辑维是指计划在内容、方法、步骤和资源分配相互之间要连贯性、合理性和系统性。时间维是指计划者应合理预测完成阶段目标的时间以及完成总目标的时间。时间维一般可以分为制订计划阶段、拟定和选择方案阶段、执行方案阶段、检查效果阶段。
三、制订计划的步骤
制订计划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包括分析形势、确立目标、评估资源、设立备选方案(数种)、比较各种方案、选定最佳方案、制订辅助计划和编制预算八个步骤。
(一)分析形势
计划工作的第一步是分析形势。分析形势是指收集组织内外环境的各种资料,分析与本组织目标相关的各种信息。可以使用实地调查、文献查询、网络搜索等方法收集资料,进而预测、分析和掌握组织的现状及获取未来发展的背景资料。分析形势的内容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资源情况的分析。
(二)确立目标
计划工作的第二步是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确立组织目标。该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确定目标的内容和顺序
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间内要取得的成果。目标的内容和顺序决定了组织要采取的政策和行动,决定了组织资源的分配方式,因此,决定目标的内容和顺序是确立目标阶段最为关键的一步。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管理者对目标内容和顺序的选择,其中对组织内外环境信息把握的准确性、管理者个人的价值观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确定目标和顺序时要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好组织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2.确定实现目标的时间
目标的实现时间是控制目标难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在目标内容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目标实现时间来控制目标难度。目标的难度应适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设立的目标难度过高,达成的可能性很小,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目标没有难度,轻易就能达成,对员工工作没有激励作用,同样不能很好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同一目标,对于某些条件较好的组织来说,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而对于条件相对较差的组织,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3.确定考核目标的指标和数据
目标要具体到可以考核的程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和标准的作用。对于定性目标,要确立明确的衡量标准,达到可考核化的程度;对于定量目标,要确立明确的数量界限。如护理部根据护理专业发展的形势,确立了以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来推动护理质量提高的总方针,制订的具体目标可以是:3年内全院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达到40%,2年内全院护理人员在省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护理科研论文20篇等,40%和20篇都是明确可以考核的数据。
(三)确定实现目标的条件
根据确立的目标,拟订完成目标需要的条件,分析本组织内已经具备的有利于目标达成的因素和不利于目标达成的因素,以及外部环境中利于目标达成的因素和可能会阻碍目标达成的限制因素。也可以归纳为SWOT分析,其中S(strength)指组织内部的优势,W(weakness)指组织内部的劣势,O(opportunity)指来源于组织外部可能存在的机遇,T(threats)指来源于组织外部可能存在的威胁或不利因素。如上述学历目标,医院人事部门规定“参加成人学历学习的职工其学费均给予报销”就是一个有利于目标达成的组织内因素;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招生数逐年在增加就是一个有利于目标达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医院在编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护理人员的学习时间不能得到保障是组织内的不利于目标达成的因素等。
(四)设立数种备选方案
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各种可能达成目标的方案。实现目标的方案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创造和开发各种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条件,二是克服和改善各种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环境条件。一般来说,这种创造和改进应该是针对组织内部环境的,因为,组织外部环境并不是组织本身能够去改变的。方案的提出需要创造性的思维,管理者要运用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方法,充分发动群众,发扬民主,利用群体优势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如头脑风暴法、名义群体法等。对群体提出的可行方案进行初步筛选,选择出最有成功希望的一个或数个方案,拟定为备选方案。在拟定备选方案过程的要考虑到:①方案与组织目标的相关程度;②可预测的投入与效益之比;③公众的接受程度;④下属的接受程度;⑤时间因素;等等。
(五)比较备选方案
可以采用专家论证、群众评定等各种方式对每一方案的可靠性、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效益性进行比较。比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特别注意发现每个方案的制约因素,制约因素是指妨碍目标达成的因素;②既要比较有形的因素,也要比较无形的因素,如成本不仅仅是经济成本,还要包括一些隐性的时间成本;③要在总体效益观念上比较各种方案,因为有些方案对某一部门有利,但不一定对整体有利,有些方案对某项目标有利,但不一定对总体目标有利。
(六)选定最佳方案
在比较、分析、排列优先次序后,结合组织、部门或成员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定一种最佳方案。要选择可行性强、满意性高、低投入和高产出的方案。评估和选定方案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经验法,即依靠经验来评定,包括管理者个人经验、专家和众人的经验;②试点法,即设立试点,对备选方案进行试验;③数理法,即借助于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