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当选择遇上努力(3)

到这里,我们就大致明白其中缘由了。既然李寻欢的这家公司只是在当时短期的选择,那他的应对就是快速提升能力,同时展开视野,发现更多机会。一旦老的机会消失,新的机会又没探索出来,出现“套牢”太正常不过。此时,一旦开始干耗,就难免出现“炒股炒成股东”。短期无奈成为长期的窘境,错过机会不说,人生就会卡在此处,进退维谷,掉进了自己设好的“陷阱”。

这就是典型的“套牢”。

想想那些被股市套牢的股民,卖?都跌成这样了,别卖了,白菜价。持?真是不甘心啊,早卖一天就少亏不少。最痛苦的感觉就是进退维谷,骑虎难下。

我们还会被很多东西套牢。

创业:如果创业失败,钱烧光了还能从头再来。最怕的一类创业企业叫“僵尸企业”,就是那种N年苦撑,每年都在亏损的边缘挣扎,但就是没什么特突出的起色。是继续忍辱负重折腾下去,还是关门大吉?

婚姻:7年之痒,老夫老妻,该用的感情都用完了。此时,新鲜靓丽的小三走到跟前,那诱惑,那帅气,那风骚。离还是不离?

房子:20年房贷折合每天250元。住自己家就感觉跟花250元住酒店一样颇有二百五的感觉。此时,传说中某座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开始诱惑,而自己昂贵的房子位于著名的雾霾城市。卖还是不卖?

用六个字描述这种状态就是:“求不得,舍不掉。”

我们的生活总是会陷入这样的僵局之中。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很多选择,都会出现类似的套牢呢?这同样有深层的心理原因。

有一个好玩的游戏叫“一百元拍卖”。

游戏参与者对一张100元的钞票进行拍卖,在每次叫价中加价1元。出价最高者照例得到这100元。但不同的是,出价最高者和出价次高者都要支付叫价。

起初叫价可能很低,但很快就会接近100元。最高叫价会迅速达到99元,第二名达到98元。此时第二名如果叫价100元是有利的,这样他不会从交易中获益,但总比损失98元要好。到此,拍卖会出现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竞价没有在100元停止。新的第二名会损失99元。但如果101元的叫价能够成功,第一名就可以把损失降低到1元。

第二名总是会再次加价,于是拍卖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某个节点。这个节点往往远高于100元,对于第一名而言,他把这100元拿到了手,但他亏了,而第二名,自然是亏得一塌糊涂。

这个游戏是博弈论经济学家叔比克发明的,是套牢的典型体现。类似事件在股市、期货市场、16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潮以及近期的普洱茶狂潮中屡见不鲜。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冬日里等出租车,你等了15分钟,没一辆空车。此时,你是选择走两步路去坐地铁,还是继续死等?即便快要迟到了,你都很可能会选择继续死等,因为你已经花了15分钟的沉没成本了,在这个局面下去挤地铁,对于一个穿制服套裙的白领来说相当没面子。这往往是很多人迟到的原因,他们被路上不够用的出租车套牢了。

我们总会不经意地陷入这个自己挖的陷阱里,其原因十分简单:我们过于看重自己的投入以及随之而来的面子。在这样的游戏里,“不抛弃,不放弃”非但不是一句励志语录,反而更像一个诅咒。

对于这类套牢,解套的典型策略就是:设定好止损点,到点“割肉”。等出租车熬了15分钟,就再给自己5分钟,到时如果还是拦不上车,就毅然奔赴地铁站,后边即便再有车来,那也不是自己的菜了。如果是这个拍卖游戏,那就给自己设定价格点,只要对方还敢继续加价,老子就不伺候了。

而如果是你的职业呢?

李寻欢最后的选择是,再等三个月,到那次竞聘,如果还是没有新的晋升或机会出现,就会选择走人。这三个月,他同时要积极探索外部企业了,他把简历放到了网上,并参与了几个IT行业内的话题沙龙。很快,聪明的他发现了新的机会,两次面试之后成功去了另一家企业,又有了新天地。

以上这种套牢叫短线策略套成了长期持有。

还有另一种套牢。

长期策略套成了短线出货。

同样有不少人,他们有自己远大的理想。比如,想从事网络媒体这个行业,但是当他们稍微一试水,发现初期的他们没经验就只好先从业余爱好做起,别说收入没有,还得往里搭时间和金钱。这样,没半年的工夫,他们就悄悄“务实”地退出,把那个理想偷偷藏在心灵深处,在某个烟雨蒙蒙的夜晚,独自拿来摩挲感慨。而那些把这种理想当小动物慢慢养的人,却反而在一段时间(别以为这段时间真的会8年10年,最多5年)之后理想照进现实。

既然是长线策略,那往往逃不开憋大招,朝着那个方向持续投入。如果被“套牢”,那就像巴菲特那样,持续买套,让时间成为玫瑰,越久越香。

所以,当你决定跟哪个汉子/婆娘在一起,无论是疾病还是健康,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还是为了方便买一套房而暂时离婚再复婚,都愿意在一起,并套上戒指,就得明白婚姻就是个长期持有。(不然我们怎么会被“套”上戒指呢?)别随便某个“小三”的浪头打过来,就抛出一个“强扭的瓜不甜”的借口而把婚姻这条船打翻,早干吗来着?

1.5瞄准开枪还是开枪瞄准?

跟那些来回纠结凌乱的人不同,总有一些人,他们的选择十分直接简单,比如:看上一个前凸后翘、明眸善睐的女生,就会直接想办法搭讪,然后搞到联系方式,送花、写情书、吃饭、上床、结婚,感觉不好离婚……他们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没那么多思量。艺术的说法是: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而另外一些人则呈现出典型的不同,同样看到一个女神,这些宅男必然纠结:我喜欢她,要是她对我没感觉怎么办?我这种宅男去追是不是很没面子?别人怎么看我?即便我们俩真成了,是不是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就算结婚了,那会不会因为当初是我追的她而闹矛盾?要是以后双方家庭不和怎么办?有了孩子以后如果教育理念不一样怎么办?……一堆算计,然后就等N多年过去,在某次同学聚会里跟那已经有点黄脸婆的女神说:你知道吗,当初我暗恋过你。

经过研究发现,在面对决策困境时,总会有两类人:先瞄准后开枪的谨慎者和先开枪后瞄准的冒险者。以下这个实验经常出现在各种《××心理学》的书籍里。

假如给你两个选择:A.50%的概率获得300元,但剩余50%的概率获得0元;B.100%的概率获得100元。你会选哪个?

在这类书籍里的统一答案是:根据统计,大多数(大约70%~80%)的人会选择B:100%的概率获得100元。

于是,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面对收益时,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型。

但是,一些专门研究决策的公司就很好奇另外一点,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是风险厌恶型,为何总是有20%~30%的人会喜欢风险?而且,即便我们把A的收益降低,依然会有那么一小撮人喜欢选择A。他们就是喜欢不确定。

由此,在经过更多研究之后,这帮科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总有1/4的人,是喜欢风险、先开枪后瞄准的人,而剩余的大多数都是讨厌风险、先瞄准后开枪的人。

这两种人在选择上会面对截然不同的困境。

先瞄准后开枪的谨慎者

他们会先瞄准猎物,此时,发现还有其他猎物在旁边,于是他就得比较哪个猎物最大最肥,但是,时间慢慢耗掉,他迟迟没开枪。猎物们发现了他,全都跑掉了。这就是先瞄准后开枪的困境。

你很容易理解谨慎者的困境。我之前提到选择包括了对信息的获取整合、预测、评估风险、执行以及自我觉察的能力。谨慎者花了大量的时间获取信息并做出预测,但是他们总会认为信息不足以做出选择,他们希望能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在面对一个重大的职业选择,或者感情选择时,他们往往问亲人、闺密、发小等所有人的建议。

你能想象这样的情景吗?当萍萍想跟某个男生拍拖时,她问了宿舍的所有闺密。

小红说:“你得找个更实在的。”

小娟说:“门当户对才行,千万别找凤凰男。”

小丽说:“你们相爱最重要。”

然后,小芳又咬牙切齿加含情脉脉地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你知道吗,我中意你很久了……”

萍萍就更没主意,继而询问更多的人。

过于犹豫不决好比跟“时间”这个怪物打擂台,它绝对不一下击倒你,而是像猫玩耗子一样,一点点靠点数干掉你。

如果你是谨慎者,因为我这么一说就想一下子变成喜欢风险的决策者,那你既做不到也没这个必要。在选择中,掌握两个法则就好。

法则一:给自己设定最后期限

回忆一下你曾经上的中学、大学。高考和期末考试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最后期限。相信很多同学当年准备考试时都是用最后两周的时间迅速过两遍书,抓住其中重点,背下几个关键概念,提前2小时喝维生素饮料,然后上考场的。最后期限可以逼迫一个人快速发挥所有的能量。

而为何我们在工作中却丧失了这样的动力?因为,你的工作不像考试那样,没有外力给你设定特别清晰的最后期限。而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事情,比如学英语、写书、看动漫、组织活动,就更没人设定最后期限了,我们的选择及行动可以拖很长时间,我们的选择能力也就不成长。

如果想不被“时间”玩死,不妨跟时间签个最后期限契约:我必须在三分钟内点完菜,我必须半小时内采购完,我必须在三个月内做出职业决定,我必须在一个月内跟小鹏确立夫妻关系……只有给自己有限的时间范围,我们才能快速发动所有大脑细胞,做出从信息收集到果断决策的全过程。

法则二:清晰你个人的真实意图和方向到底是什么

无论是2007年中国的6000点泡沫,还是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的网络泡沫,每次股市的牛熊转换,死得最惨的一拨人的做法是:在之前的几次上升都保持观望,结果在最高处按捺不住全仓杀入,然后眼睁睁看着暴跌。这是平庸的谨慎者最容易犯的错误,相比企业的价值、估值、股价,他们更看重表象且从众的目标“等跌了再买进更有便宜赚”。同时,他们会因各种犹豫算计而迟迟不动手。但是,当他们发现股市在上涨途中一次次不给这个机会时,就会在最后的一次上涨时急不可待地买进,这看上去是“果断”操作,但恰恰是谨慎者最容易做的错误操作。当我们不清晰投资背后的真实意图时,我们总会被从众的表面目标所蒙蔽。

江小鱼是我认识的一个管理咨询顾问,他能够在一周之内就搜集到目标行业的大量信息,并做出结构化的整合。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当他给客户完成一个咨询项目时,他更关注这个咨询项目的目标是什么、客户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优秀的咨询者和一般的咨询者的差异之一就是:一般咨询者只是按照客户纸面上写的需求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提出方案;优秀咨询者会借助自己的经验,以及跟客户的互动发现藏在纸面目标背后的真实意图。你以为客户让你对生产流程进行改革,但客户真正的意图也许是借流程改革的方案来精简机构。(这就牵扯到精简机构及裁人,但老板不好意思这么冷酷地直接提出。)

因此,对于那个想确定恋爱对象的萍萍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去问别人,而是先想清楚,她更看重男生的什么,她想跟什么样的男生在一起。同理,对于我们的职业选择,收集信息的背后,你应该清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要钱还是要名,是赌“黑天鹅”还是“白天鹅”,是追求更有成就还是更安全。

先开枪后瞄准的冒险者

这一类人并不特别注意观察这个森林,随便瞄了一个猎物,感觉好就砰地开了一枪,然后发现打歪了。幸好还有很多子弹,可以继续随便瞄上一个猎物,又是一枪……

他们的典型困境自然是冲动的惩罚。小军因为想来北京就义无反顾辞职来北京生活,之后贸然选择了外贸,觉得外贸可以跟老外打交道,惩罚自然就来了,当时外贸行业面临低谷期,所谓能跟老外打交道也无非就是邮件往来。他现在又在准备投向高端语言培训行业。他来咨询的最大问题是冲动带来惩罚。做的好多选择最后都很失败,恨不得剁手剁脚。“我当初真的就是爱上了那家公司,然后我就毅然去了,结果……”持有这种想法的人跟酒驾者很是类似:“来了朋友,怎么也得喝一杯,当初认为不碍事,结果……”

冒险者的冒险精神如同一把双刃剑,善用有利的一面能令其所向披靡,而不利的一面却意味着一次次败走麦城。但是,仅仅因为是双刃剑就把它雪藏起来等生锈显然很愚蠢,也不符合冒险者剽悍的格调。以下两个法则是玩好这把双刃剑的招数。

法则一:先选择再反思

我将冒险者描述成“先开枪后瞄准”,而盲目的冒险者属于“只开枪不瞄准”的类型。他们频繁地做出选择,但是每次选择之后不去反思:上次选择对在哪里,偏差在哪里,为何出现偏差,自己在哪里出现了错误,如何在下次避免或者降低错误发生的可能。

因此,对于小军来说,让他在下一次职业决策中深思熟虑是对他的折磨,也无助于他向自己未来的方向走得更近。我会请他先回顾一下过去所做出的种种决策:

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后来发生了什么?

哪些选择让他更满意?哪些选择出现了不开心?

什么原因造成了选择“错误”?

当他学会了校准自己的选择后,后续的选择就会逐渐走入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