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佳相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如琢如磨成大器

崔如琢

关键词:国画大师 海外回流艺术品 收藏

[片头解说]

他自幼爱好绘画,天生具有的灵性和志趣使他投入国画大师李苦禅门下,从此中国画成了他的职业,也铸就了他的人生。

改革开放之初,他走出国门独闯美国,用一双妙手和两只慧眼在绘画、鉴赏和收藏等方面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15年海外打拼,他带着成功和荣耀回到故乡北京。年逾花甲的他致力于海外回流艺术品的收藏。他要用一颗赤子之心续写人生更大的辉煌。

[现场访谈]

卢:您画了大半辈子的中国画,您的中国画既不拘泥于传统,又不失于传统,这与您虽身处异国但却拥有赤子情怀是分不开的。

崔:应该是会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作为中国画家,我从来都是重视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我们500年前的一个大画家叫石涛,他就讲“笔墨当随时代”。那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应该要继承传统,但不能拘泥于传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来推陈出新,这样你的艺术才有生命力。作为我个人来讲,我在从事绘画创作的时候,就记住一条原则,就是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你应该要认识传统、理解传统、学习传统。而所谓传统,就是我们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一些艺术珍品。当我没有财力的时候,我就到博物馆,像到故宫去临摹、去学习、去研究。当我自己有了一定能力以后,我就开始用自己仅有的财力去收购一些历代大师的作品。

卢:您收藏的作品都很精彩。

崔:应该说非常精彩。当然我收藏比较早,我收藏的历史应该有40年,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候艺术品价格比较低。

卢:但艺术的价值很高。

崔:对,应该是价值很高。我只能尽我的一点绵薄之力,因为我本身喜欢收藏,也有一些收藏,在国外也买了一些好东西。

卢:崔老,您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去的美国?

崔:1981年2月到的美国。

卢:出国时您在国内已经是有家有事业的人了?

崔:对。

卢:怎么当时就能义无反顾地舍弃那一切,去了大洋彼岸?

崔:当时怎么说呢,我是1979年结的婚,l980年我儿子出生,可是我突然有一个机会可以出国。当时我决定出国的时候所有人都反对。

卢:包括您的妻子?

崔:对,我是义无反顾。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时代变了,有条件出国到外面去看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失去这个机会,你会遗憾终生。可是外边又没有亲戚,又没有朋友,外边的世界是什么呢?不知道。但是正因为如此,才有吸引力。

卢:想去看个究竟。

崔:对,想去看看,因为年轻嘛,那时候36岁。我想过了那个年龄段可能就没有这种勇气了。

卢:我听说您初到美国的时候历经了很多的艰辛。

崔:刚去美国的时候是比较艰苦,因为没有朋友也没有亲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卢:那时候您的英文怎样?

崔:不是不好,是很不好。我是从香港过去的,在香港卖了点儿画,拿了800美金,到了美国。

卢:800美金闯美国?

崔:对,闯美国。

卢:准备在美国怎么生活?

崔:我是这么想的,人家可以在那儿生活,我也可以在那儿生活。所以我离开家的时候把所有的钱都放在家里了,没有带。我想还是从零开始更刺激。

卢:不过您的这个想法是既简单又很坚定。

崔:很坚定,我去美国的时候很坚定,而且去美国以后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第一天从波士顿到纽约,坐地铁的时候,在地铁的厕所里被黑人抢劫了。

卢:是吗?

崔:对。我当时书包里有护照等证件,还有800美金。

卢:800美金被抢走了吗?

崔:没有没有,跟黑人搏斗。我那时候身体还不错,也比较年轻,所以黑人没有想到我会反抗。有惊无险,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就是因为钱很有限,很节约,买美国鞋都是那种最便宜的,我记得花了5美金买了双皮鞋。有一次走在街上,一条狗出来了,那狗很凶猛,从院子里跑出来,我跑得很快。当时摔了一个跟头,把那狗都吓跑了,我也摔晕了。

卢:是吗?

崔:对。醒了以后一看,腰也扭了,休息了差不多有一个星期。当时还年轻,没有摔到脑震荡。总之刚去美国的时候很艰苦。我记得当时住在一个地下室里头,每月的房租是240美金,一房一厅,厅当画室,一个卧室。交了第一个月房租,第二个月就不能再交了,交了房租就没有办法吃饭了。我早晨6点左右就起来,喝一杯奶就开始画画,美国的牛奶、鸡蛋、面包很便宜。画了一个月,那画纸撂得有一人高了,带来的宣纸都快用光了,可是没人买也没人要。

卢:为什么?是因为他们不了解?

崔:不是。因为你刚去美国的时候没有什么人际关系。

卢:没有知名度。

崔:也没有知名度,大家也不了解你。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很自信。有一天晚上,我接到一个电话,他说我的名字叫王度。我知道这个人是纽约的一个侨领,是个收藏家。他说听说你来到纽约,我们很高兴。我的妹妹叫王安,想来拜访可不可以?我说当然欢迎。他就开车到我住的地方来。王安是张大千、黄君璧的弟子,我们俩谈到艺术,谈到张大千,谈到黄君璧,谈得很投机。我们俩还合作了一幅画。她觉得我画得不错,一个是谈吐,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她认为很到位,所以她就叫我老师。她说我到纽约来就是跟崔老师来聊聊天,学学画。我说可以。她离开我住的地方的时候,说我想买你几幅画可不可以。我说当然可以,我现在很窘迫。

卢:急需一笔生活费。

崔:对。非常需要钱。我来到美国时间很短,还没有卖过画,我说你是第一个买我画的人。她说你多少钱一张?我脑子很快,因为当时我不知道我的画应该卖多少钱。我当时在中国,在荣宝斋挂笔单的时候,才5块钱1尺。可是我想我在12亿人口的大国里头是一个有名气的青年画家,在海关我的画不许出口,当时有l31个人的画不许出口,其中有我,我在国内的画那么便宜,可是我现在已经到了美国了,我的画也应该提高,我就给增加了很多倍。

卢:因为国外没有你的画?

崔:对。我说我的画100美金1尺。这4尺一张就400美金。

卢:您的价码提得也太快了。

崔:对,我当时提的,因为我太需要钱了。当时我记得她给了我2000美金,那4幅画卖了2000美金。这2000美金让我一夜都没睡。这2000美金太重要了,最起码我可以交房租,我可以吃饭了。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星期以后,我又收到台北的电话,原来王度和王安到了台北以后,她把这个画拿到她的老师黄君璧那里去,黄君璧非常高兴,而且对我的画评价还比较高,临走的时候还拿自己的一幅山水画换了我的一幅作品。王安特别高兴,她跟她哥哥讲,她说我们这次没有白买崔先生的画,因为崔先生的画没有黄大师的贵,等于我们这3幅画是白来的,白送的。第二天王安拿着剩下的3幅到张大千那里去了,张大千看了以后也认为不错。她就问了几个问题,她说张大师,您觉得这个画家他的画笔墨如何?张大千说笔墨不错。那您认为这个大陆画家的年龄多大呢?张大千说看笔墨应该是60多岁。

卢:是吗?这说明您的画功已经很老到了。

崔:是的,他认为已经很老到了。王安听了特别高兴,说那这个画家的画可以收藏吗?张大千说可以收藏。就这么三句话。王安走了以后就把这个情况跟她的哥哥讲了,她哥哥说机会来了,崔教授刚刚来美国,画还没卖,我们可以多收藏一点。当天晚上他就从台北打电话到我家,他说崔教授我们想买你的画,多买一点,你看可不可以便宜一点?我一听,我说可以,你买多少?他说我想买你100幅。

卢:买那么多?

崔:我一听,很高兴。

卢:您手头有现成的画吗?

崔:100幅是够了,但都不是很大。后来我说你买100幅,那我就算你80美金一尺。等他到纽约以后,我就把选好的画(尽量是大画)给他,这是我收到的第一个10万多一点美金。这是我在美国的第一桶金。

卢:这桶金掘得很漂亮。

崔:对,我开始有钱了,就开始收藏画。我有了钱,有了机会。

卢:再去买其他一些大师、名人的字画。

崔:对,当时我买的动机就是想学习用,因为我喜欢“四僧”的东西。“四僧”的作品我很喜欢,而那时候在美国还比较便宜。那时候大陆很多留学生都带着很多画,带来以后我就买。我举个例子,有一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老崔,我这儿有一件东西,我现在缺钱用。我说谁的呀?他说明朝的吕稷。我说拿来我看看。一张6尺整张的明朝吕稷的,于非安题了400多个字。开门见山,很好,我说你要卖多少钱?他说我要9000美金。我立刻给了他9000美金,把画留下了。我都没有讨价还价,他很高兴。

卢:您心里很有底?

崔:对。因为我觉得画得不错,又是明朝的,才9000美金。很大,六尺整张的。这件东西现在至少值几百万。我还有很多收藏的小故事,很精彩。有一次开车到了一个小城市,在一个小的古董店我看到一个雍正时期的天球瓶,我说这个不错。我细看了看,款也对。我一看价钱,400万,太贵了。我说400万美金,怎么会这么贵呢?我带了一个学生去的,那学生说我问问。一问他说,老师,不是400万美金,是500美金。我当时吃了一惊,我说这么好的官窑才500美金!(这是1984年的事)我说你去跟他讨价还价,再饶个小东西我们赶紧把它拿走。后来讨价还价,又挑了一个明朝民窑的一个笔筒,还有一个紫檀托。那老板是个老太太,说行,就给我们了。我说赶紧拿走,今天捡了一个大漏。不知道这个天球瓶怎么来到美国的,这件东西按现在的行情来讲应该值1500万到2000万,可当时是500美金买的。还有很多这种例子。

卢:您说这些好东西怎么全都让您给碰着了?

崔:也不是同一天碰上的,就是不断地碰。

卢:那您在最初收藏的时候交过“学费”吗?

崔:我也交过。有一次在日本我看到一张石溪的东西,石溪就是髡残,画得非常好。看了以后我特别喜欢。我一看价钱也不太贵,才12000美金,而且东西很大,我就很果断地把它买下来了。我就研究,看着看着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可是又找不出原因来。我觉得这件东西画是画得不错,可是笔墨还有点问题。我说髡残不应该。我研究了几年,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日本的一个出版物上有这张画,但不是我买的这张。

卢:是另外一幅作品吗?

崔:是一幅比这张好的作品。

卢:正品。

崔:对,正品。在日本我上当了,我就把它当做一次学习。

卢:那您这画后来是不是也到拍卖行又拍了?

崔:没拍,还留着呢。因为我本身是收藏家嘛,收藏家肯定会有打眼的时候,不能说你自己百分之百的正确,我把它当做一次教训,一次学习,收藏起来了。

卢:作为一个收藏家,您都收藏什么样的作品?

崔:我收藏的标准,开始的重点是放在历史,历史上盖棺定论的艺术大师的作品我才收藏。因为我收藏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赚钱。我买的作品不卖的原因,就是我把收藏当做一种学习的手段,当做一种对象,我怎么可能给别人呢?我觉得一个中国画家,不收藏、鉴赏,不研究传统,很难把中国画画好。我曾经就谈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为什么齐白石、吴召石、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徐悲鸿这些伟大的画家我们这50年来没有产生,根源在哪里?不是没有人才,是你这个美术教育制度培养不出这种人才。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美术学院、美术界一直受到冲击,“文革”是一个顶峰,那时候破“四旧”,“四旧”就是传统文化嘛,都给破了,好多青铜器给化铜了,好多艺术品给销毁了嘛。

卢:是啊,非常可惜。

崔:对啊,龙门石窟都给砸了嘛,这在国外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么好的艺术珍品都是我们自己毁掉的。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就这么轻易地毁掉,谁不痛心!正因为这种思潮在美术学院里一直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彩墨画来改造中国画,中国画系要学速描,要学速写,要学色彩,那都是画西洋画的基本功,和画中国画有什么关系呢?而且作品都是用西方那种标准要求,要画写生。中国画跟西洋画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中国画我觉得比西洋画要高明很多,中国画的发展是无限的,西洋画的发展是有限的。因为我觉得从哲学上来讲,西方文明是机械唯物论,中国文明可以讲是辩证唯物论,用老庄哲学就是辩证法。所以,很多人说中国画已经没落了,其实这种观点说明他对中国文化不了解。中国现在经济改革开放,能够发展这么快,那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魅力和威力,否则的话,为什么远远超过印度,超过俄罗斯?现在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认识得很不够,国家是一个强国,你没有文化怎么可以,是不是?现在很多现象都表现了很多人那种崇洋媚外已经到骨子里了。

卢: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这种民族自豪感找不到了。

崔:找不到了。你比如拿青少年来讲,明明黄皮肤黑头发很漂亮,他非染成红的,染成黄的,像个小野兽似的,也不好看。原因是什么?就是对西方不了解。还包括好多青年艺术家,不了解西方艺术,不了解人家的背景,盲目地去学习,所以这种现象就是盲目学习西方那种没落的艺术,而否定中国传统优秀的东西。

卢:所以我看到的您虽然在国外待了10多年,依然是炎黄子孙,是华夏儿女。

崔:艺术家如果主体文化深厚,不会受人影响。反正我到美国以后,36岁,应该主体文化已经很成熟了,所以对西方的东西我只是看,只是去研究和理解,因为我觉得民族艺术和世界的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你越保留自己民族的东西,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卢:这话一点儿不假。

崔:对。越是民族的越是现代的。你再去盲目学习别人,和别人比,距离拉得越近,你的艺术越没有价值。

卢:是啊,审视艺术品也是需要美感距离的。

崔:对。因为艺术是一种灵魂的东西,是一种文化最高的结晶,跟你生活的土壤、从事的文化和传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你抛开这些传统,艺术根本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肯定没有生命力。

卢:难怪我说,虽然您到了大洋彼岸,在美国生活了那么多年,但您的作品依然还是植根于民族大地的艺术作品。

崔:对。

卢:早年父亲给您起的名字叫如琢,这里头一定有很特别的寓意,跟今天您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吧?

崔:这个名字我没有出世就起了。但是我也没有问我父亲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是《诗经》里的“如琢如磨”。但是我觉得我的父亲应该有一种想法,说男人嘛,要经过磨炼,就像一块玉一样,不经过琢磨,它不是一件好的作品。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经过风吹雨打,没有经过磨炼,也不可能有所成就。凡是有大成就的,都是应该经过艰苦的磨炼。所以我觉得年轻人多经点儿磨炼,多吃点儿苦头是一件好事,是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

卢:您在美国奋斗了10多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收获颇丰。怎么又像当年那样放弃一切回到祖国的怀抱呢?

崔:因为我觉得出去的目的是要一个过程。我出去不是说想做美国人,想留在美国那块土地上。很多人都说,你拿了美国国籍成美国人了。我说我是地球人,我是炎黄子孙。我记得中国和美国比赛篮球,我总希望中国赢,我从来没想过美国赢。美国国歌我也不会唱,美国选举我也不投票。我什么都没做,但我赚了美国人的钱,我买的是中国艺术品,我没买过美国的作品。我觉得国籍并不是很重要。为什么回来?因为我觉得美国我了解了,西方的世界我清楚了,我是一个中国画家,我的土壤在东方,在中国。所以我又回来。祖国是我从事艺术创作所离不开的。

卢:您真是一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炎黄子孙。

崔:但做得还很不够。

卢:感谢您给我们讲述的故事。祝您健康!

(2005年1月27日,第86期《卢佳相约》节目,宁夏卫视频道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