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千古第一完人绝非虚传(1)
笨鸟先飞,天道酬勤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他是晚清重臣,湘军之父,并且还是湘军的统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拥有很高的历史评价,毛主席就曾说过:“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了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要知道,虽然在曾国藩的履历中,他是清朝著名的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但是您要是看了他的画像,就会觉得非常奇怪了:
这不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吗?
事实也正是如此。
要知道,从祖父那一辈算起,曾国藩的出身就是农民,他一辈子也不改农民本色。而改变这个农民一生的命运,最后让其成为封疆大吏,完成“三不朽”丰功伟业的原因,其实非常的简单。
就是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进一步说就是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
殊不知,这里还有一个搞笑的故事:
某一天夜里,一个贼潜伏在了曾国藩家的屋梁上,他准备等曾国藩睡着后,就跳下来捞点好处。结果,这个贼等呀等,就是等不到曾国藩睡觉。
原来,此时此刻的曾国藩,正在拼命地读书。热爱学习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曾国藩有点“笨”,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笨”。在这个贼的眼中,就这么一篇“极其简单”的文章,曾国藩已经翻来覆去读了无数遍了,而且看这个架势,大有一背到天明的决心。
眼看这种局面没完没了,到了最后,这个贼终于忍无可忍了,他从房梁上跳了下来,直接对曾国藩大骂道:“就你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说罢,这个贼立刻将这篇文章流畅地背读了一遍,而后就扬长而去,只留着这个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曾国藩。
连一个贼都敢痛骂、数落他,曾国藩的智商,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那又怎样!
曾国藩虽然笨,但是他懂得笨鸟先飞、坚持不懈,最后以勤补拙、靠着自己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付出,终于成为了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第一完人”。
可见,虽然资质平平,甚至迟钝笨拙,但是始终锲而不舍的人,依旧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最终青史留名,这就是所谓的“天道酬勤”!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天道酬勤”的人。
翰林院的悲催生活
凭借着这股“不成功,便成仁”的劲头,曾国藩居然成功了。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殿试名列二甲第十九名,赐庶吉士身份,进翰林院进修,开始了自己为期十二年的京官生活。
曾国藩以前认为,翰林院是一个风光无限的地方,翰林也是一个万众瞩目的职位,但是,直到曾国藩获得这一切后,他才惊讶地发现:这根本不是他所想的那样!
虽然翰林院为国家储才之地,地位极其重要。翰林们每天出席各种重大典礼,且常与皇帝和高级大臣打交道,面子上也风光无限。但实际上,翰林就是一个闲职,既然白吃饭,为什么还要给钱?因此,翰林们的经济待遇十分低下。
曾国藩刚刚入翰林院的时候,道光皇帝任其为“翰林院检讨”,相当于一个七品官员,这个职位的年俸为45两。
当然了,皇帝也知道作为一个京官,平时没有什么油水,所以从乾隆年间起规定,但凡京官,如果一年之内没有重大过失的,发放双俸,也就是给其两倍工资,这么一来,曾国藩的年薪就为90两。
除此之外,皇帝还给各种补贴,每发一两工资就给一斛米,称为“禄米”。曾国藩的基本工资为45两,所以他还有45斛米。
45斛米相当于22.5石,在道光年间,一石米的价格为1.54两银子,45斛米的价格大约为35两银子,加上曾国藩一年90两的基本工资,曾国藩一年的总收入,大概为125两银子。
125两的年薪,如何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它又是多少呢?
通过史料分析可知,清朝道光年间,虽然大清国势已成下降趋势,但是它的物价水平还是很低的。
那时,一斤猪肉大概五六十文钱,一枚鸡蛋2文钱,蔬菜也2文钱左右,葱每斤10文钱,桃子10文钱一斤,一亩良田只要10两银子。如果这些记载属实,清朝道光年间的百姓,过得应该很幸福。
按照这种模式计算,道光年间的一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180元人民币。所以曾国藩一年的收入,应该是22500元。虽然有点少,但是根据当时的通货膨胀率计算,曾国藩在京城的生活,应该过得非常不错。
如果比“生活”,曾国藩应该不错,但是要比“生存”,曾国藩就苦不堪言了。
众所周知,翰林是一个极其尴尬的职位,因为翰林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能够决定其生死的人,只有皇帝。
此时的曾国藩,他就像被一个巨人拎在半空,只要再上去一步就能登天,但就是上不去;如果巨人放手,他也能下放到地方,混个一官半职。但是事实呢,这个巨人就是不放手,他就这么拎着曾国藩。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日子,真是令曾国藩难受无比呀。
翰林们如果要改变这种处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起皇帝的注意,好让皇帝召见自己,进而争取个一官半职。但是问题来了,皇帝每天日理万机,一个无权无势小家庭出来的人,皇帝怎么可能召见呢?
因此,为了尽快让皇帝召见自己,翰林们就会开展地下工作,找关系、托路子,好有人在皇帝面前说好话,替自己谋得一杯羹。
曾国藩也想这么干,但是他没法干,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既没有靠山,也没有钱。
钱财靠外敛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主要由三种东西构成,即权、钱、色,只要你获得了其中任何一项,另外两项,那真是唾手可得。”
曾国藩虽然处境悲惨,他也是握着其中一样东西,即“权”。
在大清道光年间,贪污现象极其严重,且捞钱的办法五花八门,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即“份子钱”和“孝敬钱”。
所谓“份子钱”,即地方官员贪污的钱。官员们认为反正天高皇帝远,为官不捞,那是傻子。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希望工程”,反正老百姓都得“参与”,所以这些钱叫“份子钱”。
贪污完,地方官员将这些“份子钱”分成两份,一份留给自己享用,另一份送到中央,孝敬自己的顶头上司,而给国家的中央大员的这些钱就称为“孝敬钱”。
这些“孝敬钱”是地方官员必须给的,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拒绝。要知道要想保住脑袋,好好地继续贪污腐败,就必须知道朝廷的最新动态,不然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虽然在朝廷当官的人,“孝敬钱”是见者有份的,但是曾国藩却是一个例外。当时的他,就是一个小小的翰林,根本没有官职。既然没有官职,为什么要孝敬他?所以,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曾国藩必须运用其他捞钱的办法。
曾国藩捞钱的办法,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办法:回家捞钱。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曾国藩离开京城,回到了湖南老家,开始了自己衣锦还乡的生活。这次回家,曾国藩彻底惊呆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个“空匣子”的庶吉士,居然这么受欢迎。此次回家的场面,只能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了。
自从回到老家以后,曾国藩就没有一天休息过。知道翰林老爷回乡后,曾家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全都争先恐后地前来祝贺,直接把曾家的门槛踩烂了。
面对这些求字、求诗、求文的狂热粉丝,曾国藩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而他这些字画的“收入”,更是让曾国藩高兴了很久。
除此之外,那些各地官员孝敬他的“灰色收入”,更是让曾国藩瞠目结舌,怪不得人人都想当官呢。这些额外收入,不仅让曾国藩还清了以前所有的债务,还剩下很多,完全可供其在京城的所有开支。
虽然这是一个捞钱的好办法,但是不能多用,毕竟用多了,曾国藩的穷翰林身份就曝光了。为了自己家族的颜面,从这次回乡后,曾国藩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这还不算,为了不穿帮,曾国藩每年过年的时候,还要给自己老家寄一笔银子。
自从断绝了与老家的联系,曾国藩就开始苦哈哈地过日子了。当然了,这条路是曾国藩自己选择的,所以他必须默默承受。还好朝廷待曾国藩不薄,在他有限的权力内,他还是能够获得肥差的。
第二种办法:出差进补。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藩捞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美差,去四川担任乡试主考官。
当主考官可是一个肥差,根据当时的规定,主考官可以从户部领取两千两银子,乡试结束后,地方上还要准备一份厚礼相赠。
这份礼金不详,但是有人做过推测,根据官场的惯例,这批孝敬曾国藩的厚礼,不能少于曾国藩在户部领取的银子,即肯定不止两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