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兴起、诗风的盛行、贡茶的出现及禁酒有关。唐朝陆羽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自成一家,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并非只讲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文人志士在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许多茶诗,仅《全唐诗》中记录并留传至今的就有百余首。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社会上层及下层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代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末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约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融入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画家有茶画,书法家有茶帖。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与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联的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如在北宋京城内,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献茶”,邻居间请喝茶称为“支茶”,当时,已成为一种民间礼节。
宋代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元朝时,北方民族虽爱好喝茶,但对宋人烦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气节,磨炼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暗暗契合,即茶艺走向简约,返璞归真。从元朝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气节。明末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朝时代的烦琐,但喝茶的社会风尚由盛而衰,不少爱茶的人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无论古代,还是当代;无论是封闭环境,还是开放社会,爱茶人士都很多,茶不醉人人自醉。人们用文言、白话为茶作传,为茶礼赞。茶,已经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迈入了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境界。古往今来,“茶文化”就这样被孕育了出来。