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2)
(三)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1.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
从认识到武器的作用,到认识到这种武器在什么样的组织状态下起作用,到最后认识到不仅要有西方的组织状态,还要有西方的思想,这是一个渐进的思想转变过程。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全盘西化,建议培养与西方一样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社会组织,所使用的器物也要一样;另一派主张社会主义。在1921年共产党成立以后,社会主义运动星火燎原,从一点点规模很快发展为全国范围的社会政治运动。
社会主义思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中国盛行起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社会有反西方的情结,因为在历次战争中西方列强让中国受尽了屈辱。在坚船利炮面前,虽然不得不认输,但内心里始终不愿屈服,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精神状态。所以,如果有一种制度能够替代西方的制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表现得比西方更优秀,就很容易被接受。当时的西方社会处于资本主义早期,确实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社会动荡不安、工人的生活状况非常悲惨。当时西方的社会动荡主要是因为虽然由于工业发展,城市化的水平已经比较高,但是大部分的劳动力还在农村,进入到城市里的人并不多。城市的收入比在农村高,所以农村的劳动人口就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这就是巨大的失业大军,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的需求。在这种状况下,资本家会把工资压得很低,因为城市里的生活始终比农村好,不必担心没有人来。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资本家的收入增长非常快,一般工人的生活状况却没有什么改变,于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冲突就会频繁发生。针对社会存在的这些问题,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原始共产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在当时中国有一个很时兴的说法,叫“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包含很多这样的说法。“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其中的民生主义按照孙中山的说法就是共产主义,因为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很多社会问题,革命要彻底,就必须把所有的问题一次性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毕其功于一役”。连孙中山这样倡导资产阶级革命的人都接受社会主义,可见社会主义思潮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其次,俄国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后,单方面取消了过去对中国所立下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当时中国的社会情绪中有很多不满是针对列强的,因为它们给中国施加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让中国丧权辱国并失掉了和列强平等相处的机会。当时社会运动的强烈愿望就是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这时突然发现,一个推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对中国愿意以兄弟相待,主动把过去的不平等条约全部取消,就好比一个农民欠了地主很多债,有一天地主突然主动上门免除了所有的债务,农民当然会对这个地主产生好感。现在仔细研究起来,苏联的这一行为实际上是顺水人情。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自己的状况岌岌可危,连生存都有困难,根本没有能力取得和要求原来在沙皇时代订下的那些不平等条约所带来的好处。但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情绪普遍认为苏联的这一举动是对中国的平等相待,孙中山也开始推行起联俄联共的政策。而且到了30年代之后,苏联的逐渐强盛又为中国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中国的知识分子在鸦片战争之后最主要的理想就是救亡和图强。在30年代,从1929年纽约股票市场崩盘开始,西方出现了十多年的经济大萧条,社会上到处都是失业现象,经济发展水平在短时间内下滑了30%—40%,而且不止是一个国家,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了冲击。这如同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即将来临。相比之下,苏联从1929年开始,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农业国家变成一个当时世界上的工业化军事强国。这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眼里,无疑充满了吸引力。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等一批北京大学的知识分子开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开展有一系列的理论和认识问题需要解决。
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会爆发。资本家掌握了政权、财富,单个工人没法抵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就需要把整个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仅仅一个国家的工人联合起来还不够,因为当一个国家的工人联合起来发生暴动、推翻资本主义政权时,旁边的资本主义国家会有唇亡齿寒的感觉,害怕国内的工人也会闹革命推翻自己,所以它们会帮助这个国家把工人革命镇压下去。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的工人阶级都抵抗不了这些资本主义国家队伍的联合。所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会取得革命的成功,要想在单个国家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与后来出现的列宁主义的差别就在于,列宁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设想在单一的国家也可能成功,而且还不一定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个共产党来领导,必须有一批社会精英来组织这个共产党。
这些社会精英也不一定完全是工人阶级,但必须是有组织、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团体。以他们作为核心,团结无产阶级大众,这样革命就有办法在单一国家完成。实际上,俄国当时就是这样做的,首先建立了共产党,联合城市里的工人进行暴动,后来果然推翻了沙皇的统治。中国在1921年成立共产党之初,学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而且共产国际还派来了代表指导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革命活动。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基本上遵循的是列宁主义的路线,先成立一个精英党,然后发动城市暴动。这样的模式在俄国非常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但在中国共产党早期,按照列宁主义模式组织起来的共产党组织无产阶级工人发动城市暴动,每一次都被镇压下去,没有一次取得成功。
3.列宁主义模式在中国失败的原因
列宁主义模式在苏联是成功和正确的,但是应用到中国却不成功。当时中国共产党按照第三国际的指示,进行社会运动和革命,结果却屡战屡败,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条件不同。在俄国基本没有外国租界,在中国却有很多。俄国在沙皇时代,工业就主要集中在城市里,企业主要是贵族拥有,当然也有一些职业企业家和外国资本家拥有的企业。而在当时中国主要的工业集中在租界,例如天津、上海、武汉、福州的外国租界。在沙皇时代,如果出现工人暴动,政府就要派军队镇压。工人阶级是一个弱势群体,容易引起社会的同情,政府的镇压会使得社会把怒气和怨恨指向政府,认为这是一个保护资本家剥削穷人的不公正的政府,于是整个社会都把矛头对准了沙皇。在中国,大工厂都是在租界里。
以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为例,当时日租界里的纺织厂工人发生暴动,日本政府派军队进行镇压。后来工人联合起来,发展到其他租界,英租界里的工人也发动暴动,同样被英国巡捕使用武力镇压下去。对于这些手无寸铁的工人遭到武力镇压,社会上当然是抱以同情,但是愤怒的矛头却指向了列强政府而不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国民党政府因而渔翁得利,号召工人团结在蒋介石的领导之下,把中国建立起来然后才能抗击列强。所以,同样是工人暴动,产生的结果却大不相同。在沙皇俄国时代,工人暴动时沙皇派出军队镇压,结果是沙皇失掉了人心,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但在中国,工人暴动时外国政府直接派出军队和警察对工人进行镇压,当时的中国政府反倒渔翁得利。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学习外国理论的时候应该非常小心,任何经验或者理论在具体应用时都有一定的前提,假如前提发生了即使是非常细微的变化,产生的效果也会完全不一致。不要把一个理论当做真理,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理论作为一种假说,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才得以应用和实现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已经得到证实的理论,拿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也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列宁主义没有真正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成功
在第三国际所指导的列宁主义路线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屡屡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内的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意识到了不能完全依赖外国的经验指导中国革命,于是又开始了新的探索。毛泽东就提出了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按照马列主义,如果要发动社会革命,就必须要保证社会当中存在有社会不公平和财富分配不均的状况。在中国农村,有地主、贫农和无地农民的差别,按照50年代革命刚刚成功时的统计,中国占人口总数3%的地主控制了26%的耕地,而占人口68%的贫农拥有的土地只有22%,所以这种土地分配的差距非常大。城市里的工人和资本家当然也存在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但差距远不如农村明显。按照马克思主义,农民不见得是最先进的阶级,但是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按照毛泽东所讲的“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贫穷的农民,那么这些农民当然就会支持共产党的政策。而且在中国农村地区,政府的影响非常薄弱。
在传统社会,政府的管理只能到县一级,县以下要依靠士绅(也就是地主)进行管理。正因为如此,如果在农村领导农民发起“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国民党政府就要派军队前来镇压农民,其效果就像沙皇派军队镇压工人暴动一样,因为保护了富有的地主、打击了应该被同情的贫穷农民而受到社会正义力量的一致指责,从而丧失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所以,发生在中国农村的暴动实际上产生的结果就相当于俄国的城市暴动。当然,依照列宁主义,革命应该由最先进的工人阶级来进行,而不是依靠相对保守的农民阶层。从这一点来看,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实事求是的人,他活学活用理论,而不是对理论进行生搬硬套。“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是他通过对很多农村进行调查,经过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状况的分析才最终提出来的,最大程度地结合了中国社会当时的实际情况,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