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应用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二

2009年以来,各种媒体对“物联网”的宣传与介绍,使得“物联网”一词成为一个普通民众熟悉的“热词”。追溯起来,“物联网”这一词汇起源于1999年10月1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的“Auto ID Center”。伴随着“自动识别中心(Auto ID Center)”的成立,推出了两个概念:“Electronic Product Code”和“Internet of Things”。“Electronic Product Code”简称为“EPC”,其含义是采用RFID(射频识别)标签,为每一件物品赋予一个全球唯一的物品代码,即使完全相同的同一批次中的任何两件物品,其“EPC”码也不相同,这是“EPC”代码与条码应用于商品标识中目标定位的最根本的区别。“Internet of Things”简称为“IoT”,其含义是物品的互联网,也称为实物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成就,基于物品的互联网自然会利用互联网建设的成果来传送与分享有关物品的信息。从逻辑关系上看,编码在前,应用在后,早期人们的关注点的确在于EPC代码的问题上。2003年12月23日,在北京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召开的“物流信息新技术——物联网及产品电子代码(EPC)研讨会暨第一次物流信息新技术联席会议”上,将“EPC”正式定名为“产品电子代码”,以避免直译为“电子产品代码”带来的代码适用范围缩小的歧义,“Internet of Things”正式定名为“物联网”。

EPC与IoT概念原型的出现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其中的偶然性在于概念提出或产生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其中的必然性在于以下两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全球大物流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道的探索。两项关键技术之一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另一项关键技术是远距离无源单芯片电子标签技术的出现。远距离无源单芯片电子标签技术即目前人们熟知的UHF频段无源RFID技术。人们设想通过采用电子标签技术,利用其存储信息量大、识读方式便捷且识读距离可以达到3~5m的特点,以电子标签作为信息采集的手段,再充分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物联网的信息存储、查询与管控机制,即可实现在全球大物流背景下对每一个单件物品全生命周期的即时、透明与可视化信息获取以及物流全程监控,从而解决物流过程中的信息瓶颈问题。

积十余年的技术发展与应用经验的积累,恰逢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早期人们关注的重点是EPC代码载体——电子标签技术的发展,即RFID技术的发展。目前RFID技术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产品稀缺、性能不稳定、成本偏高的初级阶段,正在向着又好、又多、又便宜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矛盾性,一个主要矛盾解决了,原来的次要矛盾即可上升为新的主要矛盾。当然,十年后重提的“物联网”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物流应用的范围,但不可否认的是,基于RFID技术的各类物流应用以及与物或人相关的RFID管理应用仍然是物联网中的主角,并具有不可替代性。

仔细阅读程曦编著的《RFID应用指南——面向用户的应用模式、标准、编码及软硬件选择》的目录及部分书稿后,深感其在RFID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涉猎之深、之广,归纳总结之准确到位,内容编排与组织生动活泼,将许多难于理解的技术概念与应用问题表述得很形象而又不失水准,确实难能可贵。

本书的特色是从应用的视角来总揽RFID技术应用的全局,以RFID技术的物流应用为线索,覆盖了RFID应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基本概念、RFID产品类别、编码问题、应用系统集成设计、中间件、标准化问题以及应用案例的分析等。基于当前国家、省、市及各行业物联网推进工作为RFID技术应用提供的广阔背景,可以相信RFID技术应用将会迎来一轮大发展,本书的推出,也势必会为这一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深圳市RFID产业标准联盟副秘书长

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武岳山

2011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