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出海:战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走近军舰

1.1 认识军舰

军舰全称海军舰艇,是一种用于在海上执行战斗任务或执行与战斗相关的任务的舰艇,是各国海军的主要作战装备。

1.1.1 军舰的发展历程

军舰,是在大规模海上贸易和征战中产生的,已存在了数千年。

早期的战船主要是人力划桨木船,在船首带有撞角,作战方式是接触战。先使用撞角将敌船撞伤,然后手持利刃的士兵迅速跳到敌人的战船上展开白刃格斗,直到将敌人赶尽杀绝、夺取对方的战船为止。

到了公元16世纪,火炮开始在挂满风帆的战船上使用。船与船之间的战斗也由于使用火炮而拉开了距离。作战双方使用以风为动力的帆船,远远地摆开阵式,舷侧对舷侧地用炮打得你死我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战船得到了飞速发展,出现了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等各种战舰。现代海战已经从水面变成了水下、水面、空间的三维立体战争。

1.1.2 军舰与民用舰只的区别

●军舰装备有武器:在战斗舰艇上,通常会装备有舰载机、舰炮、导弹、鱼雷和水雷等武器装备,辅助战斗舰艇则通常装备有重机枪和小口径速射炮等自卫武器。

●军舰的桅杆上装有大量电子设备天线:在军舰的桅杆上安装有各种用于作战的雷达、无线电和敌我识别器等多种电子装备的天线,这些天线看起来会比较显眼。

●军舰舰体上的油漆与民用船舶不同:在海军军舰舰壳上通常漆有蓝灰色油漆,而陆军的军舰则一般漆上草绿色油漆。海军战斗舰艇的舰尾一般会悬挂海军旗,辅助战斗舰艇则挂国旗。

所以,舰体甲板上装备有武器,舰船外表漆有蓝灰色油漆或草绿色油漆,舰尾悬挂海军旗或国旗,且桅杆上装有无线电、雷达、敌我识别器等多种电子装备天线的舰船通常为军舰。

1.1.3 军舰动力系统

军舰上的动力装置由主机和辅机所组成,其中主机是军舰的心脏。动力装置依主机类型可分为柴油机动力装置、燃汽轮机动力装置、蒸汽动力装置、核动力装置及由不同类型主机组成的联合动力装置。

目前军舰动力系统主要分为常规动力和核动力两类。现代舰艇采用的常规动力主要有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和柴油机等类型。

常规动力的舰艇相对于核动力舰艇在经济性和技术要求上有一定的优势,而且军舰在被击毁后不会像核动力军舰那样有污染大片水域的危险。

不过,核动力军舰也有功率大、续航力强和航速快等优点,特别是对于远洋作战的舰艇而言,续航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战术技术性能,而核动力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目前世界上现役中使用核动力的军舰主要为航空母舰和潜艇。

核动力军舰都使用综合电力系统,由核反应堆提供热量加热蒸汽,驱动轮机,而蒸汽轮机使发电机发电,然后再根据需要将电能合理分配到全舰使用。

小知识:

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为美国1954年建造的“鹦鹉螺”号,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美国于1961年建造的“长滩”号,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是美国于1961年建造的“企业”号,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是苏联于1959年首航的“列宁”号。

1.1.4 现代军舰的武器系统

现代军舰的攻击、防御手段众多,其武器装备包括导弹、鱼雷、水雷、舰炮、舰载机和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等。

1.导弹

●反舰导弹:反舰导弹是一种专门用于攻击水面舰艇的导弹,反舰导弹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德国于1943年利用轰炸机投掷了Fritz X与Hs 293这两种导弹攻击盟军的舰艇。

现代成功运用导弹击沉敌方舰船的著名案例有:1967年埃及发射苏联制造的冥河导弹击沉以色列驱逐舰;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战机发射飞鱼反舰导弹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

反舰导弹作为军舰攻击敌方水面舰艇的主要手段之一,备受世界各国海军重视。在过去的10年中,西方国家在反舰导弹的发展上主要是对现有的亚音速导弹进行改进,其改进的重点放在软件和新型导引头的研制方面,以此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西方国家著名的反舰导弹有美国鱼叉反舰导弹和法国飞鱼反舰导弹等。

而俄罗斯在反舰导弹的发展上则与西方国家恰好相反,俄罗斯侧重于研制大型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俄罗斯著名的反舰导弹有宝石反舰导弹、白蛉-E反舰导弹和俱乐部反舰导弹等。

●舰空导弹:舰空导弹是指从军舰上发射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它是军舰主要的防空武器,与军舰上的水平稳定系统、探测跟踪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发射系统等一同构成了舰空导弹武器系统。

舰空导弹按射程可以分为远程舰空导弹、中程舰空导弹和近程舰空导弹;按射高可分为高空舰空导弹、中空舰空导弹、低空舰空导弹;按作战使用可分为舰艇编队防空导弹和单舰艇防空导弹。

舰空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超过100千米,最大射高达20千米以上,飞行速度达数倍音速。舰空导弹的动力装置大多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也有一些舰空导弹使用冲压喷气发动机。制导方式有遥控制导、寻的制导和复合制导等多种。

小知识:

导弹的热发射,就是导弹发动机在发射舱内点火把导弹推出舱;导弹冷发射,就是把导弹弹射到空中后导弹发动机点火,开始工作。

目前,垂直发射的舰空导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海军装备的主流。相较传统发射方式,垂直发射有反应时间快、发射率高、可全方位发射、结构简单可靠、储运箱标准化、重量轻、体积小和易于改进等优点。

在近程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发射方式上,目前有热发射和冷发射两种,美国多采用热发射方式,而俄罗斯则偏向冷发射。美国采用热发射方式的初衷是采用最简洁的方法将现有近程导弹改成垂直发射,不过,由于使用导弹发动机直接热发射会造成射程上的损失,所以一些采用热发射方式的垂直发射系统会给导弹加装一级起飞发动机舱段,此舱段还具备增程的作用。而俄罗斯由于是全新的系统,所以不需要考虑对现有的导弹进行折衷。

小知识:

马赫数以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命名,定义为物体速度与音速的比值,即音速的倍数。如2马赫,就是指2倍音速。音速为340米/秒,合1224千米/小时。

●反潜导弹:反潜导弹是指从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的攻击潜艇的导弹。反潜导弹由制导系统、战斗部、运载壳体和动力装置等部位组成。

反潜导弹的战斗部主要有两个种类,一类是以自导鱼雷作为战斗部,也叫“火箭助飞鱼雷”;另一类则是采用核深水炸弹作为战斗部。以鱼雷作为战斗部的反潜导弹在导弹发射飞抵预定地点后,火箭脱离,鱼雷利用降落伞减速后入水,入水后解脱降落伞并按预定程序搜索、跟踪和攻击目标。采用核深水炸弹的导弹在火箭脱离后,战斗部入水下沉至预定深度爆炸。

2.鱼雷

鱼雷是一种在接近水面的位置或水面下航行的具备自我行走能力的用以攻击水面或水下目标的武器。它既可以从潜艇、军舰上发射,也可以由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等载具发射。

鱼雷有“水中导弹”之称,现代鱼雷具备航程远、航速快、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性强的特点。它既可以用于攻击水面战舰和水下潜艇,也可以用于封锁港口和狭窄水道等。

3.水雷

水雷是一种放置在水中的针对舰艇或潜艇的爆炸装置。它与深水炸弹的不同之处在于,水雷是预先施放于水中的,由舰艇靠近或接触而引发,深水炸弹则是使用时临时发射。水雷的作用很大,既可以在进攻中封锁敌方的港口和航道,限制敌方舰艇的行动;也可以在防御中保护本方的航道和舰艇,为其开辟安全区域。水雷的铺设也非常方便,既可以由专门的布雷舰艇施放,也可以由飞机、潜艇等载具施放,甚至还能够在己方控制的港口内手工施放。

小知识:

国际法规定,当战斗的一方铺设水雷时,必须明确宣告其范围,以便民用船只避开。

水雷的造价相对来说比较便宜,不过现在也研制出了造价高达上百万美元的水雷,这种水雷通常装备有复杂的传感器,而且战斗部往往采用小型导弹或鱼雷,其智能化程度较高。

由于水雷有造价低和易于铺设的特点,使其成为非对称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武器。而且水雷的清扫成本是铺设成本的10~200倍,所以,直到今天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铺设的水雷仍未被清除。

清除水雷小知识:

水雷中的锚雷(一种早期触发水雷,固定在一定深度,要与敌方舰船相撞才会引爆)和漂浮水雷容易处理,但是沉底鱼雷就很难处理了。

蛙人小知识:

蛙人是海军陆战队的精华,无论是军事素质还是意志品质,样样都是一流的。

4.舰炮

舰炮是指安装在舰艇上的火炮,可用于攻击海上、岸上和空中目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舰炮是军舰最重要的武器装备。直到现在,舰炮依然是军舰武器装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舰炮一般为加农炮,其配置方式分为有炮塔和无炮塔两种,每一座炮塔既可以配属一门火炮,也可以配属两门、三门或更多的火炮。

现代常见的舰炮口径主要为20毫米、30毫米、37毫米、40毫米、76毫米、100毫米、127毫米和130毫米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战列舰装备的舰炮口径超过400毫米,例如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的主炮口径为406毫米,日本大和级战列舰的主炮口径更是达到了460毫米。

5.舰载机

舰载机是指由水面舰艇携带,可从舰艇上起飞执行任务的军用飞机。它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类似水上飞机,另一种是陆基操作飞机形态。

早期的舰载机主要配备在大型军舰上,例如战列舰和巡洋舰等,主要担任搜索和射击观测任务。这种舰载机的外形和水上飞机非常相似,平常搭载于军舰的发射滑轨上或是机库中。起飞时利用油压、火药、蒸汽或者是其他力量弹射出去,在任务执行完毕后,利用机身上的浮筒降落在军舰附近的海面,然后利用军舰甲板上的起重机回收。随着火炮在军舰中的地位降低,这类舰载机也随之消失。

陆基操作飞机形态的舰载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只有固定翼机种,这类飞机可以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滑跑或是弹射起飞,并通过阻拦索或阻拦网降落。后来随着直升机技术的成熟和“垂直升降战机”的加入,使得该类舰载机不但可在航空母舰上起降,也可以在其他军舰上使用。

小知识:

在现代的大中型军舰上,反潜直升机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6.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lose-In Weapon System,缩写CIWS),简称近防系统,是一种安装于舰船上的系统,用于侦测并摧毁来袭的反舰导弹或相关的威胁飞行物。

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是战舰防御反舰导弹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来袭导弹突破这个屏障,舰上官兵就只能祈祷来袭导弹落空或是忘记安装战斗部了。

一套近程防御武器系统通常由多个构件组成,包括电脑、雷达、多管速射炮和可进行方位性角度旋转的炮座等。目前世界上知名的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有美国的密集阵(Phalanx)系统、荷兰的守门员(Goalkeeper)系统、以色列的台风(Typhoon)系统、意大利的标枪(Dardo)系统与米利亚德(Myriad)系统、俄罗斯的AK-630系统与卡什坦(Kashtan)系统、西班牙的梅洛卡(Meroka)系统和土耳其的海天顶(Sea Zenith)系统等。

1.2 军舰分类

1.2.1 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英文名为Aircraft Carrier,常简称为“航母”,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其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其舰体通常拥有巨大的甲板和坐落于左右其中一侧的舰岛。航母是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核心,舰队中的其他船只为其提供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提供空中掩护和远程打击。如今,航母已是现代海军的标志,也是大型海战最重要的舰艇之一。

由于世界各国军备紧缩,目前仅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意大利、泰国和西班牙等国拥有或计划建造航空母舰,其中美国海军拥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母总数的一半,排水量则超过80%,其相关科技也走在前列。

1.2.2 战列舰

战列舰英文名为Battleship,也被称为战斗舰或主力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作为主要攻击手段,并拥有厚重装甲,具备强大防护力的大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战列舰自19世纪60年代出现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衰落为止,期间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不过,随着导弹的出现,火炮在军舰上的作用大幅降低,而主要依靠大口径火炮作战的战列舰自然被淘汰。

战列舰曾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复杂、最庞大的武器系统之一,它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极盛时期,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极度重视。

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的退役,除一些战列舰当做纪念舰保存下来以外,战列舰的影子全部消失,完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航空母舰。

1.2.3 巡洋舰

巡洋舰英文名为Cruiser,是一种在火力、排水量和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它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并能胜任多种任务。历史上,巡洋舰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他船只的协助才行,不过,随着战列舰的消失,巡洋舰的凋零,现在这个区分已经消失了。

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30000吨,在导弹普及之前以火炮作为主要攻击手段。现代的巡洋舰则装备有导弹、火炮、鱼雷等多种武器,有些巡洋舰还可携带一架或多架反潜直升机,部分巡洋舰还采用了核动力装置。

随着海军航空兵的崛起和导弹的普及与小型化,造价高昂、吨位庞大的巡洋舰的地位日渐衰落,其作用完全被驱逐舰代替。目前仅有美俄两国拥有为数不多的巡洋舰。

1.2.4 驱逐舰

驱逐舰英文名为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型军舰,也是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海军重要的舰种之一。其排水量通常在2000~10000吨之间,是一种可以装备对空、对海、对潜等武器,具备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的中型水面舰艇,有“海上多面手”称号。

现代的驱逐舰以导弹、鱼雷和舰炮等武器为攻防手段,具有多种作战能力。通常用于攻击水面舰船、潜艇和岸上目标,并能执行舰队防空、侦察、巡逻、警戒、护航和布雷等任务,是现代海军舰艇中用途最广泛、建造数量最多的主战舰艇之一。

1.2.5 护卫舰

护卫舰英文名为Corvette,是一种吨位比驱逐舰小的搭载轻武装的水面舰艇,现代海军护卫舰的排水量为2500~4000吨。

护卫舰曾被称为护航舰或护航驱逐舰,武器装备以中小口径舰炮、导弹、鱼雷、水雷和深水炸弹为主,是当前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且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

在现代世界各国的海军编队中,护卫舰是最重要的水面作战舰艇之一,不过由于其吨位较小,自持力较驱逐舰弱,所以远洋作战能力要比驱逐舰差。护卫舰功能多,用途广,可执行反潜、防空、护航、侦察、布雷、警戒巡逻、支援登陆和保障陆军濒海翼侧等作战任务。

1.2.6 潜艇

潜艇也叫潜水艇,英文名为Submarine,是一种能在水下运行的舰艇。现代潜艇按动力可分为常规动力潜艇与核潜艇;按作战使命分为攻击潜艇与战略导弹潜艇;按排水量分,常规动力潜艇可分为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600~2000吨)、小型潜艇(100~600吨)和袖珍潜艇(100吨以下)四类,而核潜艇的排水量通常在3000吨以上,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水下排水量高达26500吨。此外,潜艇还可以按艇体结构分为双壳潜艇、一壳半潜艇和单壳潜艇三种。

大型潜艇多为圆柱形外形,艇体中部通常设计有一个垂直结构的舰桥,早期被称为“指挥塔”,在这个舰桥内安装有感应器、潜望镜、通信设备和控制设备等。不过,现代的一些专业潜艇和深海潜艇已经省去这个结构。

潜艇在军事上的用途非常广阔,可执行攻击敌方军舰或潜艇、突破封锁、近岸保护、侦察和掩护特种部队等任务。其在非军事用途上也有着庞大的利用空间,例如勘探开采、科学侦测、维护设备、海洋科学研究、抢救财物、搜索援救、沉船打捞、水下旅游观光等。

小知识:

核潜艇是指依靠核反应堆作为动力来源的潜艇,有攻击型核潜艇、巡航导弹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三类。

1.2.7 补给舰

补给舰是用于向航母战斗编队或舰船供应正常执勤所需的燃油、弹药、食品、备件等各种补给品的军舰,包括舰队油船、综合补给舰和快速战斗支援舰等类型。

补给舰通常仅配备自卫武器,没有强大的火力。一般会配备重机枪(12.7毫米)、小口径火炮/高炮、点防御短程舰空导弹以及鱼雷诱饵等武器。

小知识:

海军舰船速度是以节为单位的,如25节、30节等,1节=1海里/小时,1海里=1852米,30节=30海里/小时≈56千米/小时。

1.2.8 导弹艇

导弹艇又称导弹快艇,英文名为Missile Boat,是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战的小型战斗舰艇。除了执行攻击任务以外,也可担负巡逻、警戒、反潜、布雷等其他任务,它已经取代过去鱼雷艇在水面作战中的角色。

自20世纪50年代末问世以来,导弹艇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及其后的局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战果显赫,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导弹艇上通常装有反舰导弹2~8枚,有的还加装20~76毫米口径舰炮,吨位较大的快艇还可能配备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和舰空导弹等。搭配的传感系统有搜索、探测、武器控制、通信导航、电子作战等系统。

1.2.9 登陆舰与登陆艇

登陆舰是能运送登陆部队、坦克、车辆和火炮等武器装备进行远洋航行的船只,一般满载排水量在1万吨左右。

登陆艇是一种小型两栖舰艇,它是为输送登陆部队及其武器装备、补给品登陆而专门制造的舰艇。登陆艇吃水浅,机动灵活,可深入到登陆舰不能到达的浅水区和岸滩登陆。

登陆艇的艇首设有与艇同宽的首门兼跳板,装载舱为敞开式,装备有机枪或小口径舰炮。

20世纪70年代,出现气垫登陆艇,具有较高的航速和独特的两栖性,是理想的登陆工具。

1.2.10 扫雷舰

扫雷舰英文名为Minesweeper,是专用于搜索和排除水雷的舰艇。主要担负开辟航道、登陆作战前扫雷以及巡逻、警戒、护航等任务。

小知识:

大型扫雷舰,排水量600~1000吨,航速14~20节,可扫除布设在50~100米水深的水雷。中型扫雷舰排水量500~600吨,航速10~15节,可扫除30~50米水深的水雷。小型扫雷艇,排水量在400吨以下,航速10~20节,用于扫除浅水区的水雷。

1.2.11 鱼雷艇

鱼雷艇英文名为Motor Torpedo Boat,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战的小型战斗舰艇。除了执行攻击任务以外,也可担负巡逻、警戒、反潜、布雷等其他任务。

小知识:

鱼雷于1866年研制成功。1887年俄国舰艇向土耳其2000吨的舰船发射鱼雷,将其击沉。这是鱼雷第一次用于海战。鱼雷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显身手,在1950年后很多作用被导弹所取代。现代鱼雷有速度快、航程远、命中率高、隐蔽性好等特点,可以说是水中“导弹”。

鱼雷艇吨位小,航速高,机动灵活,排水量通常为数十吨至数百吨,航行速度30~40节,有的可达50节,续航能力500~3000海里。艇上装有鱼雷2~4枚,有些艇还加装20~76毫米口径舰炮,吨位较大的艇还可能配备水雷、深水炸弹等。搭配的传感系统有搜索、探测、武器控制、通信导航、电子作战等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射程、航速均远超鱼雷的反舰导弹日渐活跃于战场,鱼雷艇逐渐被新式导弹艇所取代,在各国海军所列装的舰艇中退役。不过,在一些国家,老旧的鱼雷艇仍继续服役。

1.2.12 布雷舰

布雷舰是一种用于在基地和港口附近、航道、近岸海区以及江河湖泊布设水雷的军舰,一般分为远程布雷舰和基地布雷舰两种。

布雷舰设有水雷舱、雷轨和布雷操纵台,装备有自卫武器和较完善的导航设备,布雷定位精度较高,但防御力较弱。

1.2.13 巡逻艇

巡逻艇(Patrol Boat)是以重机枪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战的小型战斗舰艇。可担负巡逻、警戒、布雷等任务。巡逻艇在许多国家的军队中已不配备,而是用在海关、边防、警务等领域,用于查缉的日常勤务。

巡逻艇吨位小,航速高,机动灵活。有些艇还加装20至76毫米口径舰炮,吨位较大的艇还可能配有水雷、深水炸弹等。搭配的传感系统有搜索、探测、武器控制、通信导航、电子作战等系统。

1.2.14 训练舰

训练舰是供海军院校学员或舰艇人员进行海上训练实习的勤务舰船,也称练习舰或教练舰。训练舰出现于19世纪中期,有专门设计建造的,也有用其他舰船改装的。

1.2.15 指挥舰

指挥舰是用于海上作战指挥的舰艇,用以解决海上联合作战的指挥问题。主要作用是对作战中的防空、反潜、反舰兵力及航渡中的登陆编队实施指挥。

1.3 军舰性能指标

小知识:

一般把排水量在1万吨以上的舰只称为大型舰艇,如航母、巡洋舰、登陆舰等。把4000~10000吨的舰只称为中型舰艇,如驱逐舰等。把排水量4000吨以下的称为小型舰艇,如近海驱逐舰与护卫舰等。

1.3.1 排水量

排水量(Displacement)是指船舶在一定状态下的总重量,它通常以吨(t)为单位。排水量也可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即排开水的重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等于其所排开水的重力,而浮在水中的船舶在垂直方向上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相平衡,大小相等,也就是说船舶的重量等于其排开水的重量。

不同水域的水的密度是有差异的,海水的密度约为1025kg/m3,而淡水的密度约为1000kg/m3。

排水量可分为轻载排水量、标准排水量、正常排水量、满载排水量和超载排水量等多种情况。

1.轻载排水量

轻载排水量也叫轻排水量或空载排水量,是船舶本身重量加上船员以及必要的给养物品之后的重量总和,它是船舶最小限度的重量。对于军舰来说,它主要包含舰体、武器装备和机器设备,不包括人员、给养、燃油、弹药、滑油、淡水和备用锅炉水等人员物资设备。

2.标准排水量

标准排水量是指包含了舰体、人员、机器设备、武器弹药、给养和淡水,但不包含燃油、滑油、备用锅炉水的船舶排水量。

3.正常排水量

正常排水量是在标准排水量的基础上再加上半数的滑油、燃油和备用锅炉水等,也就是船舶出厂航行试验时的状态。

4.满载排水量

满载排水量也叫重排水量,是船舶载客、载货之后吃水达到最高载重线时的重量,也就是船舶最大限度的重量。

对于运输船舶而言,满载排水量是船舶装足货物、旅客、燃料、淡水和供应品之后,具有规定的安全干舷时的排水量。

5.超载排水量

超载排水量也叫最大排水量,是船舶在满载排水量的基础上再加上装满所有储藏空间的备用燃油、备用滑油、备用锅炉水后的总排水量。

1.3.2 航速

航速是指舰船在单位时间内所航行的里程,是以海里/小时来计算的,简称节。“节”对应的英文为“Knot”,是指地球子午线上纬度1分的长度。

小知识:

1海里等于1852米,也就是说1节=1海里/小时=1852米/小时,接近2千米/小时。

航速是军舰最重要的战术技术性能之一,航速有最大航速、全速、巡航航速、经济航速和最小航速几种。

最大航速是指舰船主动力装置以最大功率运转时所达到的速度;全速为主动力装置以额定总功率运转时所达到的速度;巡航航速是舰船巡航时常用的速度,通常同型舰船规定一种主机航速作为巡航航速;经济航速是指燃料消耗最小时的速度;最小航速是指船舵能发挥操纵作用下的最低速度。

小知识:

航空母舰的航速普遍在30节以上,其他现代舰艇的航速普遍在35节左右,气垫船的航速最快能达到50节。航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比较重要,因为那时主要靠战舰上的火炮和鱼雷在作战。

此外,潜艇的航速还分为水上航速、水下航速和通气管航速三种。

1.3.3 吃水

吃水是指船舶浸在水中的深度,它不是固定的。吃水深度根据船舶设计上的差异而深浅不一,吃水深度不仅取决于船舶和船载所有物品的重量,还取决于船舶所处水域的水的密度。

船舶的吃水分为设计吃水和结构吃水,结构吃水要比设计吃水大。吃水是船舶设计时通过稳性计算和结构计算而得出的,稳性计算保障船舶运营过程中的稳性安全,而结构计算则保障船舶运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

1.3.4 续航距离

续航距离是指船舶中途不补充燃料可以运行的最大距离,这是军舰的重要战术技术性能之一。

舰艇在巡航速度下的最大续航距离为续航力。在该速度时,舰艇的油耗会降到较低状态,可支持较远的航程。不过,在作战环境下,军舰不可能一直以巡航速度行驶,所以续航力并不是绝对固定的,但是有经验的舰长会根据实际油耗情况来掌握补给时机。

舰艇续航力以海里为单位计量。续航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机械、设备等的持续工作时间,可通过改进船体的线型,降低舰艇航行阻力和降低动力装置的燃料消耗率来提高续航力。

相较常规动力而言,采用核能为动力的舰艇的续航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几乎是无限的,在更换一次核燃料后它们往往可使用数年至数十年。

1.3.5 自持力

小知识:

航空母舰、巡洋舰的自持力为30~80昼夜;驱逐舰为10~30昼夜;护卫舰为5~15昼夜;登陆舰为3~30昼夜;潜艇为60~90昼夜。

舰艇自持力也叫“舰艇自给力”,是舰艇重要的战术技术性能之一,特别是对于远海作战的大中型舰艇和潜艇而言,自持力的优劣决定军舰可连续作战的能力,从而直接影响到军舰的作战效能。

自持力是舰艇一次装足设定武器装备、淡水、燃油、食品等物资后中途不进行补给,可连续在海上活动的最长时间。自持力的单位为昼夜,例如某型驱逐舰的自持力为30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